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劍山人語錄:</p><p class="ql-block">這扇紅門,靜靜地佇立在這里,門上的銅制獸頭把手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每次經過這樣的老門,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想象著門后藏著怎樣的秘密。門不僅是物理上的隔斷,更是心靈的門戶。推開這扇門,仿佛就能進入另一個世界。</p> <p class="ql-block">南劍州有雅士,名興旺,字游龍,號南劍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閩北延平,祖籍福州閩侯上街丹嶼,為六橋林氏入閩始祖碩德公三十一世孫,宋*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孫。精文物鑒賞*碑石拓片*古籍書畫修復*好書畫.文史。</p> <p class="ql-block">半山村村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山村,一個坐落于延平西北“銅釘山”半峰處的古老村落,現屬茫蕩鎮(zhèn)照口村。這里山水相依,歷史悠久,承載著數百年的歲月記憶,宛如一顆被時光雕琢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山村因坐落于銅釘山半山腰上,故得名“半山”。其地理位置獨特,位于延平西北,周邊山巒環(huán)繞,自然風光旖旎。這樣的地勢,既賦予了半山村寧靜清幽的氣質,也為其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在歷史的長河中,半山村民與這片土地相依相存,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政沿革(1368年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明洪武元年(1368)起,半山村的行政隸屬區(qū)域歷經多次變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先后隸屬于梅歧西里芹哨鄉(xiāng)、梅西里、第二區(qū)寶珠鄉(xiāng)、寶茂鄉(xiāng)謝地村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半山村歸屬第六區(qū);1952年劃至第十一區(qū)謝地鄉(xiāng);1956年并入王臺區(qū)寶珠鄉(xiāng);1958年成為綠色金庫(王臺)人民公社謝地大隊;1961年從王臺析出,歸屬茂地公社謝地大隊;1962年又改為茂地公社依朝大隊;1976年6月,從仲溪大隊析出,成立照口大隊;1984年,隨著公社改鄉(xiāng),成為茂地鄉(xiāng)照口村;2002年8月,茂地鎮(zhèn)與大洋鄉(xiāng)合并為茫蕩鎮(zhèn),半山村隨之歸屬茫蕩鎮(zhèn);2003年8月,鎮(zhèn)政府遷至安豐村,半山村仍屬茫蕩鎮(zhèn)照口村。這些變遷,不僅反映了時代的更迭,也見證了半山村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不斷融入與適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教與信仰場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仙殿的殿前戲臺藻井呈八斗蓮花形,每逢農歷六月初六,這里都會唱戲三日,熱鬧非凡。村民們齊聚一堂,欣賞著傳統戲曲,感受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土主廟供奉著“土主神君夫婦”,是村民們祈求平安、豐收的精神寄托。通天亭內并保存著石碑“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柱石墩上刻有“吉陽里翁長泰、盧金娘”的字樣柱礎,這些文物見證了半山村宗教文化的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云頂庵《南平縣志》記載原名寂照庵,又名半山庵,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分為里、外云頂,齋房36間,總面積約達2000㎡。明中后期,這里創(chuàng)辦了“靜思書院”,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舉人盧家元在道光十三年致仕后曾于此講過學,并攜同友人游覽云頂庵,且留詩一首:</p><p class="ql-block">同友游云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盧家元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興攜朋到此游,</p><p class="ql-block">溪迴路轉兩悠悠。</p><p class="ql-block">寺門半闢禪林寂,</p><p class="ql-block">鳥道斜通梵剎幽。</p><p class="ql-block">聳拔奇峯文鵠峙,</p><p class="ql-block">盤旋石澗白虹流。</p><p class="ql-block">阿誰識得登臨趣,</p><p class="ql-block">把筆詩吟最上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院培養(yǎng)出庠生、貢生等13人,吳守先、吳德堅父子同科“文魁”。然而,在文革期間,云頂庵不幸被毀,僅存殘墻、梵鐘,但其曾經的輝煌依然留在村民的記憶之中。此外,云頂庵后山還有練兵場遺址,相傳是隆武帝練兵之處,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歷史色彩。</p><p class="ql-block">云頂庵懸建于銅釘山峭壁,有天梯相通。傳說這里曾是隆武帝避難的行轅,鄭成功護駕于此,還埋下了寶藏,并種植了香灰樹、茶樹。但其承載的歷史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吸引著后人不斷探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建筑與遺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居與宗祠</p><p class="ql-block">半山村保存著眾多獨具特色的民居與宗祠,如土庫房,分布在上坪(救國救民軍會議遺址)、三角坪、后樓(2座)、傍甲壁(吳興國故居)、前土庫等地。這些土庫房建筑風格古樸,承載著半山村民的生活記憶和家族故事。其中,上坪的土庫房作為救國救民軍會議遺址,更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見證了那個特殊時期的風云變幻。</p><p class="ql-block">吳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約1790年),為兩進抬梁式土木結構。宗祠內青磚鋪地,匾額上鐫有“吳氏宗祠”四個大字,莊嚴肅穆。神龕暗閣曾藏有“求雨龍亭”,可惜在70年代末失竊。這座宗祠不僅是吳氏家族祭祀祖先、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半山村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道與橋梁</p><p class="ql-block"> 延福橋位于寶珠 - 半山 - 謝地古道上,因吳氏十世祖吳延福首過而得名。這座古老的橋梁不僅是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不同村落之間的文化紐帶。千年古道丁巖官道,曾經是通峽陽、順昌、來舟、王臺的重要通道,見證了古代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繁榮。環(huán)村古道則是村內紅白事的通道,承載著村民們的情感與記憶,是半山村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與文化景觀</p><p class="ql-block"> 半山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文化景觀?!把悠截暡琛惫挪鑸@是宋代貢茶的核心產區(qū),這里的茶葉品質優(yōu)良,茶香四溢。茶園里,茶樹郁郁蔥蔥,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貢茶歷史。奇石景觀更是半山村的一大特色,霧洞、棺材石、九龍巖、十龍巖、仙人踏石(供石土主)、石螺、石鼓、彌勒佛石、觀音滴水巖、南海神龜、陰陽石、蛤蟆石等,形態(tài)各異,鬼斧神工。每一塊奇石都有著獨特的傳說和故事,為半山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地主老梨樹、千年紅豆杉群和古井等古樹與生態(tài)景觀,展現了半山村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古樹見證了半山村的興衰變遷,古井則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是半山村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茫蕩山保護區(qū)護林員、半山人吳旺曾在半山山腳至照口村的區(qū)域發(fā)現五株“丹霞蘭”,因其稀有,又被稱為“鬼蘭”。經福建師范大學陳炳華老師鑒定,這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也是福建省新記錄種。丹霞蘭全球僅在中國廣東及江西地區(qū)有發(fā)現,總數不到百株,屬于極度瀕危物種,它在半山村的出現,無疑是對當地生態(tài)優(yōu)越性的有力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氏宗族發(fā)展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基與遷徙</p><p class="ql-block">半山村吳氏始祖為政公,南宋末年自江西金斗窠遷至峽陽梅歧玉丹。相傳,因獵狗失蹤,吳氏先人尋至半山,見此地風水極佳,“右獅巖,左象山,前高峰,背枕玉屏山”,遂卜居于此。清初,半山村編修了《半山吳氏族譜》,可惜在1966年被焚毀。然而,冬至祭祖的傳統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吳氏家族傳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情感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族興衰</p><p class="ql-block">乾隆朝時期,半山村吳氏家族迎來鼎盛,有80余戶300余人,人才輩出,出了庠生、貢生等13人,吳守先、吳德堅父子同科“文魁”,家族榮耀一時。然而,到了民國時期,由于火災、疾病、抓壯丁等原因,家族逐漸衰落,人口減至40余戶200余人。1973 - 1982年,半山村吳氏家族分批遷至照口村,雖然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家族的血脈和文化依然在延續(xù)。如今,吳氏家族已傳26世,歷經逾700年的風雨滄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事件與傳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山村流傳著許多與隆武帝相關的遺跡和傳說。云頂庵曾是南明隆武帝的行轅,云頂庵后山的練兵場是鄭成功的練兵修整之處,傳說他還在這里種植茶樹、埋藏寶藏。這些傳說不僅為半山村增添了神秘的歷史色彩,也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政治風云和社會變遷。</p><p class="ql-block">梅歧里的由來也頗具傳奇色彩。傳說梅福、歧豐在云頂庵種茶修仙,最終飛升順昌郭巖山,為了紀念他們,此地便取名為梅歧里。此外,鄭成功護駕隆武帝駐蹕云頂庵的故事,也在半山村廣為流傳,展現了英雄人物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半山村村史由吳生俤、吳可金、吳立峰、吳崇友口述,林高良執(zhí)稿,林游龍編輯。通過對這些珍貴口述資料的整理和撰寫,系統整合了半山村的地理、行政、建筑、宗族、自然及文化等要素,力求突出其作為閩北古村落的深厚歷史積淀與人文價值。希望這份村史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半山村的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讓半山村的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①:盧家元生平簡介</p><p class="ql-block">盧家元,字世美,號畏生,邑之寶龜人也。少穎悟,善讀書,未冠為邑諸生。家無擔石,兄弟四人。公居次。余均力田,每勸公以耕。而公以已學未優(yōu),不便教人。日候兄弟往田,始就家食。抱書于鄉(xiāng)之背山,名八丘凌云洞中苦讀。年壯,未要,出游省會,寄食于族商,適逢候官孝廉,浙江補用微洲府魏璜者,招考贅婿,公與其考三次中取,因贅于魏爲。乾隆已亥恩科,中八十二名舉人。香閘屢蔣未售。乙卵,大挑一等,分發(fā)湖北試用知縣。嘉慶三年,征教匪督糧有功,候敘議升。歷任黃安、云夢、來鳳、利川、遂安和縣。調補宜昌分府。居官勤慎清康,色民頌之。生平以名臣自許,著有學庸五經集疑,名日《畏全集疑》、《會源緒言》。戊予科湖北同考試官。旋委督修黃河差,以兄弟在署,多明水道。親往筑提,固而不崩。余金巨萬,同事知公清苦,勸其寄家;而公以既給月體,則所余者,系國家之物,爲敢自私?概解于大吏。后偵知,金盡瓜分。已丑年三上萬言書,其二均被公座師朱中堂專所阻。后中堂病,為御史所進。部議以位卑言高,奪職問罪,出關。辛卵請成鳥魯木齊。旋以朱中堂病篤,薦公。謂:“可惜一御史才,消成邊疆!”道光十三年壬辰蒙恩特赦,調升知府,回籍,再入朝謝恩。家無中人之產,而琴書自適,晏如也。歷主講,龍溪、建甌書院。后家居設帳。道光十五年卒,壽七十有四。(摘錄自《南平縣志》列傳第二十一,詳見原文)。</p><p class="ql-block">盧家元《同友游云頂》詩*出自高鏞《劍浦詩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