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歐洲有一座音樂之城叫作維也納,它有一座音樂建筑叫作金色大廳;中國也有一座音樂之城叫作哈爾濱,它所誕生的音樂建筑叫作哈爾濱大劇院。</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大劇院藝術(shù)性的設(shè)計,象炫麗的貝殼依江而棲,美輪美奐地演繹著天地之間的精彩;更有音樂的魂云在它的上空飛揚,流光溢彩之處飄渺著天賴之音。</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這座被譽為“天鵝項下的明珠”的城市,素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的美譽,不僅有著歐式風(fēng)情的建筑、令人沉醉的冰雪美景,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音樂之城,彰顯著它的深厚的音樂底蘊。</p> <p class="ql-block">2010年,聯(lián)合國授予哈爾濱“音樂之城”稱號,使它成為了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這是對哈爾濱音樂文化的高度認(rèn)可,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p><p class="ql-block">由此而誕生哈爾濱音樂博物館毗鄰于哈爾濱大劇院,是一座以音樂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題性博物館,是“音樂之城”哈爾濱的文化新地標(biāo)。</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音樂博物館始建于2020年6月,于2021年4月16日正式開館。展廳面積約為4000㎡,采用政府主辦、個人捐贈、專家管理的創(chuàng)新模式,收納千余件特色展品,涵蓋樂器、史料、作品、唱片等,生動展現(xiàn)了哈爾濱音樂藝術(shù)的發(fā)展軌跡。</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的建筑外形設(shè)計如行云流水般順暢自然,宛若一條銀白色的絲帶,靜靜盤旋在松花江畔。建筑風(fēng)格兼具現(xiàn)代感與藝術(shù)氣息,與哈爾濱大劇院的獨特造型相互映襯,共同構(gòu)成了松花江畔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建筑本身便是一件藝術(shù)品,現(xiàn)代感的玻璃弧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館前的雕塑靜靜佇立,仿佛在訴說這座城市與音樂的不解之緣。</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這座被譽為“東方小巴黎”的城市,與音樂有著深厚的淵源。作為中國最早接觸西方音樂的城市之一,哈爾濱自19世紀(jì)末便孕育了濃厚的音樂氛圍。今天我踏入了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開啟了一場穿越百年音樂歷史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正門前有一木制圓形舞臺,周圍臺下布置著多層石階可做看臺,仿佛在邀請人們駐足于此,聆聽來自音樂之城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博物館前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哈爾濱的“音樂之城”的獎牌,它是哈爾濱音樂文化繁榮的象征,見證了這座城市在世界音樂版圖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獎牌上書寫著的是:“聯(lián)合國社會事務(wù)部自2004年以來,對發(fā)展中國家最具音樂活力的城市實施授牌。2010年6月22日,中國哈爾濱被授予音樂之城”(Music City一Harbin、China)的榮譽稱號?!?lt;/p> <p class="ql-block">獎牌右邊是由傅庚辰題字的館徽,融合了歐洲古典樂器里拉的音樂符號,象征龍的傳人的兩條巨龍以及哈爾濱的市花丁香花,寓意深遠(yuǎn)。</p> <p class="ql-block">通透的采光設(shè)計與自然景觀的融合,為參觀者營造了輕松、開放的氛圍,與音樂藝術(shù)的感染力相呼應(yīng)。這種建筑空間設(shè)計讓人們在欣賞音樂藏品,了解音樂歷史時,能更易代入情境,增強對哈爾濱音樂文化的感知與共鳴。</p> <p class="ql-block">踏入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的那一刻,最先撞進(jìn)心靈的不是展品,而是空氣中若有若無的韻律感——像是老留聲機里漏出的殘響,又像是冰面下涌動的暗流,讓人莫名地靜下來,準(zhǔn)備好與一段流動的歷史對話。</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哈爾濱音樂博物館,仿佛踏入了一條流淌著旋律的時光長河,每一步都踩著音符,每一眼都觸碰到歷史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博物館內(nèi)部,音樂的氣息便如無形的絲線般纏繞過來,瞬間將人拉入藝術(shù)的懷抱。不同于普通展館的靜謐,這里的空氣里始終浮動著若有若無的旋律,或許是展廳上空隱藏的音響中流淌出的古典樂片段,讓人仿佛置身當(dāng)年的音樂盛宴,讓每一步行走都踩著無形的節(jié)拍。</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的音樂文脈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在此發(fā)展成熟,部分民族民間音樂至今仍在傳唱。清末,闖關(guān)東的移民又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音樂文化。</p> <p class="ql-block">1898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成為中國最早擁有鋼琴的城市之一。1903年鐵路通車后,大量歐洲移民涌入,又帶來了豐富的歐洲音樂文化。</p> <p class="ql-block">1908年4月,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前身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同年樂團上演了中國第一場交響樂。20世紀(jì)20年代起,眾多的歐洲音樂團體帶來《天鵝湖》等經(jīng)典作品,哈爾濱一度被稱為“遠(yuǎn)東音樂之都”。此外,這里也還誕生了中國首家高等音樂院校,《國際歌》也是經(jīng)哈爾濱傳入中國并被翻譯成中文的。</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過展柜,目光落在百年前的西式鋼琴上時,又像瞬間切換了頻道。中東鐵路帶來的不僅是鐵軌,更是西方音樂的種子——那些手風(fēng)琴、巴拉萊卡琴,無聲地訴說著1903年起,歌劇、交響樂如何在這座城市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小號”是跟隨著烏克蘭基輔軍樂團的首席小號米哈伊·彼得洛維奇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戰(zhàn)火洗禮的傳奇樂器。它曾被用作沖鋒號;為送別戰(zhàn)友吹響過挽歌;也為思鄉(xiāng)的戰(zhàn)士吹響過家鄉(xiāng)民歌。</p><p class="ql-block">194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哈伊·彼得洛維奇</span>帶著它參加了攻克柏林的戰(zhàn)役,后又揮師遠(yuǎn)東對日作戰(zhàn),最終這把小號被帶回到中國,帶回到哈爾濱,完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哈伊·彼得洛維奇</span>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這座貝殼型的小舞臺,是仿照百年前哈爾濱的鐵路文化宮后花園貝殼形露天劇場設(shè)計的。</p><p class="ql-block">1908年4月,俄俄羅斯一個管弦樂團在那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從此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交響音樂會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在“哈爾濱西方音樂”展區(qū)前駐足良久。展區(qū)里那架19世紀(jì)末的歐式鋼琴,琴鍵邊緣磨出了溫潤的包漿,展簽說它曾屬于一位在哈爾濱定居的俄羅斯音樂家。指尖輕懸在琴鍵上,仿佛能碰觸到百年前琴鍵被按下的力度,想象著冬夜?fàn)t火邊,琴聲如何穿過木刻楞房屋的窗欞,與街頭的馬蹄聲、教堂的鐘聲交織成曲。旁邊的展柜里,泛黃的樂譜上還留著鉛筆標(biāo)注的呼吸記號,突然懂得了:中東鐵路帶來的不僅僅是鐵軌,更是令音符在冰城扎根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兩架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鋼琴。黑色鋼琴來自哈爾濱中東鐵路俱樂部的哈爾濱交響樂團;白色鋼琴則曾為哈爾濱馬迭爾劇場及舞廳用琴,它們產(chǎn)生于十九世紀(jì)末的俄羅斯圣彼得堡,雖已不再發(fā)聲,但卻在生動展示著西方音樂在哈爾濱的百年歷程。</p> <p class="ql-block">鎮(zhèn)館之寶——兩架百年鋼琴前,常有游客駐足靜立,此時背景樂若恰好切換成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琴身的木紋仿佛都隨著旋律微微地顫動,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時光與音樂的共振。</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看到《國際歌》在哈爾濱首唱的展區(qū),瞿秋白的手稿旁仿佛能聽見跨越世紀(jì)的吶喊,原來紅色旋律也曾在這里激蕩。</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廳面積達(dá)4000平方米,共設(shè)15個展區(qū),如“黑土地歷史音樂文化”“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誕生”“城市音樂的百年瞬間”等,全面展示了哈爾濱音樂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脈絡(luò)。</p> <p class="ql-block">我們不能忘記一個人:這位中央實驗歌劇院曾經(jīng)主演過《茶花女》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權(quán)老師,曾被“特殊原因”下放到哈爾濱工作后,發(fā)現(xiàn)這里的音樂氛圍濃厚,聯(lián)想到維也納、布拉格等國際音樂節(jié),首次提出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節(jié)的構(gòu)想。</p><p class="ql-block">她的建議與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希望通過文化活動提振困難時期民眾信心的目標(biāo)高度一致,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因此應(yīng)運而生。1961年7月,在首屆哈夏音樂會的開幕式上,張權(quán)演唱的《假如我的歌聲能飛翔》,至今仍是“哈夏”的象征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廳內(nèi),1500余件展品在音樂的烘托下更具生命力:19世紀(jì)的俄式鋼琴仿佛仍在低吟著中東鐵路時期的夜曲,赫哲族口弦琴的復(fù)原件旁,似乎能聽見遠(yuǎn)古漁歌的回響,就連一人高的銅鑼,也讓人聯(lián)想到它曾在節(jié)慶中與管弦樂碰撞出的熱鬧樂章。</p> <p class="ql-block">站在“千年音樂文脈”展區(qū),赫哲族的口弦琴、女真族的古老樂聲仿佛穿越時空而來,讓人突然明白,這座城市的音樂基因并非憑空出現(xiàn),而是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吟唱中、在闖關(guān)東移民的鄉(xiāng)音里,早已深深扎根。</p> <p class="ql-block">從赫哲族的口弦琴到仿制冼星海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時的14件演奏樂器,從阮琴、月琴到柳琴、椰胡等,形態(tài)各異,展現(xiàn)出了多元文化在哈爾濱的重重交融。</p> <p class="ql-block">這面以“黑土地·哈爾濱——音樂家的搖籃”為主題的人物墻上,展示了300余位在黑龍江出生成長,或是生活工作過的音樂界名人,真是太震撼了,幾乎占了中國音樂界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傅庚辰、金鐵霖、李雙江、郭頌、滕矢初、殷秀梅、劉錫津、李健、劉和剛、付笛聲、孫悅 …... 許多唱紅中國的熱歌都是與這些名字緊密相關(guān)。 群星璀璨,照亮音樂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最動人的,是那些帶著溫度的細(xì)節(jié):<span style="font-size:18px;">館內(nèi)的名人手跡展柜中,陳列著《我愛你 塞北的雪》《烏蘇里船歌》《閃閃的紅星》等眾多手稿原件。在</span>《太陽島上》的手稿上,作曲家修改的痕跡還清晰可見!<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些珍貴的手稿令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情意濃濃的音樂創(chuàng)作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藏有哈爾濱市音樂家傅庚辰捐贈給家鄉(xiāng)的一把珍貴的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以及二十世紀(jì)中葉產(chǎn)于莫斯科的“斯梅夫喬貝奇”鋼琴,這架鋼琴曾為蘇聯(lián)駐中國領(lǐng)事館禮品,后由北京總政歌舞團以及傅庚辰專用。</p> <p class="ql-block">此外,“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兒子王海成捐贈的上百件珍貴手稿、王洛賓與三毛的往來書信和王洛賓曾經(jīng)使用過的樂器,也會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感受王洛賓的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p> <p class="ql-block">西部歌王 —— 王洛賓</p> <p class="ql-block">王洛賓的兒子王海成</p><p class="ql-block">在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王洛賓展區(qū)</p> <p class="ql-block">王海成向哈爾濱音樂博物館捐贈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王洛賓與三毛</p> <p class="ql-block">此外,還有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的指揮棒,承載著他與哈爾濱的冰雪奇緣。以及施羅德鋼琴、繆爾巴赫鋼琴等,它們背后都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人們可以仿佛走入一條音樂的時光隧道,跟隨展品感受不同民族音樂的交融、革命先驅(qū)們用音樂譜寫的華彩樂章,領(lǐng)略哈爾濱音樂文化歷史長河的浩蕩與雄渾。</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音樂歷史的見證,它們共同勾勒出了哈爾濱這座“音樂之城”的百年音樂畫卷,讓人們在欣賞音樂之美的同時,也能夠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p> <p class="ql-block">參觀過后可以來到俄式休息區(qū)。休息區(qū)采用較為開闊的空間設(shè)計,以高大的落地窗或拱形門窗引入自然光線,使香室內(nèi)外空間相互滲透,營造出明亮、通透的氛圍,令人心情愉悅。</p> <p class="ql-block">?休息區(qū)以冷暖色調(diào)轉(zhuǎn)換,展現(xiàn)出俄式風(fēng)格的華麗與典雅。墻面上掛有俄羅斯風(fēng)格的油畫、壁毯等,還有一些浮雕裝飾,如植物花紋、幾何圖案等,展現(xiàn)出俄式建筑的精致與奢華。</p> <p class="ql-block">休息區(qū)還擺放著一些具有俄式特色的裝飾品,如俄羅斯套娃、茶炊、銅質(zhì)雕塑等。角落里擺放置著綠色植物,有棕櫚樹、龜背竹,充滿了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走出哈爾濱音樂博物館,哈爾濱“音樂之城”名號不再只是一個標(biāo)簽。它是百年交響樂團的堅守;是“哈夏”音樂會的萬人合唱;是街頭巷尾的琴聲與歌聲。這里的音樂,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shù),而是融入血脈的生活方式——這大概就是哈爾濱最動人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哈爾濱街頭巷尾,音樂元素隨處可見,松花江畔、中央大街都能聽到美妙的旋律在空氣中流淌,使這座城市的每一處角落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音樂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拍攝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06-2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哈爾濱音樂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