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2270159 <p class="ql-block"> 明李本緯“芙蓉凝望里,橫亙立巑岏。迭翠三千丈,埋云十二盤。峰駢肩若聳,岡坦脊偏寬。怪道駝為號,豐茸紫氣攢?!睂⒚麨椤榜剮X千尋”的駝山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眼前。駝山距青州城5公里,與云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7月11日,特地抽時間重游了駝山。除天然景觀外,駝山主要以它為數(shù)眾多的隋唐石窟造像而聞名海內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p> <p class="ql-block"> 遠遠看到 山門上明兵部尚書喬宇篆書的“駝山”兩個大字 ,進入座西朝東頗具佛教特色的石牌坊式高大山門,映入眼簾的是幾座省級、國家級碑銘,給人以不平凡感覺,令人頓生向往,加快了步伐。</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門是“駝嶺千尋古州勝景,石窟千載華夏文光”的駝山東門,“駝嶺千尋”是指駝嶺上的近千尊摩崖石刻佛造像,它們共同面向巨佛而禮拜。東門向上百米右邊便是拜佛臺,這是方便善男信女而近些年才建設的。站在臺前,茂盛松柏間依稀可見巨佛口、鼻、下巴豐姿!</p> <p class="ql-block"> 右行直上近百米左手處乃明喬宇的篆書“駝山”真跡,此處山巖機理清晰、層次分明,似天然的石凳石床, 疊放在巨巖之上,是參禪悟道的香客和游客的天然休憩之所;再上幾十米為“望云亭”,原為古代道士觀云測雨之處。每到雨季,常云山霧罩,故民間有“望云亭蓋帽,大雨不請自到”的諺語。明代詩人謝肇之曾在此賦詩:“不厭駝山路,千峰列翠屏,天連海樹黑,日落岱云青”!</p> <p class="ql-block"> 又上百米,見一平坦石板,據(jù)考證為道院打谷場;上十幾米,路邊石板上紋路如清鄭板橋所畫墨竹,故名石竹;再上幾十米路左一大平臺,曰“觀佛臺”:山體巨佛位于駝山東南方向,自西向東由九座山頭組成,全長2600余米。巨佛仰面參天,發(fā)髻高聳、眼窩深陷、鼻梁修長、面部特征惟妙惟肖, 雙唇隨觀賞的角度不同而呈現(xiàn)開合變化,仿佛在誦經(jīng)參禪。據(jù)考證:巨佛為南北朝時期依山勢輪廓輔以人工雕鑿而成,是珍貴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中國“最神秘的山體大佛”!</p> <p class="ql-block"> 返回右上十幾臺階,現(xiàn)“平易高處”題刻。字寬35厘米、高55厘米,年代人物不詳。為回文體四字格言,正讀“平易高處”為儒家思想,逆讀“處高易平”為佛家義理。此題刻行楷書體,手法古樸拙真,內容深奧,寓意久遠,十分珍貴;緊挨古柏附近有一片駝山古生物化石群,化石形成于古生代的門寒武紀,距今約有5億年左右,且種類多、分布廣,以三葉蟲、蛤蜊、螺、龜、藻類居多,是青州滄海桑田變遷的重要地質特征。</p> <p class="ql-block"> 拾級而上三十余階右首二十米處東北山腰,有個凈海池,開鑿于宋、元時期,依天然山泉開鑿而成。四周為不規(guī)則方形石壁,崖壁之上有“龍湫”、“凈海池”等石刻。 池水清澈如鏡,四季充盈無涸,飲之勝似甘露;回返登階至山頂東天門處,右前方為山神廟:廟為石質無梁硬山雙拱建筑,青石板透雕窗欞,是駝山現(xiàn)存最為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民間求子祈福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古樹錮仙猴”:樹齡500年以上,為駝山最長壽古柏,被譽為駝山柏樹王。樹干的裂隙中清晰可見猿猴的頭部造型,如同被禁錮的齊天大圣,民間俗稱“柏樹精”;再幾十米為“青靄柳枝含玉露,風翻貝葉現(xiàn)慈云”的昊天宮:據(jù)史料記載,原為駝山寺,宋末道興,改為昊天宮。昊天宮規(guī)模宏大,三進院落,石砌圍墻綿延數(shù)里。主院內建筑密布,碑碣如林,香火鼎盛,為古代青州著名的道教圣地;昊天宮門背面是“芙蓉花面春風暖,楊柳枝頭甘露香”的慈航殿,慈航殿位于昊天宮內的二層樓閣式建筑頂部,內塑3米多高的圓通自在天尊神像,慈眉善目,俯視著蕓蕓眾生。以慈悲心救度眾生出生死海,是謂慈航。</p> <p class="ql-block"> 進入昊天宮正對著“大哉千元化育萬物,瞻其峻極幬覆群生”、“玉闕赫聲靈于東海,皇威揚勝德兮南天”的玉皇殿,彰顯道觀的正統(tǒng)地位;東配殿為聚仙樓,背后是七寶閣,為歷代道家供奉“三清四御”之地?!叭濉敝傅澜躺裣墒澜缰械匚蛔罡叩娜遄鹕?,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四御指輔佐三清的天神,分別為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該建筑為石質無梁閣樓式元代建筑,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其造型奇特,結構堅固,堪稱珍品;西配殿為“心靜公明常進寶,身騎黑虎廣招財”的財神殿。</p> <p class="ql-block"> 返回昊天宮門外,東邊有個五龍池,正南有座天橋,西邊豎立著不少重修碑刻,其中不乏歷代名家手筆。天橋南百余米,駝山脊背中部,茂密松柏間突現(xiàn)南天門,真有些泰山天街感受!</p> <p class="ql-block"> 南行石罅間幾十米,右首現(xiàn)一條長龍的省道和茅峪特大橋,頓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暢快;左首指示已到石窟造像群,隨即沿懸崖天梯謹慎而下。</p> <p class="ql-block"> 摩崖造像群,雕鑿于隋唐時期,造型題材多樣,共有佛、菩薩等造像7組15尊。第一窟為平頂方室小型石窟,開鑿于初唐、盛唐時期。正面刻1佛2弟子菩薩像。三尊面型豐滿祥和,身材健美勻稱,手施禪定印,為世所見的毗盧遮那佛像精品。菩薩雕像亭亭玉立,曲線優(yōu)美,具有典型的唐代審美特征,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第二窟為中型窟,開鑿于隋開皇年間,正面刻1佛2菩薩像,旁壁刻千佛像和供養(yǎng)人像。主尊結珈趺坐,螺形發(fā)髻,內著僧祉支,外穿褒衣博帶袈裟,手施無畏與愿印。東壁刻有身穿窄袖大衣的波斯供養(yǎng)人像,是古代青州文化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的重要歷史見證;第三窟為摩崖尖拱龕,開鑿于北周至隋,龕外原有窟檐建筑。有1佛2菩薩和341尊千佛像,主佛阿彌陀佛高逾7米,為山東最大結跏趺坐佛像,基座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題記;第四窟為方室平頂小型窟,開鑿于隋末唐初。正面刻1佛2菩薩像。主尊為倚坐像,手施無畏與愿印。其它三組損毀嚴重,不再贅述。</p> <p class="ql-block"> 在青州巨佛與駝山之間就是金碧輝煌的龍興寺和不露聲色的圓覺寺,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與云門山、駝山、巨佛共同構成了人間佛國,為東方古州的新崛起筑起了深厚的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erhhyzs" target="_blank">再訪云門山</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