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妮堡,加拿大首個國家歷史遺址。位于新斯科舍省的安娜波利斯羅亞爾,坐落在安娜波利斯河匯入芬迪灣的戰(zhàn)略要地。該地點是歐洲殖民者在加拿大最早的定居點之一。在17-18世紀英法殖民爭奪北美控制權的過程中,這里成為沖突的核心地帶,堡壘七次易手,見證了阿卡迪亞地區(qū)的風云變幻。我們今天看到的星形土方堡壘主體,主要是英國人在18世紀在早期法國工事基礎上重建和加固的。它是加拿大保存最完好的這類堡壘之一。1917年,根據加拿大歷史遺跡與紀念物委員會的建議,加拿大正式指定安妮堡為“國家歷史遺址”。這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這個正式稱號來認定和保護一處歷史遺跡。它明確承認安妮堡所承載歐洲殖民起源、英法沖突、阿卡迪亞歷史、軍事工程對于整個加拿大民族的故事具有核心重要性。自1917年指定和1919年法案通過后,如今加拿大擁有近1000處國家歷史遺址,涵蓋原住民歷史、移民、軍事、工業(y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這里不僅是了解早期殖民史和阿卡迪亞歷史的窗口,更是了解加拿大如何開始珍視和保護自己歷史遺產的起點。它象征代表著加拿大對自己復雜而多元的歷史根源,特別是歐洲殖民開端和沖突的正式承認和保護承諾的開始。安妮堡不僅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它更是加拿大整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誕生的標志和奠基石。它的故事講述了加拿大如何開始有意識地編織其國家歷史的敘事,并珍視那些承載著共同記憶的地理空間。</p> <p class="ql-block">凝視歐洲地圖,數百年間烽火連綿,俄烏沖突的硝煙仿佛只是昨日紛爭投下的又一道陰影。北美大陸上的加拿大安妮堡,那斑駁的石頭堡壘,正是歐洲列強英法殖民野心跨越重洋大打出手的冰冷見證,舊大陸的沖突邏輯,在世界的另一角刻下同樣深重的傷痕。歐洲何以為此?其悲劇之核,在于它始終未能掙脫歷史記憶的沉重枷鎖。每一次沖突的落幕,總在民族心靈深處刻下新的仇恨印記。趁俄烏戰(zhàn)爭,保持長時間中立的瑞典、芬蘭迫不及待的加入北約,是禍是福誰人知。所謂“勝利”的果實,往往埋藏著未來復仇的種子。宗教分裂鴻溝、民族主義狂熱、大國間寸土必爭執(zhí)念,如幽魂般盤踞不散。這些陳舊的劇本在時代舞臺不斷重演,30多年間,歐洲又裂變出新的幾十個國家,令人咋舌。仿佛人類智慧在歷史慣性面前竟如此蒼白無力。然而,這循環(huán)并非無解的天命。歐洲歷史上也不乏以共同利益消融仇恨的智慧閃光。文明的真諦,或許不在于永不受傷,而在于擁有愈合傷痕的勇氣與力量。它需要非凡的清醒,認清仇恨鏈條如何鎖住未來,更需要莫大的胸襟,以理解而非復仇作為回應傷痕的姿態(tài)。歐洲文明如一件精雕細琢的玻璃器皿,美則美矣,卻易碎難全。當新世紀曙光已臨,能否真正砸碎代代相傳的仇恨枷鎖?答案不在于歷史是否循環(huán),而在于當下,是否擁有放下石頭、選擇不再做“記憶囚徒”的勇氣。走出輪回的鑰匙,終將握在敢于重塑記憶、以理解澆灌和平土壤的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