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巖羊(學名:Pseudois nayaur),體型中等,形態(tài)介于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后上方彎曲。以青草和各種灌叢枝葉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們還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但到寒冷季節(jié)也可舔食冰雪。無固定獸徑和棲息場所。它們在懸崖峭壁只要有一腳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達2、3米,若從高處向下更能縱身一躍10多米而不致摔傷。冬季發(fā)情交配,次年6、7月產(chǎn)仔,每年通常只產(chǎn)1仔。主要天敵是雪豹、豺、狼,以及禿鷲和金雕等大型猛禽。</h3><h3><br /></h3><h3>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h3> <h3><br /></h3><h3>巖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態(tài)介于綿羊與山羊之間,外貌也確實兼有這兩類羊的一些特征。就體形而言,巖羊很象綿羊,不過它的角不盤旋,而近似山羊,但雄獸的下頜又沒有胡須,也沒有膻味。它的體形中等,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體重為60—75千克。頭部長而狹,耳朵短小。通身均為青灰色,吻部和顏面部為灰白色與黑色相混,胸部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轉(zhuǎn)為明顯的黑紋,直達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內(nèi)側(cè)則呈白色或黃白色。體側(cè)的下緣從腋下開始,經(jīng)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后肢的前面蹄子上邊,有一條明顯的黑紋。臀部和尾巴的底部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為黑色。冬季體毛比夏季長而色淡。雄獸的四肢前緣有黑紋,而雌獸則沒有。雄獸和雌獸都有角,但雌獸的角很短,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漸變得尖細,橫切面幾乎為圓形。雄獸的角的長度為60厘米左右,最高記錄為84.4厘米,既不像盤羊那樣盤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皺和顆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樣朝后呈彎刀形,而且具橫棱,而是先向上,再向兩側(cè)分開外展,然后在一半處稍向后彎,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個角的表面都比較光滑,末端尖細,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橫棱,橫切面為圓形或鈍三角形,雖然沒有盤羊和北山羊角那樣奇特,但也因為特別粗大,顯得十分雄偉。</h3> <h3> 巖羊棲息在海拔2100—6300米之間的高山裸巖地帶,不同地區(qū)棲息的高度有所變化,但不見于森林及灌木叢中,有較強的耐寒性。</h3><h3><br /></h3><h3> 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寧夏北部、新疆南部、陜西等地,以及毗鄰的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q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