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登上銀川玉皇閣的那天,天空陰沉,像是為這段歷史披上了莊重的外衣。站在古城墻角,磚墻堅固,墻頂飛檐翹角在風中似乎欲振翅而飛。腳下是鋪滿石磚的地面,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時光的痕跡上。閣樓高聳,紅門緊閉,門上金色的裝飾在灰暗的天色下依舊閃耀。我站在門前,仿佛能聽見歷史的低語,那是一種穿越了數(shù)百年時光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 進入玉皇閣,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幾個大字,以及關于這座建筑的詳細介紹。碑文清晰地講述了它的歷史沿革和建筑特點,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莊重與敬畏。站在碑前,我仿佛看見了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駐足的人們,他們或許也曾像我一樣,仰望著這座古老的建筑,感嘆它的宏偉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 玉皇閣是銀川革命遺址保護單位。國民軍政治部領導的《中山日報》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陣地,其辦公地點就設在玉皇閣北側。</p> <p class="ql-block"> 一塊黑色的石碑嵌在灰色的磚墻上,上面刻著“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的字樣。石碑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于1963年2月21日公布,銀川市人民政府立。它靜靜地佇立在那里,仿佛在守護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外觀是磚砌結構,頂部有多個飛檐,裝飾著紅色燈籠。在風中,燈籠輕輕搖曳,仿佛在歡迎每一位來訪者。前景中的樹木也披上了紅色的裝飾物,為這片古樸的景色增添了幾分喜慶。</p> 銀川玉皇閣是一座建在長方形臺基上的建筑群體,由臺基、大殿、西配殿及鐘鼓樓組成。 <p class="ql-block"> 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布局精巧、飛檐疊起,是一座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古建筑群。 也是銀川市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p>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將其十六子朱栴分封寧夏。朱栴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就藩寧夏,先暫居韋州, 1401年正式遷王府于銀川老城區(qū),在修筑慶王府的時候,利用高臺修建了警衛(wèi)部隊的一處指揮所和巡夜報警的更樓,遂逐步演變?yōu)檎麄€城市的譙樓,史稱“舊譙樓”。 據(jù)當?shù)厝苏f,玉皇閣始建年代不詳,在明嘉靖《寧夏新志》中即以“舊譙樓”出現(xiàn),說明玉皇閣至遲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清乾隆三年(1739年)玉皇閣毀于地震,乾隆五年重建。此后至民國時期,遂演變?yōu)椤坝窕书w”或“玉皇樓”之名。 <p class="ql-block"> 古城墻角,磚墻堅固,墻角有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墻頂有飛檐翹角,地面鋪有石磚,墻角下方有排水口。天空陰沉,整體氛圍古樸,仿佛時間在這里停滯。</p> 據(jù)當?shù)厝苏f,玉皇閣是銀川市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 <p class="ql-block"> 紅色的大門上裝飾有金色的圓形裝飾物,旁邊掛著一塊金色的牌匾,寫著“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字樣。背景是灰色的磚墻,墻上有拱形的窗戶,整體建筑風格古樸典雅。站在門前,我仿佛看見一群學生在這里學習歷史,感受文化的厚重。</p> 在近現(xiàn)代時期,玉皇閣依舊是寧夏重要的文化傳播領地。1926年,中國共產(chǎn)黨與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積極合作。國民軍政治部領導的《中山日報》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陣地,其辦公地點就設在玉皇閣北側。 我們沿著此臺階而上。 <p class="ql-block"> 紅色的木質大門上刻著一副對聯(lián):“古城煥彩喜觀樓宇壯千秋”和“朋傾重新遙懷流善增百感”。門的兩側有精美的雕刻和裝飾,門口擺放著一個石獅子,門內(nèi)隱約可見室內(nèi)陳設。這扇門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讓人忍不住想走進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建筑前有一座石雕,紅色柱子在陰沉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建筑的背景是現(xiàn)代城市的高樓大廈,古今交錯,仿佛在訴說著一段關于傳承與發(fā)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圓門設計的中式建筑,門框為紅色,門內(nèi)隱約可見室內(nèi)陳設。墻面由灰色磚塊砌成,屋頂裝飾有精美的彩繪圖案和雕刻,顯示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門上方有警示牌,提醒游客注意防火。這些建筑細節(jié)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匠心。</p> 大殿東西兩側為對稱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鐘、鼓樓。東側建有硬山卷棚頂廂房3間,西側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間。 <p class="ql-block"> 一塊介紹銀川玉皇閣的展板,展板上詳細介紹了玉皇閣的總況和歷史沿革,包括其建筑布局、尺寸、位置以及歷史變遷。展板上的文字清晰,背景為白色,字體為黑色和黃色,突出了重要信息。站在展板前,我仿佛看見了這座建筑從無到有的過程,每一個細節(jié)都凝聚著無數(shù)人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 玉皇閣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和文化價值被詳細介紹,包括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筑特點和保護措施等內(nèi)容。圖片中展示了玉皇閣的建筑外觀和相關歷史信息,讓人對這座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這是玉皇閣的有關介紹。 <p class="ql-block"> 一塊介紹天覆地載質真素樸的展板,展板上詳細標注了建筑的平面圖、尺寸和結構說明,背景為橙色,文字為白色,圖中有多個建筑模型和文字信息。這些信息讓人對玉皇閣的結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一面墻上的展板,展板上用白色方框陳列了多種古代工具,包括木鉆、鑿子、直角尺等,每個工具旁邊都有中文標簽說明其名稱。背景為橙色,頂部有“天工開物”的字樣,展示的是中國古代的木工工具。這些工具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技藝。</p> <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建筑的不同角度,飛檐和紅色柱子更加清晰,石雕和背景中的現(xiàn)代城市依然可見。這種古今交錯的景象讓人感受到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入口處,可以看到一個圓形窗戶和石雕,建筑的墻壁是灰色的,背景中的天空依舊陰沉。這種景象讓人不禁駐足,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p> <p class="ql-block"> 紅色的古建筑,頂部有飛檐翹角,裝飾有精美的雕刻,門框和柱子上也雕刻有花紋,背景是陰天的天空。這種景象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匠心獨運。</p> <p class="ql-block"> 打開的紅色木門,門上方懸掛著金色的牌匾,牌匾上寫著“悅書閣”,兩側墻壁上貼有對聯(lián),門后可以看到一條走廊。這種景象讓人不禁想象門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走廊,墻壁和柱子均為紅色,木質結構上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地面是淺色的,光線從走廊盡頭透進來,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莊重的氛圍。這種景象讓人不禁放慢腳步,生怕打擾了這份寧靜。</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覽區(qū),上方懸掛著一塊標有“河之炫彩”的展板,展板下方是紅色背景的介紹牌,展示著不同種類的陶器。陶器整齊地排列在玻璃柜中,每件陶器旁邊都有詳細的介紹牌。背景墻上有更多的介紹牌,內(nèi)容涉及陶器的歷史和文化。整個展覽區(qū)的天花板是木質結構,顯得古樸典雅。</p> 玉皇閣二樓正在展出:“河之炫彩——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玉皇閣的展覽區(qū)設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展柜里陳列著許多陶器,旁邊還有詳細的介紹牌。每一件陶器都像是一個故事,講述著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信仰。燈光柔和,環(huán)境整潔,讓人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生怕打擾了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 <p class="ql-block"> 紅色背景的展板,展板上用白色字體寫著“河之炫彩 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以及“前言”,下方詳細介紹了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史前彩陶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特點,展板下方有幾塊紅色的滅火器箱。這種景象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內(nèi)展示了一排古陶器,背景墻上有詳細介紹文字,展示了不同種類的陶器及其歷史背景。陶器被放置在透明玻璃柜中,分為幾組,每組陶器前都有標簽說明。背景墻上的文字介紹了甘青地區(qū)的彩陶文化,包括其歷史、特點和文化意義。</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內(nèi)展示了一組古代陶器,陶器被放置在透明玻璃柜中,旁邊有詳細的介紹牌,介紹牌上標注了陶器的名稱和相關信息。背景墻是橙色的,上面有文字介紹和圖片,展示了不同類型的陶器和相關文化背景。</p> 這里收集整理文物實物50余件,圖片、圖表15個,分兩個單元系統(tǒng)介紹黃河中上游甘青地區(qū)和寧夏地區(qū)史前彩陶文化,集中展現(xiàn)在母親河的滋養(yǎng)下不斷孕育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黃河文明。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覽區(qū),展示著多個史前彩陶,每件陶器都放置在獨立的展示臺上,背景墻上有詳細的介紹牌,展示內(nèi)容包括陶器的名稱、歷史背景等信息,整體布局整齊有序,燈光柔和,突顯文物的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覽區(qū)的另一角度,可以看到更多的陶器和介紹牌。陶器種類多樣,包括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罐子和壺,顏色從深褐色到淺黃色不等。每件陶器旁邊都有詳細的介紹牌,背景墻上的介紹牌內(nèi)容豐富,涉及陶器的歷史和文化。</p>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廣泛出現(xiàn)于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游甘肅地區(qū)彩陶最為發(fā)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覽區(qū),展示著多個史前彩陶,每件陶器都放置在獨立的展示臺上,背景墻上有詳細的介紹牌,展示內(nèi)容包括陶器的名稱、歷史背景等信息,整體布局整齊有序,燈光柔和,突顯文物的細節(jié)。</p> 展覽將考古與歷史作為時代背景,重點闡釋各個時代彩陶的藝術特征、演變規(guī)律和文化內(nèi)涵。 展覽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包括兩件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從內(nèi)容上分為四個單元,涵蓋彩陶各個歷史時期,內(nèi)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其中不乏精品,許多彩陶也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p class="ql-block"> 紅色背景的展板,展板上用白色字體寫著“河之炫彩 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 結語”,下方有一段關于黃河彩陶文化的文字描述,內(nèi)容涉及黃河文明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對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影響。</p> 上面還有一位畫家的展覽。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覽區(qū)的整體視角,可以看到“河之炫彩”的展板和排列整齊的陶器。展板上方有“河之炫彩”的大字,下方是紅色背景的介紹牌。陶器整齊地排列在玻璃柜中,每件陶器旁邊都有詳細的介紹牌。背景墻上有更多的介紹牌,內(nèi)容涉及陶</p> 重修玉皇閣碑記。1935年到1988年期間,玉皇閣先后為省立寧夏圖書館和銀川市圖書館所在地。196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玉皇閣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玉皇閣古老建筑同現(xiàn)代氣息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種特色。 站在銀川玉皇閣上看周邊…… 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寧園和鼓樓就在附近,可以一并游覽,感受銀川的獨特魅力。 如今的玉皇閣已算是銀川市地標性建筑,對面的寧園,向西的步行街,新華街商圈,與鼓樓相互對應,共同構成銀川的解放碑、南京西路,成為來寧游客必到之處。 這是玉皇閣及周邊的地圖。 站在城樓上,樓外是城市的車水馬龍,樓內(nèi)是歷史的古老痕跡,差異巨大卻又和諧并存,這種來自于歷史映襯的美感格外觸動人心。 在玉皇閣及周邊閑逛,慢慢體會銀川古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