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螢火微光,照亮鄉(xiāng)土閱讀之路——一名農(nóng)村幼師的“無心”與初心</p><p class="ql-block">(屋檐星光與沙地上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昨晚19:00--21:00我參加了北部群第一次《教育家精神讀書分享》會,來自北京、湖南、山西、吉林、遼寧鐵嶺等9位老師講述了踐行教育家的故事,我有幸是其中一位。昨夜傾聽其他八位教育星火,(呵呵,我是九分之一)猛然徹悟:當城里孩子遨游繪本森林時,我的農(nóng)村娃娃們正踮腳采摘屋檐的晨露書香。 </p><p class="ql-block"> 我們讀落葉寫成的畫冊,用沾泥小手點數(shù)蒲公英的頁碼;當孩子舉著絨毛高喊“書種子飛起來啦!”——那些乍亮的瞳孔,正是星光落進土壤的模樣。 </p><p class="ql-block"> 不再焦慮繪本短缺。沙地里樹枝寫下的歪扭“人”字,爺爺皺紋里綿延的生命之書,都在訴說真諦:教育家精神的筋骨,原就生長在這片泥土地里。 原來所謂追光,不過是讓每個鄉(xiāng)村孩童相信:你踮腳摘星的姿勢,本身已是璀璨星光。 </p><p class="ql-block"> 很榮幸今晚能有十分鐘,和北部教育家精神的同仁們,一起參與這次教育家精神征文活動的匯報分享。這與其說是一次匯報,不如說是一份來自田間地頭的、微小卻熾熱的實踐報告。</p><p class="ql-block"> 我的切入點很簡單,甚至很“土”——點亮農(nóng)村幼兒園的閱讀之光。課件是我在用手機一點一點做出來的,談不上精美,卻凝結(jié)著我和孩子們最真實的日常。講述的,就是如何在我們的農(nóng)村幼兒園里,帶著一群小小孩,去觸摸書本的溫度,點亮閱讀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能入選(9/45),說實話,最初是意外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細看其他八位入選者,皆來自閃亮的“城里學(xué)?!?,議題宏大、視角新穎。而我,一個最普通的農(nóng)村幼兒園長,拿著手機做的簡陋課件,講的只是田野阡陌間的小故事:如何利用有限的繪本資源,如何在家長識字率有限的背景下做親子共讀引導(dǎo),如何讓孩子們在泥土與炊煙中愛上翻書的聲音……這份“不一樣”,恰如一面鏡子,照見了教育的另一種真實——關(guān)乎泥土,關(guān)乎起點,關(guān)乎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正是這份源自實踐的真實、這份扎根鄉(xiāng)土的獨特性,讓我的分享呈現(xiàn)出一種“異質(zhì)性”的生命力。這要歸功于老師帶領(lǐng)我們進行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學(xué)習(xí)!正是在不斷的學(xué)習(xí)反思中,我學(xué)會了如何將理論活化成田間地頭的實踐,如何把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敘事,具象化為一本書、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具體改變。這份學(xué)習(xí)的賦能,讓我找到了將專業(yè)性與本土性融合的表達。</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份源于鄉(xiāng)村實踐的文字被推薦給了《中國教師報》,于我而言,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是對這個微小領(lǐng)域的肯定信號?;仡^看去,貫穿始終的,竟是一個質(zhì)樸的領(lǐng)悟:</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在教育路上放下對“小我名利”的執(zhí)著,將格局放大,去看見鄉(xiāng)土,看見更多農(nóng)村孩子的現(xiàn)實困境,那份純粹的初心——只為點亮更多孩子閱讀旅程的螢火微光——它本身,就是照亮前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這份“無心插柳”的背后,是扎根泥土的恒心,是一顆“但問耕耘”的初心。它讓我明白,教育的價值,從不在于身處何方、條件優(yōu)劣,而在于你是否點燃了一盞燈,即使微弱如螢火,也能在某個孩子的世界里,照亮一小段行程。</p><p class="ql-block"> 這份初心,是我繼續(xù)前行的底氣,也愿它能匯聚微光,照亮更遼闊的鄉(xiāng)土閱讀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