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城喜春宵,吾鄉(xiāng)喜秋宵。
醉芋酒而清風生,盼嫦娥而逸興發(fā),
征色選色,角勝爭奇,
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
載以彩架,步而徐行,
鐺鼓輕敲,絲竹按節(jié),
此其最韻者矣。
這是【鄉(xiāng)志】記載[秋色]之盛景。 紙馬火龍陳,
挽蓮舟入畫,
戲技數(shù)十隊,
堪娛耳目也。
靈應祠前,紀綱里口,
行者如海,立者如山,
柚燈紗籠,沿途交映,
三鼓乃罷。 秋色活動嚴格有序,具表演藝術和手工藝術兩大類,分成車色、馬色、飄色、地色、水色、燈色共六色。
內容有起馬、開路隊、大燈籠、嗩吶隊、馬色、頭牌幡旗、羅傘、耍龍燈、燈色、合面、擔頭、車心、陸地行行舟、十番、鑼鼓柜、扮演戲劇、大頭佛、踩高蹺、獅子隊,還有隨時代而生的花車隊和體育競技表演。內容甚是豐富。 相傳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5),秋季豐收后的一個夜晚,一群孩童用茭筍殼扎成龍形,并在龍的身上插上香火,以竹桿舞動火龍,口呼鼓樂,游舞街巷之中,深夜方休。此舉被人所贊賞,因而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而內容日漸豐富,亦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 其實,佛山自古手工業(yè)、商業(yè)俱繁榮。而每次秋季豐收后的秋色活動何嘗不是佛山繁榮景象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