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記錄北碚——那一袋葉子煙下的抗戰(zhàn)歲月故事!

禪院鐘聲

<h3>記錄北碚——那一袋葉子煙下的抗戰(zhàn)歲月故事!</h3> <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文/禪院鐘聲<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中華民國政府于1937年11月發(fā)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zhàn)時首都。同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并于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后日軍便攻破南京, 重慶于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中華民國首都。</font></b></h3> <h3><b>  1938年初,國民政府正式內遷。隨著大量的政府、科研機構、學校、工廠、外國使館的遷入以及長江中下游百萬移民涌進重慶及周邊縣市,重慶從一個古老的水碼頭躍升為一個繁華的首都,一時涌進的大量商業(yè)及文化繁榮著重慶這一古老的城市。然而當日軍的鐵蹄在踏破南京城門之時,他們將自己的魔爪又伸向了武漢及重慶!由此,一場史無前例的長達五年多時間對重慶及周邊縣市的大轟炸拉開了序幕!</b></h3> <p><b>  據資料記載:重慶大轟炸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zhàn)時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zhàn)略轟炸。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5年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21000多枚。轟炸中死難者達11000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qū)大部份繁華地區(qū)被破壞。這是繼德國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zhàn)中對格爾尼卡平民實施轟炸之后,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zhàn)略轟炸。</b></p><p><br></p> <h3><b><font color="#57a7ff">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體國民昭告停戰(zhàn)詔書,內容如下;</font></b></h3><div><b><font color="#57a7ff"> 朕深鑒于世界之大勢于帝國之現(xiàn)狀,欲以非常之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之臣民。朕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聯(lián)合公告。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安寧,同</font></b></div><div><b><font color="#57a7ff"> 享萬邦共榮之樂,乃皇祖皇宗之遺范,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曩者帝國所以對美、英兩國宣戰(zhàn),實亦出于庶幾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font></b></div><div><b><font color="#57a7ff">  至若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zhàn)已閱四載,縱有陸、海將士之奮戰(zhàn),百官有司之奮勉,一亦眾庶之奉公,各自克盡最大努力,戰(zhàn)局并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于我。加之,敵新使用殘虐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font></b></div><div><b><font color="#57a7ff">  若仍繼續(xù)交戰(zhàn),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斯,朕何以保億兆之赤子,謝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之所以卒至飭帝國政府聯(lián)合公告也。</font></b></div><div><b><font color="#57a7ff">  朕對于始終與帝國共為東亞解放合作之各盟邦,不得不表示遺憾之意。念及帝國臣民死于戰(zhàn)陣,殉于職守,斃于非命者及其遺族,五內為裂。而負戰(zhàn)傷、蒙戰(zhàn)禍、失家業(yè)者之生計,亦朕所軫念也。惟今后帝國將受之苦難,固非旬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耐其難耐,忍其難忍,以為萬世開太平之基。</font></b></div><div><b><font color="#57a7ff">  朕于茲得以護持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常與爾等臣民共在。若夫為感情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失誤前途,失信與世界,朕最戒之。宜念舉國一家,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任重而道遠,傾全力于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期發(fā)揚國體之精華,勿后于世界之潮流。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font></b></div> <h3><b>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幾乎所有的重慶市民以及軍政人員涌上街頭慶??箲?zhàn)勝利!</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話說當年日軍對重慶的瘋狂轟炸中,國民黨部隊限于空軍力量的落后而不能進行有效的阻擊和攔截,面對日軍連續(xù)且有目的地轟炸,而他們的戰(zhàn)機也能多次有效躲過國民黨地面防空部隊火炮攻擊的高度這一情況,1938年從美國來重慶的密電破譯專家亞德利《中國黑室——諜海傳奇的原作者》就曾對此進行過懷疑和猜測,日軍空襲前是否是已預知火炮的射擊地點及高度?還有就是為什么日機在重慶上空能精確地面目標而進行轟炸,這是否是有情報透露?亞德利懷疑國民黨軍方出了內奸,于是亞德利就自己的懷疑曾對這一情況進行過密電收集和破譯。(凡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從其它的外圍資料入手進行予以查實或考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長達五年對重慶的的轟炸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五三、五四大轟炸以及較場口“六五”防空洞大慘案。但凡從那段時期過來的老人,在談起這段歷史時,無不對日本法西斯表以切齒的痛恨! 時至今日,每年的六月五日上午十時,重慶市及各區(qū)縣都要拉響、演練防空警報,以此紀念在六五大慘案及大轟炸中失去生命的所有同胞!每年這個時刻在城市上空久久響起的防空警報都在聲聲警示著我們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重慶的大轟炸中,北碚、南充、成都等周邊縣市也沒有遭到幸免。作為戰(zhàn)時小陪都的北碚也常受到日本飛機的騷擾轟炸,特別是在1940年5月27日及5月28日的兩次轟炸中,尤為慘烈!當年位于北碚東陽夏壩的復旦大學,就遭受到日機的突襲轟炸,時任復旦大學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的孫寒冰教授與復旦大學其他六名師生在此次轟炸中不幸罹難。這次轟炸,位于北碚太原路口的“悅來餅干廠”“吳天寶的漢劇社”還有位于南京路口由李公樸夫人張曼筠經營的“五月書店”以及張祥云經營的“西南茶社”及北碚市街上的大量民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炸毀,亦有民眾受到不同程度的傷亡--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據黃桷鎮(zhèn)的吳老先生講,由于北碚的東南面是雞公山及飛蛾山,而西北面是中梁山及縉云山(華鎣山脈),而北碚就處在傍嘉陵江一條狹長的山谷地帶,所以這些山脈作為北碚的天然屏障對北碚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只要日機不是特意趕來轟炸北碚,那他們在排好飛行縱隊飛臨北碚上空時,差不多于北碚市街中心就已經一晃而過了,當然1940年的5.27及5.28兩次對北碚的轟炸是有目標性的,其它很多次則是路過北碚或轟炸南充后返回重慶,而在北碚的上空倉促丟下一些炸彈而已。</b></p> <h3><b><font color="#57a7ff">在街頭慶祝的民眾歡呼雀躍!</font></b></h3> <h3><b>40年代的北碚下半城街心花園街景!</b></h3> <h3><b><font color="#57a7ff">國民政府搭建在街頭的慶祝牌樓以及涌上游行的重慶市民!</font></b></h3> <h3><b>  1938年,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大量的科研機構及人才也涌入北碚。在當年北碚有著戰(zhàn)時小陪都之稱的美譽,由于北碚地處重慶西北郊,距離重慶市區(qū)不遠,加上在二十年代末期,盧作孚的“嘉陵三峽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已經將北碚從一個農村小集市建設成一個集交通、商業(yè)、文化、教育、政治于一體的多功能小城鎮(zhèn)。故1938年國民政府內遷時,北碚也遷來了不少的科研教育機構,如;落戶于東陽夏壩的復旦大學、金剛碑的勉仁文學院、晏陽初在歇馬場的鄉(xiāng)村建設學院,遷址北碚歇馬場的民國政府行政院及法院及“國立江蘇醫(yī)學院”(當時北碚場的蘇醫(yī)現(xiàn)第九人民醫(yī)院)遷入北碚牌坊灣等等,北碚也由此漸漸開始熱鬧繁華起來。</b></h3><div><br></div> <h3><b>40年代北碚中山路街景!</b></h3> <h3><b>  那時北碚的商業(yè)、政治及社會活動中心都集中于北碚下半城,由于外來人口的增多,以及外地商業(yè)的涌入,北碚下半城的各色店鋪,酒樓飯館及茶社一類的經營在短時間內遍地開花。如上海路15號的松鶴樓餐廳就是由江蘇常州人士沈志敬、張漢初和無錫人蔣金玉所開。廬山路2號的“厚德?!憋埱f就是由北平有名的陳蓮堂所辦。令人遺憾的是,在1940年的大轟炸中,日機空襲北碚,飯莊不幸被炸彈擊中而店毀人亡,從此一蹶不振,直至飯莊關閉!</b></h3><div><b> 而那時集中在北碚街上的茶館就多不勝數了,如鄧洪池的“樂天茶館”(茶旅社)、張祥云的“西南茶社”(在大轟炸中被炸毀)袍哥開的“仁義永”茶館、陳云華的“望江茶館”等等。盡管在戰(zhàn)時那個物質極其匱乏以及社會并不穩(wěn)定的時代,在北碚能云集這么多的飯館茶社,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北碚的地理位置在整個重慶大后方的重要性(順水路可以上至合川南充,下至重慶及長江沿線),同時也反映出北碚在當時是有著相當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b></div> <h3><b>  位于北碚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我國著名當代文學家老舍舊居。1943年6月至1946年2月老舍寓居于此,并在此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一二部的撰寫。</b></h3> <h3><b>  隨著因內遷而帶來大量外來人才,北碚當時的文化生活在大后方散發(fā)出蓬勃的生機,有文學的創(chuàng)作: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老舍于1944年新年開始在北碚新村進行以淪陷時期北平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chuàng)作,后在北碚新村63號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一二部撰寫)、梁實秋的《雅舍小品》(1940年在碚青公路【現(xiàn)天生路】旁的半山腰,今天的梨園村47—51號完成前20篇作品)以及巴金在北碚《憩園》的寫作等等。除此之外也有抗戰(zhàn)題材的劇社劇團演出:如,復旦劇社、復旦平局社、育才學校實驗劇團、女師附中劇團、立信怒潮歌詠劇社以及湖北來碚進行抗敵宣傳的漢劇團等,在數年中上演了《淝水之戰(zhàn)》、《江漢漁歌》、《岳飛》以及曹禺的名劇《日出》等數百個劇目,上演場次多達數百場。特別是1945年遷碚的“國立戲劇專科學?!睅熧Y雄厚,有著名的戲劇家、作家曹禺、洪深、焦菊隱、張俊祥、馬彥祥、陳禮庭、陳志策、楊村彬等都在校任教,來碚以后對外演出了《日出》、《家》、《水鄉(xiāng)吟》、《蛻變》、《春寒》《清宮秘史》等六部名劇。以上這些名人文士的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及文藝團體的精心演出不單豐富了北碚地方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起到了積極的抗戰(zhàn)宣傳作用!</b></h3><div><br></div> <h3><b>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隨著北碚電視臺《身邊的抗戰(zhàn)歲月故事》開播,清明后的一天,我踏著路邊小草的青綠再次走進了黃桷車站吳老先生的家。</b></h3><div><b> 在老人安靜而又簡陋的家中,他嘴角上燃著的一袋葉子煙將我?guī)нM他那往昔歲月深沉的記憶中!</b></div> <p><b>  老人生于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現(xiàn)年八十九歲。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同年十二月南京淪陷時,吳老先生還是一個不到十二歲,一個僅僅在家里讀私塾而不諳世事的小孩!那時,老人的父親在北碚往返于合川從事米糧生意,相對于普通人家,他們的家境雖算不上殷實,但也還算過得去,他家與黃桷鎮(zhèn)上的名紳“王爾昌”為近鄰。</b></p><p><b> 老人仍記得,當年的王家大院在黃桷碼頭,算是一個殷實的大戶,其祖輩以開煤礦起家,他繼承祖業(yè)有煤礦五處,日產原煤上百噸,是黃桷乃至北碚地方首屈一指的富戶,王爾昌熱心公益事業(yè),熱衷于文化教育的資助。據北碚志記載,他除了民國五十五年在黃桷鎮(zhèn)自己創(chuàng)辦爾昌中學以外,還為私立相伯女子中學修建教室、圖書館,擔負兩年校用煤炭,并捐現(xiàn)金國幣十八萬六千元;捐贈兼善中學地皮兩畝;捐助教育部東北青年救濟處東北學生升學班全部用煤及醫(yī)藥費;設立優(yōu)秀清寒子弟獎學金;支持有造就但無錢讀書的學生繼續(xù)學習,以及為復旦大學購買校用地皮等等!同時他還擔任了北泉慈幼院、縉云山漢藏教理院、立信會計學校、兼善中學、正本中學、合川濂溪中學、勉仁文學院等八所院校的校董。</b></p><p><b> 1940年,東北補習班學生向王爾昌贈詩一首;“學子莘莘萃一堂,風晨月夕苦研商,天涯今日俱薪火,獨有巴東王爾昌。”1944年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獎勵他“捐資興學”一等獎。1946年1月9日王爾昌病逝,馮玉祥曾親臨致奠,悼詞所書;先生大仁大義,扶危濟困,惜老憐貧,修橋筑路,興學樹人。富而好施,譽滿鄉(xiāng)鄰,抗戰(zhàn)之際,公而忘身--- ---!</b></p><p><b> </b></p> <h3><b>  </b></h3><h3><b> 王爾昌當年給吳老先生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樂善好施,喜歡修路筑橋,他記得從黃桷到土沱的一段路就是由王爾昌自行出資修補建設,當年北碚平民公園入園的石梯數層也是他出資修建而成,人稱爾昌大道。而馮玉祥的幾次來碚,也都親自登臨王府會晤王爾昌,這是吳老先生親眼所見。令老人遺憾的是,當年有馮玉祥親自題刻的王家大院在舊城改造中沒有被作為文物很好地保存下來,而被漠然地拆除,這對于當地歷史進程的又一見證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b><b><br></b></h3><h3><b>[圖、北碚公園內人稱爾昌大道的這路石梯就是由當年黃桷富紳王爾昌捐資所建]</b></h3> <h3><b>  住在北碚黃桷北坪坡的劉紀元老人正與吳老先生回憶當年在這條路上艱辛挑煤的過去!</b></h3> <h3><b>當年從北碚飛蛾山牛角廟試飛的“北碚號”滑翔機!</b></h3> <h3><b>  從那天的轟炸情況及老先生當年到現(xiàn)場觀看得知,復旦大學農場及宿舍被炸,當時有好幾名學生被炸死炸傷,而事后得知復旦大學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的孫寒冰教授那次在王家花園(王爾昌的住房)被炸起的石頭擊中頭部而不幸逝世。那天吳老先生在炸后過江去北碚場看鬧熱,在太原路看見悅來餅干廠被炸,在原川劇團位置的漢劇社也遭到轟炸,所幸漢劇社無人員傷亡,而當時漢劇社的小女演員熊秀秀就坐在漢劇社的門口哭泣,這次轟炸是吳老先生在整個大轟炸歲月中所經歷最刻骨銘心的一次!</b></h3><div><br></div> <h3><b>  1940年5月,黃桷的原住民吳躍貴老先生當年還不到15歲,27號那天,也就是農歷4月21日,他說:那天上午大約十點左右他與小伙伴正在江邊玩耍,突然預襲警報響起,直到預襲警報之后的一個小時左右警報再次拉響,有大約三十多架飛機呈品字形從后豐巖方向往北碚場飛來,當時飛機并沒有在北碚投彈而是直接往縉云山方向飛去。直到下午一點鐘左右,空襲警報拉響,大約有三十多架飛機從北溫泉方向飛來,并在北碚及黃桷鎮(zhèn)的上空盤旋投彈,看著在空中低矮盤旋的飛機,慌亂中他翻身躲進路旁的一條土溝,而他的一位叔公六十多歲的老人抱著自己的兒子(晚年得子)因來不及躲藏而暴露在敵機的機槍口之下, 當一架飛機盤旋在這位叔公的斜面上空時,敵機的機槍正對著地面突突地掃射,老人來不及躲藏,就跑到附近的一小片竹林躺下將孩子壓在自己的身子下面,當時的吳老先生躺在土溝里大氣也不敢出,他眼睜睜看著機槍在上空射向地面的老人,他甚至看到這位叔公伸出自己的手臂意圖擋住子彈對他的射擊,等敵機投完彈走后,吳老先生幸運的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因此受傷,他那位叔公的右手臂卻不幸被子彈射中(后來因傷口感染而不治身亡),而在叔公身子下面的兒子也被壓的奄奄一息而臉色蒼白。</b></h3><div><br></div> <h3><b>  再后來,由于敵機不斷地進行轟炸,當年的北碚峽防管理局曾對民眾進行大量的防空躲避及防空警報知識宣傳。吳老先生至今記得;防空警報分為;預襲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而警報就安放在當時位于廟嘴的大明廠內(改制前的重棉五廠)。那時,一旦警報響起,或掛起了紅燈籠,在北碚鬧市區(qū)的民眾則快速躲進就近的防空洞,如果是在家里來不及進入防空洞的,可以將棉絮被子覆蓋在飯桌上,人則蜷縮在桌子下面,進行自身的防護,也有在轟炸來臨時往郊區(qū)躲藏的。而黃桷的民眾在防空警報響起時,除了進入防空洞外,有的則扶老攜幼往飛蛾山上躲藏,飛蛾山因植被茂盛而便于掩藏,吳老先生有時就會加入到躲藏的隊伍爬向飛蛾山,如果有時一天防空警報會拉響多次,則需要在山上呆的時間更久!</b></h3><div><b> 而位于雞公山下的部分民眾(兼善中學附近)在不能進入防空洞的情況下,則紛紛選擇位于朝陽橋附近嘉陵江邊的一個叫“三分水”的天然溶洞內躲藏,那里的躲藏位置雖然偏僻,但其安全性卻極佳,溶洞于巖壁呈倒三角形,從旁邊的一條小路下去進入到洞內。如果只是站在上面,絕對是不能看見下面溶洞的,就算日機的炮彈丟來,要么是落在山腰,要么被掉進嘉陵江。久而久之,來這里躲藏的人漸漸增多,加上躲藏的時間過長,則有人干脆挑來擔子做起了飲食行當。雖然在那時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在日軍的炮火下人人自危,但還是有民眾為了生存而見縫插針地做起了生意,這在當時的困難局面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b></div> <h3><b>  當年國立復旦大學遷來東陽夏壩后,這讓東陽夏壩因此而盛名在外,當時人稱四川文化四壩的東陽夏壩就是其中之一 (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江津白沙壩)。復旦大學遷來北碚后,使得黃桷碼頭變得更為熱鬧,各行各業(yè),茶館酒肆漸漸增多。當年吳老先生的父親就在今天的東陽橋頭經營起了茶館,吳老先生來茶館幫忙時,就在里面干些替人摻茶倒水的活計。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來這里吃茶的茶客復旦大學的學生居多,在他的記憶中,這些學生總是一邊吃茶一邊看自帶的書籍,那時的吳老先生年紀不大,也沒有學問,雖然他看不懂他們所帶來的書籍,但從這些知識青年的眼中他看到了一種未來和希望- - - ---!</b></h3><div><br></div> <h3><b>1939年復旦大學在北碚東陽夏壩舉行開學典禮</b></h3> <h3><b>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40級合影</b></h3> <h3><b>北碚相輝學院舊址</b></h3> <h3><b>復旦大學法學系教授孫寒冰之墓</b></h3> <h3><b>遷來北碚后的復旦大學</b></h3> <h3><b>民眾走在被轟炸后蕭條的市區(qū)街頭</b></h3> <h3><b>轟炸后,街上堆積著大量遇難者遺體。</b></h3> <h3><b>掩埋遇難者遺體的過程中</b></h3> <h3><b>正在掩埋遇難者的遺體</b></h3> <h3><b>掩埋遇難者遺體的景象</b></h3> <h3><b>國民黨軍用雷達正在偵測日軍飛機的動向</b></h3> <h3><b>剛剛被轟炸后的居民區(qū)</b></h3> <h3><b>國民黨軍人與普通民眾在高溫天氣下運送遇難者遺體</b></h3> <h3><b>侵華日軍從空中丟下大量的炸彈</b></h3> <h3><b>侵華日軍在重慶朝天門上空進行空襲</b></h3> <h3><b>一家人坐在廢墟上進行午餐</b></h3> <h3><b>被炸后失去親人的孩子抱著自己因驚嚇而哭泣的弟弟坐在廢墟上</b></h3> <h3><b>市民在一排廢墟的墻上用墨汁寫下“愈炸愈強”的標語</b></h3> <h3><b>國民黨軍人將在大轟炸遇難的遺體集中在江邊準備作進一步處理</b></h3> <h3><b>重慶市區(qū)被炸后的一片廢墟景象</b></h3> <h3><b>被炸后倒在石梯上的行人遺體</b></h3> <h3><b>加拿大駐中華民國重慶辦事處被炸后的廢墟</b></h3> <h3><b>侵華日軍從飛機上丟下的重磅炸彈</b></h3> <h3><b>日軍飛機在重慶上空投彈</b></h3> <h3><b>  1941年重慶較場口“六.五”大慘案,國民黨部隊從防空洞往外運送死難者遺體的景象!</b></h3> <h3><b>國民政府1947年10月18日在重慶市中心落成的抗戰(zhàn)勝利記功碑</b></h3> <h3><b>  從南京到重慶,從民國到今天,在那過去的一段歷史,在那一段驚惶的歲月中,我們沒有權利將這段歷史,這段歲月加以任何的忽略和臆造,就像北碚電視臺劉衛(wèi)國先生一樣,他執(zhí)意要將這段可歌可泣而又倉惶的歲月從新拾起,用一種有限的方式無限的態(tài)度來展現(xiàn)和遺留給這段歷史的后人及我們的后代子孫!</b></h3><div><b>【全文完】2015年4月21日于重慶</b></div><div><b><br></b></div><div><b>口 述:吳 躍貴</b></div><div><b>圖 文:禪院鐘聲</b></div><div><b>資料收集:禪院鐘聲</b></div><div><b>資料整理:禪院鐘聲</b></div><div><br></div> <h3><b>  在歷史流逝的長河中,在這美麗的嘉陵江邊,北碚的小三峽見證了那炮火紛飛的歲月,也讓我們銘記著這段不可磨滅的歷史!</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