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古道雄風~~紀念《義聲載道》立碑一百周年祭 ~~圖文作者*方方

劍津畫社~林游龍

<p class="ql-block">方方,學名方先彬,生于1938年,福建省莆田市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shù)學院黃楊木雕專業(yè)畢業(y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職業(yè)攝影師,南平市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南平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顧問、閩北臺屬聯(lián)誼會顧問,武夷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道雄風——紀念《義聲載道》立碑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作者*方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即1923年12月,南平茂地鄉(xiāng)筠竹坪村的農(nóng)民王堂選(1853 - 1924),因獨自修筑古道三千八百坎而驚動朝野 。時任北洋總理大臣、海軍總司令兼福建省省長的薩鎮(zhèn)冰(1859 - 1952),為褒獎王堂選捐金修路、不辭勞苦的壯舉,特勒石以志,將“義聲載道”碑立于古延平茫蕩山三千八百坎坎頂400級臺階處的山道旁 。時光荏苒,如今這塊碑已成為南平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百年歲月滄桑。</p><p class="ql-block"> 據(jù)《高鏞全集》記載:“出延平郡十五公里處有古道三千八百坎,因千尋峭壁,路況險阻?!蓖跆眠x先生自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起,憑借一己之力,毅然承擔起修路重任 。此后數(shù)年,他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傾畢生心血于鋪橋修路之事,最終大功告成,其事跡震驚朝野,薩鎮(zhèn)冰先生遂為之樹碑立傳 。</p><p class="ql-block"> 這個在坊間流傳百年的故事,感人至深。筆者經(jīng)多年收集相關(guān)資料和圖片,撰寫此文以作紀念。三千八百坎因“義聲載道”碑而聲名遠揚,更因該碑的名人效應而彪炳史冊。當?shù)亍叭О税倏?,坎坎出黃金”的山歌民謠,更是耳熟能詳。</p><p class="ql-block"> 茫蕩山有著獨特的高山地理風貌,是大自然饋贈的寶貴資源,那里民風淳樸。筆者采風之余,將當?shù)厣礁杳裰{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黃金。</p><p class="ql-block">‘義聲載道’碑,百年蔭千秋。</p><p class="ql-block">山高路又險,古樹名木多。</p><p class="ql-block">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p><p class="ql-block">村寨隔不遠,三里不同音。</p><p class="ql-block">煙囪有幾座,鄉(xiāng)里又鄉(xiāng)親。</p><p class="ql-block">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p><p class="ql-block">寶珠晴雨樹,天晴飄雨絲。</p><p class="ql-block">茫蕩千山秀,寒雪白葩葩。</p><p class="ql-block">青山棲彩鳳,田園五谷香。</p><p class="ql-block">春歸花不落,百合滿園春。</p><p class="ql-block">風雨百年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p><p class="ql-block">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p><p class="ql-block">兒女結(jié)親家,年節(jié)走親戚。</p><p class="ql-block">登高望絕頂,極目楚天舒。</p><p class="ql-block">悠悠分曠野,蕩蕩谷底風?!?lt;/p><p class="ql-block"> “義聲載道”碑歷經(jīng)歲月洗禮,命運坎坷。文革期間,它被造反派搗毀成碎塊,散落于荒郊野嶺。文革結(jié)束后,文物管理部門歷經(jīng)艱辛,將碎塊撿拾、拼湊復原,其中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筆者于1957年冬季,首次游覽三千八百坎,彼時只是游玩,尚無文物保護概念。后來多次上山,才逐漸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以及周邊環(huán)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1979年7月中旬,筆者有幸在茂地為茫蕩山景區(qū)拍攝古樹名木,工作半個多月,期間開始關(guān)注“義聲載道”碑的來龍去脈,并許下心愿:若有生之年能逢其立碑百年,定要寫一篇紀念文章。如今,六十六年過去,終于如愿以償,將相關(guān)資料與本文一同呈現(xiàn),以銘記這百年滄桑。</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別感謝南平市博物館首任館長盧??迪壬K麨樾迯蛽p毀的石碑,嘔心瀝血,耗盡精力,其功績堪稱無量。他的修復工程,與“義聲載道”碑同在,他的奉獻精神,可與天公試比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十二月于延平</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 年 七 月 重 識</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農(nóng)王堂選與茫蕩古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作者*方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茫蕩古道三千八百坎,坐落于老延平西北約十五公里處,因由三千八百級石階構(gòu)成而得名。這條古道曾是南平通往順昌、光澤等地,乃至進入江西、轉(zhuǎn)赴京城的唯一官道。其地勢險峻,不少石階鑿于懸崖峭壁之上,經(jīng)長期雨水沖刷,多處崩塌損毀,年久失修的路況給往來商賈行人帶來極大不便。</p><p class="ql-block"> 古延平茂地筠竹村村民王堂選(1853-1924),自幼務農(nóng),每日往返于三千八百坎,深知通行之艱。他立下行善之志,決心重修此道。這項工程浩大,絕非普通農(nóng)民所能輕易承擔,但王堂選矢志不渝。自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起,他在路邊設(shè)茶攤募捐,又四處奔走勸募籌資,前后歷經(jīng)十年,終于在1920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重修后的古道,由原先的三千八百坎拓展為五千四百四十二坎,每級石階高約十五公分、寬約一米,均以條石鋪筑。中途還修建了半巖亭、巖頭亭,供路人休憩避雨。其中巖頭亭又稱古堡,位于坎頂,出入口均為鵝卵石壘砌的拱狀山門,橫貫于古道頂峰的兩峰之間,內(nèi)部甕城可駐守兵丁,地勢險峻,素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是八閩重鎮(zhèn)古延平北大門的雄關(guān)要隘,堪稱“銅關(guān)鎖鑰,八閩咽喉”。(注:福建省在元代分設(shè)八路,明代改為八府,故有“八閩”之稱。)</p><p class="ql-block"> 一個普通農(nóng)民能以十年募捐、十年修筑的艱辛完成此舉,實屬不易。當時的知名人士與社會賢達紛紛聯(lián)名上疏,懇請對其褒獎。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任福建省長的薩鎮(zhèn)冰親赴三千八百坎視察,題寫“義聲載道”四個大字,命人鐫刻于大理石碑上,矗立在距坎頂400級臺階的山道旁。石碑高約170厘米、寬90厘米,中間楷書“義聲載道”,右側(cè)刻“王善士堂選捐金修路不辭勞苦,頌德者勒石以志”,左側(cè)署“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 薩鎮(zhèn)冰題”(并鈐“福建省印”)。如今百年已過,碑文雖有模糊,仔細辨認仍可看清全貌。</p><p class="ql-block"> 三千八百坎的歷史可追溯至更早。相傳古代此處僅是羊腸小道,民間傳說北宋楊八妹屯兵茫蕩山頂?shù)臅渫螅ù说亍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天”)時,因山路崎嶇、運糧不便,下令修建此道。經(jīng)民國重修后,古道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成為我國現(xiàn)存保護最完整的民間古道之一,現(xiàn)為國家一級景點。</p><p class="ql-block"> 三千八百坎景區(qū)景色秀麗、人文薈萃:山巒起伏間遍布古樹名木,空氣負離子濃度遠超國際國內(nèi)標準,堪稱天然“氧吧”;海拔1363米的山嶺上,林蔭蔽日、涼風習習,蟬鳴鳥語不時從山間傳出,透著深曠幽靜之美,是旅游、避暑、健身的絕佳去處,素有“福建廬山”之譽。筆者年輕時常上山游覽,曾賦詩贊曰:“茫茫云海霧朦朧,蕩蕩依依谷底風。三省通衢關(guān)隘地,冷杉古柏向陽紅。”</p><p class="ql-block"> 古堡東面石拱門前,六棵千年古杉宛如忠誠衛(wèi)士,挺拔入云,遠在南平市區(qū)城東方向亦可望見其雄姿。相傳這些古杉是楊八妹鎮(zhèn)守蒙瞳洋哨口時的“衛(wèi)兵”,如今依舊風姿綽約、威嚴肅穆。而橫貫坎頂兩山之間的巖頭亭古堡,以鵝卵石壘砌的拱狀山門為出入口,內(nèi)部甕城可駐守兵丁護衛(wèi),盡顯古道關(guān)隘的歷史厚重。</p><p class="ql-block"> 王堂選善士鋪橋修路、造福后人,其功德無量,早已在民間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十二月于延平</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 七 月 重 識</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省長薩鎮(zhèn)冰與《義聲載道》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作者*方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薩鎮(zhèn)冰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聲名卓著的人物,作為前清海軍總司令、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親歷將領(lǐng),他歷經(jīng)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及新中國四個時期,曾任上海吳淞商船學校校長、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兼代總理等職,1922年至1926年期間擔任福建省省長,也是中國海軍史上唯一一位見證北洋海軍從建立到覆滅,且活到新中國成立的將領(lǐng)。</p><p class="ql-block"> 薩鎮(zhèn)冰于清咸豐九年二月二十六日(1859年3月30日)出生在福州,字鼎銘,系雁門(今山西省代縣)薩氏蒙古族色目人。他自幼承家學,七歲師從名師王松辰學習孔孟學說,11歲進入馬尾船政學堂學習輪機駕駛。同治十一年(1872年)畢業(yè)后,他曾任少尉,游歷新加坡、菲律賓和日本;光緒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1880年學成歸國。1881年至1893年,他歷任澄慶兵艦大副、天津水師學堂教習及威遠、康濟兵艦管帶。</p><p class="ql-block"> 1894年,薩鎮(zhèn)冰參加中日甲午戰(zhàn)爭,奉命守衛(wèi)威海衛(wèi)附近的日島。在日島遭攻擊時,他奮勇抗敵,冒著密集炮火親自操控速射炮。這場戰(zhàn)爭始于當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派兵協(xié)助鎮(zhèn)壓,日本借機出兵干涉,后于7月在豐島發(fā)動突襲,拉開戰(zhàn)幕。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戰(zhàn),9月日軍進攻平壤,清軍總兵左寶貴戰(zhàn)死,其余將領(lǐng)潰逃;隨后日本艦隊在黃海攻擊北洋水師,致遠號等艦英勇作戰(zhàn)。1895年1月日軍總攻,17日劉公島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p><p class="ql-block"> 1896年后,薩鎮(zhèn)冰歷任吳淞炮臺總臺官、北洋水師幫統(tǒng)、海圻艦管帶、廣東水師提督等職。1908年,他率艦訪問南洋,成為中國宣撫華僑之始;1909年任籌辦海軍大臣、海軍提督,選定象山為軍港,增造軍艦,并隨載洵(光緒皇帝之弟)赴英、法、意、奧、德、俄、日、美等國考察購艦;次年任海軍統(tǒng)制,實掌海軍大權(quán)。民國后,他任吳淞商船學校校長、北洋政府參政員、福建清鄉(xiāng)督辦等,后復任海軍總長,授肅威上將軍銜,1920年一度兼代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組成臨時內(nèi)閣(任期僅三個月),這是他一生擔任的最高職務。</p><p class="ql-block"> 1922年,薩鎮(zhèn)冰任福建省省長。1923年12月,他視察南平茫蕩山三千八百坎,為褒獎修路義士王堂選,題寫并立《義聲載道》碑,以頌其功德,這段佳話流傳千古。作為佛門信徒,他此次到南平,首站便前往千年古剎明翠閣禪寺拜謁方丈自空長老,并以福建省佛教居士林林長的身份贈送大量佛教經(jīng)書,還親手撰寫嵌名聯(lián)“自古名山僧進德,空場妙諦我知無”贈予自空上人,成為傳世文化名聯(lián)。</p><p class="ql-block"> 任福建省長的五年間,薩鎮(zhèn)冰大力推動地方慈善事業(yè):倡導設(shè)立孤兒院、工藝傳習所、收容院等,將福州沿街乞討者、盲人、殘疾人及無依無靠者集中安置,按月發(fā)放衣食費用,對維護社會治安起到重要作用。1926年北伐軍入閩,隨著北洋政府統(tǒng)治垮臺,他卸任省長,此后駐南港賑災,督導災民建房、修路、筑橋、勸耕;1929年至1933年,赴閩西、閩東地區(qū),在龍巖、霞浦、南平等地開展施賑、筑堤、鋪路等慈善工作。1933年,他支持李濟深等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延建省”省長(下轄閩北十六縣,省府設(shè)延平),后因閩北軍情緊張,省府未及在1943年元旦成立便告吹。1934年至1935年,他居福州修編《雁門薩氏家譜》;1936年赴山西雁門探訪祖籍地;1937年往南洋考察并宣慰僑胞;1938年取道安南(越南)回國,抗戰(zhàn)期間輾轉(zhuǎn)四川、貴州、湖南、云南、廣西、陜西、甘肅等地??箲?zhàn)勝利后返回福州,1947年被推為福建佛教醫(yī)院董事長,繼續(xù)投身公益。</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各民主黨派響應中國共產(chǎn)黨《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薩鎮(zhèn)冰聯(lián)合同仁劉通、丁超五等民革志士及社會知名人士聯(lián)名發(fā)表公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頒布歡迎解放軍的安民告示。福建解放前夕,國民黨代總統(tǒng)李宗仁勸其赴臺,他以年邁多病婉辭,選擇留在大陸,投向新中國。</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薩鎮(zhèn)冰積極參與救火會、社會救濟協(xié)會、革命遺孤?lián)嵝魰?、水災善后委員會等工作。同年9月,他以愛國民主人士身份作為特邀代表,任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還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學習馬列主義,參政議政。</p><p class="ql-block"> 1951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占漢城(現(xiàn)首爾)的消息傳來,歷經(jīng)甲午海戰(zhàn)之痛的薩鎮(zhèn)冰激動落淚,賦詩:“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痹娭小拔迨咻d”即指1894年甲午海戰(zhàn)至1951年的歲月,這場勝利是晚清以來中國軍隊對外戰(zhàn)爭的重大突破。他晚年曾有騎馬照片,自題詩“行年九十,壯志猶存。乘茲款段,北望中原”,盡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愛國情懷。</p><p class="ql-block">1952年4月10日,薩鎮(zhèn)冰在福州病逝,享年94歲,安葬于福州西門外梅亭,毛澤東、周恩來等送花圈并致唁電。其著作有《古稀吟集》《耄年吟草》《仁壽堂吟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十二月于延平</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 年 七 月 重 識</p> <p class="ql-block">以上參閱:</p><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版《福建文史資料》第五輯“薩鎮(zhèn)冰生平及其軼事”作者:陳貞壽。</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第一版《福建民族與宗教》第六章“福建蒙古族” 薩鎮(zhèn)冰,作者:鄭建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編者按:“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黃金”方方老師同樣感受到修路義舉的偉大,在這立碑一百年之際,專門為此寫了這三篇文章,讓人了解了那段歷史,同時能讓人心向善,2023年12月2日是方方老攝影家的85晉86的生日,他用發(fā)表文章來過這個特殊的生日,希望能讓讀者感受他奉獻的快樂。</p>

薩鎮(zhèn)冰

三千八百

古道

王堂

延平

義聲

載道

修路

方方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