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九日下午一時(shí),我來到了安徽省黃山市歙(she)縣,游覽觀光了黃山市著名的“國家AAAAA級(jí)旅游景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 ,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盎罩莨懦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與“四川閬中”、“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zhèn)。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因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里,形成了“城套城”的獨(dú)特風(fēng)格?!盎罩莨懦恰保侵袊蟮胤綄W(xué)派之一的“徽派”發(fā)祥地,被譽(yù)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是“徽州文化”以及“國粹京劇”的發(fā)祥地,也是“徽商”主要發(fā)源地。1986年,“徽州古城”,被國務(wù)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徽州古城”,又被列入了“國家AAAAA級(jí)旅游景區(qū)”。“徽州古城”,是“古徽州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又被評(píng)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單位”。</p> <p class="ql-block"> 宋代至明清時(shí)期,“徽州古城”進(jìn)行了多次擴(kuò)建和修繕。民國時(shí)期,“徽州古城”景觀,遭到了極為嚴(yán)重的毀壞。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出臺(tái)了多項(xiàng)措施,保護(hù)“徽州古城”,并對(duì)“徽州古城”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增修和維護(hù)?!盎罩莨懦恰?,分為內(nèi)城、外郭,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此外,還保留了大量的甕城、城門、古街與古巷。</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城區(qū)景點(diǎn) :包括“徽?qǐng)@”、“徽州府衙”、“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jì)念館”、“新安碑園”、“徽州大宅院”等七處。它們覆蓋了“新安理學(xué)”、“徽派樸學(xué)”、“新安醫(yī)學(xué)”、“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主要景點(diǎn) :</p><p class="ql-block"> “徽?qǐng)@” ,1999年3月動(dòng)工建設(shè),2000年11月建成開園?!盎?qǐng)@”,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它位于“徽州古城”的鬧市區(qū),南連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面積2公頃,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主體建筑有 :“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fēng)石坊”、“徽?qǐng)@第一樓”、“得意樓”、“春風(fēng)樓”、“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住宅樓房”百余間。</p><p class="ql-block">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xué)士坊”,俗稱“八腳牌樓”。它位于歙縣古城內(nèi)的“陽和門”東側(cè),跨街而立?!霸S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xiāng)時(shí),在家鄉(xiāng)歙縣設(shè)立的“牌坊”(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牌坊。它是封建社會(huì)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建筑。它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yù)為“東方的凱旋門”。</p><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隋朝義寧年間(公元617年-618年)越國公汪華,遷址于“歙縣”。宋代紹熙年間(公元1191年-1194年)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將其改為“樞密院”。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復(fù)為“府治”。之后,明代正統(tǒng)、崇禎年間,兩次大修。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次重修。清朝道光末年,再次大修。2009年,黃山市與歙縣,按照明代弘治年間的建筑規(guī)制,重建了“徽州府衙”。</p><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總占地面積2.4公頃,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 :“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宅第”等建筑群。整個(gè)建筑群,氣勢(shì)雄偉、規(guī)模宏大,體現(xiàn)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而得名。它是“徽州古城”歷史文化一級(jí)保護(hù)區(qū)。是“徽州古城”內(nèi)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diǎn)”?!岸飞浇帧保L300米,建于明清時(shí)期。街內(nèi)的徽派建筑,主要以許、汪、楊、王四大家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州建筑”。</p><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園”。它是將散落在歙縣范圍內(nèi),瀕臨坍塌的26座明末清初,以及民國時(shí)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進(jìn)行拆遷和修繕,整體搬進(jìn)“西園”。大宅院內(nèi)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多達(dá)14000多處。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戲臺(tái)”、“亭閣”、“花園”、“水榭”等于一體,為組合式宅第建筑群體?!盎罩荽笳骸眱?nèi),有宅第26座、房屋數(shù)百間、天井36個(gè)、柱廊1580根?;丈檀笳骸眱?nèi),建有多座能反映“徽州文化”的博物館,如“徽派建筑博物館”、“徽州雕刻精品館”、“徽州民俗館”、“徽州歷代名人館”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