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dāng)黃浦江的風(fēng)掠過肩頭,上海的展館便成了打開文明與藝術(shù)的密鑰。這一次,我們循著時光的脈絡(luò),從世博中國館那抹醒目的中國紅啟程,途經(jīng)上海博物館里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最終在浦東美術(shù)館的光影里,與大師們來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讓目光與展品相撞,讓心靈與歲月共鳴。</p> 一、世博中國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騎著自行車去觀看上海的“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隔很遠(yuǎn),就看到了那抹懸在鋼骨叢林間的中國紅。車輪不覺快了起來,仿佛被斗拱間流淌的六百年引力召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看,指尖似能觸到榫卯銜接,凹槽里藏著魯班尺的刻度,凸棱上沁著紫檀木的體溫。最上面是一個大平面造型,讓人聯(lián)想到厚德載物。 <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然懂了什么叫‘“建筑會說話”。</span></p> 二、上海博物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博物館外排起長龍,眾人皆為探尋往昔文明而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埃及文明”展廳內(nèi)人頭攢動,“圖坦卡蒙”時代的生活場景漸次浮現(xiàn)。古埃及的轉(zhuǎn)型、“一神崇拜”的出現(xiàn)、少年法老回歸傳統(tǒng)的力量——答案或藏在精美陶罐、雕像與木乃伊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犀珍獻(xiàn)”展廳,藏有明清各樣犀角杯,體現(xiàn)出中華手工藝傳統(tǒng)所具有的物盡其用、材盡其美、工盡其巧等價值追求,傳遞著古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賞技藝同時,也為今天的工藝實踐提供藝術(shù)參考與文脈滋養(yǎ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館內(nèi)另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物品”展與“明清家具”展。</p> 三、浦東美術(shù)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jìn)浦東美術(shù)館,仿佛瞬間墜入春天。不少作品曾見于美術(shù)教材,備感親切。“陳逸飛畫展回顧”中,藝術(shù)家對紅色文化的弘揚,值得我們教育者學(xué)習(xí)?!熬喸飕F(xiàn)代”展帶來巴黎奧賽博物館的瑰寶,馬奈、德加、莫奈等大師的作品齊聚,他們各異的筆觸、鮮明的色彩與獨特的造型,讓人真切觸摸到彼時的情感。原來,生命本是一場即興創(chuàng)作,簡單復(fù)制現(xiàn)存之物,算不上對世界的貢獻(xià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滬上文化漫游,在光影與歲月的交織中悄然收尾。從世博中國館里那抹驚艷的“中國紅”,看盡華夏文明的厚重底色;到上海博物館的犀角器與古埃及文物隔空對話,觸摸歷史長河里的文明印記;再到浦東美術(shù)館的春日展廳中,與莫奈的睡蓮、陳逸飛的筆觸撞個滿懷,讀懂藝術(shù)與生命的即興共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來行走在上海的展館間,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古人對話,與大師對話,更與內(nèi)心對美與文明的向往對話。那些凝固在展品里的智慧與情感,終將化作眼里的光,照亮往后的路。下次再見,依舊是為這份心動而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