<h1>上海小三線(即上海市后方基地)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根據(jù)關(guān)于加強備戰(zhàn)、鞏固國防的戰(zhàn)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qū)建設(shè)起來的以反坦克武器和生產(chǎn)高射武器為主的綜合配套后方工業(yè)基地。</h1><p class="ql-block"><br></p><h1>上海小三線建設(shè)歷經(jīng)24年,逐步發(fā)展成為全國各省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以軍工生產(chǎn)為主的綜合性后方工業(yè)基地。</h1><p class="ql-block"><br></p><h1>在皖南績溪縣境內(nèi)的上海小三線:1966年至1972年在縣境華陽、瀛洲、大源、臨溪、揚溪、北村等地興建小三線企事業(yè)單位23個。其中屬工業(yè)企業(yè)10個、電力管理單位1個。</h1><p class="ql-block"><br></p><h1>上海衛(wèi)海機械廠(原衛(wèi)海工具廠)是由包建廠上海通安機械廠全部遷至績溪,該廠始建於1966年,1970年投入生產(chǎn)。其他人員由以下來源組成:上海工具廠職工以及68屆技校畢業(yè)生,上海其他區(qū)校的68屆中專畢業(yè)生,浙江紹興支農(nóng)工,上海將近6家單位的72屆無去向培訓青工。</h1><p class="ql-block"><br></p><h1>還有分配到廠的幾位73屆無去向培訓的,另外按照剛建廠時的有關(guān)政策,安排績溪籍的征田工幾十名進廠,同時又在1982年起陸續(xù)從上海招了十幾位女青年,(也包括粉碎四人邦后,落實政策安排進廠的人員)。</h1><p class="ql-block"><br></p><h1>當時與由上海市計量局包建的測試所合并,成立上海衛(wèi)海工具廠。代號:徽州4035信箱,716信箱,后改為106信箱,生產(chǎn)軍工工裝非標刀具及計量測試工具,屬上海市后方機電公司。</h1><p class="ql-block"><br></p><h1>1976年,上海衛(wèi)海工具廠的計量部分劃出,單獨成立后方計量所。后來,衛(wèi)海工具廠改名為衛(wèi)海機械廠。在華陽鎮(zhèn)石門里,距縣城5公里。廠地面積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萬余平方米。1970年始制造刃、量具。</h1><p class="ql-block"><br></p><h1>最早從1979制造煤炭輸送機開始,后改為機械制造,主要產(chǎn)品有食品飲料包裝機械、塑料發(fā)泡機和百噸以下成型壓力機。</h1><p class="ql-block"><br></p><h1>1984年有職工524人,固定資產(chǎn)凈值366萬元,流動資金120萬元,設(shè)備282臺套,產(chǎn)值364萬元。1985年產(chǎn)值467萬元,利稅13.5萬元。1987年12月移交績溪縣人民政府,被地方政府更名為皖南衛(wèi)海機械廠。</h1><p class="ql-block"><br></p><h1>我們廠配套生產(chǎn)各類生產(chǎn)用刀具,當時各廠都有軍代表駐扎。我們這一批進山遲,所以那時軍代表已經(jīng)不在了,我們是1976年3月進山的,當時有108名來自于6~7個單位的年輕人。</h1><p class="ql-block"><br></p><h1>而我們一些老職工,當時都是分了好幾批進山的,有69年、70年、71年,個別的可能前期勘查時會更早一些,這些廠史我們都是從老職工口述得知的。</h1><p class="ql-block"><br></p><h1>今天我很難寫這一段歷程,因為我們廠好幾百人的見證者都是經(jīng)歷過這一段歷史。我也只不過拋磚引玉,勾起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段歷史的戰(zhàn)友同志們的懷念和懷舊。</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也有三年沒有到績溪了,以前都是乘長途汽車去,這次選擇了坐火車去,乘坐的火車是上海到黃山的,晚上20點12分開,抵達績溪火車站的時間為第二天上午的6:10分,足足乘了10個小時。</h1><p class="ql-block"><br></p><h1>也許這次乘坐綠皮火車是最后一次了,因為績溪縣將在2018年開通去往杭州的高鐵,到時候上海去績溪縣,只需要2個小時內(nèi)搞定,目前績溪縣高鐵車站已經(jīng)建好。</h1><p class="ql-block"><br></p><h1>自從1986年上海小三線調(diào)整撤回上海,到今天為止已經(jīng)整整30年了,但是我們的很多職工和家屬,依然留戀和懷念那些年——呆在山溝溝里的十幾年。在這個地方,曾經(jīng)的青春年華在那度過,一些美好的往事讓人回味。</h1><p class="ql-block"><br></p><h1>近些年來,陽光將拍攝和收集的一些圖片,零零碎碎地拼成在一起,圓大家的一些念想。雖然有的圖片是錄像帶上的截圖,圖片比較模糊,但是相信所有的記憶留給你們的依然是那么清晰。我將用九篇美篇,逐一打開塵封在各位記憶中的那一幕……</h1> <h1>當年在績溪縣、旌德縣、寧國縣,各上海小三線廠、醫(yī)院等位置分布圖。</h1> <h1>當年上海四建,小三線工程建設(shè)示意圖。</h1> <h1>這件收藏了有40多年的搪瓷盆,是當年市建四公司食堂使用的。</h1> <h1>1970年1月,給支內(nèi)職工留滬家屬慰問信。</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火車正點抵達績溪縣站。</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里是去往我們衛(wèi)海廠的路,這橋叫“衛(wèi)海大橋”,大概在30多年前,由我們廠造的,大概當時也化了20多萬銀子,銀子由上級部門撥款。還特意在橋旁蓋了一個橋亭,橋亭上的《衛(wèi)海橋亭》四個字,還是我們單位的廠辦主任書寫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衛(wèi)海大橋”這里地方叫郎家溪,《衛(wèi)海橋亭》對面是郎家溪火車站,1987年,我就是在這里乘火車一段段換乘火車去合肥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橋馬路斜對面開了一家飯店,起名“衛(wèi)海橋飯店”,這么多年來,我上那家飯店吃過好幾回了,我們廠里的人,每當看到這名字,感到特別親切。</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衛(wèi)海橋亭》里面坐了一位婦女,她是在這里等5路公交車。</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圖片中的《衛(wèi)海橋亭》,拍攝于1991年5月,那時候我們撤回上海也就是四年左右,圖片中的橋亭保持了它的原始狀態(tài)。</span></h1> <h1>績溪縣公交部門在這里設(shè)了一個公交站,“衛(wèi)海橋站”。</h1> <h1>這是績溪縣1路公交車的各站指示牌,其中就以衛(wèi)海大橋設(shè)的車站《衛(wèi)海橋》一個公交站的名稱設(shè)立,讓曾經(jīng)的衛(wèi)海人看了溫暖,《衛(wèi)海橋》公交站猶如一座紀念碑,它仿佛會告訴所有經(jīng)過這里的人們,曾經(jīng)有上海小三線駐扎過這里,就叫上海衛(wèi)海機械廠。</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張照片拍攝月2013年4月,三年前,中國鐵建十一局,在衛(wèi)海廠建造合福高鐵,打隧道架高架??兿h的1路公交終點站也設(shè)在衛(wèi)海大橋上,我個人認為,按照道路交通法,公交車將橋上作為??空居胁煌住?lt;/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攝于2013年4月的照片上,《衛(wèi)海橋亭》頂上四周還沒有讓廣告宣傳包起來。很多年前,也就是在《衛(wèi)海橋亭》前,原在衛(wèi)海廠財務(wù)部工作的一位績溪籍同志,從圖左縣城方向騎自行車過來,當他要左轉(zhuǎn)彎上衛(wèi)海大橋時,突然被一輛從右方向(楊溪方向)飛駛而來的一輛桑塔納汽車撞倒,至今成為植物人,真是可惜啊。</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圖中左)就是此事故受害者,拍攝于1991年5月原廠部會議室,圖中右為原車工周新華(石門里村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攝于2013年4月的照片上,衛(wèi)海橋飯店是這個牌子。</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雖經(jīng)30多年的衛(wèi)海大橋,如今依然很結(jié)實。30多年前,我們還在那里工作的時候,我廠一位酒仙,曾經(jīng)喝高了從橋上跌了下去,以此而受了傷。</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過了大橋過去,這里是郎家溪村委會和洪湖村,我們廠區(qū)下去的深山里有一個叫做“王家村”的村莊,由于村莊所處位置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好多年前被整體移民到這里安居,住進了由政府統(tǒng)一建造的安置房里。原“王家村”村莊已經(jīng)被拆掉。</span></h1> <h1>現(xiàn)在的洪湖村居住也改善好了,瞧~這是村民自己蓋的房子,要在以前準劃為地主成份了.</h1> <h1>那年的2013年4月30日下午,也正巧在洪湖村往衛(wèi)海廠的道上,碰到了石門里村的汪天助(該人原是衛(wèi)海廠職工,小三線撤回上海后,按政策留在地方了).他叫我轉(zhuǎn)達向衛(wèi)海廠同事問好.</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年前,靠近洪湖村溪水對岸,有一家煤灰廠,他們有很多工人是從浙江昌化來的(那里盛產(chǎn)小胡桃),每年國慶節(jié)后,春節(jié)前,我們廠里人開始到他們廠里,用糧票換小胡桃,一般三斤糧票可以換一斤小胡桃,不過這小胡桃回來自己還要加工炒,等到過年前要回上海時,都要炒好帶回家的。多的時候都要帶幾十斤呢,哪像現(xiàn)在小胡桃要賣到70多元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過洪湖村右轉(zhuǎn)彎下去的一條路(如果不走衛(wèi)海大橋那里過來),也有一條老的汽車路(路的寬度是只能容納兩輛二噸車交換)。原來一直是從老路走的,后來橋造好了,汽車都從橋那邊過了,可職工騎自行車都是從老路走,那樣又近又方便。</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div><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過去即將要靠近廠的位置時,路的旁邊蓋了一座“衛(wèi)海小學”,瞧~這就是當年的學校。如今學校的這幢房子還在,左邊卻蓋了彩鋼板簡易房,好像是一家鏈條廠。</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衛(wèi)海小學”的位置模樣。</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拍攝于30多年前的“衛(wèi)海小學”場景,圖片中的孩子們都在進行課間活動。</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照片中反映的是1983年6月1日。在舉辦運動會前,在“衛(wèi)海小學”的旗桿前舉行升旗儀式。左一為當時的小李同志,左二為老樊的女兒,右一為坦克(昵稱)的女兒。</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0多年前,衛(wèi)海小學徐老師向大會宣布:紅花少年和表揚學生的名單。</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校長向表揚學生頒獎,圖右二是老范的兒子,中間一位是徐老師兒子(現(xiàn)為某區(qū)公安局負責人)圖左二是一弓的小女兒。</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拍攝于30多年前的“衛(wèi)海小學”場景,圖片中的孩子們都在進行課間活動。</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中的這張30多年前的集體照,估計都是當年衛(wèi)海小學的早期小學生 。</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攝于30多年前,這是孫老師和潘老師以及她們和學生們的合影。年份大約拍攝於1980年左右,現(xiàn)按圖左——后前順序說一下是衛(wèi)海廠哪些職工的子女。</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方社根之女:方紅梅,王堯根之子:葉茂榮之子:葉連樹,沈祖鑫次子:沈昶,龔根生之子:龔林芳,沈祖鑫長子:沈泓,季廷森之女:季曉莉,朱仁華長子:朱黎明,孫航老師:陳越高長女:陳蔚,潘月妹老師:章祖荃次子章明。</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衛(wèi)海小學”左轉(zhuǎn)彎下去就是往廠里去的路了,這次去發(fā)現(xiàn)老鄉(xiāng)在轉(zhuǎn)彎處種了一排油菜,而此時油菜花正開著呢。</span></h1> <h1>就在轉(zhuǎn)彎處的溪坑對面,原績溪人開的“鼎奇鏈條廠”架了一座橋,從前橋過去的位置是家屬區(qū)三村,我們撤回上海后,三村的家屬房子是最早被拆掉的。后來“鼎奇鏈條廠”在家屬區(qū)的下面五七地里蓋了車間,所以汽車和人都可以從這里走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住三村的時候,走路去縣城,都是從這里過溪坑爬上坡上路走的。橋旁邊的一潭水的地方,當年是準備造游泳池的,差不多都有點眉目了,后來不知怎的擱淺了。</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現(xiàn)在看下去的地方就是原來的五七地,這下面的四棵樟樹,都是原“鼎奇鏈條廠”老板,從各個家屬區(qū)移植過來的,其中有一棵樟樹是我在31年前種下的(就是圖片中的右一那棵樹)。</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0年前,廠里號召職工種樹,家屬每家領(lǐng)取兩棵樟樹苗,我當時把樹苗一棵種在家屋子旁邊,另一棵種在我住房子門對面的山坡上,誰知種在屋子邊的一棵沒多久枯萎了,而種在山坡上的那一棵樹,隨便種下去倒長的很好。</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就是圖片中那么大的一棵樹苗,當那棵樟樹苗剛剛種下去的時候,給女兒在樹苗旁邊拍照留念,寓意女兒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7年前,我聽那老板講,我種的那棵樟樹,已經(jīng)好大好大,移植的時候沒有辦法搞,后來還是動用吊車,而且又把砌的壩拆掉,才移植到現(xiàn)在的地方,(照片中的樟樹,那時還在我原來住的家門口對面山上,2004年4月,我爬上去和那棵樟樹合影)。</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3年4月,我又一次來到這里,特意在被移植到這里的這棵樟樹前照相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次去看看,合福高鐵已經(jīng)建好了,并且已經(jīng)于2015年6月份正式通車了,瞧瞧!高鐵已經(jīng)穿過我們衛(wèi)海廠了,這一幕,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高鐵穿過的隧道叫“鼎奇隧道”,以原來的“鼎奇鏈條廠”命名的,隧道口的下面就是家屬區(qū)五村第二排房子的上方位置。30多年前,住五村的朋友你會想到30年后,火車從你家頭頂上過。</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們朝下看到的是建造在五七地里的原鏈條廠一個車間,現(xiàn)在已經(jīng)棄之不用了,該鏈條廠動遷后,為動遷款和縣里不開心,將廠搬遷到黃山市(原屯溪市)去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鏡頭中的場景是原廠五七地,(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五七地里的葡萄架,照片拍攝于30多年前。</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些年,從路上往溪坑對面看過去的是一排排家屬區(qū)房,鏡頭中的房子是家屬區(qū)四村。(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們還在住的時候,廠里為了改善職工住房,曾經(jīng)將部分家屬區(qū)進行了舊房改造·,四村好像是三戶改成二戶,這樣職工的住房面積一下子就增加了不少。鏡頭中的兩幢房子的鏈接處,就是那一年改造后的樣子,但是改造后沒有幾年,就宣布撤回上海了。(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村模樣,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們眼前看到的是家屬區(qū)的七村,七村的房子當年是造的最漂亮,質(zhì)量最好。尤其是房子的基礎(chǔ)工程,鋼筋混凝土做的很扎實。(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些年,凡搬進七村的都是一些當年的年輕職工和大齡青年,以及個別老職工。(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在即將轉(zhuǎn)彎進入廠區(qū)時,從溪坑對面看到的是二幢有點老的家屬房,它叫一村,一般住進這樣的房子里面的,都是一些進山前,或者一進山就結(jié)婚的老職工。(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些在我們鏡頭中出現(xiàn)的家屬房子,如今都已經(jīng)消失在我們眼前了,今天能夠在不清晰的圖片中再次看到,也算是榮幸了。(拍攝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我在2013年4月拍攝到的場景,當時高鐵也只有一根根水泥柱子聳立在那里。</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3年4月拍攝到的水泥柱子直朝五村上方的隧道口方向,高鐵還在建設(shè)中。</span></h1> <h1>請繼續(xù)關(guān)注陽光的《那些年我們呆過的山溝溝(二)</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溫馨提示:本系列美篇(1——9)所有圖片僅供欣賞交流分享,謝絕復(fù)制粘貼抄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