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吳紹同:一九二五年出生,居住臺灣。 曾兩次捧得臺灣最佳紀錄片金馬獎。退休后把“鶴”當做主要目標進行拍攝。十七年來背負總重量超過十五公斤的攝影器材從臺北作為起點,跨越歐、亞、美大洋、非五大洲,探尋了十五個國家的五十四個“有鶴之鄉(xiāng)”。期間獨行荒原、餐風露宿、漂泊異地,四海為家。在沼澤濕地間扛著器材跋涉目的地途中, 頭部和雙臂經(jīng)常被叮咬出成片的大包,奇癢難忍。因一次摔倒,右手掌骨被摔傷延誤了治療,導致掌骨壞死,最后只能動手術,讓筋腱改道,致使右手變形,留下永久殘疾。他把世界上所有的十五種鶴悉數(shù)在其原生地全部拍攝下來,成為當今世界三位拍齊野生鶴類的攝影家之一,(另兩位分別為:瑞典攝影家托朗尼文、德國攝影家阿布雷)是中國拍攝鶴類攝影家第一人。 不幸的是,2006年,一向壯碩無病的吳老眼睛發(fā)生病變,視網(wǎng)膜出血,治療后視力驟降至零點一度,視野范圍僅20度角,幾近“半盲”。他心有不甘,再赴哈爾濱攝鶴,卻被小偷盜走了手提電腦和旅費,更發(fā)現(xiàn)自己的微弱視力已看不到細部,無法承擔疾訊的攝鶴任務,不得不含淚終結(jié),宣告攝鶴生涯到此結(jié)束。<br><br><br></h3> <h3>吳紹同老師于2019年4月駕鶴西去,享年94歲。<br></h3> <h3>2012年5月,87歲的臺灣攝影家吳紹同登上騰格里沙漠。</h3> <h3> 2008年11月,我受美國洛城攝影學會之邀,作為美方團體成員赴上海參加上海國際“郎靜山攝影藝術獎”頒獎大會時有幸結(jié)識這位老人并成為忘年交。此后每年有機會同老人見面或陪同老人外出創(chuàng)作。2012年5月,又陪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赴內(nèi)蒙騰格里沙漠及巴丹吉林沙漠尋找駱駝蹤跡。(圖.2012年與87歲吳老相聚赤峰)</h3> <h3>以下為吳紹同部分鶴圖及他“攝鶴生涯日記”</h3> <h3>.....攝影,機緣很重要,攝鶴亦然。有時為一張的構想,苦等無數(shù)的時光,有時卻得來全不費工夫。一次在逆光下拍小雛,大群鶴雛嬉戲情況都一般,突然左眼的余光覺得有光點閃動,急轉(zhuǎn)身就見兩鶴雛在斗嘴,未經(jīng)大腦即按下快門,連對焦都省略了,待我再想到距離時,它們已經(jīng)分開不玩了......</h3> <h3> ......見到單飛的赤頸鶴,那樣的奮力又專注的神情,很容易使人引起聯(lián)想,覺得任何事都必須專心一致奮力向前,才是達到目標的不二法門...... </h3> <h3> ......鶴之婚姻關系為一夫一妻制,在春季繁殖。成年無配偶的鶴,會在異窩不相識的鶴中擇偶,這種習性可避免近親繁殖,保持了種群的健全優(yōu)勢。鶴的配對有二重合唱和歡樂的舞蹈,跳著熱烈的求偶圓舞曲,直到它們結(jié)成理想的終身伴侶...... </h3> <h3> ......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結(jié)果。雖然動了,失焦了,但我還是要它。長焦鏡是560mm加上兩倍的增距鏡,成了1120mm,而我突發(fā)奇想若再增兩倍又如何?第九十次鶴鄉(xiāng)行,就多帶了一個兩倍的增距鏡。那天有日落但不耀眼,因為有了薄霧,鏡頭因加了兩個二倍的增距鏡,焦距變成2240mm,畫面角度僅1.1度,光圈值已到27.2,在暗光部分再加點光,又加了一格的光圈曝光量,因此,雖然用的是1600度底片,快門速度僅得三十分之一。結(jié)果,我雖然等到了極為難得的“躍”動作,也只得如此的作品一張...... </h3> <h3>......每次公母鶴換孵后,進入窩中,一定先用嘴咬咬窩邊的草,然后屈膝,將胸部先往下貼住卵,雙腿才彎下,將腹部著窩后,才開始孵卵,還不時用長啄整好自身四周的羽毛,看看是否有沒遮蓋好而會讓愛的結(jié)晶受涼了的。孵化期間若遇風雪,必會將身子迎向風雪俯臥。母鶴靜靜的孵著,不時轉(zhuǎn)動著頭,看看四周有無情況,空中若有別的鳥飛過,它會仰側(cè)著頭看著,直到它們飛過去為止。沒事了它就會閉著眼睛打一會盹兒,那摸樣看來是十分有趣的。葦塘里,枯草迎著天光云影,“期待”者的母鶴,靜靜的在盡它神圣的天職。在繁華的彩色世界里,像是一幅水墨國畫...... </h3> <h3> ......“有兒萬事足”,看到親鶴注視著自己的寧馨兒時,它一定也有這種感覺吧?長期生活在鶴類世界,覺的在它們的天地中,也充滿了友愛、天倫和祥和。深感活在單純一點的環(huán)境中,也蠻美好的......</h3> <h3> ......守護家園,保護愛的結(jié)晶,是它們的天職,在發(fā)現(xiàn)有外來侵襲時,就會昂首高鳴以驚退來者...... ...... </h3> <h3> ......換地區(qū)來到另一地,見到鶴群在長滿綠色林木的山丘上飛越,心中無限歡喜。我喜歡身在鶴鄉(xiāng),是因為可以見到鶴,親近鶴,在鶴群附近心情就會感到很自在。進入攝鶴的環(huán)境時,整個人都會沉浸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天地里,那就是我最愛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大的生活享受...... </h3> <h3>.....來西非的重點是要拍攝能上樹的黑冠鶴,也是此地僅有的一種鶴,因為正是繁殖季節(jié),每對鶴筑巢的領域都很大,所以向?qū)дJ為原來是鶴很多的地方卻都空無一鶴,幾經(jīng)奔走,總算拍得了黑冠鶴高高在樹頂上活動的照片,一路上的擔心總算放了下來...... </h3> <h3> ......那年,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qū)野放的鶴類中,有一窩雛鶴孵出來了,那是位于一處稱為“鶴島”的小高地的一個窩中,區(qū)中的管理人員,非常嚴格的對它們保護著。因為繁殖一窩相當不易,已有的小雛若有任何閃失,那就是不可原諒的事了。我,得人和之利,有機會前往窩前拍攝它們鶴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情景。很可惜的是,只存活一只小雛,兩親鶴真是愛護備至,形影不離,鶴父更是加倍的防護著,不準閑雜人等接近。我獲得了短時間的拍攝機會,幸虧他們?nèi)液芎献?,給了我好幾個鏡頭,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那個儼然是“嚴父慈母”的寫照......</h3> <h3> ......在印度拍攝鶴影,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人民友善,我說要拍鶴就好像要拍他們的朋友一樣,會露出真誠的笑容,熱心的指點鶴蹤,甚至跳上你的三輪車帶你去找,真是深受感動。在印度用上三輪車尚是第一遭,三輪車車身不高,見到鶴要拍時,叫停一下車,提了機件一跨下車即可到拍攝位置了。所以我常懷念印度那些行動方便,工作有效,借錢又不貴的三輪車...... (摘自:吳紹同-我的攝鶴生涯)</h3> <h3>......每次公母鶴換孵后,進入窩中,一定先用嘴咬咬窩邊的草,然后屈膝,將胸部先往下貼住卵,雙腿才彎下,將腹部著窩后,才開始孵卵,還不時用長啄整好自身四周的羽毛,看看是否有沒遮蓋好而會讓愛的結(jié)晶受涼了的。孵化期間若遇風雪,必會將身子迎向風雪俯臥。母鶴靜靜的孵著,不時轉(zhuǎn)動著頭,看看四周有無情況,空中若有別的鳥飛過,它會仰側(cè)著頭看著,直到它們飛過去為止。沒事了它就會閉著眼睛打一會盹兒,那摸樣看來是十分有趣的。葦塘里,枯草迎著天光云影,“期待”者的母鶴,靜靜的在盡它神圣的天職。在繁華的彩色世界里,像是一幅水墨國畫......(摘自:吳紹同-我的攝鶴生涯)</h3> <h3> ......塞內(nèi)加爾是黑冠鶴的家鄉(xiāng),黑冠鶴又是表情豐富,肢體語言多多的有情鶴,獻媚親昵的動作,看著令人肉麻發(fā)笑。因此,相機中所得之作品,可編成求愛寶典了...... (摘自:吳紹同-我的攝鶴生涯)</h3> <h3> ......守到第三天的中午,久盼的場面出現(xiàn)了,剛出生的小雛已把頭伸到巢外,用小小一對眼睛,好奇的張望著這剛來到的世界,兩親鶴細心的照顧著它們剛出世的小寶寶,因為出殼不久它是一副呆像...... </h3> <h3>......十幾年來,為了攝鶴在中國大陸和海外,走南闖北已數(shù)十次,酸甜苦辣一言難盡。特別記得有一次,住在美國的一個小鎮(zhèn)上,凌晨,天尚未明,人們熟睡正酣,我又已準備好一切,獨自站在旅社門外,等向?qū)斫游胰ソ纪夂铤Q,足邊是我的隨身行李一箱,相機一包,向?qū)砹?,我請他用傻瓜相機為我拍一張照片做留念,若不是以樂觀的心情來看,是會透著一絲凄涼的......</h3> <h3> ......鶴的小雛,自從出殼誕生后,在一兩天之內(nèi)比較聽話,還能在巢內(nèi)等親鶴回來,過此時日,即會跟隨父母到處行走覓食。親鶴此時亦收起自己個性,處處顧及到跟在腿邊的寶貝兒女們,步子會放小一點...... </h3> <h3> ......鶴的一般行為動作,都是代表它們的行動目的,它們的喜悅或憤怒。至于在兩鶴之間的親密動作那就說不完了。有的很明顯的示愛,也有的在許多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的小動作中流露,細心觀察是很有趣味的...... </h3> <h3>......在美國最擔心的是開支太大,孩子們特別為我申請了一張信用卡,就是怕他們的老爸在國外花光了錢而流落街頭,我已做好了節(jié)省的準備。多數(shù)還是在房內(nèi)吃涼面—那是用洗澡水泡的泡面,美國的自來水、熱水可以生飲,我就用洗澡用的同一水龍頭所放出來的熱水泡面,水不是太燙,等面泡軟后亦已經(jīng)涼了,當?shù)貧鉁亓愣壬舷?,就成了標準的美國涼面,一碗下肚直涼心?..... </h3> <h3>......物以類聚,借以引用在日本南部鹿兒島出水八代地區(qū)的鶴群,因為出水已是有名的冬季投食站,在越冬的季節(jié)中,來到的鶴鳥們真可謂“鶴山鶴?!?,吸引來的觀光客也是“人山人海”了,真是個十分熱鬧的場面...... </h3> <h3>......在南非,于鶴的繁殖季節(jié)里,很容易找到鶴鳥全家,大小出外閑逛的,因此都要躲進掩體里,才能拍到較近和較自然的表情和動作。向?qū)дf,今日要幫我準備掩體,但卻一點都不見動靜,直到他的朋友在半路上會合時,才帶來一大堆帆布和木樁,就在他們認為鶴會來的環(huán)境中立柱拉帆布,制成一個簡易且不成形狀的掩體,我也就即入之則安之,架機守候。原以為這兩個毛頭小伙子隨便拉兩塊布交差了事,誰知是低估了他們,那對肉垂鶴夫婦,真的帶著孩子緩緩的走來,就在我面前靜靜地走過去,,就差沒給我打招呼說“哈嘍”了,讓我看得目瞪口呆的,回來后我夸了他們幾句,他們居然還回我說:“是您老的運氣好?!?..... </h3> <h3>......母愛是天生的,鶴亦不例外。看母鶴以疼惜的神情,以無限的愛意關注著她的愛情結(jié)晶,不知是否也會思念那流落他方的愛兒安然無恙否?...... </h3> <h3> ......因為自身是偏重于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為導向的攝鶴工作者,所以在取材和對景觀的感觸上,和生態(tài)攝影在本質(zhì)上略有不同。追求在作品中能孕育豐富的情感與生命,深得其神韻和風采,也希望能注入自己的熱情和感動于作品中,引得觀賞人們的共鳴......</h3> <h3> ......鶴在自然生態(tài)中,生存是相當不易的,繁殖地遠在寒冷的北方,只有短短的五六個月的日子做交配育雛等工作。在嚴冬來臨前,必須使剛學會飛行的亞成體踏上前往越冬地的長途旅程,路途有長至數(shù)千公里的,一路上艱辛困難,一道道的難關在考驗著它們。一般的鶴都僅產(chǎn)蛋兩枚。孵育中的挫折,生長時的艱難,都會使許多小生命在出生的階段夭折。在我發(fā)現(xiàn)有一家四口時,感到十分高興,也盡力想得到他們一家四口的合影,多少日子后,想法未曾落空,我得到了一家四口的合影。只是它們不在地面是在空中...... </h3> <h3>......在原野中,鶴影雙雙,無論鶴夫妻是在天空中飛翔或是在地面上漫步,其給予人的印象,遠不如在孵蛋期間,那一對親鶴那么親近、體貼、愛護備至,讓人們看了也會感受到它們那份家庭溫馨的氣氛。而它們在保護家園領地時,那公鶴騰空猛撲之強悍,又使人感到它有衛(wèi)護家小、奮不顧身的決心。有時還真覺得該向它們多學一點...... </h3> <h3>吳紹同世界攝鶴地點 : 1.中國黑龍江扎龍、2.中國吉林向海、3.中國內(nèi)蒙古達里諾爾、4.中國云南大山包、5.中國貴州草海、6.中國江西番陽湖、7.中國安徽升金湖、8.中國江蘇鹽城、9.中國湖北沉湖、10.中國青海隆寶灘、11.中國西藏昂仁、12.印度科拉迪奧、13.印度開慶、14.南非克哇助魯、15.塞內(nèi)加爾喬其、16.越南同塔、17.日本北海道釧路、18.日本鹿兒島出水、19.澳洲達爾文、20.澳洲湯斯維爾、21.美國威斯康辛州百拉波、22.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達尼芬、23.美國德克薩斯州羅科波托、24.美國加州薩克門多、25.加拿大雷吉納、26.俄羅斯西伯利亞雅庫特、27.瑞典虹寶湖、28.蒙古東方省、29.不丹波布奇卡、30.緬甸水朗</h3> <h3>......在攝鶴過程中,合肥升金湖的白頭鶴和那里的生活環(huán)境,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前五年中如此,即使后五年中奔走于中國大陸以外的鶴鄉(xiāng)時,也曾回去重過那種單純、無爭又恬淡的生活。除了拍鶴以外,我亦十分喜愛那里的生活中給我的感覺...... (吳紹同)</h3> <h3>......在鶴伏窩的附近,搭個涂滿泥巴的帳篷,準備好伙食干糧,就此呆了下來。晚上,在方圓數(shù)十里的烏黑沼澤地中,就剩我一個人了。帳外還是很熱鬧,晚睡的鳥兒們尚在叫喚和撲翅,有的扔在追逐嬉鬧,大個兒的斑頭雁還撞上我的帳篷,真把我嚇了一跳。蛙鳴、蟲聲不時在鳴唱著。人就像在大自然的音樂廳中,。好不容易才進入了夢鄉(xiāng),又讓打在帳外劈拍作響的陣雨吵醒了。大風,把帳篷的一邊給推了起來,我的睡姿就變成坐姿了...... (吳紹同)</h3> <h3> ......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蔽以谶@些年中,為了攝鶴漂泊異地,四處為家,都是靠朋友的熱心照顧和關懷,才撐過來的。在這些年中,十分感謝各界朋友的支持和贊助。對鶴,我身懷著人道主義的綿綿情思,以個人微小的努力,記錄下它們在天南地北生存綿延的雪泥鴻爪,期待往后的有生之年中,能成為鶴的知音,再為鶴兒多做一些貢獻...... (吳紹同)</h3> <h3>作者:徐金芳,筆名:人海飄過,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論壇創(chuàng)始人。現(xiàn)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民建中央畫院院士。作品多次在國內(nèi)外攝影大賽奪冠并入選平遙國際大展、第25屆奧地利國際超級攝影巡回展、中國第十五屆國際攝影藝術展。 曾獲美國國家地理首屆全球攝影大賽三等獎、中華藝術金馬獎、 第九、十屆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連獲三次上海國際“郎靜山攝影藝術獎”金像獎并終身成就獎。2020年入選“華藝杯”中國百強攝影師、入圍第二屆HK國際攝影十杰。 2007年作為《美國新聞攝影協(xié)會第十七屆女記者大賽》唯一獲獎華人應邀赴美國舉辦《中國女攝影家徐金芳攝影展》。<br><br><br></h3> <h3>原創(chuàng)圖文版權申明:本人擁有個人空間圖文所有權,轉(zhuǎn)載和轉(zhuǎn)發(fā)須全文并注明來源,不可去掉或裁減水印,侵權必究,謝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