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昵稱:金雞獨立</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629083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鎮(zhèn)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是史前文明大汶口文化的發(fā)祥地和命名地,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zhèn)。大汶口距離泰安城區(qū)約30公里,距離濟南大約100公里,緊靠104國道,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周易學角度講,大汶口鎮(zhèn)屬于泰山之陽、汶水之陽的風水寶地。自新石器時代至今,它已積淀了6000年的文明。在漢朝時期,大汶口是鋸平縣城所在地,自清朝設(shè)立大汶口鎮(zhèn)也已有近400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的盛夏時節(jié),我懷著一顆對中華文明史的崇敬之心,專程從泉城濟南來到了位于泰山腳下的古鎮(zhèn)大汶口,探尋大汶口歷史文化的蹤跡與脈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出行之前,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攻略:一早從濟南站乘火車到達泰山站,然后再乘坐207路公交車,一個多小時后,在汶口鎮(zhèn)的山西街站下車,沿著山西街由北往南走,經(jīng)過山西會館、關(guān)帝廟,一路走到大汶口古鎮(zhèn)的西南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西南門后,面對的就是汶河。先是在古石橋上走了一個往返,詳細查看了歷史悠久的大汶口古石橋。然后再沿汶河北岸的景觀帶由東向西,邊走邊拍,經(jīng)過大約3公里左右,到達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覽,并參觀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全程都免收門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時大約3個小時的行程結(jié)束后,在博物館大門口乘坐505路公交車回到泰安,下午乘火車返回濟南。</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山西會館</p> <p class="ql-block"> 山西會館院內(nèi)的關(guān)帝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大汶口古鎮(zhèn)西南門內(nèi),看到汶河上的古石橋,還有兩個村民正在城門樓下通風納涼。</p> <p class="ql-block"> 從外面看大汶口古鎮(zhèn)的西南門</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古石橋北岸景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古石橋,又稱為明石橋、姜公橋,它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是明朝至清朝古石橋遺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古石橋呈南北向,橫貫大汶河,為“S”型,總長570.95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石橋由北引橋、主橋、南引橋三部分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石橋的建成,解決了古渡口歷史上的南北交通問題,為汶河兩岸的人們提供了生產(chǎn)生活和交通的方便,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板橋,也是山東省保留較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橋之一,具有較高的橋梁技術(shù)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 在河中或者是河邊濕地捉魚的白鷺隨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史上的大汶口明代古石橋曾是當時商貿(mào)交流的重要通道,現(xiàn)在仍然在發(fā)揮著作用,并且成為了歷史文化旅游打卡景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石橋上一個騎著老式大金鹿自行車的村民,給人一種年代久遠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石橋為漫水橋,而且沒有設(shè)置橋欄,橋上的石板縱橫相接處,均采用鐵制紡錘形扒鋦相嵌接,使橋面平整而牢固。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每座橋墩都建在河床石底座之上,充分體現(xiàn)出了古人們建橋的聰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引橋中央東側(cè)的橋基處,有兩個巨大的石雕龍頭,面朝來水方向,顯得十分威武,儼然成為了汶河的守護神。</p> <p class="ql-block"> 汶河南岸的綠草地上有村民在放羊,一派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 羊群小心翼翼的排著隊涉水</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石橋的南面向北望去,整座S型的古石橋盡收眼中。</p> <p class="ql-block"> 從古石橋南端再次返回到汶河的北岸,沿著北岸景觀帶向西,朝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方向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村民正在清澈的河水中洗衣服,遠處就是京滬鐵路橋。</p> <p class="ql-block"> 游客們在汶河邊戲水消夏,非常的愜意。</p> <p class="ql-block"> 處在暑假期間的小朋友們在河中興奮的追逐小魚蝦,玩的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 跨越汶河的京滬鐵路汶河大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大汶口鎮(zhèn)西南,大汶河南北兩岸,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200年至4600年,它涵蓋了山東、豫東、蘇北、皖北、遼東半島等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的長河中,占據(jù)著承前啟后的樞紐地位:它是東夷文明的核心,直接孕育了技術(shù)更精進、社會更復雜的山東龍山文化,也是齊魯文化的深根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汶河岸邊,還建有木棧道供游客們沿河觀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èi)既有保存較好的房址、窖穴和陶窯,也有內(nèi)部等級分明、貧富差距巨大的墓葬和墓地。</p> <p class="ql-block"> 遺址公園內(nèi)的陶器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位于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èi),毗鄰大汶河與104國道。該館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以“海岱曙光”為主題,分四大板塊系統(tǒng)性展示大汶口文化發(fā)掘歷程。</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館內(nèi)運用智能交互展柜、MR混合現(xiàn)實技術(shù)及場景復原等手段,陳列200余件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并還原史前社會生活場景與出土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遺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提供了實物證據(jù),將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并且有力地駁斥了國際社會中對中華5000年文明質(zhì)疑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jīng)過考古人員認真研究和考證,大汶口文化時期是以太昊伏羲氏為首的東夷文明時期,是泰山封禪文化和曲阜孔孟圣人文化的主導文化;是齊魯文化之源;是中華文明主導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文化全面系統(tǒng)地記錄和展示了中華民族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無文字歷史的史前文明向有文字歷史的文明社會、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由部落到國家轉(zhuǎn)變的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整個進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汶口文化遺址作為將五千年前的中華文明由“虛”變“實”的有力證據(jù),對探索中華文明的淵源、傳承中華文明母體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博物館里,游客可以看到各類石器、玉器、陶罐,以及出土骸骨的現(xiàn)場還原,展出的文物共有200余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在每周二至周日開放(9:00-16:00)。它通過科技手段構(gòu)建起了古今文化的橋梁,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成為展示海岱地區(qū)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這次對大汶口文化的游覽探秘,我感到無論是大汶口古鎮(zhèn),還是明代古石橋以及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它們不僅是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歷史場景,也是一個個凝固時光的文物殿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到這里參觀游覽,不僅可以欣賞到泰山腳下、汶河岸邊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放慢自己的腳步,去觸摸歲月的紋理,去感受文明的傳承,去豐富、增長自己歷史文化知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