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一切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絕不應該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成人教育者”。</h3><div><br></div><div>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我們只有通過學習、觀察、思考、調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共享童年的美好。</div><div><br></div><div>在童年的田園里,我們曾是匆匆過客,從此刻開始,我們不妨放慢腳步,用心靈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望者”。</div> <h3>不做孩子成長的“匆匆過客”</h3><div><br></div><div>父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對兒童身心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div><div><br></div><div>大量研究表明,擁有高質量親子關系的兒童會有較高的學業(yè)成就、社會技能和較少的問題行為。</div><div><br></div><div>父母的悉心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的親子陪伴中存在著不少誤區(qū)。</div> <h3>“我沒功夫陪你玩”</h3><div><br></div><div>許多家長稱由于工作太忙,平時沒空陪伴孩子,所以一到重大節(jié)假日,商城和游樂城里擠滿了帶孩子前來購物與游玩的家長們。</div><div><br></div><div>不少父母借節(jié)日之際彌補平日里對孩子陪伴的虧欠。殊不知,陪伴不是假日里的“集中補課”,因為孩子不可能“一夜長大”,他們是在點點滴滴中積累著生命經驗。</div><div><br></div><div>錯過了平日的陪伴,缺少了一起玩耍的樂趣,也就錯過了孩子的成長?!?lt;/div> <h3>“陪”就是“陪伴”</h3><div><br></div><div>在游樂場里,一個家長給孩子買好游戲幣后,就坐在等待區(qū),自己玩起了手機游戲。</div><div><br></div><div>孩子在玩什么?獲得了哪些發(fā)展?是否情緒愉悅?這些問題,家長并不關心。</div><div><br></div><div>的確,她陪孩子來了,也花了錢。但人在場、錢付了就是盡責任嗎?</div><div><br></div><div>如果只是“陪”在孩子身邊,但并沒有用心去關注孩子、參與孩子的活動,這也不是真正的“陪伴”。</div><div><br></div><div>孩子需要的是真誠的陪伴、悉心的關懷,僅有物質關懷是不夠的。</div><div><br></div><div>“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記得這一點?!被剂恕巴杲⊥Y”的成人,忘記了孩子的真正的需求,以為“出席”等同于“參與”?!?lt;/div> <h3>珍惜孩子唯一的童年</h3><div><br></div><div>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王國:童年。</div><div><br></div><div>每個孩子只有一個的童年,工作再忙也不能成為忽略孩子的理由。</div><div><br></div><div>家長要妥善處理工作和家庭的關系。例如,父母可以每天抽一兩個小時和孩子一起互動,養(yǎng)成“親子時間”的習慣。父母也要妥善處理隔代教養(yǎng)問題,如果確實需要“代理人”代為看護孩子,則要首選和孩子同住,盡量參與育兒過程,以增進親子情感?!?lt;/div><div><br></div><div>天下的好父母千千萬,除了一顆愛心,父母應該采取多種策略和孩子積極互動、平等對話,尊重兒童的文化、理解兒童的心理,只有這樣,成長才是雙方的?!?lt;/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長,首先要了解孩子,而了解來自于互動、尊重、對話和理解。</div><div><br></div><div>兒童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有的寶寶易照料,有的寶寶難撫養(yǎng);有的寶寶愛生氣,有的寶寶易興奮;有的寶寶比較專注,有的寶寶容易分心。</div><div><br></div><div>鑒于孩子有不同特點,一位溫和、民主的母親可能是位成功的好母親,也可能是“失敗”的代名詞。這也就是為什么“虎媽”之類的專制型家長有人擁護有人批判。</div><div><br></div><div>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是我們教育的前提,只有觀察和了解才能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學習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自身也獲得成長?!?lt;/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長,要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孩子的帶領下發(fā)現(xiàn)世界。</div><div><br></div><div>周國平曾經記下他看到的一個場景——“黃昏時刻,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小河邊玩,興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撈河里的蝌蚪。”</div><div><br></div><div>他立即發(fā)現(xiàn)他的描述有問題,其實是“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里的蝌蚪。”</div><div><br></div><div>他感嘆道,如果不是為了孩子,這類“無用”的事大人多半不會去做的。父母應陪孩子一起做孩子認為“有用”的事情,并發(fā)現(xiàn)、享受其中的美好?!?lt;/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長,要接受孩子給我們的引領,重新發(fā)現(xiàn)那些“遺失的美好”。向孩子學習,培養(yǎng)對生活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深刻的感受能力?!?lt;/div> <h3>找一份童趣,我們共同游戲</h3><div><br></div><div>游戲是聯(lián)系父母與兒童感情的最佳紐帶,也是兒童情緒發(fā)展的重要途徑。</div> <h3>在游戲中,兒童把好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結合在一起。陪伴兒童游戲是父母了解兒童心理、引導孩子發(fā)展的好機會。</h3><div><br></div><div>我的孩子很怕乘汽車,一天她要我陪她玩“坐車”游戲。她抱著布娃娃,沒過一會兒就說:“娃娃暈車了,吐了!要睡覺!”</div><div><br></div><div>她不斷重復剛才的游戲。通過游戲,她發(fā)泄著自己對乘車的恐懼,暈車的不適也在假想游戲中得到了舒緩與釋放。</div> <h3>留一些童真,說我們的悄悄話</h3><div><br></div><div>父母和孩子做朋友,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問題。</div><div><br></div><div>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提問題。例如,一個孩子問:“媽媽,燕子為什么飛這么低?”媽媽說:“要下雨了?!焙⒆樱骸盀槭裁磿掠昴兀俊眿寢專骸盀榱缩r花和草木的生長?!焙⒆樱骸澳怯隇槭裁聪碌今R路上呢?”媽媽:“你瞧,我想要下冰雹了。”孩子:“什么是冰雹?煮硬的雨嗎?”媽媽:“你能不能安靜一下?有個小孩總是問,后來變了個大問號!”孩子:“問號?那它怎么抓住身子底下那個小點的呢?”</div> <h3>在幼兒看來,沒有什么問題是古怪或不正常的。幼兒通過提問探索世界,問題中包含著對世界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很多哲理性的思索,大人萬萬不可小覷。家長要充分地尊重這些問題,保護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h3> <h3>父母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和孩子交流</h3><div><br></div><div>我的女兒吃飯非常慢,一天爸爸忍不住了,限她5分鐘之內吃完。</div><div><br></div><div>我悄悄告訴他,4歲的孩子并不知道5分鐘是多久。爸爸反問:“她不知道5分鐘是多久嗎?”我回答:“不知道。但她已經認識阿拉伯數字,你可以這樣解釋——鐘上那根長長的分針正指著‘1’,等它跑到‘2’,就是5分鐘!你吃得快,還是鐘跑得快?”孩子高興地說:“我吃得快!”總之,帶一份童真,說孩子聽得懂的話,這才是有效的親子交流?!?lt;/div> <h3>帶一顆童心,我們共同閱讀</h3><div><br></div><div>兒童熱愛讀書,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對故事、詩歌充滿了熱愛。閱讀活動開始得越早越好。</div><div><br></div><div>與其讓電視充當機械的“電子保姆”,不如在真實的情境中和孩子分享甜美的童話。適合親子閱讀的作品包括兒歌、童謠、兒童詩,童話與神話,兒童傳記與兒童小說,兒童寓言、笑話等?!?lt;/div> <h3>越來越多的社區(qū)圖書館已開設了親子閱讀館,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大人在這里重拾久違的童心,孩子也可以享受童話中異想天開的世界。</h3><div><br></div><div>對于0-3歲的嬰幼兒,家長可以選擇鮮艷、明快、以圖畫為主的優(yōu)質繪本,而3-6歲的幼兒已經產生了前閱讀的興趣,開始喜歡圖文并茂的書籍。家長可以手指著文字,有感情地朗讀,和孩子一起感受、發(fā)現(xiàn)和探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