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我和父親(1999年春節(jié)期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親史立成,生于1925年3月13日(農(nóng)歷二月十九),屬牛。我也屬牛,但與父親相差四輪,也就是說父親48周歲時我出生,可謂老來又得子。正因?yàn)槿绱耍谒膫€兒子兩個女兒當(dāng)中,父親特別疼愛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1989年去世后,隨著二姐的出嫁,我和父親兩個人一起生活了幾年。父親過了70歲,基本不能下田勞動了,就由大哥大嫂、三哥三嫂一對一個月地輪著過(二哥二嫂一家在外工作),當(dāng)時村里人都開玩笑說,“老四”也隨父親“輪著過<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了。這期間,正值我讀高中、大學(xué)和研究生,絕大部分學(xué)雜費(fèi)及衣食費(fèi)用由哥嫂提供</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主要是二哥二嫂。當(dāng)時大哥大嫂也要供與我相差無幾的侄女讀大學(xué),為大我三歲的侄子找工作、找對象成家等;三哥三嫂的三個孩子也要不小的花銷,這對于農(nóng)村家庭來說,負(fù)擔(dān)本身就很重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姐姐姐夫們也時常接濟(jì)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舉全家之力,經(jīng)過七年的刻苦學(xué)習(xí),我拿到了大學(xué)本科和研究生文憑,并在河北省工行參加工作。本以為能在工作、成家后多孝順孝順父親,可就在我工作兩年半后的2002年1月19日(臘月初七,星期六),正在單位加班的我接到三哥的電話,父親病危,要我千方百計回家探望。在我攜妻回家的路上,得知父親已經(jīng)去世,我們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最大的遺憾。回家的路成了“奔喪”,一路上,我的心情何等復(fù)雜,無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父親離開我們整整十五年了。父親在將近七十七年的人生中,可謂對得起國家這個大“家”,也為我們這個小“家”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收獲了敬重和威望。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我們晚輩、親朋好友和同村的人,至今提起父親來,都是“豎大拇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此父親去世十五周年之際,我謹(jǐn)以簡短的文字,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紀(jì)念我的父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小時候,日子過得很苦,但他很少提起,因?yàn)槟菚r人們的生活都很苦。父親經(jīng)常提起的是,日本鬼子曾經(jīng)八次火燒白羊峪<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們村地處燕山腳下,扼守長城關(guān)口——白羊關(guān),緊鄰當(dāng)時的偽滿洲國熱河省,是當(dāng)年八路軍活動較多的地方)</span>,抗日戰(zhàn)爭期間,鄉(xiāng)親們多半時間在山里搭的窩棚里度過。1947年6月、10月,爺爺奶奶先后將兩個兒子(父親和二叔)送到前線,參加了解放軍。當(dāng)時,母親正懷有身孕,三個半月后大哥出生。父親1955年初復(fù)員回村時,大哥已經(jīng)快八周歲了,父子相見,好多年后才建立起真正的父子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軍后,父親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和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父親的解放東北紀(jì)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父親的華北解放紀(jì)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父親的抗美援朝紀(jì)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朝鮮人民政府頒發(fā)給父親的三等功勛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父親的和平萬歲紀(jì)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和我們講起,1948年底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入關(guān),在離我家不足二十里的冷口關(guān)及沿線村莊,部隊(duì)過了一夜又一夜(部隊(duì)晚上行軍白天休息),母親抱著一歲多的大哥,每天沿途打聽,但沒有得到父親的任何消息</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為了配合平津戰(zhàn)役,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的戰(zhàn)略包圍和戰(zhàn)役分割,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在1948年11月22日開始南下入關(guān),各縱隊(duì)分三路先從喜峰口、冷口,后從山海關(guān)進(jìn)軍關(guān)內(nèi)。父親在哪里入的關(guān),如今也不好查證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當(dāng)兵走后,很多年都無法和家中取得聯(lián)系,家中更不知父親是死是活。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養(yǎng)育著大哥,與太爺爺和爺爺奶奶一道,苦熬苦等著過日子。因?yàn)閮蓚€兒子都杳無音信,奶奶思念擔(dān)心成疾,神經(jīng)受了刺激,處于半瘋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漫長的八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好,1954年9月,父親和二叔都從朝鮮平安歸來,并先后復(fù)員回家,奶奶的病好了,母親的心也放下了<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父親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第67軍于1951年6月21日入朝,1954年9月29日回國;二叔所在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第47軍于1951年4月11日入朝,1954年9月24日回國。父親于1955年2月復(fù)員回家務(wù)農(nóng),二叔于1956年11月復(fù)員后在外工作了幾年,也回家務(wù)農(nóng)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抗美援朝期間父親(左一)和戰(zhàn)友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我與父親相處的二十多年中,父親最津津樂道、時常向我們講起的,就是他當(dāng)年當(dāng)兵打仗的故事。如今時間久了,我記得的也已不多了,但父親當(dāng)了近八年迫擊炮兵,遼沈戰(zhàn)役的慘烈,朝鮮戰(zhàn)場上與美軍(聯(lián)合國軍)對陣兩年多,(戰(zhàn)友們)“赴朝時一列火車,回國時幾節(jié)車廂”</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第67軍入朝后,先后參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戰(zhàn)、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zhàn)、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zhàn)和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戰(zhàn)——“金城戰(zhàn)役”)</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這些都深深扎根在我的腦海里。多年的槍林彈雨,父親可謂九死一生,為建立新中國、維護(hù)世界和平作出了一名中國軍人應(yīng)有的貢獻(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父親當(dāng)年就是這樣的迫擊炮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們眼中,在我們心中,父親還是一個這樣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親是重視教育的人。</b>父親小時候沒怎么上過學(xué)(22歲參軍時也只是“初小二年”水平),當(dāng)兵期間,通過部隊(duì)識字班、文化課學(xué)習(xí),復(fù)員時,達(dá)到“相當(dāng)初小四年”水平了。不僅如此,在抗美援朝期間,父親還學(xué)會了幾句朝鮮話,會用朝鮮語寫自己的名字等,這些到他70多歲時,仍記得一些。父親因?yàn)樽约菏芰撕芏辔幕讲桓叩目?,所以特別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父親復(fù)員回家時,大哥正到了上學(xué)的年紀(jì)。那時候,像他一樣大的孩子很多都不上學(xué)或讀了沒多久就輟學(xué),但父親將大哥送到了學(xué)校,一直讀到完小畢業(yè),這在當(dāng)時的村里,已經(jīng)是“高學(xué)歷”了。二哥、三哥當(dāng)時上到初中就算可以了,因?yàn)楫厴I(yè)后可以到生產(chǎn)隊(duì)掙工分了,很多和我們家境差不多的,都是這個時候或再早些就不上學(xué)了。但二哥、三哥都是讀到高中畢業(yè),要不是趕上文化大革命,也許兩個哥哥都能考上大學(xué)。正因?yàn)槭歉咧挟厴I(yè)加上在大隊(duì)部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二哥后來被保送上了中專,畢業(yè)后成為家里第一個吃商品糧的人。大姐、二姐也是一直到因身體或?qū)W習(xí)等原因,自己提出不上學(xué)了,父親才不再勉強(qiá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由于父親的堅持與執(zhí)著,我們家六個孩子可以說都是同齡人中學(xué)習(xí)時間較長的,是相對“有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親是心靈手巧的人。</b>父親沒有什么特長,就是種地也種不過同齡人。但父親生來手巧,且愛學(xué)習(xí),肯鉆研,雖不是很專業(yè),但父親確實(shí)是半個木匠、半個泥瓦匠,家里簡單的木工活、磚瓦活,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父親還會扎笤帚,每年秋冬天,父親就用脫了粒的高梁穗子,在屋內(nèi)房梁上吊一根鋼絲繩,一纏一踩,再用鐵絲綁牢,如此幾次,不大會兒就扎出一把漂亮的笤帚來,笤帚有用來掃炕的,有用來掃地的,都不用到集市上去買,有時還幫鄰居、親戚扎上幾把。在生產(chǎn)隊(duì)時,秋天打場、春天燒白薯秧子炕(育苗)等都算是技術(shù)活,這些,生產(chǎn)隊(duì)都安排父親來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來,三哥扎燈籠、當(dāng)電工、做泥瓦匠,成為村里小有名氣的手藝人,也許正是更多遺傳和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親是干凈利落、善于持家的人。</b>近八年的軍旅生涯,養(yǎng)成了父親一輩子的軍人作風(fēng)。父親愛干凈,屋里、院子總是侍弄得干干凈凈,井井有條。在農(nóng)村,一般都是春節(jié)前掃一次房子。那時住的瓦房沒有吊頂,房梁上經(jīng)常會積塵土,房間里還時不時有蜘蛛網(wǎng)。在我家,每隔一兩個月,父親就掃一次房子。時至今日,父親架上梯子,一手拿著簸箕,一手拿著笤帚,打掃灰塵和蛛網(wǎng)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對于農(nóng)具的擺放,父親也有規(guī)矩,首先不能隨意亂放,其次帶尖的、帶刃的,尖、刃一定要朝內(nèi)放,以免一不小心傷著人。對于吃飯,規(guī)矩也較多,首先是人坐齊了才能吃,夾菜不能“過河”(不能夾別人面前的菜),不能在菜里翻來翻去,吃飯時更不能隨意說話,而且要吃得一干二凈。印象更深的是父親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也是這么做的),“窮灶火坑子,富水缸”,燒火做飯完畢,灶臺、灶口要打掃干凈,盛水的水缸,要經(jīng)常是滿的??倸w一句說,人要勤快。如今,不管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都用上煤氣罐、天然氣以及自來水了,但我們小家的廚房總是干凈的,客廳、房間也是整潔的。因?yàn)?,我總是想,如果臟了亂了,父親會不高興的。對于衣著,父親也有要求,就是不管多么補(bǔ)丁羅補(bǔ)丁,但不能邋里邋遢,要盡量體面些,干凈些。出門回家前,一定要將衣服上的塵土拍打干凈,不能帶著一身塵土回家。父親每天早早起床,從不睡懶覺,而且也是這樣要求我們。小時候,每天早晨,聽到最多的話是,“國興(三哥的乳名),快起來,該下地干活了;老四,快起來,該上學(xu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晚輩們的日常生活習(xí)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親是培育良好家風(fēng)的人。</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親對國家是忠誠的,是奉獻(xiàn)的;對家是負(fù)責(zé)任的,有擔(dān)當(dāng)?shù)摹8赣H對爺爺奶奶是非常孝順的。</span>爺爺1980年初(除夕當(dāng)天)去世,奶奶1982年初去世,他們在晚年雖沒有享過多大的福,<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但父親母親沒有讓他們凍著、餓著,生病臥床時,都是父親母親端屎端尿,一口飯一口水地喂,東借西湊地買藥治病,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父親母親可以說是村里最孝順的之一。父親一生潔身自好,不賭不嫖,他常說,“你母親在不知我是死是活的情況下,等了我近八年,我不能做對不起她的任何事情?!备赣H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父親最講兄弟情意,作為長兄,對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盡自己所能的關(guān)照,四兄妹的感情一直很好。我們繼承了父親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六個兄弟姐妹加上堂(表)兄弟姐妹都和睦相處,特別是哥嫂們對我,可謂如父如母般的愛。我常說,如今雖然我沒有了父母雙親,但三個哥哥給了我父親般的疼愛,三個嫂嫂給了我母親般的慈愛</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大哥大嫂1947年生,大我26歲;二哥二嫂1956年生,大我17歲;三哥三嫂1959年生,大我14歲)</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親在時,每逢春節(jié),都是我們一大家子陪父親一起過年;父親去世這么多年來,我們哥兒四個一直保持著幾家人一起過年的傳統(tǒng)。</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在文化大革命前當(dāng)過副鄉(xiāng)長,在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后當(dāng)過村干部,雖說都是芝麻大的小官,但父親對公家的東西一絲一毫都沒有往家里拿過。父親在去世前幾個月和我的通話中,一再告誡我,工作來之不易,要好好干,不要做對不起他、對不起祖宗的事。沒想到,這是父親給我留下最后的話。十幾年來,我不論從事什么崗位工作,都時時以父親的話提醒自己:好好干工作了嗎?所作所為對得起父親、對得起祖宗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親是村里小有威望的人。</b>父親為人正直,公道正派,在村里具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因此,父親在村里經(jīng)常承擔(dān)兩個角色:家庭、鄰里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人,紅白喜事的“知客”(大知賓)。每當(dāng)哪家父子、兄弟、妯娌、鄰里鬧了矛盾,或是兒子與父母分家單過,一般都請父親去充當(dāng)中間人、調(diào)節(jié)人,父親聽取雙方意見,這邊談一談讓一點(diǎn),那邊說一說退半步,最后達(dá)成一致意見,職責(zé)也就盡到位了。這些事,往小里說,促進(jìn)家庭、鄰里和睦;往大里說,促進(jìn)社會和諧穩(wěn)定。紅白喜事當(dāng)知客,費(fèi)時費(fèi)力費(fèi)心,有時還不落好,但父親一般都能協(xié)調(diào)處理好,因此深得村里老老少少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正因?yàn)檫@些,父親在村里是一個說話有份量的人,一個受人敬重的人,一個小有威望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父親一生中,一直有一個最大的知足,一個最大的慶幸和一個最大的驕傲。最大的知足就是他的四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村里和父親兒子數(shù)差不多的人家,幾乎都有打光棍兒的),而且是用娶兩個兒媳的錢娶回了四個兒媳(二哥和我娶妻未花家里一分錢)。兒子都成了家,也就讓他了無牽掛了。更為關(guān)鍵的是,兒女都孝順,讓他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晚年。最大的慶幸是我一生下來,沒有送給別人家。當(dāng)時人家都找好了,最后17歲的二哥說了一句話:“不能送人,長大了我來管”(后來在我的學(xué)習(xí)、成長過程中,二哥真的做到了),堅定了父母將我留在身邊的決心。最大的驕傲是他兒孫滿堂,且四世同堂,特別是二兒子一家在外上班,四兒子以唐山市文科狀元、河北省前五名的成績,考上了村里人最仰慕的北京大學(xué)!我也很知足、慶幸和驕傲,因?yàn)楦赣H的“三最”中,都有我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總之,父親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yōu)槿说臉?biāo)桿,處事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愛的父親,您在天堂還好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愛的父親,我們永遠(yuǎn)懷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