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從蒙古統(tǒng)治者在元朝把西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后,活佛的等級稱號也發(fā)生了變化。在藏傳佛教自身傳承中,對高僧最高的稱號是法王。元朝為了拉攏西藏高僧,另外會再加封一些官方的稱號,一般是加封為國師,后來給八思巴加封的是帝師,并且在薩迦派傳承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時期,中原王朝對西藏的統(tǒng)治力不強,基本上沿用的是元朝的舊制,官方給西藏高僧的封號,一般也就是大國師、國師、西天佛子等等這樣的稱號。</p> <p class="ql-block">到清王朝,由于幾次對西北和尼泊爾用兵,形成了對西藏的絕對統(tǒng)治力。清朝對西藏活佛最高級別的稱號是呼圖克圖。清朝的《理藩院則例》中,將藏傳佛教喇嘛的職銜分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呼圖克圖、諾門罕、班智達、堪布和綽爾濟5個等級</b>。</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在理藩院中有注冊的呼圖克圖級別的活佛就有200多人,諾門罕人數(shù)就更多了。一般呼圖克圖、諾門罕這兩個級別的活佛稱號都是以中央王朝的封號為準。清朝對呼圖克圖的等級也是有所規(guī)定的,定位最高的是加布哲古德,就是攝政活佛的意思,也就是指有資格擔任西藏地方攝政的“四大林”活佛,后期又出現(xiàn)了一個達扎活佛。以上這些可以稱之為超級活佛。攝政之下就是大呼圖克圖了。清朝有駐京八大呼圖克圖之說,其中一支出任過攝政。衛(wèi)藏地區(qū)總共有18位大呼圖克圖,昌都有4位,其中一支也出任過攝政。扎什倫布寺有兩位。這些呼圖克圖總計有20位以上,他們的轉世是必須要經(jīng)過金瓶掣簽,并且由中央政府任命的。</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就是措欽級活佛。措欽在藏語里就是大殿的意思。措欽級活佛就是指那些在寺院大殿舉行法會時可以列席的活佛,他們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比較特別的是赤巴折古,這是歷代甘丹寺的赤巴中被追認的轉世活佛。因為甘丹寺實際上是格魯派的祖寺,所以它的寺主實際上是黃教的教主。再往下就是扎倉級的活佛了,是指曾經(jīng)擔任過堪布職位,可以主持扎倉活動的活佛,所以也叫堪布折古或者格貴卡。</p> <p class="ql-block">在有些西藏的地方史料中,也會記錄有各寺院中的康村級活佛,這些級別就稍低了。這里沒有達賴和班禪,那是因為他們二位是超越以上所有活佛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出現(xiàn)了所謂黃教四大活佛之說,除了達賴和班禪之外,就是內外蒙古的章嘉呼圖克圖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皇帝正式下發(fā)諭旨,確定了四大活佛的地位。諭旨中指出:“哲布尊丹巴活佛乃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相等之大喇嘛也”,而章嘉活佛則是在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上(指地位更高)。從此時開始,四大活佛系統(tǒng)的格局算是正式確定了下來。雖然看似四佛并尊,可實際上,在對清朝統(tǒng)治秩序而言,是一高三低。章嘉系統(tǒng)以國師的尊榮,駐京陪侍密近天光的地位,成為了清朝皇帝最為倚重的活佛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遠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敕封了二世章嘉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此后這一系在各代中基本上都受封此稱號。有清一代,只有章嘉這一系有此殊榮,因此他的地位也更為尊貴。</p> <p class="ql-block">在宗教上,達賴系統(tǒng)本是領袖,這就是所謂的“統(tǒng)領天下釋教”。但因為他巨大的政教影響力,被清廷刻意壓制其影響力,不但西藏之外的教權被分割,即使在西藏內部也有班禪系統(tǒng)與之分庭抗禮。班禪系統(tǒng)在宗教上并不低于達賴,但畢竟影響力比達賴系統(tǒng)要小得多。他在西藏的政治勢力大都是靠中央政府的扶持,一旦中央政府控制力弱化,便會處于極端不利的地位。在清末就是這樣。哲布尊丹巴系統(tǒng)本來只是在外蒙古根深蒂固,后來地位得到了清朝的認可,并在清朝的扶持下成為了與達賴、班禪相等的活佛系統(tǒng)。他的尊享地位既有清廷拉攏喀爾喀蒙古的因素在內,也有賴于外蒙古的信眾。</p> <p class="ql-block">清廷穩(wěn)定而強大時,他們自然安邊宣教,尊奉大皇帝。但是當清廷衰落時,他也難免被歷史裹挾,走上自立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章嘉系統(tǒng)最為特殊。在宗教上,他的地位并不高,影響力也僅限于青海湟北一帶。雖然成為國師,掌管青海、內蒙古的教權,但他的地位完全是來自于清廷,也就是中央政府。所以當中央政府由清廷切換為中華民國時,章嘉系統(tǒng)可以毫無障礙地迅速完成華麗轉身,從清朝的大國師成為了民國政府的大國師,繼續(xù)為安定蒙古、懷柔西藏而出力奔走。所以在朝廷的版圖里,章嘉是作為皇帝在藏傳佛教方面的主心骨,或者說是智庫;哲布尊丹巴、達賴、班禪各領一方,實現(xiàn)一定的制衡。但是在清朝滅亡之后,十三世達賴成功地借助各方的矛盾,實現(xiàn)了自身勢力的快速提升,造成了達賴一系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其他三支。</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角度看,十三世達賴的作用跟五世達賴類似,這也是他們兩個的靈塔在布達拉宮中最為耀眼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之后,果斷采取了“興黃教、明法度、立章程”的措施,主要是通過發(fā)揮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作用,安撫和施政于蒙古和藏族地區(qū)。繼元代的駐京帝師制度和明代的駐京法王制度之后,清代設立了駐京呼圖克圖制度,對在蒙藏地區(qū)具有重要影響的活佛封以呼圖克圖的尊號,令其駐錫在北京,聽命于皇帝。</p> <p class="ql-block">呼圖克圖是蒙古語,是在蒙古各部接受藏傳佛教之后所衍生出來的尊號。蒙語“呼圖克”是從“呼圖”來的,本義為“有福者”的意思?!皥D”就是“有”的意思。呼圖克圖就是指“有壽者”、“有福之人”。文獻中始見“呼圖克圖”一詞是在1345年八思巴用蒙文撰寫的居庸關過街塔碑文中出現(xiàn)的,后來演變成了“圣者”和“獲得佛果者”之意。乾隆朝的《大清會典》中規(guī)定:“凡喇嘛道行至高者曰呼圖克圖?!边@可以理解為達到佛教修行的高層次,獲得一定果位的人,諸如阿羅漢果位、菩薩果位、佛果位等等。呼圖克圖用作封號,還是在俺答汗時代,也就是1578年與贈予索南嘉措“達賴喇嘛”稱號是同一時期。當時是贈予東科爾呼畢勒罕喇嘛以“滿珠錫哩呼圖克圖”的稱號,贈予索南扎巴呼畢勒罕喇嘛以“邁達里呼圖克圖”的稱號。</p> <p class="ql-block"> “滿珠錫哩”是文殊菩薩的意思,“邁達里”是彌勒菩薩之意。這兩位分別是衛(wèi)地的高僧。在清朝之前,呼圖克圖的稱號是由達賴和班禪來頒給的,但僅是作為佛法上的至高榮譽,類似于學位。而清朝之后,中央政府以此封號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區(qū)的上層大喇嘛。凡屬這一級的活佛均在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必須經(jīng)過中央政府予以承認和加封。而到了乾隆以后,他們轉世就必須要經(jīng)過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簽決定。他們都是僅次于達賴、班禪的大封建領主。整個清代賜封了大量的呼圖克圖,其中以康乾時期最多。按照管理體制,清朝由理藩院來統(tǒng)管天下呼圖克圖的名籍,并將各呼圖克圖分為西藏活佛、駐京活佛、西番活佛、游牧(蒙古)活佛4大塊實行管理。載于理藩院冊籍的呼圖克圖,乾隆年間共有148位,道光以后增至160位。駐京呼圖克圖制度開始于清康熙年間。歷代駐京呼圖克圖被稱為“內呼圖克圖”,總體上地位較高。有清一代,共有13位轉世活佛系統(tǒng)的呼圖克圖被冊封為駐京呼圖克圖。其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是駐京八大呼圖克圖。所謂駐京八大呼圖克圖,顧名思義應該是駐京呼圖克圖中地位最高、影響較大的8位。不過各個典籍中的說法各有不同。按照清政府欽定《理藩院則例》的有關規(guī)定,這8位分別是:章嘉呼圖克圖、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敏珠爾呼圖克圖(統(tǒng)一寫法)、濟隆呼圖克圖、那木喀呼圖克圖、阿嘉呼圖克圖、喇果呼圖克圖)、察罕達爾汗呼圖克圖這8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