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詩意中國,篁嶺曬秋》歷史上,婺源地區(qū)曾多次劃歸徽州管轄,因此整個婺源地區(qū)深受徽州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篁嶺也不列外。篁嶺的古村依山而建,大多數(shù)民居都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色的馬頭墻,精雕細刻的門楣、窗戶、石壁等。</h3> <h3> 因為地處山坡,地?zé)o三尺平,很多民居便利用自家的前門,攔腰上下砌墻,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連成一體,用來晾曬。<br /></h3> <h3> 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六,篁嶺的村民便要開始在自家的屋檐上曬衣服、糧食等。因為那個時候正值江南的傳統(tǒng)的"洗曬節(jié)",悶熱天氣,極容易讓衣服、糧食霉變,所以趁著天氣晴朗,每戶人家都會抓緊時間把衣服、糧食拿出來晾干。等到農(nóng)歷的九月初九,田頭的莊稼收割了,為了便于保存,這些收割上來的莊稼,也必須晾曬。久而久之,曬秋,便形成篁嶺人家獨特的習(xí)俗。<br /></h3> <h3> 高一點的樓房,往往會朝外挑出幾根木頭的橫梁,那些碩大的竹匾就能置于這些橫梁上。因為大都數(shù)民居都是朝南而建,挑出的橫梁不受遮擋,整個白天的自然采光極佳,為村民晾曬提供了有利的條件。<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