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錯通翠湖(又稱“錯通三連湖”)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錯阿鎮(zhèn)錯通村,由三個相連的湖泊組成,海拔約4500米。</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該景點距國道317線約17公里,地處偏遠,需穿越18公里的非鋪裝路面(含4公里水泥路和14公里泥沙路),翻越兩個埡口,全程無信號且人煙稀少。</p><p class="ql-block">景觀特色</p><p class="ql-block">三個海子呈中間大、兩端小的獨特排列,顏色各異(碧藍、蒼翠),被丹霞地貌環(huán)繞,與雪山相依。晴天時湖水顏色深邃純粹,與紅山、藍天構(gòu)成絕美畫面。</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道路條件惡劣,需駕駛越野車,建議攜帶補給物資。</p><p class="ql-block">高海拔地區(qū)需注意身體適應,建議攜帶防寒裝備。 ?</p> <p class="ql-block">錯通翠湖(亦稱三連湖或三通翠湖)是位于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錯阿鎮(zhèn)的高山湖泊群,由三個相連的湖泊構(gòu)成,以丹霞地貌環(huán)繞、雪山映襯和碧綠湖水著稱。</p><p class="ql-block">地理特征與自然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德格縣錯阿鎮(zhèn)錯通村,距G317國道約17公里,海拔4300-4600米,屬于川西高原典型的高寒山地景觀。</p><p class="ql-block">?地貌特征?:</p><p class="ql-block">由三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冰川湖泊相連而成,湖面呈孔雀綠、克萊因藍等不同色調(diào),陽光照射下呈現(xiàn)夢幻效果。</p><p class="ql-block">周邊被丹霞地貌紅山與雀兒山等雪山環(huán)繞,形成“神山圣湖”的獨特景觀組合。</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與命名由來</p><p class="ql-block">?傳說淵源?:當?shù)貍髡f中,三湖分別對應格薩爾王叔父錯通、其王妃丹薩生措及王子年岔阿丹的“心湖”,神山則象征其供奉的神靈。</p><p class="ql-block">?地名含義?:藏語“錯通”意為“裝滿寶物法器的主人”,因附近丹霞山體形似藏式儲物建筑“崩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旅游實用信息</p><p class="ql-block">?交通路況?:</p><p class="ql-block">導航定位“錯通翠湖”,從G317國道轉(zhuǎn)入非鋪裝土路,全程約17公里,需駕駛1小時左右,建議使用四驅(qū)車輛。</p><p class="ql-block">部分路段海拔落差近千米,彎道陡峭,需謹慎駕駛。</p><p class="ql-block">?開放情況?:</p><p class="ql-block">當前免費開放,但景區(qū)大門及棧道已在建設(shè)中,預計未來可能收費。</p><p class="ql-block">山頂無手機信號,基礎(chǔ)設(shè)施尚不完善,需自備補給。</p><p class="ql-block">?最佳體驗?:</p><p class="ql-block">無人機航拍可完整展現(xiàn)三湖相連的全貌與周邊雪山群景觀。</p><p class="ql-block">建議晴天午后游覽,光線折射下湖水色彩層次更鮮明。??</p> <p class="ql-block">錯通翠湖(又稱錯通三連湖)位于甘孜州德格縣錯阿鎮(zhèn)錯通村,由三個大小不一、形狀不規(guī)則的湖泊相連組成,海拔約4500米。</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該景區(qū)距國道317線約17公里,地處偏遠,需穿越非鋪裝路面及蜿蜒山路,翻越兩個埡口,全程信號覆蓋差且人煙稀少。</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觀</p><p class="ql-block">三個海子呈階梯狀排列于兩山之間,湖水顏色隨光線變化呈現(xiàn)碧藍或蒼翠,與周圍雪山、丹霞地貌形成獨特景觀。清晨常有薄霧籠罩湖面,陽光穿透霧氣時,湖面金光閃耀,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游覽建議</p><p class="ql-block">?交通?:建議自駕或包車前往,需攜帶專業(yè)設(shè)備應對復雜路況(如泥沙路、彎道、陡坡)。</p><p class="ql-block">?裝備?:攜帶高反藥物及保暖裝備,因海拔較高且氣候多變。</p><p class="ql-block">?特色體驗?:可拍攝雪山、丹霞與湖泊同框的震撼畫面,適合攝影愛好者。</p> <p class="ql-block">錯通翠湖,位于德格縣錯阿鎮(zhèn)錯通村,距國道317線17公里,它由三個相連的海子組成,又稱錯通三連湖,海拔高達4500米。三個大小不一的海子,或碧藍、或蒼翠,靜臥于群山之巔,中間大、兩端小的排列方式,如同大自然中的翡翠,山水之間盡是柔情。海子依偎在三座“雪山”之畔,被“丹霞地貌”四面環(huán)繞,隨手一拍就是大片。極富體驗感的泥沙路彎彎曲曲直通湖頂。在紅山映襯下,天地一體,三個湖泊層層疊連,仿佛到了天界。錯通山頂上的三顆松耳石又稱布安瑪三面圣湖。因這丹霞地貌高聳入云的布安瑪神山形態(tài)猶如藏房崩空形狀相似而得名,又稱裝滿寶物法器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德格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東經(jīng)98°12′~98°41′,北緯31°24′~32°43′之間,東與甘孜縣毗鄰,南與白玉縣相接,西與西藏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石渠縣接壤,地處金沙、雅礱江上游。縣境總面積1.1439萬平方千米,川藏公路國道317線貫穿縣城及部分區(qū)鄉(xiāng),雀兒山山口海拔5050米,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險”之稱。縣城距州府康定588千米,距省會成都954千米。截至2023年11月,德格縣轄6個鎮(zhèn)、20個鄉(xiāng)。截至2024年末,德格縣常住人口8.83萬人。德格縣是一個以牧業(yè)為主的縣,著名景點有中國三大藏傳佛教印經(jīng)院之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格印經(jīng)院、格薩爾王故里阿須草原。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wù)部“2018年電子商務(wù)進農(nóng)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2020年2月18日,退出貧困縣。2024年,德格縣完成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5049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9%。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完成73880萬元,同比增長2.8%。</p> <p class="ql-block">旅游</p><p class="ql-block">德格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區(qū),擁有“康巴文化發(fā)祥地”和“格薩爾王故里”兩大文化品牌。德格印經(jīng)院是迄今中國最大的藏文印經(jīng)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寶庫”之稱;南派藏醫(yī)藥發(fā)祥于德格;格薩爾王誕生地德格阿須草原;境內(nèi)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并存;藏區(qū)三大畫派噶瑪噶則畫派繪畫與風格獨特的建筑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還有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溝等自然生態(tài)景觀群。</p><p class="ql-block">德格印經(jīng)院</p><p class="ql-block">德格印經(jīng)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qū)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盛名,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jīng)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縣城(更慶鎮(zhèn))文化街,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阿須草原</p><p class="ql-block">格薩爾王故里阿須草原位居德格縣東北部,距離縣城230千米,距離馬尼干戈120千米,海拔4000米左右,連接竹慶、浪多等地,總面積達八萬五千多公頃。</p><p class="ql-block">在阿須草原乃至整個德格,隨處都有格薩爾王的印跡,并流傳著許多格薩爾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誕生在阿須草原這片土地上,并廣為傳唱。</p><p class="ql-block">卡松渡</p><p class="ql-block">德格縣卡松渡自然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地處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距縣城63千米。沿途可觀賞四川、西藏相連的金沙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雀兒山</p><p class="ql-block">該風景區(qū)以卡松渡鄉(xiāng)為核心,總面積29764.1公頃,林業(yè)用地面積7609.5公頃(森林面積4535.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3014.2公頃),非林地用地面積22154.6公頃,森林覆蓋率15.24%??ㄋ啥膳c汪布頂、俄支、俄南三鄉(xiāng)相連組成的沿江自然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總面積達到了323000公頃。</p><p class="ql-block">雀兒山藏名“措拉”,意為巨鳥羽翼。處于德格中部地區(qū),把德格一分為二,東部為純牧業(yè)地區(qū),西部為金沙江沿岸的半農(nóng)半牧區(qū)。也是德格縣的分水嶺,眾多河流以山為界,呈梳狀或樹枝狀分布,分別流入金沙江和雅礱江。雀兒山屬沙魯里山脈北段,地勢呈西北-東南走向,是典型的冰川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座,最高峰絨麥俄扎,海拔6168米,終年積雪不化,是四川省第四高峰。雀兒山下的新路海風景區(qū)在川藏公路之側(cè),距德格縣城100千米,海拔4040米。新路海平均深度10米,最深處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蝕湖。</p><p class="ql-block">山南麓川藏公路北線899.5千米處,安息著為開辟川藏公路而英勇獻身的中國共產(chǎn)黨模范黨員、一等功臣張福林烈士,烈士陵園占地7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甲察城堡遺址</p><p class="ql-block">甲察城堡位于龔埡鄉(xiāng)拉翁通村丫口處的山梁上,城堡與古時中嶺部落遺跡相連,三面環(huán)一面臨的龔埡寺廟就建在甲察城堡遺址上。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嶺國所轄地區(qū)分上嶺國、中嶺國、下嶺國三部分,龔埡所在地為當時中嶺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格薩爾王統(tǒng)一嶺國后,派遣其同父異母的哥哥甲察鎮(zhèn)守龔埡一帶,直到公元1406年被德格土司家族取代為止。</p><p class="ql-block">石棺墓群</p><p class="ql-block">德格古墓群占地約一平方千米,有幾百座之多。各墓之間的間距也有考究,排列整齊,方向均頭西腳東,墓長2米左右,短的僅為1.4米,寬為45厘米的條穴土坑里,土坑上均覆以石板。在墓群中曾發(fā)掘出少量的砂墨陶罐及古瓦片、砂陶片。</p> <p class="ql-block">德格八邦寺</p><p class="ql-block">康巴古建筑典范,康巴民族繪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德格八邦寺,距縣城108千米。這里山巒峰回,遠離塵囂,森林茂密,幽靜宜人。</p><p class="ql-block">八邦寺是噶舉派紅帽系祖寺。寺廟坐落在八幫鄉(xiāng)政府側(cè)邊,座北朝南,是一幢大型四合院式整體古建筑。始建于1179年,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p><p class="ql-block">寺廟建筑主要由殿堂、轉(zhuǎn)經(jīng)廊、藏經(jīng)閣、僧塔等幾部分組成,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寺廟還設(shè)有印經(jīng)院一所,佛學院一所,靜修院三所,寺存佛學、詩明、天文、歷算、法學等著作,收藏豐富。</p> <p class="ql-block">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格薩爾王(1038-1119),自幼家貧,小時就在阿須、打滾鄉(xiāng)放牧,16歲賽馬選王并登位。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嶺國領(lǐng)土始歸一統(tǒng)。格薩爾去世后,嶺蔥家族將都城森周達澤宗改為家廟。1978年后,在原址處重建“格薩爾王紀念堂”。</p><p class="ql-block">杰帕莫珠巴·多吉杰波(1110-1170),著名學者、高級佛學家,元世祖帝師帕竹噶舉派創(chuàng)世人。</p><p class="ql-block">止貢巴·仁欽貝(1143-1217),高級佛學家、修行成佛的止貢噶舉派創(chuàng)世人。</p><p class="ql-block">噶瑪拔希(1204-1283),著名佛學家、噶舉派最高領(lǐng)袖、元朝第二代帝師。</p><p class="ql-block">四郎仁欽(1244-1335),薩迦派最高領(lǐng)袖元朝帝師八思巴進京時的膳食堪布德格家族頭人。</p><p class="ql-block">博它扎西生根(1500-1560),元朝封為第一代德格土司、著名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喇欽·向巴彭措(1600-1658),著名佛學家,政教合一的典型代表,第7代德格土司、第一代德格法王。</p><p class="ql-block">八幫師德·曲杰久勒(1700-1774),學識淵博,精通大小五明學,特別對佛學理論,天文歷算,醫(yī)學繪畫,印度烏爾都文,藏文文法等深有研究,著書立學達120多部。</p><p class="ql-block">更登,藏族,中共黨員,屬牛,編審。1951年參加工作,曾在甘孜報社任藏文編輯,1974年調(diào)四川民族出版社任藏文編輯,曾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文字編輯室副主任。1985年退休。</p><p class="ql-block">索朗其美,男,藏族,1962年生,大學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員。1981年參加工作,西藏第一代藏醫(yī)藥碩士研究生,任西藏藏醫(yī)學院副教授、西藏藏醫(yī)學院研究所所長、西藏自治區(qū)第八屆人代會代表等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