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鄧愈西征后,吐蕃部分勢力表面歸降明朝,實則心懷異志,有的降而復叛。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月,吐蕃部分勢力在川藏一帶搶劫了烏斯藏派往明朝的貢使輜重,還對大明在河州的守軍發(fā)起攻擊,這一行為激怒了朱元璋。為了維護明朝威嚴,消除邊患,朱元璋決定派軍征伐吐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月,皇帝下旨:任命衛(wèi)國公鄧愈為征西將軍,都督沐英為副將,統(tǒng)領京畿地區(qū)的軍隊,出兵征討不服王化的吐蕃勢力,所有參戰(zhàn)將士均聽從鄧愈調遣指揮。</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四月,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地區(qū)。他們采取分兵三路的戰(zhàn)術,形成合圍夾擊之勢,向川藏地區(qū)展開猛烈攻擊,深入吐蕃腹地。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搗毀吐蕃巢穴六處,大破川藏之眾。吐蕃首領見明軍勢眾,難以硬抗,便引兵退去,但明軍并未就此罷休,而是督軍晝夜兼程,緊追不舍。</p> <p class="ql-block"> 明軍深入吐蕃腹地數(shù)千里,一直追擊到昆侖山腳下,大軍直搗敵人老巢,與吐蕃兵展開激戰(zhàn),且戰(zhàn)且進,大敗吐蕃兵。此役明軍大獲全勝,斬首萬余級,繳獲馬牛羊十余萬,還招降了周邊諸多小國,開辟疆土數(shù)千里。吐蕃的政治體系受到重創(chuàng),大明的影響力再次在青藏高原彰顯。</p> <p class="ql-block"> 鄧愈的這次西征,史料均有記載: </p><p class="ql-block"> 《明實錄》:洪武十年四月,吐蕃部川藏邀殺使者,命衛(wèi)國公鄧愈為征西將軍,都督同知沐英為副將軍,率陜西諸衛(wèi)兵十余萬討之。五月,愈等分兵為三道,搗其巢穴,遂大破川藏之眾,追奔至昆侖山,斬首萬余級,獲馬牛羊十余萬。遣涼州等衛(wèi)將士分戍碾北等處而還。</p><p class="ql-block"> 《明史·鄧愈傳》:十年,吐番川藏為梗,剽貢使,愈以征西將軍偕副將軍沐英討之。分兵為三道,窮追至昆侖山,俘斬萬計,獲馬牛羊十余萬,留兵戍諸要害乃還。</p><p class="ql-block"> 《昆侖河源考》:明太祖實錄,鄧愈傳,洪武十年,吐蕃所部川、藏邀殺烏斯藏使者,詔愈為征西將軍往討之。愈偕副將沐英等分為三道,搗其巢穴,敗川藏之眾,追至昆侖山,斬首不可勝紀,獲馬牛羊十余萬。</p> <p class="ql-block"> 鄧愈這次西征,為了作戰(zhàn)、防守和輜重運輸?shù)男枰?,還在蘭州黃河修建浮橋一座。</p> <p class="ql-block"> 蘭州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黃河蘭州段原來沒有橋,據史料記載: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將軍宋國公馮勝追擊元朝殘余勢力,為了渡過黃河,派遣守御指揮僉事趙祥在城西七里許建造了浮橋,征西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即把浮橋拆除。洪武十年,衛(wèi)國公鄧愈率師平定河西。 這次鄧愈掛帥西征,歷時七個多月。為了行軍和輜重、給餉運送的便利,在蘭州城西十里的黃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橋。待鄧愈平定河西,建立西涼、西寧、莊浪等衛(wèi)所后,回師金城。這次浮橋再沒有拆掉,保留下來了,取名“鎮(zhèn)遠浮橋”。目前僅留一根鐵柱,為鄧愈所鑄。此橋為消滅元代殘余勢力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洪武十年修建后此橋留給蘭州人民便用。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修建中山鐵橋,共服役523年。</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橋將軍柱。上面鑄有大明洪武的年號,鐵柱上鑄有銘文:“總兵官衛(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蘭州衛(wèi)指揮王鎮(zhèn)監(jiān)鑄,冶匠作頭陳伯春、唐文彬、何德廣/大明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睹魇贰?、《虹譜》和眾多史料都記載鄧愈二次西他是洪武十年;而將軍柱銘文和蘭州市人民政府的碑文都寫是洪武九年鑄造。</p> <p class="ql-block"> 據專家考證,西征之戰(zhàn)并不限于討伐川藏部,而是對西番之地一次全面的掃蕩。朱夢炎《衛(wèi)國鄧公寧河武順王神道碑》載:“九年,吐蕃所部(州城)[川藏]邀沮烏思藏使者,掠其輜重。有旨命王為征西將軍往討之。十(月)[年],王與副將分兵為三,併力齊入,覆其巢穴,窮追至昆侖山,斬首不可勝計,獲馬牛羊一十余萬。”《明實錄》也稱“愈與副將軍沐英分兵為三,搗其巢穴,敗川藏之眾,追至昆侖山,斬首不可勝計,獲馬牛羊十余萬?!薄都o事錄》載洪武九年五月,“衛(wèi)國公鄧愈、西平侯沐英、南熊侯趙庸,上授以征西將軍印劍,伐川藏。以都指揮使韋正為前鋒,直抵昆侖山,屠西番,獲牛羊馬匹數(shù)十萬以歸。</p> <p class="ql-block"> 大勝凱旋時,鄧愈遂于昆侖崖石間(今青海龍羊峽)刻‘征西將軍鄧愈總兵至此’,以示威懾。這個石刻歷史有明確記載,2019年我和海泉、鄧仲林、鄧仲濤專程去尋找沒有找到,青海族親鄧發(fā)海說他們在此地生活了幾十年,只聽過但沒見過這個石刻。疑為六百多年天長日久風化,我認為修建龍羊峽水電站淹沒的可能性大,石壁刻字就是用扶梯,人手能及的高度也有限。以前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更何況大型水電站蓄水幾十米深。</p> <p class="ql-block"> 有專家綜合史料分析認為,此次明軍征討對象不僅是川藏部,而且包括前元岐王部,三路也不是同時發(fā)動的,分為洪武九年八月,洪武十年四月兩個階段,所以關于西征之戰(zhàn)的時間有九年與十年兩種說法,如蘭州鎮(zhèn)遠橋將軍柱銘文就寫“明.洪武九年”。</p> <p class="ql-block"> 捷報傳到京城,朱元璋大為贊賞,派遣使者召鄧愈班師回朝?;实巯轮及劊骸靶l(wèi)國公鄧愈,朕看了捷報,得知你開拓疆土數(shù)千里,大軍直抵昆侖,斬殺叛逆賊寇,招降諸多邦國。率軍深入異域,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未折損一兵一騎便徹底搗毀敵軍巢穴,大獲全勝,朕心中無比欣慰!即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如今派使者前去慰勞,賜你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條,其他將領一律官升一級。速速班師回朝,另有重用?!?lt;/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后,十月,鄧愈讓鄧欽繼續(xù)留下防守,并留下部分士卒戍守險要之處,從西河州啟程班師,凱旋途中行至壽春。不幸的是,在十一月初九日傍晚,鄧愈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一歲。噩耗傳至京城,朱元璋悲痛不已,為此暫停上朝三日。當月十九日,鄧愈的靈柩運抵龍江關,朱元璋親自前往迎接,并舉行祭奠儀式。</p> <p class="ql-block"> 上一篇: 名將鄧愈傳奇之十一: 練兵籌糧伐西蜀 平西南 戰(zhàn)兩廣 得勝凱旋。</p><p class="ql-block"> 下一篇: 名將鄧愈傳奇之十三: 英雄魂歸鄧府山 朝野上下悼鄧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