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插隊的邊遠 沙漠小村莊叫北河灣,此處公路邊有個漢代建筑的“烽火臺”,明代有過修繕,當?shù)厝私兴?quot;臭水墩",它是古代軍事通訊的預警設施,主要功能是快速傳遞邊防軍情,離漢長城十五公里,是一座獨立夯土高臺,利用點燃煙火進行接力傳遞,實現(xiàn)遠距離快速傳遞預警的設施。是古代重要的邊防通訊手段,是戰(zhàn)爭預警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我們六十個知青在一個生產(chǎn)隊的灶上吃飯,雖然沒有什么好吃的飯菜,但是人多總比人少好一點。開飯時餓肚子的知青總是擠在前面打飯,也在吃飯時間郵遞員騎車繞過地理標志的“烽火臺”送信來了,感覺給知青們送來了一絲溫暖。</p><p class="ql-block"> 郵遞員來了,知青們一窩蜂地涌上去,搶著一沓信箋找自己的家信,拿到家信的人高興得放下飯碗興奮得兩眼放光,目不轉睛地看著信上家人們的問候和安慰。沒有家信的知青默不作聲,一臉茫然端著飯碗默默無語地回宿舍了,這樣的事情每天都發(fā)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從知青來此生產(chǎn)隊,長途大巴車在此“烽火臺”設立車站,郵遞員送信也是最遠的一站。當他拐過“烽火臺”目睹知青翹首已盼時不知他是怎樣想的?我定想他也同情憐憫我們這些遠離家庭的孩子,也理解知青們想家盼望來信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離開父母遠離家鄉(xiāng)來到荒涼的沙漠深處,想家想父母心中特別苦悶,想兄弟姐妹就只有寫信了,唯一與千里之外家人聯(lián)系的紐帶,只有花八分錢的郵資,盼來一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的家信。</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我每天也在盼望有一封家書或親朋好友同學的來信,真像古詩說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雖不是戰(zhàn)火連天狼煙四起的年代,但在荒蕪沙漠大風刮起沙塵漫天的歲月,得到一份來自親人的書信,真可用家書抵萬金的比喻一點也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 感恩老祖宗倉頡發(fā)明了文字,人類借助語言來傳達情感,文字便成了語言的替代,書信成了人類表達情意傳播思想的工具,書信亦可遠行,書信是文字的依據(jù),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可小覷的作用,知青對書信更是渴望與奢求,一封家書足以緩解知青的相思之苦牽掛之心。</p><p class="ql-block"> 自從在“烽火臺”設立的長途汽車經(jīng)過站,每天大巴車在這里停車上下乘客,當然知青是主流,幾乎天天都有探親回家的,也有知青歸隊了,回家的知青是迫不及待歸心似箭,回不了家的知青望其項背目送戰(zhàn)友,不忍離去在“烽火臺”下站立遲遲忘返。</p><p class="ql-block"> 生產(chǎn)隊將知青宿舍蓋好,知青一起搬出社員家,宿舍加上食堂會議室共六排,宿舍前面都是開闊的農(nóng)田,沒有任何遮擋物,抬眼就能望到孤獨矗立的“烽火臺”,一旦有大巴車停在“烽火臺”,知青點上不管任何人只要望見有人下車,就會發(fā)出喊聲“快看來人了”!特有靈性的黑虎也汪汪汪地叫起來!</p> <p class="ql-block"> 聽到喊聲的知青便跑出宿舍,看回來的人是誰,手里提著大小不一的提包,趕緊飛跑過去幫忙接回來,(因為到知青點還有近兩里路程),大家圍在一起問長問短,打聽各自家里的狀況,帶來吃的東西你一口我一塊的分享,還有帶來個別知青的家信,便高興得顧不上吃東西,急不可待地跑到邊上看信去了,有時激動得邊看邊流淚水,可以說是家書在手淚濕衣襟。</p><p class="ql-block"> 通過“烽火臺”車站的班車一天一個往返,每天都一兩個回家探親的知青,不管誰回家都會有知青像“十八里相送”一樣到“烽火臺”邊上等車,有時錯過班車經(jīng)過的時間,就招手攔截路過的大貨車或是拖拉機坐上省下兩元車錢,已是心里美得像占了大便宜,那年月大部分知青家境都不寬裕,所以省一點是一點。</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送別的知青回家時運氣不好,在公路等兩個小時也擋不住一輛車,有司機一看是男知青也不想停車拉人,男生想出個辦法讓女生擋車。這時正好有車經(jīng)過,我們幾個女生招手司機停車了,幾個男生快速從“烽火臺”后面躥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擁而上跳進大貨車后車槽內(nèi)。</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司機看到這場景弄得哭笑不得,見到這些知青也挺同情憐憫,加上坐車的知青說好話,千言萬語地好話說盡,司機只好一腳油門,呼的一下就開走了,望著漸行漸遠的車,我木訥地站在原地,心里祝福他們好人<span>有報</span>一路平安。</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常在“烽火臺”邊上接來送往,這兒也成了知青最愛去的地方,我想家想父母心里煩躁實在難受,就愿意獨自一人坐在這里偷偷抹淚,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大喊幾聲,消除心中無奈的郁悶,也經(jīng)常會站在宿舍門口眺望這里,好像“烽火臺”會善解人意排憂解難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沒有保護長城遺址“烽火臺”的意識,一次晚上隊長派知青去澆地操心不夠,地里水滿了沖開地埂大豁口,水直接流到烽火臺周圍,<span>像</span>個大水溏子。“烽火臺”孤立泡在水中,等人發(fā)現(xiàn)了想辦法把水放掉,隊長來了訓一頓是心疼浪費水了,若是現(xiàn)在那就闖大禍了。</p> <p class="ql-block"> 記得一次鋤麥地雜草,此時麥子長到一尺多高了,休息時坐在綠油油的麥地埂上,風吹麥浪擺動,就像綠色的海浪一樣波濤翻滾,此刻的我觸景生情,看著眼前的景色,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可起身回頭夯土筑就的“烽火臺”照舊獨矗,美好的向往像海市蜃樓一樣,瞬間消失無影無蹤……</p><p class="ql-block"> 如今離開“烽火臺”邊的小村莊已五十年了,真是彈指一揮間,想起曾經(jīng)揮灑汗水奉獻青春年華的地方,心中泛起點點漣漪,有點酸楚,那個叫北河灣的小村莊清晰可見,地理標志的“烽火臺”在時光的歲月中,雖然飽經(jīng)滄桑風蝕腐化,但依然聳立……</p> <p class="ql-block"> 一一寫于2025.7.30.一一</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十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