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櫻花如雨</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致謝</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12408017</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電子計算器問世以后,它緊隨著電腦、手機等問世后,所高配置越來越科學了。然而,我國古代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算盤,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中國正式向世界申遺組織提出申請成功,使獨一無二的中國算盤成了世界的一項非文化物質(zhì)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算盤,已在好多年輕人的眼中,都不知道它姓甚名誰,更不知道來如何使用它了。如果說當下還有人用算盤來算加、減、乘、除法,那肯定是感到古老而神奇,不如現(xiàn)代高科技的產(chǎn)品電子計算器使用方便、快捷、高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盡管說今天有了鍵盤而丟了算盤,而我家里仍然收藏了兩把小算盤,這兩把算盤不古老,都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學生使用過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實話我家曾使用過四把算盤。第一把算盤是父親購買的,父親在舊社會讀過兩年私塾,解放后,他在村里算是個有文化的人。然而,他開始對算盤計算數(shù)據(jù)是七竅通了六竅,開始時是一竅不通。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辦大食堂時,大隊干部要他當食堂里事務員,保管糧食,分發(fā)飯票,收進支出,記賬、算賬要用算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了學習打算盤知識,大隊干部派父親到公社舉辦的珠算培訓班上專門學習了一段時間,他回來后就被趕鴨子上架用算盤算賬,食堂里算盤不方便帶回家,父親就省吃儉用地攢錢買了一把13檔的算盤,算盤框的四個角都是用黃銅皮包釘固定的,特別牢實。算盤珠子是枇杷木制成的,很實很重,撥弄時也不會帶珠上下滑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讀小學四年級時要學習珠算,母親就用她做布鞋的線麻搓捻了一根繩子栓在算盤兩頭的橫檔上,我白天款著算盤到學校上珠算課,放學后又款著算盤回家。因為,父親是生產(chǎn)隊的記工員,他晚上要用算盤給社員算工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級下學期,有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款著算盤和幾個同路的同學在路上爭搶跑前頭的第一名,不料腳下一個小石頭把我絆倒了,算盤也隨著我摔得散了架,珠子撒在路邊的草叢里,幾個同學幫我在草叢里尋找到算盤珠子,一顆顆裝進了書包,最終還有三顆珠子沒有找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算盤弄壞了,害怕父親打罵我不敢回家。同學回家將我摔壞算盤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聽說后暴跳如雷,沿路跑來狠狠揍了我一頓,他仍還不是解憤。至此,散了架的算盤沒法復原,父親算賬不方便,我學珠算也沒有算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危難中,父親帶著散了架的算盤部件和珠子,來到我們當?shù)匾晃恢谱靼阻F皮器具的師傅家里,請師傅將算盤框上在接骨處一一鉆眼,然后,用白鐵皮接骨復原,包角釘好能用了。一把傷殘累累的算盤一直陪我讀完小學。后來,父親年紀大了,不在當生產(chǎn)隊的記工員了,算盤確實也不能使用了,我就一線串珠地把算盤珠串起,收藏在家中用杉樹木做的老柜子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把算盤是在我家待了十六年的高檔算盤。算盤的框木、珠子都相當結(jié)實和沉重,珠子撥打時聲響清脆有力,不會滑動。但這把算盤不是我家的私有財產(chǎn),是妻子在村里當會計時用的公家算盤。妻子卸任村會計時就交公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把和第四把算盤是我現(xiàn)在收藏的兩把小算盤,它們是兩個兒子先后讀小學,學珠算課時購買的,算盤只有十三檔,框小珠小,木料材質(zhì)很輕,撥打起來聲音沉悶,不清不脆,兩個孩子在學珠算時對算盤保護還很仔細,至今完好無損。所以,當他們雙雙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用上現(xiàn)代智能計算器計算工程,設計橋路,安裝水電,算盤都派不上用場了。他們讀書用過的兩把小算盤,我用紅布將它們包起來套上塑料袋,收藏在櫥柜里,自認為是做了一件特有意義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經(jīng)常所想做的這件事說不定過若干年后,家族中的子孫后代看到我收藏的算盤后會特別感到稀奇、古怪。也許還會把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算盤這一古老的非文化物質(zhì)遺產(chǎn)一如既往地保承下去,也許會把算盤的故事不斷地傳講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