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itial;">昵稱:大浪淘沙(江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號:1301323</p> <div> 說起<b>張居正</b>,國人幾乎無人不曉,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萬歷朝內(nèi)閣首輔。李贄曾稱他為“<b>宰相之杰</b>”。他主導(dǎo)推行的“一條鞭法”等等改革,整頓吏治、加強邊防,使明朝一度出現(xiàn)中興局面,是明朝中后期影響力非常深遠的人物。但對張居正的故居大家不一定都是很了解。也許<span style="color: initial;">有朋友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納悶兒,張居正故居不是在山東菏澤嗎,荊州怎么也有個張居正故居。是的,沒錯。據(jù)學術(shù)考證,山東菏澤故居為張居正家族遺址,而湖北荊州故居則為萬歷六年張居正回鄉(xiāng)葬父時的臨時居所。搞清楚了這個問題,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著我的鏡頭一起去探秘荊州張居正故居,也許里邊還有你不知道的秘密。</span></div> 張居正故居就在荊州市古城東大門內(nèi)南側(cè)第一幢房子,而它所在的這條街就叫張居正街。一看就知道這條街就是為紀念這位明代改革家張居正而命名的。<div>故居不是很大,占地面積大慨在7千平方米左右,里邊有四重院落及十多處人文景觀,整體上看來都是仿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小花園風格。<br></div> 故居內(nèi)大概有以下建筑:<b>太岳堂,</b>里邊展示的是張居正生平;<b>太師居,</b>里邊是復(fù)原的原居室陳設(shè);<b>純忠堂,</b>里邊有萬歷皇帝御筆題字;還有<b>捧日樓</b>、<b>文昌閣</b>、<b>神龜池</b>、<b>西花園</b>、<b>文化藝術(shù)碑廊</b>等等建筑。??<br><div>一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個寫有“<b>帝賚忠良</b>”四個大字的石碑,這四個字是張居正回鄉(xiāng)葬父時,萬歷皇帝特賜給他的一枚銀印的內(nèi)容,其中<b>賚</b>是賜予、賞賜的意思,以示皇帝對張居正輔佐之功的信任及肯定。</div> 我們先到<b>太岳堂</b>,看看張居正的生平,詳細地了解一下這位偉大的改革家的平生經(jīng)歷。<div>展館以張居正的生平事跡為主線,分“<b>早慧奇童</b>”、“<b>宦海沉浮</b>”、“<b>力挽狂瀾</b>”、“<b>蒼涼悲歌</b>”四個篇章,向公眾展示其傳奇的一生。為了能夠更準確的了解,我還是把現(xiàn)場看到的簡介拍了下來,請大家一起來閱讀,共同走進張居正的一生。</div> 我們在歷史上經(jīng)常聽到的一個詞叫“<b>萬歷中興</b>”,實際上這個指的就是明朝萬歷帝在位時出現(xiàn)的短暫中興局面。萬歷帝在即位初年,張居正便任首輔從旁協(xié)助,而萬歷帝年幼,又對張居正極為信賴,故張居正方能推行政令。<div>張居正在任內(nèi)閣首輔十年,面對內(nèi)外交困的復(fù)雜局面,張居正憑借非凡的睿智和膽略,審時度勢,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br>吏治上,采用“<b>考成法</b>”考核各級官吏,整頓官員玩忽職守,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內(nèi)閣權(quán)力,約束皇權(quán)。<br>財政上,<b>清丈田畝</b>、推行“<b>一條鞭法</b>”,將賦稅由原來的食物抵稅,皆以銀繳,減少中間貪腐盤剝,增加國家稅收。<br>軍事上,加強邊防管理,任用<b>戚繼光</b>、<b>李成梁</b>等名將。<br>經(jīng)過這一系列改革后,一舉扭轉(zhuǎn)了明王朝衰敗的危機,出現(xiàn)了政治較為清明、國家轉(zhuǎn)向富強的局面。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b>萬歷新政</b>”。張居正被后世譽為“<b>中興名臣</b>”、“<b>帝相之杰</b>”、“<b>千古一相</b>”。<br><div>而張居正對萬歷皇帝的輔佐不僅僅于朝政,還有小皇帝的教學,張居正作為皇帝的老師,一直在各個方面都很嚴格要求小皇帝,希望其成為明君。難為他專門為萬歷皇帝的學習編寫了一部圖文并茂的啟蒙教材叫做<b>《帝鑒圖說》</b>,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真為之感動。</div></div> 大家知道,每一個學生上課都有課程表,我從當今學生口中聽到的都是累死了,課程排的滿滿的語調(diào)。那么,大家看一看張居正給萬歷皇帝安排的課程表就很輕松嗎,看了自有答案。<div>另外,看完這個課表,我才能知道打造一個皇帝背后有多少人的心血。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課表,看后才知道日講和經(jīng)筵的區(qū)別。</div> 走在故居內(nèi),隨處都可以看到萬歷皇帝褒獎給張居正的筆墨,“<b>純忠</b>”、“<b>爾為鹽梅,汝作舟楫</b>”、“<b>元輔良臣</b>”、“<b>宅揆保衡</b>”,其意為:宅揆,總領(lǐng)國政;保衡,輔弼君王和教導(dǎo)皇室子女。 張居正一生忠心耿耿,輔佐朝政。萬歷九年(1581),受封為<b>太傅</b>,這是明朝唯一的一位生前獲此殊榮的文臣。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受封<b>太師</b>,成為明朝除了韓國公李善長之外另一位生前獲此殊榮的文臣,同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萬歷皇帝追封張居正為<b>上柱國</b>、<b>謚文忠</b>。下旨派在京的太仆少卿及錦衣衛(wèi)人員參與護送張居正的靈柩,歸返故鄉(xiāng)荊州江陵,還為張居正在荊州城東南張家臺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陵墓,可謂極盡榮耀。 說到這兒,可能有好多朋友會提到張居正死后遭皇帝貶斥一事,這也許是一件千古奇怨。<div>萬歷十一年(1583),這些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損失的權(quán)貴們乘機掀起反張惡浪,上訴張居正和馮保相互勾結(jié),招權(quán)樹黨,侵凌皇權(quán)。萬歷皇帝下詔,褫奪張居正“<b>上柱國</b>”封號和“<b>文忠</b>”謚號,并派在京刑部官員前往荊州查抄張居正家產(chǎn)。在查抄的官員未到荊州時,張宅就已經(jīng)被地方官員封住,十幾人被餓死在宅內(nèi)。就這樣,依然沒有人敢為張居正申冤。導(dǎo)致萬歷末年,吏治更加腐敗,國勢日漸衰微。在此種情勢下,公允評價張居正歷史功績的聲音才慢慢開始出現(xiàn)。<br>1622年,吏部左侍郎鄒元標奏請朝廷為張居正平反,恢復(fù)了被革去的一切功名。同年五月,明熹宗下詔恢復(fù)張居正生前官銜。此時,距離張居正清算風暴已經(jīng)過去了近四十年。</div> <div><span style="color: initial;">我想,張居正遭皇帝</span>清算抄家<span style="color: initial;">的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張居正在生前權(quán)傾一時,對朝局影響深遠,這讓一些人對其長期強烈不滿;二是他推行的改革觸動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在其死后進行反撲;三是張居正雖與皇帝之間親密無間,但權(quán)力斗爭從未停歇,在他死后,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威,便對其進行了貶斥。</span></div><div>當然,關(guān)于張居正壓制講學、生活奢靡等等問題以及至今在民間流傳有張居正與李太后之間的野史導(dǎo)致皇帝很沒有面子,更有說法,當年張居正對皇帝管教甚嚴,教課排的很滿,皇帝根本沒有自己活動空間又反對無效,導(dǎo)致長期以來對其不滿。這些說法是否有依據(jù)不詳,我查了有關(guān)資料未能得到準確結(jié)論。</div><div>總之,張居正的一生功過交織,影響深遠,值得后世從多個角度深入研究與思考。</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