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評郁離的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代強(安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郁離</span></p><p class="ql-block"> 一封署名“一個曾坐在電單車尾的女孩”的來信說,為了愛情,她曾經(jīng)不顧危險坐在男人的摩托車后座。</p><p class="ql-block"> 初約會時,他知道她不喜歡他開摩托車,所以每次見面,他都先把摩托車停在一個地方,再與她搭乘另外一些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因為夜深了,她第一次坐他的摩托車回家,然后有了第二次、第三次。</p><p class="ql-block"> 他們相愛的時候是在冬天,每天晚上,遙遙長路,她坐在摩托車后座,被凜冽的寒風(fēng)撲面吹來,不知病倒了多少次。</p><p class="ql-block"> 為了 愛情,她心甘情愿忍受刺骨的寒風(fēng)。</p><p class="ql-block"> 這段戀情在無法形容的哀痛之下分手,事隔多年,每當(dāng)在街上看到一男一女騎在摩托車上,這個曾經(jīng)坐在摩托車后座的女孩,總是又羨慕又妒忌。</p><p class="ql-block"> 每當(dāng)聽到關(guān)于摩托車的意外時,她總會很緊張地看看會不會是那個她仍然深愛著的男人出事了。</p><p class="ql-block"> 她問:“我很傻嗎?”</p><p class="ql-block"> 癡情和傻,有時候只是一線之差。</p><p class="ql-block"> 惟一能令你痛苦的人,也就是那個能令你快樂的人。</p><p class="ql-block"> “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寒風(fēng)雨露,只要與心愛的人一起承受,也是一種溫暖。</p><p class="ql-block"> 曾坐在摩托車后座的女孩,從今以后,不要單單留意騎摩托車的男人,也許,離別之后,他已經(jīng)放棄了他的摩托車。</p><p class="ql-block"> 作為對你的懷念。</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曾經(jīng)像你愛他一樣地愛你,他會的。</p><p class="ql-block"> 好些原則,我們總是在分手之后才愿意放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風(fēng)露立中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托后座上的愛情與寒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代強(安徽)</span></p><p class="ql-block"> 郁離的《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在摩托車引擎的轟鳴中,卷裹起一段穿越凜冽寒風(fēng)的愛情往事。文中最令人心顫的意象,無疑是那“摩托車后座”——一個女孩曾心甘情愿在刺骨寒風(fēng)中反復(fù)坐上,繼而多年后又在車流中苦苦尋覓的所在。這小小后座,竟承載了愛情最熾熱的獻(xiàn)祭與最深的哀傷。</p><p class="ql-block"> 摩托車后座在文中絕非僅是交通工具的普通部分。它被賦予了復(fù)雜而深刻的情感象征:它曾是愛情獻(xiàn)祭的祭壇,也是后來傷痛與懷念的符號。女孩明知自己畏懼,卻為了愛情甘愿一次次登上后座,直面刺骨的寒風(fēng)。她病倒多次,卻毫無怨言。在愛的光芒中,凜冽的寒風(fēng)竟也被扭曲成了溫暖的體驗——“寒風(fēng)雨露,只要與心愛的人一起承受,也是一種溫暖?!边@便如弗洛伊德所言,愛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類似“妄想”的變形能力,將一切苦痛都轉(zhuǎn)化為甜美的甘泉。后座此時成了愛的見證,是心甘情愿受苦的圣壇。</p><p class="ql-block"> 然而當(dāng)戀情在無法形容的哀痛中結(jié)束,摩托車后座便突然從愛的祭壇變成了傷痛的紀(jì)念碑。女孩在街上看見摩托車上的男女,便“又羨慕又妒忌”;聽聞摩托車意外,則立刻憂心如焚。后座此時已化作一個情感觸發(fā)器,每一次出現(xiàn)都無情地撕開尚未愈合的創(chuàng)口。她深陷于對過去的執(zhí)念,如文中所言,時間于她仿佛凝滯在分手的那一刻。她反復(fù)尋覓著那摩托車的身影,其實更是在徒勞追尋一個早已消逝的愛情幻影——摩托車后座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成為她無法掙脫的情感牢籠。</p><p class="ql-block"> 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一句勸慰如一道光,溫柔照亮了逃離沉溺的出口:“不要單單留意騎摩托車的男人,也許,離別之后,他已經(jīng)放棄了他的摩托車。”這輕描淡寫的話語中,卻含了最深刻的啟示:真正的懷念不是原地徒勞的尋覓,而是帶著往昔的溫暖繼續(xù)前行。后座所象征的,終究只是愛情的一個片段,而非全部。那結(jié)尾一句“好些原則,我們總是在分手之后才愿意放棄”,更點出了人在失去后的頓悟與成長——那些曾經(jīng)固執(zhí)堅守的,在愛消逝后反而顯出本真的意義與局限。摩托車作為象征物可以放棄,而愛所給予的成長卻永存于生命深處。</p><p class="ql-block">摩托車后座上的風(fēng)露,終凝成人生長夜中的點點寒霜。然而當(dāng)女孩終能接受“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中那“誰”已成過往時,她方明白,告別不是遺忘,而是對記憶的釋然安放。那些穿越寒風(fēng)的日子,將永遠(yuǎn)是她靈魂中的烙??;而前方長路,她終于可以卸下后座上風(fēng)霜的重負(fù),將“為誰”的疑問轉(zhuǎn)化為“為我”的清醒步履——以愛為名的傷痕,最終在時光中化為值得珍藏的自我印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