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一路飛馳,快樂如風【火山*呼市*朔州】

一溪云?隨心筆記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盛夏悶熱得有些心煩意亂,短暫計劃,收拾行囊,一路往北飛馳,山山海川在眼前,快樂如風</p> 休眠萬年的煉丹爐 烏蘭哈達 <p class="ql-block">烏蘭察布集寧北部的烏蘭哈達地質公園,其中的火山群已在草原上休眠了近萬年,黑色火山礦石裸露在外酷似火星表面,這里有開闊的草原,休眠萬年的煉丹爐,這里有藍天白云及自由自在的心情,這片火山,是來烏蘭察布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烏蘭哈達地質公園可以自駕進入,從游客中心南門出發(fā)沿著208國道直行第一個紅綠燈左拐即進入公園,道路嶄新,從8號火山開始到最北邊的3號火山止,半天的時間在火山群公園內,攀登遙望地質奇觀。</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第四紀火山產(chǎn)物。園內有火山20余座,它們是在內蒙古高原南緣發(fā)現(xiàn)的全新世(距今1萬年)有過噴發(fā)的唯一火山群。這里集聚著草原火山群、熔巖地貌及堰塞湖景觀,為天然的“火山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是8號和7號火山南北尖山,屬于烏蘭哈達火山群中火山活動相對最晚的,據(jù)說山頂上有許多木化石及大量的礦石結晶,所以這里也是撿拾瑪瑙、玉石之地</p> <p class="ql-block">6號火山南煉丹爐,這里最熱鬧,有許多“宇航員”在這里登陸,火山已經(jīng)部分塌陷</p> <p class="ql-block">香青蘭在棕黑色火山石間燦爛盛放著</p> <p class="ql-block">5號中煉丹爐火山</p><p class="ql-block">曾于2015年12月上過《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4號黑腦包火山</p><p class="ql-block">分別在三萬年、兩萬年和一萬年前噴發(fā)過,是結殼狀火山</p> <p class="ql-block">3號北煉丹爐火山</p><p class="ql-block">是烏蘭哈達火山群中唯一可以到達火山口的火山,也是公園內設施最為完善的一座火山,沿著棧道一路登頂火山,巨大的碗狀火山口,站在山頂還可俯瞰壯闊的草原全景。</p> <p class="ql-block">烏蘭哈達火山群主要是第四紀晚更新世的裂隙式火山。這種噴發(fā)方式也被稱為冰島式,火山的巖漿沿著一條地殼裂隙涌出來,偶有濺落的火山渣會形成帶狀的山包,但并沒有明顯的火山錐,這種噴發(fā)方式在國內極為罕見。進入全新世,這條長約12公里的裂隙上,火山活動轉化為總體受斷裂控制的中心式一斯通博利式噴發(fā),形成了我們所見的3座煉丹爐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鏈。這種火山的巖漿沿中心管道噴發(fā),爆破噴出火山碎屑物,降落形成火山錐,而且火山噴發(fā)時間近,火山錐結構完整、體態(tài)優(yōu)美。大部分錐體主要由玄武質熔結集塊巖及碎成熔巖組成,已遭受一定剝蝕,但多數(shù)火口形態(tài)仍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百度</p> 朔州的往事千年 <p class="ql-block">往內蒙路過了山西朔州,西北毗鄰內蒙古,南扼雁門關隘,朔州古稱馬邑,自古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境內有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長城保存相對完整有三百余千米,這里還有遼金古剎崇福寺和凈土寺,是尋幽訪古的絕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廣武明長城東接雁門關,西望寧武舊城,是國內現(xiàn)存包磚較完整的明長城之一</p><p class="ql-block">標志性敵樓“月亮門”因自然侵蝕坍塌,次年采用3D技術重建但未能復原原貌。</p> <p class="ql-block">朔州<b>崇福寺</b>,《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監(jiān)造,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現(xiàn)有規(guī)?!,F(xiàn)存建筑中除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遺構外,皆為明清建筑,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崇福寺現(xiàn)有五進院落,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千佛閣、三寶殿、彌陀殿、觀音殿;兩側為鐘鼓樓、文殊堂、地藏堂。</p><p class="ql-block">山門檐下懸清乾隆年間匾額“崇福寺”,氣勢恢弘。</p> <p class="ql-block">第一進院落,正中為金剛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內供有三大士和四大金剛,為近年新塑。</p> <p class="ql-block">二進院落,左右為造型小巧精致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千佛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一層設圍廊,二層設勾欄平座,屋頂為雙層重檐歇山頂,南北各出抱廈一座。柱頭上有闌額和枋,屋頂舉折平緩。整體結構簡約典雅,端莊秀麗,設計精妙。</p> <p class="ql-block">千佛閣內供彌勒銅像一尊,背后是護法韋陀造像;東邊是7尊石砂巖造像,為朔州南榆林鄉(xiāng)舊廟遺址出土文物;西邊的貼金檀木造像是朔州西山名剎神應寺的遺物。</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小木作樓閣。樓閣二層三檐,正面抱廈伸出,柱子又瘦又高,刻工異常精致,還可見貼金龍鳳圖案。</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背面及三進院落地藏堂和文殊堂</p> <p class="ql-block">三寶殿即大雄寶殿,位于三進院落的正中央,三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殿內佛壇上的貼金彩塑三世佛為明塑,四壁滿墻清代壁畫,東西兩壁各繪小佛十列,姿態(tài)各異,共計千尊。</p><p class="ql-block">梢間墻壁上繪有三國蜀漢的武將。</p><p class="ql-block">角落里有一尊銅制的當?shù)爻勤驙斔芟?lt;/p> <p class="ql-block">四進院落,彌陀殿之金代五絕之彌陀殿。</p><p class="ql-block">大殿及香爐即為“黑神話·悟空”取景處。</p><p class="ql-block">彌陀殿高達19米,體量巨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高大的臺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p><p class="ql-block">彌陀殿檐柱之斗拱,是柱頭應用斜栱的最早實例?!靶睎淼慕Y構為第1跳華栱兩側各施斜栱一縫,第2跳華栱兩側各施加斜栱兩縫”——柴澤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綜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絕之一——屋脊琉璃。</span></p><p class="ql-block">正脊上兩尊高達1.5米的琉璃武士尤其奪人眼球,只見他們身穿盔甲,壯碩威猛,作奔馳狀,是國內現(xiàn)存最大的遼金鎮(zhèn)殿武士俑,琉璃脊剎中間也有一抱拳武士,所有的琉璃脊剎、脊獸、鴟吻均為金代原物,世間罕見。</p><p class="ql-block">金代五絕之二——華冊巨匾。</p><p class="ql-block">所謂華帶豎匾與稱量谷物的“斗”非常相似,亦有“斗匾/陡匾”的別稱。這塊高4.3米的巨匾(反過來應證了斗拱的巨大)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金代匾額,其中的每個字都有0.9米高,字體遒勁</p> <p class="ql-block">金代五絕之三——雕花窗欞。</p><p class="ql-block">彌陀殿正面5楹窗欞,以明間為中心,東西次間和梢間兩兩對稱,有雙交、四交和極其少見的六交,組成斜方格、菱花、團花、米字格等十五種樣式,全部為金代原物!刀法純熟,古樸精巧,極富藝術美感和視覺沖擊力,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圖案最多、最華麗的雕花門窗。</p> <p class="ql-block">金代五絕之四—金代塑像背光</p><p class="ql-block">彌陀殿內設有寬大佛壇,供奉<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方三圣”貼金塑像</span>三尊,正中阿彌陀佛,兩側的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兩側有肋侍菩薩4尊,護法金剛兩尊,這9尊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像比例適度,服飾精致,面型豐滿,神態(tài)端莊,有唐、宋造像之風韻,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主尊其后的背光高達14米,藤條編織成架,鏤空泥塑彩繪,火焰紋飾,上有飛天、伎樂天、卷草花卉等,是國內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最精致的背光屏。</p><p class="ql-block">佛壇前是明清雕塑的幾尊小佛。</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金代五絕之五——金代壁畫。</p><p class="ql-block">現(xiàn)遺存約有320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內四壁滿繪壁畫,內容以說法圖為主,大都屬金代原作。</span></p><p class="ql-block">殿中西面南壁高達4.68米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觀世音像,這是我國最為高大的千手觀音壁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說法圖中佛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手結說法印。每尊佛像兩側畫肋侍菩薩各一。肋侍菩薩頭戴花冠,胸有瓔珞,服飾華美,佛像背光兩側有飛天,與祥云交織在一起。佛像的嘴唇上都繪有胡須,與朔州地處北疆且金代是少數(shù)民族有關。</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位居寺之最后,觀音殿月臺與彌陀殿臺基相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小巧雅致。單檐歇山頂,頂上布灰瓦,脊剎上有“天下太平”四字。前檐正中“觀音殿”木匾為明1413年所制。</p><p class="ql-block">檐下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耍頭砍成批竹昂式,古樸簡潔。明次間皆裝隔扇、無窗。</p> <p class="ql-block">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乳栿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增大了空間。為了減輕荷載,四椽栿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長的人字叉手,將前槽上部荷載傳遞到前后檐柱上。這一結構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反映了建筑技術上的獨具匠心。</p><p class="ql-block">佛壇上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彩塑3尊。主尊前的石雕佛頭為五代原作。</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附近的<b>凈土寺,</b>主殿創(chuàng)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其間的天宮樓閣藻井精巧絕倫</p> <p class="ql-block">這對石獅可能為遼代遺存,面部造型酷似猿人,披頭散發(fā)的特征在隋唐以后的中國石獅中極為罕見,因獨特的“披頭散發(fā)”造型和精湛的雕工被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贊為應縣三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闊進深均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簡板瓦,綠琉璃瓦明邊。斗棋疏朗,具有顯著的側角和升起,仍保持著金代建筑風貌。</p> <p class="ql-block">殿頂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劃為9格,分作9個藻井,八門九星之天宮樓閣,全為木質雕刻。數(shù)當心間的藻井最大,傳說中間那兩條金色的浮雕雙龍會在深夜飛舞。</p> <p class="ql-block">中央八邊形藻井以綠龍雕飾為核心,搭配瀝粉貼金工藝,龍鱗、龍爪等細節(jié)清晰可見。周圍環(huán)繞的天宮樓閣采用極細木料雕刻,屋檐、脊獸等部件均細膩入微,甚至屋檐上的脊獸被賦予眉目表情,展現(xiàn)了超高的技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每個藻井中心為一紅色圓星,旁用上萬塊小木條與小木塊飾成“天宮樓閣”,混金彩繪。下層四周置平座,設欄桿,四面各開一門,共八門。</p><p class="ql-block">天宮樓閣與藻井相呼應,莊嚴雅致,閣內壁板上繪佛像。八門九星和天宮樓閣都是小木雕刻,從星檐、斗拱到吻獸、欄桿,構件玲瓏精巧,規(guī)格手法變化多樣。</p> <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室內天花的一種裝飾性處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宮殿或寺廟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裝飾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畫。面闊3間或5間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間正中使用一個藻井,凈土寺大殿的藻井卻布滿3間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間為斗八藻井,正中金龍盤繞,氣勢磅礴。另外八個藻井則成八角、正六、長六角、菱形等。采用的是《營造法式》中天宮樓閣的制作方法,構造精美,雕工巧細。</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殿內有清代壁畫,內容為佛,菩薩,弟子等,構圖和技法具民間傳統(tǒng)畫風。</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廣場側面的馬邑博物館內有一座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值得一看(原塔塔身在臺北),可惜展館在修繕,另有十六羅漢像、遼金彩繪石雕像、木雕貼金菩薩像、元代金耳杯、金飾件等國家一級文物49件</p> 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 <p class="ql-block">呼市具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云中郡。明萬歷三年(1575年),阿勒塔汗在此興建“庫庫和屯”城。明朝賜城名為“歸化”。[28]民國時改為歸綏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改歸綏市名為呼和浩特市。</p><p class="ql-block"><b>寶爾汗佛塔</b>的佛眼時刻注視著世上與人間。</p> <p class="ql-block">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p><p class="ql-block">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的<b>觀音寺</b>,建筑宏大精美,沙門教廟宇。沙門教是同喇嘛教風格迥異的佛教教派,尚青衣、戒葷吃素。</p> <p class="ql-block">觀音寺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開山祖師為具足老和尚。具足法師未出家前,患眼疾,生活十分艱難。一日,他在井邊打水時,因疲倦入睡,忽然夢見觀音菩薩來到身邊,對他說:“你若發(fā)心出家,修行積德,在此建廟、則眼病可愈”。夢醒后,他即回家告別親屬,遂參拜西茶坊關帝廟中的老和尚,剃度為僧,法號“具足”。自此,開始為籌備建寺,不斷奔走,募化四方。數(shù)年后,終于在水井旁建起了觀音寺,具足老和尚成為觀音寺的第一代住持。隨心所愿,觀音寺建成后,他的眼疾也果然痊愈。觀音寺的菩薩顯靈,周圍百姓一傳十、十傳百聲名遠揚,引得往來信眾、敬香者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b>清真大寺</b>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富?;孛窨?、陳、馬三戶帶頭捐資,進行擴建。</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八年(186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重修南北講堂。</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山門。</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土默特左翼末代都統(tǒng)丹津的后人將“丹府宅院”東邊地基施舍與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并增建照壁。</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二至十四年(1923—1925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所屬回民共同捐資重修。</p><p class="ql-block">193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望月樓。</p><p class="ql-block">禮拜大殿位于大門內,是全寺的主體建筑,有拱門三座,周邊飾有伊斯蘭特色的花草等紋飾,正門前有小型月臺一座,原寬10余米,后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修時因地勢緊張被拆除,代之以小月臺。后墻為磚砌實墻,自右向左分別刻有“見性”“正心”“誠”“修身”“明心十個字。南北兩側立面完全對稱相同,分五間,中間開中式雕欞方窗帶磚疊澀窗套,兩側四間開拱形窗洞,窗洞上下加磚雕彩繪裝飾。</p><p class="ql-block">屋頂以勾連搭相接的方式建造:第一進卷棚上起兩座六角攢尖式的亭子頂;第二進卷棚中間起一座八角攢尖式亭子頂;第三進卷棚,也是大殿中部核心空間位置上起一座高大的八角攢尖亭子頂;最后一進卷棚上起一座較小八角攢尖亭子頂。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可往內院</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大召無量寺</b></p><p class="ql-block">大召,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召”,意為“大廟”,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召,明代稱“弘慈寺”,歷史上又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稱謂。大召[2],是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qū)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屬于格魯派(黃教)。</p> <p class="ql-block">主軸線上由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和九間樓組成。大召的藏品豐富,堪稱大召“三絕”的銀佛、龍雕、壁畫,及佛殿內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晾佛節(jié)展開的巨幅唐卡等</p> <p class="ql-block"><b>金剛座舍利寶塔</b>是始建于清雍正年間的藏傳佛教建筑,現(xiàn)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獨特的五塔結構、蒙文天文圖石刻及千佛浮雕聞名。</p> <p class="ql-block">寶塔?高約16米,磚石結構,分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塔座雕刻獅、象、金翅鳥等圖案,南面拱門懸蒙、漢、藏三文匾額。??</p> <p class="ql-block">中央為七層小塔,四隅各五層,塔身鑲嵌佛像、菩提樹磚雕,共1560尊浮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蒙文天文圖石刻?在塔后北墻,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jīng)位置的經(jīng)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是世界唯一蒙古文標注的天文圖,具重要科研價值。??</p> <p class="ql-block">去<b>博物館</b>了解一個城市,呼和浩特,一個草原城市的千年往事</p><p class="ql-block">清達理札雅浮雕龍紋鹿角扶手紅漆木寶座:清代,鹿角、木通高114厘米,最寬114厘米,縱深100厘米,一級文物,阿拉善盟達理札雅捐贈。此寶座從樣式及用料均仿滿洲入關前王公使用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匈奴王金冠:戰(zhàn)國時期,鷹高6.7厘米,冠帶直徑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臥虎、臥式盤角羊和臥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國內發(fā)現(xiàn)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豬龍?:新石器時代祭祀圣物,體現(xiàn)早期北方文明的信仰體系。??</p> <p class="ql-block">鳥形雙系彩繪陶壺</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葬(小河沿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年。壺身呈鳥形,頸部飾以黑彩,造型生動展現(xiàn)了嗷嗷待哺的雛鳥形象,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反映了原始藝術與文化傳承</p> <p class="ql-block">青銅灶是漢代文物,1979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金河鎮(zhèn)格爾圖村墓葬</p><p class="ql-block">通高44厘米,由灶體、煙筒、釜、甑組合而成,采用分制組合工藝,各部件可拆卸。灶體呈船頭形,正面設長方形灶門,底部四角鑄有獸蹄足,兩側裝飾鋪首銜環(huán)紋。 ?</p><p class="ql-block">灶面設三個火眼,可同時進行蒸、煮、炒等多種烹飪操作。大釜上方扣合深腹盆形甑(底部有鏤孔箅板),用于蒸制食物;兩側小釜用于煮或燉。煙筒為龍首造型,高24.5厘米,龍口微張作嘶吼狀,煙道與灶膛貫通。 ?</p><p class="ql-block">作為內蒙古地區(qū)出土體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代青銅灶,其可拆裝結構與獸蹄足設計兼顧農耕與游牧需求,反映了漢代中原文化在邊疆的傳播及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嵌貝鹿形青銅鎮(zhèn) 漢</p> <p class="ql-block">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前室復原場景</p> <p class="ql-block">鎏金鹿角金步搖是北魏時期的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主體為黃金材質,高16.2厘米,重約70克,出土于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西河子窖藏。基座為鹿首造型,鹿角分叉并鑲嵌珠飾,枝杈末端卷曲成環(huán),懸掛金葉。 ?12</p><p class="ql-block">該步搖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如鮮卑族)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其造型融合了草原動物圖騰元素(鹿角),展現(xiàn)了魏晉時期北方民族金銀器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 ?</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釋迦佛像</p><p class="ql-block">這尊北魏佛像以銅鑄成,通體鎏金,佛陀面容慈悲,衣紋流暢如行云流水。北魏時期,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原,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此像融合了印度犍陀羅風格與漢地審美,是佛教中國化進程的早期見證。其精湛的鑄造技藝與鎏金工藝,代表了當時金銅造像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東羅馬金幣</p><p class="ql-block">1959年于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畢克奇東北水磨溝口出土,由東羅馬帝國皇帝列奧一世(公元457—474年)鑄造,為北魏時期文物。 ?</p><p class="ql-block">庫思老銀幣</p><p class="ql-block">是波斯薩珊王朝的貨幣,正面為國王側首半身像,頭戴高冠,王像前有“庫思老”銘文;背面中央為祭壇,兩旁各站一祭祀,手持利劍。該銀幣于1 965年在呼和浩特市壩口子古城修建水利工程時出土,直徑2.9厘米,為國家一級文物。 ?庫思老銀幣屬于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公元531-651年),波斯為加強與中國貿易往來,鑄造了大量銀幣。這些銀幣通過“絲綢之路”流入中國,主要在草原絲綢之路沿線被發(fā)現(xiàn),如呼和浩特、新疆等地。 ?</p><p class="ql-block">卡瓦德銀幣</p><p class="ql-block">是北魏時期由薩珊王朝第十九位國王卡瓦德一世(公元488-531年)復位后鑄造的銀質貨幣,1980年代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壩口子攸攸板鄉(xiāng)場漢板村。該銀幣是絲綢之路貿易的見證物,反映了中伊經(jīng)濟文化交流。 ?</p> <p class="ql-block">黃綠釉鸚鵡形提梁壺</p><p class="ql-block">唐代工匠以陶土塑成鸚鵡之形,壺身圓潤飽滿,鸚鵡昂首挺胸,喙部為流,尾部為柄,通體施黃綠雙色釉,釉面晶瑩如玉。鸚鵡在唐代被視為吉祥之鳥,此壺既實用又充滿趣味,展現(xiàn)了唐人“器以載道”的生活美學。其堆塑、壓印等工藝,更是唐代陶瓷多元創(chuàng)新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波斯銀壺</p> <p class="ql-block">綠釉刻牡丹紋鳳首花口瓶</p><p class="ql-block">是遼代的典型器物,現(xiàn)藏于該博物院。該瓶以綠釉為底色,結合刻花技法呈現(xiàn)牡丹花紋樣,造型融合了波斯金銀器的鳳首造型,是單色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p><p class="ql-block">瓶身為荷葉杯狀口、細長頸、鼓腹、平底造型,頸部飾以鳳首紋樣,肩部劃羽狀紋,腹部則以牡丹花葉紋為主。通體施以均勻的綠釉,整體風格簡潔而富有內涵。 ?</p><p class="ql-block">該瓶原型源自波斯金銀器,遼代工匠通過創(chuàng)新將其發(fā)展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造型。其美學特征體現(xiàn)了單色釉瓷器的極簡風格與繁復紋樣的結合,多次被收錄于中國文物網(wǎng)專題展示。 ?</p><p class="ql-block">該器物于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出土,</p> <p class="ql-block">高足玻璃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角形三彩洗</p><p class="ql-block">是遼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物,主要用途推測為文房用具,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該器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采用低溫彩釉燒制工藝,造型為八角形,符合遼代陶瓷器物的典型特征。紋飾方面,部分版本裝飾有纏枝牡丹紋或胡人馴獅紋,體現(xiàn)了遼代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遼代陳國公主金面具?:純金捶揲而成,眉眼、鼻梁清晰可辨,嘴角微揚,仿佛凝固了少女生前的容顏。契丹貴族篤信“事死如事生”,金面具不僅為逝者覆面,更寄托了靈魂永生的愿望。它是遼代黃金工藝與喪葬文化的雙重瑰寶,也是草原王朝貴族生活的真實剪影,反映契丹貴族“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p> <p class="ql-block">鎏金銀冠</p><p class="ql-block">遼代陳國公主佩戴的銀質禮冠</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的鎏金銀冠,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遼代金銀器中工藝最精湛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該冠采用分片錘擊成型工藝,以鏤空雕刻技法呈現(xiàn)道教元始天尊造像、鳳鳥紋等紋飾,重量達587克,出土時置于公主頭部左側。作為契丹貴族殯葬服飾重要組成,其金銀絲綴合工藝與鎏金裝飾彰顯了遼代手工業(yè)水平,而冠頂?shù)澜淘煜衽c耳墜佛教元素的共存,印證了遼代草原文明與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遼代彩繪木棺?。</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遼代貴族墓葬,棺板通體彩繪祥云、仙鶴等圖案,色彩鮮艷,融合佛教與草原文化元素,色彩歷經(jīng)千年仍鮮艷奪目。遼人信奉佛教,棺上紋飾融合了中原漢文化與草原信仰,既有升仙的寓意,也反映了契丹貴族對死后世界的想象。木棺的完整保存,為研究遼代喪葬習俗與繪畫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曾作為電影《尋龍訣》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釉里紅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是內蒙古地區(qū)唯一一件元代釉里紅瓷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p><p class="ql-block">該玉壺春瓶高21.5厘米,口徑6.5厘米,腹徑11厘米,通體施青白釉,口部至下腹部有約占器表40%的釉里紅斑塊,肩部和腹中部飾兩周凹弦紋。胎壁可見接痕,紅斑色澤鮮艷,屬元代瓷器中的珍品。 ?</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由景德鎮(zhèn)窯燒制,現(xiàn)藏于內蒙古博物院。其出土地點位于草原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節(jié)點,見證了元代集寧路古城的商貿繁榮及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 ?</p><p class="ql-block">右下 青花滿池嬌菱口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鈞窯“小宋自造”香爐</p><p class="ql-block">元代鈞窯瓷器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聞名,而這尊香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爐身渾厚端莊,釉色如晚霞般絢麗,流淌的紫紅斑紋自然天成。底部刻有“小宋自造”四字,推測為工匠署名。此爐器型碩大且完整,展現(xiàn)了元代鈞窯的燒制技術與審美追求,是研究中國陶瓷史的重要實物。</p> <p class="ql-block">左上 青釉龍首龜身硯滴</p><p class="ql-block">是一件元代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寧路古城遺址。該硯滴以龍首為造型,龜身為基座,龍首口銜蓮葉并飾有注水孔,龜背甲刻有“王”字紋路,造型融合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元素。 ?</p><p class="ql-block">材質與工藝?:采用青釉工藝燒制,龍首與龜身通過蓮葉紋飾相連,龜甲紋路采用陰刻技法呈現(xiàn)。 ?作為文房用具,用于貯存研墨用水,體現(xiàn)了元代瓷器在草原地區(qū)的創(chuàng)新應用。</p><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紅綠彩瓷文官傭</p><p class="ql-block">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該財神像出土于烏蘭察布市集寧路古城遺址,通高15厘米,采用紅綠彩瓷工藝制成,屬磁州窯系產(chǎn)品。其造型為倚座文官形象,面部豐滿,雙手交放于膝前,頭戴高冠,身著圓領長袍,腰纏帶飾,服飾以黃、綠、紅、黑四色相間搭配,飾有云氣紋和團花紋。 ?</p> <p class="ql-block">左上 鳳形金冠</p><p class="ql-block">左下 大明通行寶鈔紙幣</p><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五子登科銅鏡</p><p class="ql-block">右中 獻三皇廟雙獸耳銅簠是元代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為全寧路三皇廟捐奉的祭器,征集于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高9.1厘米,口徑21.3厘米,寬31.4厘米,腹部分飾回紋和雷紋,腹部中央開窗內鑄有“皇姊大長公主施財鑄造祭器永充全寧路三皇廟內用”字樣,落款時間為元延祐六年(1319年)。</p><p class="ql-block">右下 顏樂銘影青勺</p><p class="ql-block">元代“顏樂”款影青瓷勺是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的特色文物之一,該勺呈葫蘆狀,高2.5厘米,長9.8厘米,寬5.1厘米,柄端帶鈕,內底印有“顏樂”二字,通體施以青白釉。該器物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砧子山墓地出土,為研究元代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 ?</p> <p class="ql-block">元代銅鎏金阿彌陀佛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