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巍燕山高,瀟瀟易水寒。</p><p class="ql-block">英雄五壯士,威震狼牙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北保定易縣,“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家喻戶曉。1941年9月,日偽軍突然圍攻狼牙山地區(qū),企圖消滅該地區(qū)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一團7連6班5名戰(zhàn)士主動暴露目標,把敵人引向三面絕壁的棋盤陀。子彈打光了,山上能搬動的石頭扔沒了,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縱身一躍,雖只是短短一瞬,但他們對革命信仰的忠誠、對民族大義的擔當、對軍人氣節(jié)的堅守,卻鑄就了不朽豐碑。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壯烈殉國的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以及幸免于難的葛振林和宋學義。</p> <h3><strong data-brushtype="text">犧牲多壯志</strong></h3></br><h3>? “棋盤陀,山崖高,壯士的血花紅;勇敢的八路軍,五個好英雄;真可惜,槍彈完,一死報祖國……”夏日,記者沿著當年英雄的戰(zhàn)斗足跡,來到太行東麓的狼牙山。</h3></br><h3>狼牙山,相傳因其山勢和奇峰而得名。遠遠望去,山脈像狼牙一樣直指云霄,崢嶸險峻。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便于藏匿、適合游擊的地形讓此處成為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八路軍、游擊隊在這里給敵人沉重打擊。</h3></br><h3>步入陳列館,一股強烈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館內展示的文物、圖片與文獻,如同一位歷史的“守護者”,將記者拉回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靜靜傾聽那段過往。</h3></br><h3>1941年8月,日本駐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后來被定為一級戰(zhàn)犯的岡村寧次,調集7萬余敵,以及飛機、大炮等重裝備,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fā)動秋季“大掃蕩”。</h3></br><h3>9月24日,數千名日偽軍分9路“圍剿”狼牙山地區(qū)。被圍困的除了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一團外,還有易縣、定興、徐水、滿城4個游擊支隊和4個縣的黨政機關人員,以及周圍村莊百姓,合計數萬人,形勢十分嚴峻。</h3></br><h3>第一軍分區(qū)司令員楊成武制定“圍魏救趙”作戰(zhàn)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一帶的日寇,逼迫敵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從而在東北一帶撕開一個幾公里長的缺口,我大部隊夜奔突圍。一團受領任務,根據作戰(zhàn)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h3></br><h3>“邱蔚團長當時對我父親說,我們要帶著黨政軍和老百姓撤退,你們連隊無論如何要掩護部隊到明天10點鐘。10點鐘之前,你們不能撤退。”時任7連連長劉福山的兒子劉宏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記者從館藏資料中,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h3></br><h3>在當地民兵游擊隊的配合下,7連官兵在山路上提前埋好地雷。25日凌晨,日偽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對狼牙山發(fā)起猛烈進攻。敵眾我寡,7連采取“撒黃豆”戰(zhàn)術,制造漫山都是八路軍的假象。</h3></br><h3>敵寇一波接著一波,敵機輪番轟炸、掃射……時至中午,7連傷亡慘重,連長劉福山也身負重傷。連隊決定派6班擔負后衛(wèi)阻擊,掩護全連轉移。</h3></br><h3>5名戰(zhàn)士英勇果敢,一次又一次擊退敵寇,打死日偽軍百余人。戰(zhàn)至最后,他們決定不去追趕主力部隊,而是轉向棋盤陀,把敵人死死釘在狼牙山上。</h3></br><h3>縱身一躍驚天地,舍生取義照肝膽。狼牙山海拔千余米,沿東麓拾級而上,袖筒溝、閻王鼻、小鬼臉、棋盤陀,每前行一步,都飽含著記者對這座紅色地標的敬仰之情。</h3></br> <h3>幸存下來的葛振林和宋學義后來回憶:當時每個人都明白選擇意味著什么,5個人互相鼓勵,堅持戰(zhàn)斗。當敵人再一次發(fā)起攻擊時,炮火引燃荊棘柴草,頓時燃起一片火海。葛振林的棉襖被燒著了,他連扣子也顧不得解,使勁一扯脫下扔掉,繼續(xù)戰(zhàn)斗……</h3></br> <h3><strong data-brushtype="text">丹心映山紅<br></br></strong></h3></br><h3>行走在這片英雄戰(zhàn)斗過的地方,記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前行。</h3></br><h3>1942年9月,棋盤陀上,一群戰(zhàn)士正在忙碌進行一項神圣的任務。當最后一塊石頭穩(wěn)穩(wěn)安放在塔身上,“三烈士紀念塔”順利竣工,挺立在狼牙山峰頂。這座紀念塔約10米高,造型簡潔為方形,全身由狼牙山上的堅石壘砌而成。</h3></br><h3>“三烈士紀念塔”鼓舞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zhàn)的決心,同時招來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時刻想摧毀它。1943年9月,“三烈士紀念塔”在“大掃蕩”中遭炮擊被毀。為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英雄戰(zhàn)績,1959年易縣人民重修紀念塔,聶榮臻親自題寫“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塔名。</h3></br><h3>緩步前行,紀念塔如同一面迎風飄揚的戰(zhàn)旗,激勵著后來者。那一刻,記者的腳步仿佛與英雄的足跡重合,眼前也浮現出當年的建造場景。那時沒有機械,全靠人工,稍有不慎就會掉下懸崖。但為了紀念英雄,戰(zhàn)士們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建起這座紀念塔。</h3></br><h3>光榮,必將傳承;英雄,永不獨行。“狼牙山五壯士”戰(zhàn)斗事跡發(fā)生后的兩年時間內,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fā)生過不止一次類似的故事。</h3></br><h3>1942年12月,日本侵略者對河北淶水縣進行“大掃蕩”,某連副排長李連山率領戰(zhàn)士掩護部隊和群眾撤退。彈盡糧絕,他們將敵人引向一個叫作“雞蛋陀”的高峰,縱身從60多米的懸崖上跳下,全部壯烈犧牲。當時,隊伍里有一名18歲的戰(zhàn)士王文興,為了克服恐高,他讓戰(zhàn)友用一條白毛巾蒙住雙眼。第二天,當人們發(fā)現王文興遺體時,白毛巾還緊緊蒙在他的眼睛上。</h3></br><h3>1943年春,某排官兵在北京十渡老帽山附近戰(zhàn)斗,戰(zhàn)至僅剩6人。在打光最后一顆子彈后,他們毅然從山頂跳了下去,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來……</h3></br><h3>“同志們,讓我們用共產黨員的行動來表現我們的忠誠……”游客中心,電影《狼牙山五壯士》播放至結尾,誓言鏗鏘回蕩。記者不禁感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華夏大地產生如此多的英雄群體,絕不是偶然的。他們有理想、有信念,因此才能夠眾志成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h3></br><h3>初心如一,江山印證。</h3></br><h3>如今,昔日閉塞的古戰(zhàn)場建起生態(tài)步道,游客絡繹不絕。記者來時,正趕上一場農產品推介會直播,紅薯干、蘋果、野酸棗汁、綠殼柴雞蛋……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藍圖在這片英雄血染的土地上徐徐鋪展,開出幸?;ā?lt;/h3></br><h3>村口古樹成蔭,大娘們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農閑時,狼牙山附近村民們就在家門口擺攤賣玩具和冷飲,一年下來還能多收入幾千元。</h3></br><h3>“黨的政策好,咱也得自力更生,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登上大巴車,大娘們的笑聲依稀回蕩在記者耳邊。</h3></br> <h3>在國家危難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在和平年代,總有一些人默默無聞,埋頭苦干。這些人,被我們稱之為英雄。在這片英雄血染的土地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h3></br> <h3><strong data-brushtype="text">文旗隨戰(zhàn)鼓</strong></h3></br><h3>酣描戰(zhàn)斗中的青春,狀寫先驅者的麗影。</h3></br><h3>1941年,5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事跡發(fā)生后,作為根據地“一面戰(zhàn)斗的文旗”,《晉察冀日報》迅速登載記者沈重創(chuàng)作的長篇通訊《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11月7日,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簽署訓令,將這5名戰(zhàn)士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h3></br><h3>在晉察冀邊區(qū)革命紀念館,一件件展陳文物,讓記者一次次震撼。在《晉察冀日報史》一書中,有這樣一幅黑白照片:</h3></br><h3>畫面中大概有50余人,胸前都抱著一支長槍,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坐在石頭上,有的靠在樹旁。圖片注釋:1943年秋冬,報社人員組成武裝梯隊,進行軍事演習。</h3></br><h3>當時,面對日本帝國主義殘酷頻繁的“掃蕩”,《晉察冀日報》的新聞隊伍“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沖破千難萬險,不斷把報紙發(fā)送到黨政軍民機關、團體、學校和廣大讀者手中。編輯、記者、工人和干部中,犧牲了50多名新聞骨干。</h3></br><h3>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經典作品,都出自《晉察冀日報》的新聞前輩之手。這些文章如戰(zhàn)斗檄文、民族號角,成為人民軍隊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見證。</h3></br><h3>“當看到這幅油畫時,它就像刀刻斧鑿一樣深深印在我心里。”在國家博物館中央大廳內,一名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在油畫《狼牙山五壯士》前佇立許久,“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心懷家國,忘了自己。我們不能忘卻,在國家和民族最危難的時刻,舍身赴死的英雄們。”</h3></br><h3>1959年,詹建俊先生創(chuàng)作油畫《狼牙山五壯士》,被定為國家博物館一級藏品。這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而擬定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畫作,收錄在小學課本《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作為插圖,成為一代代中國人心中難忘的記憶。</h3></br> <h3>河北省作協主席劉建東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壯士”及其后人的故事后,經過多年醞釀,創(chuàng)作出短篇小說《無法完成的畫像》,在2022年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h3></br><h3>狼牙山腳下,“狼牙山五勇士”銅像屹然挺立,陡峭山峰似張開的雙臂,懷抱英雄的身影。銅像捐贈者正是老連長劉福山的兒子劉宏泉。劉宏泉年少時追隨父親的腳步參軍入伍,精武強能,曾是連隊“狼牙山五壯士班”班長。</h3></br><h3>“不為別的,我就是想讓下一代永遠銘記那段歷史?!鼻靶┠辏瑒⒑耆恢痹跒椤袄茄郎轿鍓咽俊钡氖虑槊β?。2018年,他參與推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議,為系統(tǒng)性保護英烈名譽提供法律框架。</h3></br>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狼牙山,綠水青山依舊傳頌英雄史詩。八十余載歲月崢嶸,狼牙山五壯士精神早已跨越時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陽西沉,銅像漸漸與連綿的太行山脈融為一體。英雄的身影,依然保持隨時戰(zhàn)斗的姿勢——他們用血肉之軀鑄就民族氣概,守護的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一個民族面對危難時永不彎曲的脊梁。他們光芒萬丈,而我們,向戰(zhàn)而書正當時。</p> <p class="ql-block">來源:人民陸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