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十四)</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西岳師友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胡校長:晚上好!今天有老師出了對句“耕農(nóng)忙播種”,說“耕農(nóng)”是動賓結(jié)構(gòu),可很多人都覺得這應該是偏正結(jié)構(gòu),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墾請胡校長于百忙之中解疑釋惑為盼。因為要涉及到今后給學員講課的問題,不敢馬虎。[咖啡][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望岳七期x312-119菏澤李加賓?</p><p class="ql-block">李老師您好!</p><p class="ql-block"> 在詩詞寫作中,分析詞性及語法結(jié)構(gòu)關系,一般沒有什么意義。我一直不主張做這方面的討論。經(jīng)過充分的考慮,最終決定我們中級班以下也不放詞性與語法分析的課程。只有在高研班,我們才謹慎的放了一點。并且,高研班的相關課程里面用文字與音頻反復強調(diào):現(xiàn)代漢語的詞性與文化分析內(nèi)容,僅僅是我們學習的輔助。有古典漢語能力的同學,完全可以跳過,不用學。</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習的詩詞,屬于古典文學。詞性及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屬于現(xiàn)代漢語。這是兩個系統(tǒng)。把詞性與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應用于古典文學,既沒必要,也不恰當。李白杜甫也不知道這是什么詞性,也不知道這是什么語法關系,但不妨礙他們寫出最好的詩詞。</p><p class="ql-block"> 我們要寫好詩詞。要熟悉并且能夠運用古典漢語表達方式。要熟讀古人經(jīng)典的作品,并學會運用這種古典的、雅致的語言。就像有的人看了還珠格格說話就用“還珠體”,看了紅樓夢就用“紅樓體”,這種所謂的“還珠體、紅樓體”是什么呢?無非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當運用這種方式表達的時候,據(jù)你本人并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詞性和什么語法,但一聽就是那個味道,就是那個紅樓的、或環(huán)珠的味道。我們的同學們寫不好詩詞,原因不是詞性及語法分析不到位,這是對古典的詩詞作品閱讀太少。</p><p class="ql-block"> 古人啟蒙,行庠序之教,開頭便是屬對,這是一種最基本的訓練。他們并不知道所運用的是什么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嘆詞、加詞,也不知道什么偏正結(jié)構(gòu)、并列結(jié)構(gòu)、補充結(jié)構(gòu),更不知道什么主謂語法、動賓語法、述補語法,但是他們一定對得很工穩(wěn)。連很“虛”的詞,也能對得很穩(wěn),分毫不差。其原因,靠的是語感,而不是詞性和語法分析。</p><p class="ql-block">2025.03.05</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十五)</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詩書畫院詩友教學記錄</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李泉生?“柔肩可擔千斤重”,“擔”字多音字。對多音字您是怎么判斷的?</p><p class="ql-block">李泉生 @胡朝水?老師早上好!擔:擔子,負擔。</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李泉生?您說的這兩個詞,“擔子、負擔”是兩個聲調(diào)。詩中“可擔”這個詞,您覺得應該讀平聲還是讀仄聲?</p><p class="ql-block">李泉生?@胡朝水?老師,仄聲。</p><p class="ql-block">胡校長:重擔的意思,的確是仄聲,您用的是“可擔”,字面理解:是可以擔當?shù)囊馑迹x平聲。</p><p class="ql-block">李:@胡朝水?老師,改重擔可以嗎?</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李泉生?這樣改,意思和聲調(diào)都對了。點贊。</p><p class="ql-block"> 胡校長:目前學校正在對兩期總部群的校規(guī)校紀與教學質(zhì)量進行督查。畫院這一塊,屬于我分管,當然也在我關注之列。 在教學質(zhì)量這一塊,我們已發(fā)現(xiàn)沒有掌握課內(nèi)知識要點反而順利畢業(yè)的現(xiàn)象。在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上,多音字的使用原則和方法是重災區(qū)。 作為一個教學平臺的負責人 ,我們要對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和同學們的學習成績負責任。如果應該會的而沒有學會,那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是教材的問題還是教師的問題?還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問題?我們應該查缺補漏,還希望大家能夠幫助我們。謝謝![抱拳][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 同時,希望大家多創(chuàng)作、多分享?!耙蝗詹痪毷稚?,如果不常練習,只能會更加倒退。愿大家把學習成果保持住,并形成一種能力。[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強][強]</p><p class="ql-block">2025.03.09</p> <p class="ql-block"> 詩海拾貝(十六)?關于對仗</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部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對仗,包括聲調(diào)的對仗與詞性的對仗。我們作業(yè)要求詞性對仗即可。比如名詞對名詞,講義里列出的21類,按我們作業(yè)的要求,絕大多數(shù)都是可以相互對仗的。但按古人的要求,可能只有在一小類里對仗才算“工對”。比如“天對地,雨對風,才子對佳人,野叟對牧童…”。舉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入夜三更雨/ 開軒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這個“天”字,在某些古人看來也不夠“工”,必須是:穿簾四月風,必須對一個“風”字才叫“工”。按我們作業(yè)的要求,只要是名詞對名詞,對一個“天”也算對仗。古人這種在字眼上極度追求的風氣,控制在一定限度內(nèi)是好的。比如在畢業(yè)考試評析里,我講了《紅樓夢》里用“魂”對“影〞的故事,這都是好的。但若不加以控制,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我昨天舉了杜甫的:</p><p class="ql-block">無邊落木蕭蕭下,</p><p class="ql-block">不盡長江滾滾來。</p><p class="ql-block"> 提到了這個“下”對“來”,意思也是說不太符合古人的某些“求工”的要求,現(xiàn)在補充一下:這種要求或這種風氣是不恰當?shù)?。岳云鵬的相聲里有個橋段:“上天言(鹽)好事(士)”,對“下地醋歹炮”,就是諷刺這種只在字面上求“工”,不顧語句連貫的現(xiàn)象,我們的作業(yè)也不提倡。綜合同學們的水平、作業(yè)難度要求以及古人的對仗標準,我們的作業(yè)提倡“寬對”。具體是兩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在一個音步(兩個詞)的位置上,做到一個詞(一般是“中心詞”)對仗。二、在應對仗的位置上,詞性對仗即可。</p><p class="ql-block"> 詞性對仗,就是做到實對實、虛對虛。</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紅樓夢》里說“實的對虛的,虛的對實的”,所表述的位置與我們理解的不同,虛實的含義也不同,造成了一些誤解。比如有同學把“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中的“白/魂”就是“實的對虛的”,這樣理解是錯的,黛玉說的不是這個意思。</p><p class="ql-block"> 插入一下實詞與虛詞的概念?,F(xiàn)代漢語,按西方的語法概念,把詞分為實與虛兩大類。比如“名、動、形、代”等詞為實詞,“介、連、助”等詞為虛詞。</p><p class="ql-block"> 我們中國人不使用“絕對”的概念,而使用“相對”的概念。在西方所謂“虛詞〞里面,我們認為也相對有實有虛。如《紅樓夢》里林黛玉所說:“不過是兩副對子,實的對虛的,虛的對實的”,這里的虛實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如同我們不把顏色分為冷色與暖色兩個絕對的大類,而是每一種顏色之間都相對有冷暖之別。</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們課內(nèi)使用西方的或現(xiàn)代漢語的分類方法?!爸行脑~“是“實詞”充任的。如:</p><p class="ql-block">臥聽/三更/雨,</p><p class="ql-block">悠游/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音步的中心詞“聽、游”是動詞,后兩個音步的中心詞“更、雨、月、天”是名詞,它們都是“實詞”。需要指出的是“中心詞〞,是我生造的一個詞,指在這個音步中處于被修飾的中心地位的那個詞。</p><p class="ql-block"> 同一個音步中另外一個詞對“中心詞”起修飾和輔助作用,如“臥/悠”,按我們作業(yè)“寬對”的要求,這里可以不對仗。這里強調(diào)一下,“數(shù)量詞”與“顏色詞”對突出對仗效果很重要,無論它是否在“中心詞”的位置上,都必須對仗。如上面這個對子里的“三更/四月”,“三/四”。又如:</p><p class="ql-block">兩個黃鸝鳴翠柳,</p><p class="ql-block">一行白鷺上青天。</p><p class="ql-block">“黃/白” “翠/青”。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再說回《紅樓夢》里的“虛”與“實”。黛玉對香菱說:“什么難事,不過是兩副對子,實的對虛的,虛的實的。” 我們很多同學認為,這里說的是一個對子中間,上下句之間的關系。這就理解錯了。林黛玉說的是頷、頸聯(lián)之間的關系。如果說是一個聯(lián)之內(nèi)的關系,那豈不全錯了?我們要求一聯(lián)之內(nèi)詞性相對,當然是要實的對實的,虛的對虛的,怎么可能實的對虛的,虛的對實的呢?</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說的是兩聯(lián)之間,“中心詞”位置上“相對”的“虛實”。前面我們說過了:“中心詞”都由“實詞”充任。中國人不使用“絕對”概念,而使用“相對”的概念。所以林黛玉認為這些“實詞”之間也有“虛實”的對比關系。比如:</p><p class="ql-block">偷來梨蕊三分白,</p><p class="ql-block">借得梅花一縷魂。</p><p class="ql-block">月窟仙人縫縞袂,</p><p class="ql-block">秋閨怨女拭啼痕。</p><p class="ql-block">中“偷/借”是動詞,也是實詞;“窟/閨”是名詞,也是實詞。但在中國人看來,動詞就比名詞“虛”一些。這就是林黛玉所說的“虛的對實的”。如果我們都讓名詞開頭。那就是“實的對實的”了,也就是我們課內(nèi)第八講所說的“四平頭”。當然,假設都讓動詞開頭,或是讓其他虛詞開頭,只要兩聯(lián)、四句開頭的詞性都一樣,不管在這個位置上“實的是對實的”,還是“虛的對虛的”,都是“四平頭”。</p><p class="ql-block"> 中間兩聯(lián)相同位置上的詞性交錯開,主要是前兩個音步的詞性交錯開。正像林黛玉所說“實的對虛的,虛的對實的,”這才有變化。</p><p class="ql-block">2025.03.09 </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十七)</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詩詞的形式與內(nèi)容 </p><p class="ql-block">西岳五區(qū)總院長羅興忠?</p><p class="ql-block">問:請教一下我寫的這個習作,從形式到內(nèi)容是否可以。</p><p class="ql-block">胡校長: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詩詞的形式,有的比較嚴格,有的比較松散。比較嚴格的,比如我們課內(nèi)學的律詩與宋唐宋詞,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是不允許的。有的比較松散,比如“組詩”。如前段時間我寫的“九染新紅”,是把九首形式和內(nèi)容相一致或近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形成一組,這一組的數(shù)量可多可少。</p><p class="ql-block"> 有一些“疊韻”,比如憶江南是單調(diào),也可以疊為雙調(diào)。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做法,就不可以隨意拓展為三調(diào)五調(diào)。</p><p class="ql-block"> 有些“聯(lián)章”和“傳踏”,我們在高級班課程里講到的。比較著名的有“調(diào)笑令、九張機、七段箏”等。這些本來屬于文字游戲。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多數(shù)人所效仿,也就逐漸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格式,不是隨便可以突破的。七段箏寫的不是七段,那就不是七段箏,九張機寫的不是九段,就不是九張機…。除段數(shù)之外,內(nèi)容,也有所要求。比如九張機,除了必須寫為九段之外,每一段都是從一個織布的女子的口吻去寫的。每“一張機”,展開一段,“張機”,也就是織布的活動,可以作為“起興”,也可以不“起興”,但必須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味寫的心理活動或敘述。要是從一個男子的角度寫大丈夫金戈鐵馬的內(nèi)容,那就不是九張機。</p><p class="ql-block"> 我們高級班的課程的作業(yè)采用了七段箏,是因為“傳踏調(diào)笑令”太接近于七律,九張機的角度太嚴格,相對來說,七段箏松一些,不必從一個女子的角度,也不必一定從“彈箏”“起興”,但若能從“彈箏”“起興〞更好,至少,內(nèi)容不可跳脫太大。我寫過一個“琴棋書畫詩酒花”,因格調(diào)切近??吹轿覀兺瑢W的作業(yè)中用這個形式寫的什么內(nèi)容都有,有的內(nèi)容在格調(diào)上反差太大就不適合用七段箏去寫。</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高級班學過了選調(diào)與選韻語詞的聲情。對這一塊,還是要注意。</p><p class="ql-block">2025.03.18</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十八)</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海外書院詩友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關于開課前的輔導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師,同學好!</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是來學習的,學習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格律詩詞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問,涉及到的問題很多。要想完全掌握它,必須依據(jù)課程的進度,把龐大的課程,細化為一個一個的小的知識點,分別作為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在某一個時間段,集中全部力量解決它。我們的課程是把詩詞格律的基礎細化為15組(15節(jié)課)知識點,每一組又有若干相關的小知識點?!皞涫福蝗鐢嗥湟恢浮?,這個“斷”,就是徹底的掌握;這個“傷”,就是浮光掠影的學習,我們需要的是“斷”不是“傷”。我們用大約5個月的時間,把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完全“斷“掌握”過來。</p><p class="ql-block"> 在此過程中,嚴格遵守教學進度,很重要。比如學到了第3課,集中全部火力把第3節(jié)課的知識點消化掉,可以質(zhì)疑,可以討論,甚至爭論。只要有效的解決第3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把它“斷”下來,就可以。同時,也可以就已經(jīng)學過的前兩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細化和討論。在第3節(jié)課之前,課程里沒有出現(xiàn)過的知識,必然是在以后的課程里面。那就根據(jù)課程穩(wěn)步推進。尚未出現(xiàn)的這些知識點,就不討論!</p><p class="ql-block"> 同時,始終站在面向全體的角度。群里每個同學的程度不同。有的懂一些知識,有的是完全的小白,有的則是比較成熟的詩人。我們不是站在有基礎的同學的角度,而是站在零基礎同學的角度,站在小白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有基礎的同學在討論某一些問題。那么對其他廣大的零基礎的同學來說,可能就是干擾。大家會想:“上面老師同學們討論的這個問題是已經(jīng)學過的還是沒學過的,還是正在學習呀?我怎么沒注意講過呀?”這就是沒有站在廣大零基礎學員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依據(jù)課程穩(wěn)步推進的結(jié)果。是浮光掠影的學習,不是按部就班、穩(wěn)步推進、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當中,有許多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同學,甚至是比較成熟的詩人。在學習中,若不認可望岳的學術(shù)觀點或?qū)W習方法,當然是允許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都有判斷和決定是否學習的權(quán)利。若認為望岳的課程有瑕疵,可以提出批評。對于正確的建議,我們一定會吸收,也希望大家能夠幫助我們改進課程。但要遵守望岳的群規(guī)定和教學秩序,按部就班地進行。比如,假設現(xiàn)在學到了第3課,您提問的那個知識點在第4課,那么現(xiàn)在就不要提。講到了那個知識點,根據(jù)講義的具體講法,我們再展開討論。</p><p class="ql-block">謝謝![握手][握手]</p><p class="ql-block">2025.03.18</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十九) </p><p class="ql-block">————胡校長在北岳畢業(yè)生群的教學質(zhì)量督查記錄</p><p class="ql-block"> 凡是進入畢業(yè)生群的同學們,都是掌握了基礎格律知識并圓滿完成了中級班以下15課作業(yè)的。但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課堂作業(yè)在老師的幫助下勉強合格,勉強畢業(yè)。若畢業(yè)后不堅持學習和創(chuàng)作,對知識的掌握更所剩無幾,這是在諸多畢業(yè)生群看到的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畢業(yè)生中的相當多的一部分同學,都參與了下一期的助教員工作。我們提倡以做學生的心態(tài)去做先生,在助教期進行第2輪學習,夯實所學知識,提高創(chuàng)作能力。如果畢業(yè)生(新任助教員)專業(yè)素養(yǎng)過低,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教學工作和學員,這部分助教老師要更加謙遜地及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相當一部分畢業(yè)生沒有參與助教工作。根據(jù)望岳雅集“公益”辦學的核心理念,在學生畢業(yè)后,對學生的去留不做任何限制。對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或其他平臺擔任任何職務或做任何工作,不得進行干涉。我們開門辦學、認真教學,學員能獲得多少,是他自己努力或不努力的結(jié)果。對于已經(jīng)離開望岳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過關的這一部分學生,從道理上來講,對于其專業(yè)成績我們沒有負責任的義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從感情上來講,我覺得還應負一點責任。我和我的團隊熱愛每一位學生。即便學生已離開望岳也希望他能夠?qū)W有所成。其次,畢業(yè)的學員無論走向哪里,其作品都代表了望岳的教學質(zhì)量,是望岳的門面。從這個角度也應該負一點責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此,望岳畢業(yè)生,無論其去留,對于教學質(zhì)量與學習成績,我們都要負起一點責任。</p><p class="ql-block"> 思考不合格的畢業(yè)生現(xiàn)象,與“公益〞教學有一定關系。盡管我們的課程是完備的、權(quán)威的,教學工作扎實的、認真的,篩選環(huán)節(jié)是嚴格的。但由于教學是“免費”的,使得相當一部分學員沒有采取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和珍惜學習機會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就像在街邊有人贈送一個免費的產(chǎn)品,比如一個免費的包包。就算與那個花幾萬塊錢買來的奢侈品包包一模一樣,你對他的態(tài)度肯定是完全不一樣。多數(shù)人們只珍惜花了錢的事物。這是一個普遍的心理,不能怪我們的同學。是我們的總體設計的問題。但我們的“公益〞和“奉獻”的理念和工作,又必須要求我們將“零收費”貫徹始終。這是一對矛盾,幾乎不能解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們的辦法是:輔之以教學質(zhì)量督查。</p><p class="ql-block"> 督查工作,是對全校各部門各項教學工作的督查。教學質(zhì)量督查,僅僅是其中一塊。所有管理干部都是督查員,我是第一責任人。</p><p class="ql-block"> 在畢業(yè)生群發(fā)現(xiàn)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提醒一下。要通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是失誤?還是不會?不會的話是怎么完成作業(yè)的?是怎么畢業(yè)的?分院畢業(yè)把關環(huán)節(jié)有無問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發(fā)生失誤,很正常,我自己也無法避免。曾寫過一首七律對教研室?guī)臀抑赋鲥e誤的同學表示感謝。其中有一句:“糾吾過者原吾棣,正我偏哉固我?guī)煛薄N冶救艘矔稿e的,對指出錯誤的同學,我都當做老師一樣感謝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失誤”與“不會”的區(qū)別在哪里? 如上邊同學們指出過我的錯誤,經(jīng)過指正,我知道這里是哪里錯了,并且應該怎樣改正?甚至講義里在哪一節(jié)?怎么講的?都是知道的。這就是“失誤〞。如果你完全不知道錯在哪里?或者相關問題是怎樣講的?甚至講義里有沒有講到這個問題都不知道,這就是“不會”。不會,是完不成作業(yè)的。不會卻圓滿完成了15次作業(yè),并且順利畢業(yè),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是不是該分院以次充好?或礙于情面代寫作業(y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個同學的基礎、才華都不同。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畢業(yè)的,這很正常。畢不了業(yè)下次再來努力學習。經(jīng)過努力也畢不了業(yè),說明不適合干這一行,那也不要緊,坦坦蕩蕩,正確對待即可。</p><p class="ql-block">2025.03.21</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西岳學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聞過則喜</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的盲點。把不明白的問題弄明白。說到底對是對您的幫助。</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本人只是初中學歷,為什么敢于辦一個詩校?不是因為我已經(jīng)具備了完備的知識,而是因為我自信能夠隨時接受批評、改進錯誤。能夠“聞過則喜”,而不是“聞過則怒”。最終能夠成長為少發(fā)生錯誤,甚至不發(fā)生錯誤。</p><p class="ql-block"> 有人幫助你糾正錯誤,幫助你成長。這難道不是好事情嗎?</p><p class="ql-block"> 很贊賞代陽總院長糾正我本人錯誤時說過的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愛吾師與愛真理,不是對立起來的,而是統(tǒng)一起來的:因為對老師的愛,不忍心老師身上帶有錯誤被人指點和批評,即便是老師生氣也要指出來,這才是對老師的大愛。</p><p class="ql-block"> 恰如“不孝有三”,其一曰“致親不義”。不是你的行為致使親人不義,而是看到父母親人的不義(發(fā)生的錯誤)而不指出來,放任親人被人詬病。這本身就是不孝。</p><p class="ql-block"> 我們針對學員的問題進行探討,本身就是為了幫助學員?!拔釔畚嵘?,吾更愛真理”。不忍自己的學員犯有錯誤而不去糾正。</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要端正態(tài)度,把老師與自己的探討,當做改正錯誤的好機會去珍惜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2025.03.23</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一)</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部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詩經(jīng)?魏風? 伐檀》中“置之河之干兮”是幾言?</p><p class="ql-block">胡朝水</p><p class="ql-block"> 說是四言或六言都可以,看從哪個角度看。</p><p class="ql-block"> 從字面上看,當然是六言。我們在“詩經(jīng)體”那一節(jié)課介紹四言詩的時候說過,《詩經(jīng)》里邊也有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但仍以四言句為主體。所以學界都認同:《詩經(jīng)》依然是四言的。而且某些句子,在字面上多于四個字,去掉虛詞,主干部分仍然是四言。比如上面這個句子,“置之河之干兮”,去掉語氣助詞“兮”和助詞“之”,其主干部分,即構(gòu)成這個句子的實詞“置之河干”,還是四言。所以在“詩經(jīng)體”里,涉及到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們說它“也算四言”。</p><p class="ql-block"> 但從字數(shù)上,把它算六言,當然也是對的。</p><p class="ql-block"> 就像《唐宋詞格律》里的《行香子》,秦觀的“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與李清照的 “ 一霎兒晴,一霎兒雨,一霎兒風”,同樣的一個“兒”,在李清照這兒可以不算,在秦觀這兒就可以算。由于按照詞牌,這個位置上應該是三個字,李清照的句子就多一個字。但“兒”字作為前一個音節(jié)的“兒化音”,并不單獨計算音節(jié),它與前面的“霎”字合計一個音節(jié),在這個位置上,依然算是“三字句”。</p><p class="ql-block"> 若按“兒化音”(相當于前一個音節(jié)的音變情況)來處理,則秦觀的詞在這里少一個字。那么在秦觀這里又可以單獨算一個音節(jié)。無論是在詞牌形式上還是在實際口語發(fā)音上,在秦觀這里都可以視為一個音節(jié)。</p><p class="ql-block"> 回看“置之河之干兮”算四言句還是六言句,從兩種不同的角度都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2025.04.01</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二)</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部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代陽1349?</p><p class="ql-block"> 詩的語言,不同于生活中的語言。它經(jīng)常是不合邏輯,前言不搭后語的。說顯白一點,就是“不像人話”,這正是詩的語言特征。經(jīng)常有三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①省略。</p><p class="ql-block">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師)處…〞鋪毫(于)四尺(紙上)…</p><p class="ql-block"> ②詞類活用。</p><p class="ql-block">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熬G〞,名詞活用作動詞?!皦怯谢ǔ蹙`,看一身清冽”?!扒遒痹趺茨芸茨兀啃稳菰~活用作名詞。</p><p class="ql-block"> ③違反基本語法,不合語言邏輯。</p><p class="ql-block">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稻子怎么會啄?我們說是語序倒裝,有倒裝這一法,好像是合乎語法,須知倒裝本來就違反基本語言邏輯和基本語法。</p><p class="ql-block"> 此外還有無處不在的暗示、譬喻、起興…這正是詩的特點。</p><p class="ql-block">2025.04.10</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四)</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海外書院師友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昨夜</p><p class="ql-block">文/王維書</p><p class="ql-block">昨夜雨霏霏,今晨燕子歸。</p><p class="ql-block">初秋無冷意,百卉競芳菲。</p><p class="ql-block">胡校長@王維書(悉尼)</p><p class="ql-block">? 中古音的“聲韻”,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但大體相當。我們用韻,用在同一個韻部里的字,這些字,大多數(shù)韻母是相同的,其中有一部分聲母也相同。我們在同一首詩里,盡量使用聲母不相同的韻字作為韻腳。如果聲母和韻母都相同,發(fā)音就過于雷同,比如“霏~飛~菲”,中間換一個聲母不同的“歸”,就好多了。[握手]</p><p class="ql-block">蘇州楝樹花開(上平十一真)</p><p class="ql-block">文/紀永樂</p><p class="ql-block">苦楝花開滿樹春,</p><p class="ql-block">香風陣陣醉游人。</p><p class="ql-block">鑒湖碧水映云影,</p><p class="ql-block">一片芳菲不染塵。</p><p class="ql-block">胡校長@紀永樂?</p><p class="ql-block"> 在一個句子中,盡量避免相鄰的幾個音節(jié)同聲母、同韻母,如“映云影”,聲母皆相同,稍拗口。固定詞組無礙,如“云影”。</p><p class="ql-block">2025.05.03</p> <p class="ql-block">詩海捨貝(二十五)</p><p class="ql-block">《關于三仄尾等四個“特殊句式”在格律詩里的使用的歷史情況及在當下的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 以四大基本句式和對粘規(guī)則的確立為標志,我們都同意格律詩確立于初唐。我們也都同意清比唐,在形式法則方面更加完善,其標志是對待四個特殊句式的態(tài)度。分別是:①三仄尾②“錦鯉翻波”③“錦鯉翻波”的姊妹花,俗稱“八月湖水平式”。④“一不論”與“錦鯉翻波”同用。</p><p class="ql-block"> 這四個句子的特殊之處在于:違反了基本格律法則,卻在某一歷史階段允許在格律詩中使用。在唐以前,人們不會注意到這四個句子,因為在古體詩里,它們并不“特殊”。 按照“凡不受格律法則約束的,都是古體詩”,那么含有以上句式的,也應該是古體。之所以關注它們,就是因為把含有它們的作品當作格律詩的。</p><p class="ql-block"> 判斷是否把它們當作格律詩的標準,首先是官方態(tài)度。體現(xiàn)在官方考試的選擇標準。基本確定試律詩、試帖詩是收“三仄尾”的。其它三種,無確鑿證據(jù)。但民間態(tài)度,可見一斑:以上四種,都有被認作格律詩的可能。從存世作品量及發(fā)展長度看,人們對四個特殊句子的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板\鯉翻波”式,最為被接受,即便是唐代,存世作品與其原型也等量齊觀。至今仍被允許使用。是四個違律的句子當中唯一存活到現(xiàn)在的。其他三個中,“三仄尾”存世較長,至清仍用?!巴怏w”之后漸棄,當代統(tǒng)一不用。其余兩個,接受度最低,在唐代也是少數(shù)派(孟浩然用的多一些)。這些作品,即便在唐代,算不算格律詩?也會有爭議。 對待含有四個句式的古人作品,在當代,不能簡單的說它是不是格律詩,而要歷史地去看。</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天的立場,含有這些句式的可以不算是格律詩,站在歷史上的某一個階段,它可能就是。</p><p class="ql-block"> 格律詩在初唐就已定基礎定型。但初唐以后,詩人們并沒有停止形探索的腳步,對以上四個基本句式中的三個的逐步揚棄,也是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根據(jù)晚清以來詩詞界的統(tǒng)一認識和王力等先生的總結(jié),對三仄尾等以上三個特殊句式合,不再當作格律詩的可用句式。</p><p class="ql-block">2025.05.10</p> <p class="ql-block">外一篇:</p><p class="ql-block">《端正學習態(tài)度 嚴肅學術(shù)風氣 不玩名詞概念》</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 我們講義中使用到了常建的這首例詩,是因為,我們忠實地引用了王力等先生的權(quán)威著作,原作如此,不宜改動。另外,從學術(shù)上看,先生在此處引用這些例子,意在表述格律是發(fā)展過程中的若干現(xiàn)象。沒有學術(shù)錯誤,也不應改。</p><p class="ql-block"> 除了這一首之外,先生們所舉的例子當中。還有許多首,按照后代的觀點。是不能作為格律詩的。但是作為格律詩發(fā)展過程中的現(xiàn)象。先生在這里舉例說明,并沒有錯誤。我們援引先生的講法也沒有錯誤。</p><p class="ql-block"> 作品引自唐代作者,但并不意味著在唐代即有“折腰體、蜂腰體〞這些概念。唐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詩作并完善了格律詩的基本做法。但并沒有創(chuàng)造許多復雜的概念。有關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清人總結(jié)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談論詩詞,除了唐宋,就是清。是因為元朝無科舉,明代有科舉而不考詩。所以詩詞最繁榮的時代除了唐便是清。唐代繁榮于作品創(chuàng)作,而清代繁榮于形式探索和規(guī)律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 清初,自然是桐城派散文的天下,詩詞盡陪末座。但有一些有作為的詩論家,從《律詩定體》《聲調(diào)譜》《四聲譜》...總結(jié)出了格律詩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的名詞概念。</p><p class="ql-block"> 一些優(yōu)秀的學者,更在作品的內(nèi)涵、精神、美學思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王漁陽的“神韻說”,翁方綱的“肌理說”,袁隨園的“性靈說”等。</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幫無聊文人,沒有學術(shù)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領。卻熱衷于玩弄名詞概念,故作高深,敗壞了學術(shù)風氣。把分明是“失粘“的格律詩稱之為“折腰體”,把沒有做到本應中二聯(lián)對仗的規(guī)范化格做法,只勉強寫成一聯(lián)對仗的,稱之為“蜂腰體”,或者把本應可對可不對的第一聯(lián)對了仗,而中間二聯(lián)少了一聯(lián)對仗的,稱之為“偷春格”....這只不過是欲掩其丑、卻又欲自證其名的丑陋做法。反而把唐及唐以前格律詩發(fā)展不成熟時期的一些現(xiàn)象拿來做例證,拉大旗、做虎皮。</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對聯(lián)中不同的位置嵌了某些字,不過就是藏頭、藏尾或藏中而已,非得發(fā)明什么“鳳頂格、 雁尾格、鳶肩格 ...”把只押一個字的叫什么“福唐體、獨木橋體....”把句數(shù)更短的叫什么“三句小絕、6句小律....”等等,這都是無良文風,與學術(shù)沒有關系,斷不可學!</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講義,是權(quán)威著作的集成。我們講義中沒有列舉的概念,是因為它和學術(shù)無關。我們講義中反對的概念,是因為它對學習有害。我們的學習一定要以講義為根本,吃透講義,堅持正確的學術(shù)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切不可被歪理邪說所誤導。</p><p class="ql-block">2025.06.04</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六)</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海外書院管理群教師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彭鈞錚 (HW201院分院長)問:本次作業(yè)要求寫長江,有學員詢問,贛江是長江支流,可以寫它嗎?</p><p class="ql-block">胡校長答:</p><p class="ql-block">我們出的這四個題目,不僅僅是描寫一個地名。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歷史文化。長江作為中華歷史的見證者,目睹過多少成敗興衰,幾番南北分治,多少家國興亡。這種歷史的厚重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僅僅是換個地名,完全失去了布置這個作業(yè)題目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孫贊(HW301分院長)問:@胡朝水?@秦若曦?</p><p class="ql-block">胡校好!秦院好!關于寬對,有個問題請教:“黃鸝”“野鷺”是寬對,是因為“野”是形容詞嗎?那么“黃鸝”“倚鷺”,“倚”,沒有形容詞詞性,是不是寬對呢?</p><p class="ql-block">胡校長答:</p><p class="ql-block"> 我們寬對的要求,是這兩個雙音節(jié)詞組中的中心詞(在這一對里的是“鸝~鷺”)對上了,另外的那一個詞沒有對上,也不要緊。(在這一對里的是黃~野,也可能是對別的什么詞。)反之,如果這一個詞組中的中心詞沒對上,那是不允許的。[握手][握手]</p><p class="ql-block">孫贊(HW301分院長)問:</p><p class="ql-block"> 如果“黃鸝”“山林”,“鸝”和“林”都是名詞,算寬對嗎?他們不在一類里。</p><p class="ql-block">胡校長答:</p><p class="ql-block"> 只要詞性相對,就算寬對。在一小類里是對工對的要求。</p><p class="ql-block">2025.06.10</p> <p class="ql-block">外一篇</p><p class="ql-block">學習的階段性,目標與方法</p><p class="ql-block">文/適廬</p><p class="ql-block"> 目標、方法與步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要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教育是有科學的方法的。我一輩子都是一名教書匠,深諳此理。</p><p class="ql-block"> 我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學習,由淺入深有三個層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格律法則。這一部分是具體的、可操作、可核查的。我們是通過初級班到中級班的14節(jié)課程,完成格律法則的學習。將這一目標,細化為14個小目標,每一節(jié)課完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每一節(jié)課完成一個小目標。并在每一節(jié)課,都輔之以教師輔導、問題解答、作業(yè)訓練、作業(yè)驗收(相當于考試考核)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夯實學習質(zhì)量。積少成多,只要每節(jié)課都完成一個小目標,按照科學的方法步驟,穩(wěn)步推進,就能夠達到掌握格律法則這一個大目標。</p><p class="ql-block"> 面對每一個短期小目標時,這個目標,也就是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徹底掌握這個知識點,這是最主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比如我在講到基本句式的時候,我舉例:“一碗紅燒肉,三盤土豆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边@樣一句大白話是毫無詩意可言的。但是,咱們這節(jié)課的目標就是掌握這個基本句式,哪怕語言粗糙一些也無妨。掌握這個平仄的關系,掌握這個基本句式,是這一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使用什么文字內(nèi)容,不惜一切代價的,也要掌握它。其它的,文詞是否優(yōu)美?意蘊是否深遠?都是次要的,都是可以不及的(能兼顧著當然更好)。通過初中級班14節(jié)課的學習,采用科學的方法步驟,掌握基本格律法則,是沒有問題的。</p><p class="ql-block"> 學習的第二個層次,是語言通暢,表達內(nèi)容清楚、明白。進一步語言優(yōu)美、典雅、新穎。表達內(nèi)容妥貼、生動。對這一部分,沒有標準答案,在中級班第15節(jié)做了語言和修辭的若干問題講解,重點是避免諸多語言問題。但仍然無法像格律法則那樣做標準化地達標訓練。雖然如此,但仍然可以進行引導的。我們是通過提倡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來實現(xiàn)的。一方面,在每節(jié)課的課后都附了優(yōu)秀教師力作和古典優(yōu)秀作品。并撰文閱讀古典優(yōu)秀作品的內(nèi)容方法和步驟。以此來加強引導。另一方面,加強課堂輔導。分院長和助教老師們會對每份作業(yè)的用語進行一些建議,包括同學們之間也可以進行一些相互的評價。以此來規(guī)范語言和表達方式。但提高這個方面的水準,還是以閱讀古典優(yōu)秀的篇目為要。</p><p class="ql-block"> 第三個層次,是詩的情感、意蘊、格調(diào)、韻味等審美價值方面的,也就是一首詩之所以是一首詩的部分。是一首詩最核心的,但恰恰是沒有方法、沒有步驟、沒有標準、不可操作的部分?!霸娤驎艘鳌?,懂的都懂,不懂的教的也不懂。詩,在形式法則方面是可以教授的,是可以學習的。站在更高級的層面是沒有辦法傳授的、學習的。有的同學認為來到望岳,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詩人,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從某種程度上,詩人就是天生的,是不可造就的。我曾說:“望岳不能造就詩人,但望岳可以遇到詩人”。有些人天生就是詩人,如金岳霖評價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舉手投足就是詩人。哪怕說出的話并不是詩的形式,但也可以有詩的意蘊。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讓人讀了就想哭,這雖然不是詩的形式,但在本質(zhì)上,就是詩了。所以,一個人并不是掌握了格律法則,寫出了完全符合格律的文字,它就是詩。我們同學當中有大量的合格作業(yè),從本質(zhì)上,不算是詩。但為什么我們還要收起來呢?還要出刊發(fā)表呢?因為,它不管意蘊如何,但他已經(jīng)達成了“中級班掌握格律法則”,這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上,還能走多遠?那就要看每個人自身的造化了。這是課堂所不能夠給予的。</p><p class="ql-block"> 很多同學很有詩人的潛質(zhì),他只是缺乏一個詩的形式。在望岳學到了這個形式,他就能夠?qū)懗鲆皇灼恋脑娮?。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我從不認為是望岳造就了他們。他們本來就是一個詩人,只是缺一個形式而已。反之,本身不具備這個才情,望岳也不能把它變?yōu)樵娙?。這無能為力。</p><p class="ql-block"> 但在這方面也并不是毫無辦法。一個人具備有詩人的能力和素質(zhì),取決于人生的閱歷、道德高度、胸襟氣度、以及讀書的厚度。在以上這一方面,有可為有不可為。比如讀書的厚度,通過大量的閱讀,通過正確的方法、步驟、目標的閱讀。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紅樓夢中有香菱學詩一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著墨頗多,但沒有講過一句格律法。對古人而言,格律法則,與詩沒有關系。其中介紹的某些方式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尤其是讀書,是繞不過去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也曾推出過讀書的建議。與紅樓夢極類似。</p><p class="ql-block"> 當然,作為詩人,“才學”二字,要區(qū)別來看。“學”,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才”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像作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有人評其為不會寫詩,少游就說他“以文名天下,入韻輒不工”?;莺楹蜕懈鼞蜓浴耙缓搛堲~多刺,二恨夏夜有蚊,三恨.....五恨子固(曾鞏)不會寫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望岳又怎么能夠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每個同學努力地去學習。陳丹青有句話講得很好:“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們每個人立足于自己的條件,努力過了,可以達到什么高度,要看各方面的條件。詩,有可教之處,有不可教之處。把成為詩人的愿望都寄托學校,是不現(xiàn)實的。</p><p class="ql-block">2025.6.13</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七)</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宰小卜(東岳副總院長)問:藝術(shù)直覺是天賦,還是后天培養(yǎng)而成的?</p><p class="ql-block">胡校長:藝術(shù)家都是天生的,不是后天造就的。就像會了寫詩的形式,完全符合規(guī)律法則,寫出來的仍然可能不是詩。</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并不等于懂畫。有些人畫了一輩子還是不懂畫。我的恩師邵大箴先生,不會畫畫,但是中國評論界權(quán)威。多少畫家待先生一語定價,因先生比畫家自己還懂畫。</p><p class="ql-block">2025.07.08</p><p class="ql-block">@所有人?</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八)</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D1宰小卜?</p><p class="ql-block"> “并駕車轅馬,雙輪軾轍牽”,這樣的句子,還達不到語言流暢、清楚、明白的最低限度的要求。針對這個程度的作業(yè),討論其是否合掌等瑕疵,本并不必要,沒有多少意義。</p><p class="ql-block"> 一定程度上的修改潤色,是可以把原本的作品變得更好一些。但真正的好詩不是改出來的,是淌出來的。詩人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是天生的。我們只選擇、不培養(yǎng)。不是不愿培養(yǎng),是不能培養(yǎng),不光是我們不能培養(yǎng),任何一家機構(gòu),都不可能憑空培培養(yǎng)、造就一個詩人。</p><p class="ql-block"> 有的詩人,天縱詩材,就像本群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你本來就是一個詩人,只是缺少一個表達的形式。就像一壩湖水,缺少一個打開的閘門,在望岳,獲得了這個形式,打開了這個閘門,你滿腹的錦繡就能滾滾而出了。但這不是望岳給的。如果你在望岳成了一個詩人,我更愿意說是在望岳遇到了你,而不是望岳造就了你。</p><p class="ql-block"> 開學典禮時我講過,要有信心,每個人在望岳都可以成功。這也不是虛談。有的人才高八斗,一般般的才高三斗、五斗,有的同學天生材短,止有一斗。但經(jīng)過了望岳的學習,這一斗變成了兩斗,這就是成功!</p><p class="ql-block"> 我們并不是只有寫出李白杜甫那樣的句子,才叫成功。而是我們的句子比昨天寫的更加的優(yōu)美、典雅、感人,有一點點的進步,那就是成功。</p><p class="ql-block"> 非常體諒一線的分院長和助教老師們,經(jīng)常陷入這種尷尬的境地,不得不給出一些標準的答案。給出看法和意見是職責所在,要提,但有時也可以擱置爭議。影響收作業(yè)的“三條高壓線”,其標準是很明確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這個沒有爭議。有爭議的,往往是可有可無的瑕疵。老師們一定要給出看法,同學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比如上面這個例子,我可以說“是”,建議你修改,你認為“不是”,也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影響收作業(yè)。但作品能達到什么程度?作者能夠前進到什么程度?在詩路上能夠走多遠?那是作者自己的事情。老師們已經(jīng)很辛苦了,肩上完全可以不必挑上“造就一個詩人的重擔”,只選擇、不造就。</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承認,在某些分院,的確有學生的水平高于老師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保留個人意見的意愿,也可能不是沒有道理,老師們要放寬心態(tài),提高修養(yǎng),合理對待。</p><p class="ql-block">辛苦了![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2025.07.08</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二十九)</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關于唱和詩的幾個問題</p><p class="ql-block">一、作業(yè)要求規(guī)范,不能因個別學員的要求而改變。本次作業(yè)雖未明確寫明“不允許用排律”,是因為還沒專門講排律,自然也不會提及排律。本節(jié)課的例詩及后面課程的排律課程的安排,不言而喻,所有老師同學都應該明白這節(jié)課的形式不是排律。</p><p class="ql-block"> 該生能夠?qū)?、愿意寫、強烈要求寫,值得表揚,可以作為個人練習,不能收為作業(yè)。[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二、唱和作品,體現(xiàn)為感情的紐帶,是雙方情感的體現(xiàn)。我們的作業(yè)中安排與古人作品相唱和,嚴格來說,這中間沒有情感互動,應不屬于唱和活動。我們這樣安排,一方面僅是為了練習唱和的形式,另外,也通過與古人的作品的唱和,向古人學習詞匯、語句、內(nèi)容組織、情感表達、意境錘煉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三、講義作業(yè)要求中的確列了“先生、老師”之類的稱呼,那是因為唱和作品,主要用于朋友間的活動,體現(xiàn)為情感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 與古人作品相唱和,其中本無情感互動,如焦總院長所說:不倫不類。不加為好。</p><p class="ql-block">2025.07.15</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三十)</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千山初積素,萬壑漸無聲。</p><p class="ql-block">月色由來白,檐冰分外明。</p><p class="ql-block">@中岳二區(qū)徐守范?@D1宰小卜?</p><p class="ql-block"> 這一組都是偏正結(jié)構(gòu),左偏右正,“右正”皆名詞,算四平頭。</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這四句話就是一首完整的絕句,還是從一首八句的格律詩里摘取來的?八句、四韻的格律詩,是近體詩最高的形式典范,包括四平頭在內(nèi)的許多形式法則,都是圍繞著八句四韻的格律詩展開的,離開了這種形式,沒大有討論的必要。也就是在絕句里,沒大有討論這個問題的必要。</p><p class="ql-block"> 即便在八句的格律詩里,這也是一個很小的形式問題。它是“魚",作品的意境、格調(diào)、神采、韻味等感人的力量,是“熊掌"。當魚與熊掌可兼得時,不要丟了魚。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要舍魚而取熊掌。</p><p class="ql-block"> 昨天刪掉的許渾那首詩和講課時講到的柳宗元的詩,存在四平頭這個問題,但它們都是千古名作。四平頭問題不影響其作品質(zhì)量。</p><p class="ql-block"> 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有時候也存在這個問題。并非本人對這個問題沒有意識到,而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有人以此來批評我的作品,我會虛心接受,坦率承認這個瑕疵的存在。但也會坦誠的主張:恰恰是因為有這個問題,在這里使用了這個詞,才保證了作品具有了感人的力量。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換一個詞匯,能使作品的質(zhì)量更高,那自然是更好的。辦不到的情況之下,只能舍魚而取熊掌。</p><p class="ql-block"> 以上說的是日常習作。在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第八課作業(yè)的時候,作為針對性練習,就不能以"質(zhì)量”為借口,而是要一定要避免這個問題的。不僅在做第八課作業(yè)時,在任何一堂課堂作業(yè)中,我都會注意規(guī)避這個問題,甚至在日常習作中也能規(guī)避,就規(guī)避。在大多數(shù)情況之下,規(guī)避不了這個問題,不是不得不舍魚而取熊掌,而是能力不足的原因。</p><p class="ql-block">2025.07.17</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三十一)</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少小離家老大回,</p><p class="ql-block">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p><p class="ql-block">兒童相見不相識,</p><p class="ql-block">笑問客從何處來。</p><p class="ql-block">有學員步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韻,衰,出韻,這種情況怎么辦?</p><p class="ql-block">胡校長@D6王虹玲?(東岳書院六區(qū)總院長)</p><p class="ql-block"> 古人經(jīng)典的作品,自然不會出現(xiàn)詩韻的情況。賀知章這一首,顯然是按灰韻押的,同學們按灰韻與之唱和,也沒問題。</p><p class="ql-block"> 軟件沒有收錄這個多音字的另一個讀音,是軟件制作者和軟件的問題,不是古人的問題,不能削足適履。</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人制作的各種各樣的軟件,為我們寫詩填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其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瑕疵。有些較嚴重的,我們已經(jīng)廢止。國粹網(wǎng)與搜韻,是綜合比較相對靠譜的軟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但總體上來說問題較小,我們?nèi)匀煌扑]使用。</p><p class="ql-block"> 除了我們發(fā)現(xiàn)的個別瑕疵之外,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平水韻目表是一個常用字表,不包括所有的漢字在內(nèi)。同學們當然有權(quán)利使用這個表之外的漢字去寫作。但出于作業(yè)檢查的需求,在課堂作業(yè)中,我們要求僅用平水韻目表中的常用字做韻字,課下習作不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對于古人是否可能出韻,我們這樣理解:我們是以古人的經(jīng)典作品為典范,然后以此為依據(jù),總結(jié)、制作包括(《平水韻》)在內(nèi)的許多規(guī)范的,而不是反過來。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古人作品"出韻”這個情況。</p><p class="ql-block"> 符和平水韻用韻規(guī)范的古人作品,有可能就歸類到格律詩里。不符合這個規(guī)范的,就歸到古體詩里,并且把這一部分的用韻情況進行總結(jié),就是“鄰韻通押”。</p><p class="ql-block"> 反過來:先樹立一個規(guī)范,然后再要求人們按照這個規(guī)范(韻書)去創(chuàng)作的情況在古人那里也當然是有的。唐代的詩人都要面對這樣一個"規(guī)范”,那就是《切韻》和《唐韻》,但這兩部書是什么樣子,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最全面的是《大宋廣韻》,《平水韻》是《廣韻》的一個縮略本,它們都是對前代經(jīng)典作品的一個總結(jié)。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被歸到格律詩里的作品還存在"出韻”這樣一種情況。</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人雖然有這樣一個規(guī)范,但創(chuàng)作時,主要是在科舉考試之外等非官方行為中,經(jīng)常突破這個規(guī)范,總結(jié)這種情況就是“鄰韻通押”。</p><p class="ql-block">2025.07.19</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三十二)</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怎樣處理“鉆牛角尖”的問題</p><p class="ql-block">胡校長@張麗君(北岳總院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合理對待學員的“鉆牛角尖”。如果學員提的問題有質(zhì)量,抓住了講義的漏洞,從而窮追猛打。或另處提出了有質(zhì)量的問題,面對爭議,辯難析理,這樣的“鉆牛角尖”,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理解能力有限,聽不懂別人都能聽得懂的表述,要求必須給他講明白,這種“鉆牛角尖”,不必提倡,更不應被牽著鼻子走。</p><p class="ql-block"> 當老師的,要著眼于大多數(shù)。要承認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時候,我們給予機會,然后只能“選擇”,而非“改造”。[握手][握手]</p><p class="ql-block">2025.07.19</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三十三)</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指導校教研員學習記錄</p><p class="ql-block"> 孤雁格,作業(yè)是否只限于首句借用鄰韻(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末句用鄰韻廣泛不被認可。</p><p class="ql-block">胡校長@文東旭(西岳區(qū)總院長)</p><p class="ql-block"> 基本上是這樣,末句用鄰韻遠低于首句用鄰韻的接受度。但也并不是像中間用鄰韻一樣,完全不可接受,存在一定的接受度。所以,我們有限認可。</p><p class="ql-block"> 我們講義里涉及的諸多格律法則,視其輕重不同,大體分為三種情況:①必須避免,②盡量避免③不用避免?;蛘叻催^來說:①必須用②盡量不用,③絕對不用,三種情況。</p><p class="ql-block"> 我們望岳雅集的學術(shù)態(tài)度,不持個見,不走極端,尊重事實,盡量包容。對上面說到的第二種情況,也是采用盡量包容的態(tài)度。比如對平頭、上尾等問題,有人說這種微小的瑕疵完全可以不用顧及,我本人的創(chuàng)作也很少顧及。在講義中,我們還是講到了并做針對性的訓練。“孤雁入群格”,多數(shù)詩家是不用的,我本人創(chuàng)作也不用。但有一部分主張用,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講義里還是講了。</p><p class="ql-block">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孤雁入群格”,還算是“四韻詩”,勉強說得過去。</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說到這里,就應該從源頭上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在格律詩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是從“律”和“韻”兩個方面來探索的。其中“韻”是主要的。在“韻”的方面,又采取了三種革命措施:①只押平聲韻。②一韻到底不換韻。③韻腳間隔固定化。其中,韻腳間隔的固定,就是韻腳的出現(xiàn)極有規(guī)律。就保證了像施向東先生所說的“心理學指出,當人們的心里的期待得到滿足時,會產(chǎn)生美感。當?shù)谝粋€韻腳出現(xiàn),后面的韻腳按照預期的節(jié)奏到來的時候,心里的期待就能得到滿足?!?lt;/p><p class="ql-block"> “孤雁格”,有“孤雁出群格、孤雁落群格、孤雁入群格、孤雁失群格和孤雁離群格”幾個不同的名稱。名稱不同,不要緊,我們只要知道它指的是首句用鄰韻、尾句用鄰韻和中間用鄰韻就可以了。在這幾種情況中,被廣泛認可的只有首句用鄰韻,我們課內(nèi)采用多數(shù)人認可的叫法,“孤雁出群格”。為什么首句用鄰韻會被廣</p><p class="ql-block">泛接受呢?因為第一句本來就是可押可不押的,其余四句的韻腳間距是完全相等的。這種韻腳間距的固定,是格律詩的主要特征。為什么第一句又經(jīng)常押韻呢?因為在格律詩形成以前的七言詩,以逐句押韻為主要特征。這種做法就延伸到了七言格律詩里,與格律詩“隔句押韻”這個主要特征相磨合的結(jié)果,就是孤雁出群格。如果尾句用鄰韻,余下的四個韻腳不能夠?qū)崿F(xiàn)等距押韻,所以其接受度比較低,因為它仍然保證了“四韻詩”這個特征,所以有限接受。至于中間某個部分用鄰韻,是從哪個方面都說不過去的,所以詩詞界普遍不認可,我們的講義也不認可。</p><p class="ql-block">2025.07.22</p> <p class="ql-block">詩海拾貝(三十四)</p><p class="ql-block">《再談孤平與夾一平》</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 再說一下前面提到的孤平問題。本段文字超綱,僅供本群討論,暫不向下轉(zhuǎn)發(fā)。</p><p class="ql-block"> 上過高研班的老師們都學習過《孤品問題溯源與流變》,今天從另一個角度只就孤平問題做一下說明:</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以雙音節(jié)音步為基本的節(jié)奏單位的。盡管古典漢語是以一個音節(jié)(字)為一個詞,現(xiàn)代漢語大多是以兩個字為一個詞比如說“衣裳”,在古人那里是兩個詞,“衣”是上身,“裳”是下身(主要指裙子),現(xiàn)代漢語則是籠統(tǒng)的稱謂,但是,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節(jié)奏的表達方式,從古到今是沒有變化的。</p><p class="ql-block"> 漢語不管有多少聲調(diào),基本分為平仄兩大類。把這兩大類在格律詩中按兩個音節(jié)一個音步的節(jié)奏單位排開,即以平平、仄仄的方排開,使表達聲調(diào)鏗鏘,是律的基本原理。</p><p class="ql-block"> 由于實際生活中的雙節(jié)音步除了平平、仄仄,還有大量的仄平、平仄,這樣只要第二個音節(jié)位置上實現(xiàn)了平仄交替,也可以基本達到以上目的,這就是“135不論”。</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來,就整首詩來看,許多位置上的聲調(diào)可能存在“平仄平”、“仄平仄”。如“忽聞岸上踏歌聲”即“仄平仄仄仄平平”,前三個音節(jié),就是“仄平仄”。</p><p class="ql-block"> 由于格律詩只押平聲韻,句中的聲調(diào),也以平聲調(diào)為主,所以當兩個仄聲夾住一個平聲的時候,要比兩個平聲夾住一個不聲的時候壓抑一些。所以王漁陽提出了“平不令單”。這句話隱含的另一個意思,后來被人提出來了,叫“仄可使孤”。仄聲的“孤",當然不如“不孤”更好,只是說在不得不"孤”的情況之下,“孤仄”,比“孤平”要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所有這些兩個仄聲夾住一個平聲的地方,有人都稱之為“孤平”或“夾一平”、“兩仄夾一平”。在同一首詩里,可能有好幾處。</p><p class="ql-block"> 按照啟功先生打的一個比喻,一個句子就像一個竹竿,有一個一個的節(jié),越接近韻尾的這個節(jié),就越重要,越不能出現(xiàn)“夾一平”。符合這個意思的地方,只有一個,這是我們課內(nèi)講的孤平句式。反之,這個“夾一平”的地方,竹節(jié)離根部越遠,其影響就越小,可以不用管,“忽聞岸上踏歌聲”就是這個樣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大家都同意:“D仄平仄仄平”這個情況,影響最大。"孤平是詩家大忌,”說的就是它。與之相區(qū)別,其他影響較小的位置的兩仄夾一平,也就不稱之為“孤平了。</p> <p class="ql-block">詩海捨貝(三十五)</p><p class="ql-block">《再談"大小旁正”》</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申理斌?</p><p class="ql-block"> 申老師及各位老師們好!對于“大小旁正”這個問題,前面討論的也很充分,本來不需要做過多解釋。但出于負責任的角度,對東岳第四區(qū)楊同學一再提出的不解和疑問,再次回復:</p><p class="ql-block"> “大小旁正”,是南朝“永明體”的理論探索,“永明體”是半成品的格律詩。格律詩在唐代完成,是“永明體”的發(fā)展是改善了“永明體”的某些不足而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前面我們談到唐詩對“四聲八病”的繼承和“突破”,對"大小旁正”這個問題的“突破”是革命性質(zhì)的。以下是楊同學通過申總的私信發(fā)給我的:</p><p class="ql-block">與詩友夜談望岳詩校事有記</p><p class="ql-block">文/胡朝水</p><p class="ql-block">陶令清標子建才,tao ling qing biao zhi jian cai </p><p class="ql-block">窮年襟抱未曾開。qiong nian jing bao wei ceng Kai</p><p class="ql-block">(三字同韻母ao,四字同韻母eng;兩字同韻母an;兩字同聲母q、b、j)</p><p class="ql-block">平生三愛詩書畫,ping sheng shan ai shi shu hua </p><p class="ql-block">俗世一身歸去來。su shi yi shen gui qu lai </p><p class="ql-block">(eng兩次ai兩次u三次;sh六次)</p><p class="ql-block">雅集古今瞻泰岳,ya ji gu jin zhan tai yue </p><p class="ql-block">云游天地趁風雷。yun you tian di chen feng lei</p><p class="ql-block">(i兩次en三次an兩次;y四次j兩次)</p><p class="ql-block">裁詩不入他人眼,cai shi bu ru ta ren yan </p><p class="ql-block">遞與諸生佐酒杯。di yu zhu sheng zuo jiu bei </p><p class="ql-block">(u四次;sh兩次y兩次)</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以上這種方式去分析“大小旁證”,那么6萬余首全唐詩,幾乎沒有可看的了。</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插入一句:由于我信息太多,又比較忙,私信幾乎不能看。這次是碰巧看到了申總的私信。請大家務必不要用私信的形式與我交流。如果我看不到,就不可能回復,就形成了上下阻隔,在學生看來,就是校方故意不予回復,就是一種態(tài)度,這是非常不對的。所有問題,都請公開提!切切??!</p><p class="ql-block">既然唐人已經(jīng)突破,為什么清人又從故紙堆里提出“大小旁正”這類問題呢?那是因為當“同聲同韻”這類問題集中出現(xiàn)的時候,就像“晚煙殘、采買忙、吳宛文…”,它在聽、讀上的“拗”,是非常明顯的事實,是應該規(guī)避的。唐人沒有提,是因為唐人在創(chuàng)作中,實際上已經(jīng)規(guī)避了這個問題,所以就沒有必要再提這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作為南北朝的一個理論,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語言的變化, 即便當時有明確的判斷標準(韻書之類),也不足以對后代的創(chuàng)作起到實際的價值尺度作用。況且,南北朝留下的,既無書籍,也無作品(永明體作為一種半成品的格律詩,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學的是唐詩,是格律詩)但,同樣是時過境遷,《平水韻》和唐詩,是對現(xiàn)在的我們可以起到指導作用和價值尺度作用的。因為《平水韻》這本書,雖然也不是唐詩同時代的,但它反映的是唐詩的狀況,唐詩本身也是存在的,我們學習的就是唐詩,所以唐詩與《平水韻》都可以成為我們今天的價值尺度。</p><p class="ql-block"> 對于不能成為價值尺度的“永明體,對其中合理的成分,我們應該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就像前面徐老師所說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從實際使用出發(fā),這個標準就應該是“拗口”還是“不拗口”?</p><p class="ql-block">無論你是習慣了用普通話拼音去發(fā)聲,還是習慣了中古音的方式去發(fā)聲,還是習慣了用方言的形式去發(fā)聲,如果效果是拗口的,就應該規(guī)避一下。以上幾種情況,都可作為參考。對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普通話漢語拼音的發(fā)聲效果,是不能回避的現(xiàn)實。</p><p class="ql-block"> 在王力先生《詩詞格律》里講到“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所謂韻母”(見《詩詞格律》第一章第一節(jié)《韻》,本節(jié)以下所有提到的“聲母”、“韻母”,指的都是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我們的講義秉承這一講法,在第一講講義中,用了“大致相當于…”,只把先生的原句改了兩個字,“等于”改為“相當",語氣上還緩和了許多。先生比我們更干脆一些。秉承這一觀點并結(jié)合實際情況,從漢語拼音的角度去感受和分析聲韻,就能做到百分之有90以上的正確。</p><p class="ql-block">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看,這個發(fā)音到底拗不拗口,中古音、方言、和其他的仍被使用的發(fā)音方式,都應該成為參考的對象。</p><p class="ql-block">非常歡迎東岳第四區(qū)楊德勤同學的討論,但前幾日對楊同學的回復,該生顯然沒有理解。該生提到“同一律”,認為“同一概念,前后要保持一致”,這是對的,但楊同學對我們講義中哪里沒有保持一致沒有具體指出。所說“胡校長形容“支離破碎”,這個詞是我引用"邀月人”的,不是我的創(chuàng)造,看前面對話可知。</p><p class="ql-block"> 楊同學說“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判定小韻、旁正”是錯誤的做法…帶來不良的影響與后果…概念是錯誤的…強烈建議停止”,前文已回復,不贅。</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大小旁正”這類問題,從教師的角度,僅限于善意的提醒,不是"必須改正”,更不是拒收作業(yè)的理由。假如在執(zhí)行過程中,老師要求必須改正,否則不能收作業(yè),那就是錯誤的做法要改正。無則加勉,請落實一下。</p><p class="ql-block"> 楊同學所說“詩校的做法是一貫的”,此處所指,顯然是認為詩校的“錯誤做法”。如果指的是教師要求“必須改正”,那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如果指的是學校的理論主張,主張是沒有問題的。</p><p class="ql-block">上文所說到的“點、現(xiàn)、入?yún)?、?quot;這幾個實例,都不屬于大小旁證問題的“集中體現(xiàn)”,從實際情況的聽、讀效果來看,不拗口,也并不影響語言的流暢和內(nèi)容及情緒的表達,不用規(guī)避。</p><p class="ql-block">2025.8</p> <p class="ql-block">詩海捨貝(三十六)</p><p class="ql-block">《關于詞中避免“孤平句式”》</p><p class="ql-block"> 上面第一張圖,李永平同學提出的兩個句子,跟孤平?jīng)]有關系。道理孫總院長應該很明白,不贅。這說明李同學對孤平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很陌生,應再學習一下第七課。</p><p class="ql-block"> 第二張圖,孫總院長說“填詞沒有孤平這個說法”這是對的。孤平,是格律詩的概念,在格律詩之外,本無孤平之說。然而,我們中級班所涉及的古體詩,主要對象是唐朝格律詩形成之后,詩人們再寫的古體詩(我稱這一部分古體詩為古體詩的“自覺”階段,唐以前的古體詩為古體詩的“自發(fā)”階段),自覺階段的古體詩,受格律詩的影響,幾乎不使用孤平句式。我們課內(nèi)所涉及的古體詩,無論是仄韻詩還是換韻古詩,“律化”傾向鮮明,更不適用孤平句式。</p><p class="ql-block"> 詞,作為一種格律化了的樂府詩,誕生在格律詩之后,不能不受格律詩的影響。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不使用孤平句式。</p><p class="ql-block"> 在詞譜中凡遇到“D句式”,詞譜一般在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會用"中”。如“彩袖殷勤捧玉鐘…壯歲旌旗擁萬夫…”。此處譜上也是“中仄平平中仄平”,從詞譜上杜絕了孤平句式。詞譜是對詞作的總結(jié),說明詞人在這些地方幾乎都能做到了,避免孤平句式。</p><p class="ql-block"> 受豪放派詞風影響,有些詞家以詩入詞、以文為詞,逐漸不顧及詞的核心~樂律。尤其是在南宋以后,有人開始突破這個規(guī)范。面對這種的情況,連李清照也無奈地感嘆:“須知詞別是一家…”。到了清初,《欽定詞譜》細大不捐,把相互矛盾處統(tǒng)統(tǒng)標“中”。這種做法“方便”了許多人,但它不突出典范。像韋莊、秦觀那樣典范的詞家和典范的詞作,在這個位置上一定使用“惆悵夢余山月斜”“哪堪和夢無”,這里的“山”字、“和”字,一定是經(jīng)過慎重推敲和選擇的,孤平句式是一定避免的。</p><p class="ql-block"> “詩向會人吟”,有很多規(guī)范,對懂詩詞的人來說,是不需要解釋的。就好像填滿江紅等詞牌,“宜用入聲”,就像寫七言的格律詩,首句一般都入韻,用七言作分韻詩,所拈得的字,一定做第一個韻腳。換韻的古風,換韻處第一句一定入韻,在仄韻詩、換韻古風、唐宋詞中避免孤平句式…以上這些本不需要特別申明的規(guī)范,在我們講義的作業(yè)要求中,必須很明確地標注“必須如此,好像大家都掌握,也是無奈的做法。</p><p class="ql-block">胡朝水</p><p class="ql-block">2025.8.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