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廣州既是一座現(xiàn)代氣息濃濃的城市,也是一座歷史厚積的城市。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能隱匿著一處歷史的遺跡。黃埔古村就是廣州城市發(fā)展的一處遺跡,它宛如一顆被歲月塵封的明珠,靜靜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見證著廣州乃至中國歷史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懷揣著港口人對黃埔古港的敬畏與好奇,踏上了黃埔古村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啟了一場探尋歷史時光印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走下公交車,緩步穿過黃埔村牌坊,一條百米商業(yè)街映入眼簾。街道兩旁的店鋪琳瑯滿目,售賣著各種特色小吃、手工藝品和紀念品,熱鬧非凡。然而,這份熱鬧并不顯得喧囂嘈雜,反而與古村的氛圍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在這里,我品嘗了地道的艇仔粥,細膩的米粒、鮮美的魚片和香脆的花生,每一口都充滿了濃郁的嶺南風(fēng)味,讓味蕾沉浸在這獨特的美食體驗中。</p> <p class="ql-block"> 沿著商業(yè)街前行,轉(zhuǎn)入一條寧靜的小路,踏上一座看上去有一定年代,經(jīng)過翻修的小橋,古村的真正面貌逐漸展現(xiàn)在我眼前。腳下的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平整,每一塊石板都仿佛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從繁華喧囂的都市街道轉(zhuǎn)入黃埔古村的瞬間,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村口那座古樸的牌坊,宛如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迎接著每一位到訪者。牌坊上的字跡雖已有些斑駁,但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歷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兩旁的民居(古代的、現(xiàn)代的)錯落有致,大多是青磚黛瓦的嶺南傳統(tǒng)建筑,鑊耳墻高高聳立,在陽光下投下長長的影子。偶爾有幾株綠植從院墻內(nèi)探出腦袋,為這古樸的街巷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 在古村的小巷中穿行,就宛如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漫步。走不了幾步,便能與一處文物古跡不期而遇。這里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國期間,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嶺南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村中的馮氏大宗祠是黃埔古村馮氏家族總祠,是古村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等級最高的宗祠建筑,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 祠堂規(guī)模為三進式布局,門首寬闊,包含前廣場、頭門(含雙塾臺)、中堂、后寢等空間,兩側(cè)青云巷設(shè)有偏廳和閣樓。</p><p class="ql-block"> 祠堂建筑裝飾以“三雕一塑”為特色,包括磚雕門額“馮氏大宗祠”、木雕檐板“漁樵耕讀”、石雕抱鼓石雙獅戲球、灰塑山墻“富貴平安”圖。</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是古村中最為宏偉壯觀的祠堂之一。走進宗祠,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坐南朝北,三進兩廊的建筑格局,彰顯著它的大氣與莊重。磚、木、石結(jié)構(gòu)的建筑,每一處細節(jié)都展現(xiàn)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硬山頂上的灰塑博古飾臂脊,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直脊上的灰塑花式博古紋,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碌灰筒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古樸的光澤,琉璃瓦當(dāng)、滴水剪邊和封檐,更是為宗祠增添了幾分華麗?;◢徥瘔δ_和臺基,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侵蝕,依然堅固如初,仿佛在訴說著胡氏家族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 在胡氏宗祠內(nèi),我看到了許多關(guān)于胡氏家族的介紹和文物展示。從家族的起源、遷徙,到歷代名人的事跡,都在這里一一呈現(xiàn)。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讓我對胡氏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 黃埔古村梁氏宗祠是黃埔村保存最完整的宗族祠堂之一,始建于清代,是村中梁姓大族的重要信仰場所。兼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梁氏宗祠門外左右分列建豎著不下十支旗桿石,彰顯著梁氏族人功名顯赫,光耀門眉。</p> <p class="ql-block"> 梁氏宗祠前庭采用的是嶺南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飛檐翹角,飾以灰塑工藝,兩側(cè)懸掛大紅燈籠。而后庭外觀則呈現(xiàn)現(xiàn)代建筑風(fēng)貌,但內(nèi)部仍保留傳統(tǒng)雕梁畫棟與木雕工藝。</p><p class="ql-block"> 黃埔古村將梁氏宗祠后庭拓展成《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展覽館展覽內(nèi)容主體分:建村本源、中西匯點、水鄉(xiāng)風(fēng)情、史冊英才、黃埔與世界,五大部分展現(xiàn)黃埔古村歷史。</p> <p class="ql-block"> 展覽館重點展示了黃埔古村三杰馮肇憲、梁誠、胡璇澤在近代對國家的貢獻和對古村的貢獻,還展示了清末探花梁詢故居和駐美公使梁誠的生平事跡。</p> <p class="ql-block"> 除了馮氏大宗祠、胡氏宗祠、梁氏宗祠,古村還有許多其他的祠堂和家塾、左垣家塾等古建筑。它們或宏偉壯觀,或精致典雅,每一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和文化內(nèi)涵。這些祠堂和家塾,不僅是家族祭祀和教育的場所,更是傳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們見證了古村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長與奮斗。</p> <p class="ql-block"> 在古村的街巷中,還有一座別具一格,獨具日本特色的民居,村民們稱其為“日本樓”。這是村民馮佐屏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馮佐屏曾到日本求學(xué),期間結(jié)識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并與之結(jié)為夫婦。歸國后,他在黃埔村興建了這座富有日本風(fēng)格的小洋樓。</p><p class="ql-block"> 傳說日寇侵華期間,日軍意圖洗劫黃埔村,日本樓的主人憑一柄日本天王贈賜的東洋刀避免了黃埔村的一場災(zāi)難,留下了一個讓黃埔村人不能忘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黃埔古村盤石大街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嶺南傳統(tǒng)式建筑的民居,據(jù)說是清朝時期嶺南糖業(yè)中堅馮銳母親的故居。村屋布局三間兩廊,體現(xiàn)了嶺南傳統(tǒng)民居的典型特征。青磚墻花崗石腳,碌灰筒素瓦,硬山頂,屋檐下有精美的灰塑卷草紋飾。門外飄檐下的磚雕工藝精湛,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圖案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這座民居不僅是馮銳家族的歷史見證,也反映了當(dāng)時黃埔村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人們的生活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 古村中還有好幾座型制象祠堂,但都以家塾標稱的建筑。據(jù)說是清朝后期為防止?jié)h滿仇視和防止氏族矛盾,曾一度限制地方修建氏族祠堂,致使氏族修建的祠堂型制的建筑都不敢標稱祠堂,而標稱家塾了。</p><p class="ql-block"> 有如十多年前中央政府禁止各地修建樓、堂、館、所,各地就把本屬樓、堂、館、所的建筑標稱為培訓(xùn)中心、某某基地如出一轍!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p> <p class="ql-block"> 左垣家塾為為十三行洋商梁經(jīng)國所屬房系祠堂,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由于前述的歷史原因,只能標稱家塾了。</p><p class="ql-block"> 左垣家塾坐東朝西,三間兩進,占地面積接近300平方。大門門廊闊近5米,三級石階。花崗石板高至門額包門框,門額刻楷書“左垣家塾”。門廳后檐柱為方石柱,花籃石柱礎(chǔ)。</p><p class="ql-block"> 左垣家塾有一個漂亮的庭院,庭院立一花崗石牌坊。牌坊額題石刻隸書“寶田裕后”。</p> <p class="ql-block"> 左垣家塾北側(cè)開設(shè)一條青云巷,寓意從這家塾走出去的子弟都會平步青云。青云巷的門樓額刻“榮西里”。青云巷地面都鋪著平整的花崗巖條石。妥妥的舊時街巷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不經(jīng)意間,我來到黃埔古村的村北,我見到了古村鳳浦公園。走入公園內(nèi)?;羧灰姷揭蛔艔R,廟稱玉虛宮。玉虛宮又稱北帝廟,哦!這就是著意搜尋的北帝廟!</p><p class="ql-block"> 廣府人民間崇拜北帝,是一種玄武信仰,據(jù)說起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p> <p class="ql-block"> 黃埔古村的北帝廟始建于北宋年間,幾經(jīng)風(fēng)雨,仍能保存完好,這得益于黃埔古村村民的保護和日常維護。現(xiàn)廟內(nèi)還保存了8塊重修北帝廟的碑記,詳細地記錄著北帝廟的每次修繕的情況,為黃埔村民留下了重要文字資料。</p> <p class="ql-block"> 北帝廟是古村村民供奉北帝的地方,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誕,這里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慶典時村民們會身著盛裝,抬著北帝神像巡游,舞龍、飄色、放爆竹,熱鬧異常。</p><p class="ql-block"> 我在仁威廟看過三月三北帝誕的慶典活動。在黃埔古村北帝廟我仿若看到巡游隊伍中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自豪,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北帝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誕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它讓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在黃埔古村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每年的端午節(jié)扒龍舟。村人擁躍參與,從起龍、裝龍、出龍、應(yīng)景,參加龍舟競渡,舉辦龍舟宴,全村人歡欣雀躍!樂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來的不是時候,未能現(xiàn)場體驗到那幾近瘋狂的氣氛,只能從圖片中感受了!</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這些古建筑之間,撫摸著古老的墻壁,看著那些精美的磚雕、木雕和灰塑,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古老的時代。我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精湛的技藝,為后人留下了如此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古建筑不僅是物質(zhì)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它們承載著古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從中汲取到歷史的養(yǎng)分。</p> <p class="ql-block"> 沿著古村的小路前行,不一會兒便來到了黃埔古港遺址。這里曾經(jīng)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港碼頭,望著眼前寬闊的河道,很難想象這里曾經(jīng)是“夷舟蟻泊”的繁華景象。</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初年,廣州對外港口從扶胥港遷至琵琶洲和黃埔村一帶,又稱“醬園碼頭”??滴醵哪辏?685年),清朝開放海禁,在廣州設(shè)立粵海關(guān),監(jiān)管海外貿(mào)易,并在醬園碼頭設(shè)立黃埔掛號口。從此,黃埔古港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來自歐洲、美洲、澳大利亞、東南亞、日本等各條航線的船舶都停泊在此,形成了“夷舟蟻泊”的壯觀景象。</p> <p class="ql-block"> 在古港遺址旁,有一座粵海第一關(guān)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就像翻開了一部關(guān)于廣州對外貿(mào)易歷史的厚重書籍。館內(nèi)通過豐富的文物、圖片、模型和多媒體展示,生動地再現(xiàn)了黃埔古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的歷史風(fēng)貌和昔日繁華。</p> <p class="ql-block"> 看館內(nèi)的介紹,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以及黃埔古港在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從館內(nèi)的展品中,我看到了當(dāng)年外國商船帶來的各種商品,如香料、珠寶、鐘表等,也看到了中國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精美工藝品。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當(dāng)時貿(mào)易的繁榮,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p> <p class="ql-block"> 走出紀念館,我來到了古港碼頭的岸邊。如今的碼頭,雖然已不再有昔日的繁忙景象,但依然保留著一些歷史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 碼頭遺址上的碑刻和舊官府禁止村民勒索外夷船舶通告的碑刻,仿佛在訴說著當(dāng)年的故事。遠處的江面上,偶爾有幾艘船只緩緩駛過,打破了水面的平靜。站在這里,我閉上眼睛,仿佛能聽到當(dāng)年商船的汽笛聲、水手們的吆喝聲和商人們的討價還價聲,那是一段輝煌的歷史記憶,也是廣州這座城市與世界交流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在古村的游覽過程中,我在古屋旁邊幾棵結(jié)滿果實的龍眼樹下,邂逅了三位(三缺一)正在等候“麻將友”的當(dāng)?shù)氐睦先?,與他們攀談起黃埔古村的歷史和文化時,他們熱情地向我介紹起了古村的歷史和文化,言語中充滿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自豪。他們告訴我,古村的文化傳承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努力,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黃埔古村,讓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和發(fā)揚。</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guī)е鴿M滿的收獲和感慨離開古村時,心中對這片古老的土地充滿了眷戀和敬意。黃埔古村,它不僅是一個古村落,還是一座港口發(fā)展史的寶藏,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在這里,我看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看到了廣州港口發(fā)展的脈絡(luò),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力量。</p> <p class="ql-block"> 文章完成于2025年8月7日</p><p class="ql-block"> 攝影編輯 : 礁石鳴琴</p><p class="ql-block"> 文字編撰 : 礁石鳴琴</p><p class="ql-block"> 模板設(shè)計 : 礁石鳴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