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展覽分為艱難中奮起、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下廣東、轉(zhuǎn)戰(zhàn)上井岡、群星耀中華六大部分。</b><div><br></div><div><b>《南昌起義》陳列斬獲中國博物館最高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獎”,并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紅色旅游先進集體”、“ 中國十大經(jīng)典紅色景區(qū)”,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一系列榮譽。</b><br></div><div><br></div><div><b>九十八載歲月崢嶸和戰(zhàn)斗歷程,南昌城頭那一聲槍響依然在紅色軍旅歷史的長廊中回蕩。這支人民軍隊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長征路上的鐵流萬里;從抗日烽火中的中流砥柱,到解放戰(zhàn)爭中的摧枯拉朽;從抗美援朝的立國之戰(zhàn),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守護 —— 人民軍隊用鮮血和忠誠鑄就了一座不朽的信仰豐碑。<br><br>“洪哥警影”本人是一名愛好紅色軍旅歷史研讀和攝影的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的后代,這里是咱不久前從湖南長沙特意前往江西南昌,參觀該起義紀念館時,手持 D810單反相機實拍組照的部分圖片選輯和史料注釋(本人參觀該館共計拍片170余張,這里僅選發(fā)其中70余來張),旨在盡可能擇要回顧、深刻再現(xiàn)人民軍隊南昌起義的歷史過程、具體細節(jié)、軍旅故事和內(nèi)涵意義,頌詠軍史,傳承軍旗,弘揚軍魂 —— 以此獻給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b></div> △<b>紀念館正廳“打響第一槍”主題雕塑</b> △<b>紀念館正廳“打響第一槍”主題雕塑</b> △<b>危難中奮起</b><div><b>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fā)動"清共"后,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利用共產(chǎn)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并指派周恩來為起義領(lǐng)導機關(guān)前敵委員會書記。</b></div> <b>△國民黨右派全國大屠殺統(tǒng)計表<br>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國民黨右派殺害的共產(chǎn)黨員活動革命群眾31萬多人,其中國共產(chǎn)黨員2.6萬多人。</b> △<b>毛澤東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在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八七”會議上,結(jié)合中國當時國情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 著名論斷。即中國內(nèi)部沒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這是由中國當時國情特點決定的。</b> <b>△偉大的決策:舉行南昌暴動</b> △<b>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中共前敵委員會 ,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lǐng)導這次起義。</b> △<b>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guān),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b> <b>△江西南昌大旅社——南昌起義指揮部</b><div><b>此處及其附近所轄五處革命舊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和朱德南昌舊居。</b></div> <p class="ql-block"><b>△油畫《部署南昌起義》</b></p> <b>△油畫《周恩來賀龍會見》</b> △<b>南昌起義部隊兵力部署圖</b><div><b>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共2萬余人。</b></div><div><br></div><div><b>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余人。</b><br></div> <b>△起義部隊軍號</b> <p class="ql-block">△<b>金殼懷表:“第一槍”計時器</b></p><p class="ql-block"><b>這塊瑞士制造的懷表是賀龍購買于北伐戰(zhàn)爭時期,因走時準確,外觀漂亮,賀龍十分愛惜。1927年8月1日,賀龍擔任南昌起義總指揮時,用的就是這塊懷表。</b></p> <b>△起義指揮部電話機</b> <b>△打響第一槍</b><div><b>8月1日2時,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zhàn)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b></div> <b>△南昌起義戰(zhàn)果統(tǒng)計表</b><div><b>激戰(zhàn)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0余支(挺),子彈70余萬發(fā),大炮數(shù)門。</b></div> <b>△起義部隊軍帽</b> <b>△起義部隊紅領(lǐng)帶</b> <b>△起義部隊軍衣</b> <b>△油畫《南昌起義》黎冰鴻 作</b><div><b>南昌八一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為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工農(nóng)群眾,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城南昌發(fā)動的武裝起義。</b><br></div> <b>△油畫《南昌起義》局部</b><div><b>—— 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祝賀龍、葉挺</b></div> <b>△油畫《南昌起義》局部</b><div><b>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起義部隊成為工農(nóng)紅軍的骨干之一。</b></div> <p class="ql-block"><b>△武漢中央政治學院女生隊30余名女兵參加了南昌起義。</b></p> △<b>南昌起義歌 —— 南昌民謠</b> <b>△南征下廣東</b><div><b>八一南昌起義后,國民黨反動派調(diào)兵遣將,“討伐”起義軍。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標是“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nóng)政權(quán),后取廣州,再舉北伐”。</b></div> <b>△南昌起義部隊南進路線圖</b><div><b>起義軍自1927年8月3日起先后撤離南昌,經(jīng)江西瑞金、會昌,轉(zhuǎn)進福建長汀、上杭,于9月下旬到達廣東潮州、汕頭地區(qū)。隨即被優(yōu)勢敵軍擊散,一部分退至海陸豐地區(qū),加入了東江地區(qū)農(nóng)民的武裝斗爭; 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lǐng)下轉(zhuǎn)戰(zhàn)至湘南,開展游擊戰(zhàn)爭。</b></div> <b>【朱德手槍】<br></b>△<b>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創(chuàng)辦3軍軍官教育團,親任團長,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干部。起義期間,朱德同志一直佩帶著這把手槍,以后也一直帶在身邊,直到解放后。</b> △<b>血戰(zhàn)三河壩</b><div><b>9月20日,前委根據(jù)形勢發(fā)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lǐng)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fā);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lǐng)第11軍25師和第9軍教導團共約3000多人,據(jù)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國民黨錢大鈞部約兩萬余人,由梅縣區(qū)松口撲向三河壩。朱德和25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指揮了這場阻擊戰(zhàn)。</b></div> <b>△油畫《三河壩 狙擊戰(zhàn)》</b> <b>△起義部隊步槍</b> <b>△起義部隊子彈帶</b> <b>△起義部隊重機槍</b> △<b>國畫《賀龍入黨宣誓 》</b> <b>△“贛南三整”<br>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根據(jù)中共中央計劃,起義軍于8月3日陸續(xù)撤離南昌,南下失敗后,在與黨中央失去聯(lián)系情況下,朱德、陳毅率領(lǐng)南昌起義軍余部向贛南進軍途中,為保存革命火種,相繼在天心圩、大余、上堡, 三次對部隊進行整頓、整編和整訓,史稱 “贛南三整”。</b> <b>△油畫《朱德贛南整編部隊》</b> <b>△蠟像《朱德贛南整編部隊》</b> △<b>油畫《朱德贛南整編部隊》</b> <b>△朱德在天心穻大會上的講話</b> <b>△油畫</b>《<b>湘南起義》</b><div><b>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lǐng)的南昌起義余部,從粵北轉(zhuǎn)移到湘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農(nóng)軍的配合下,發(fā)動湘南起義。攻占宜章后,成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占領(lǐng)湘南十多個縣,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工農(nóng)革命軍很快發(fā)展到1萬余人。</b></div> <b>△起義部隊迫擊炮</b> <b>△起義部隊火炮</b> <b>△起義部隊發(fā)報機</b> <b>△“紅十字”馬燈:照亮戰(zhàn)士前進方向</b> <b>△起義部隊草鞋</b> <b>△轉(zhuǎn)戰(zhàn)上井岡</b> <b>△秋收起義部隊與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部隊井岡山會師路線圖</b> <b>△油畫 《朱毛兩軍會師》 何孔德 作</b> <b>△油畫 《朱毛兩軍會師》 局部</b><div><b>此后,這兩支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lǐng)下,轉(zhuǎn)戰(zhàn)閩粵贛湘邊,最后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湘南起義,并于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同毛澤東領(lǐng)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b></div> <b>△油畫 《遵義會議》沈堯伊 作</b> <b>△油畫 《紅軍長征三軍大會師》蔡亮、張自嶷 作</b> <b>△中國工農(nóng)紅軍軍旗</b><div><b>1933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成立紀念日。</b><div><b><br></b></div><div><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b></div></div> <b>△群英耀中華</b> <b>△壁雕《南昌起義主要將領(lǐng)周恩來、聶榮臻、朱德》(局部)</b> △<b>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b><div><b>1955年,首次授銜十大元帥中,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陳毅、林彪等7位元帥都參加了南昌起義,另一位元帥徐向前也因這次起義而走上革命道路。</b><div><br></div><div><b>還有粟裕、陳賡、張云逸3位大將,周士第、蕭克、楊至成、趙爾陸4位上將,還有7名中將、6名少將亦是出身于南昌起義。</b></div><div><br></div><div><b>整個起義參與者超20000人,只有1042人被記下了名字,這其中還有470人犧牲在建國前。</b><br></div></div> △<b>雕像:周恩來(1898年—1976年)</b> △<b>雕像:朱 德(1886年 — 1976年)</b> △<b>雕像:賀龍(1896年—1969年)</b> <b>△雕像:劉伯承(1892年—1986年)</b> <b>△雕像:陳毅(1901年-1972年)</b> △<b>雕像:聶榮臻(1899年—1992年)</b> <p class="ql-block"><b>△雕像:葉挺(1896年—1946年)</b></p> <p class="ql-block"><b>△雕像:粟裕(1907-1984年)</b></p> <p class="ql-block"><b>△雕像:陳賡(1903年—1961年)</b></p> <p class="ql-block"><b>△雕像:蕭克(1907年—2008年)</b></p> <b>△雕像:周士第(1900年—1979年)</b> <b>△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軍旗、八一勛章</b> △<b>雕塑:南昌起義領(lǐng)導人劉伯承、葉挺、周恩來、賀龍、朱德(從左至右)</b> <b>△雕塑《打響第一槍》局部</b><div><b>當年起義的槍聲已遠,戰(zhàn)斗的硝煙已散,但南昌城頭升起的八一軍旗卻依然高高飄揚,并將永遠飄揚。</b></div> △<b>如今,在歷史飛躍發(fā)展的新中國新時代,當福建艦航母劈波斬浪,殲-20隱形殲擊機翱翔藍天,東風51戰(zhàn)略導彈威震寰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人民軍隊的鋼鐵鋒芒,更是一代代軍人用青春熔鑄的忠誠豐碑;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國家的尊嚴;沒有軍人的奉獻,就沒有人民的安寧。</b><b><br><br>未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必將在收復臺灣、釣魚島、南海諸島、捍衛(wèi)祖國和亞太、世界和平的使命和偉業(yè)中,建立更加卓越的軍旅功勛,書寫倍加壯麗的錦繡篇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