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好習慣其實無法靠訓練養(yǎng)成。若有充足的愛流動,孩子的好習慣會自然呈現(xiàn),無須訓練。而頑固的壞習慣背后,是愛匱乏的痛苦吶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書店里有一大堆的勵志書都在告訴你“習慣決定人生的成敗”,鼓動你掏錢買書,按照書中介紹的一套方法來訓練自己。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真正的好習慣其實無法靠訓練養(yǎng)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習慣”這個詞被宣傳得過多,以至于現(xiàn)在一提到壞習慣,家長就特別緊張;一提到好習慣,就想拿來訓練孩子。我們很少問自己:究竟為什么要培養(yǎng)好習慣?大家都認為應該如此的事,就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養(yǎng)成好習慣,孩子將來的生活才能幸福?!蹦呛?,既然根本目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我們就用蘇格拉底的精神,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訓練出來的好習慣必然能帶來幸福的人生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好習慣如何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壞習慣如何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周末,兩個初中生各自在家玩電腦,午飯擺上了桌都不愿意下線。一位媽媽叫了孩子兩次,見孩子不愿放手,愉快地把飯碗端過去,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吃,不跟孩子鬧別扭;另一位媽媽也叫了孩子兩次,見孩子不愿放手,就不再吱聲,自己吃完飯后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飯菜都倒進垃圾桶,懲罰孩子,不給他飯吃。大家覺得哪個方法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一些家長像訓練動物一樣訓練孩子,通過懲罰、給臉色等讓孩子知道界限,不養(yǎng)成壞習慣。就好比狗尿到地板上,主人就罰它少吃一頓飯,這樣它就不會養(yǎng)成在地板上尿尿的壞習慣了。這種行為主義訓練法的核心理念是:人跟電腦程序沒什么兩樣,你允許他邊吃邊玩,他就會永遠邊吃邊玩,永遠不懂得按時專心吃飯;你要求他吃飯時必須放下游戲,他就學會了專心吃飯,從此養(yǎng)成“好習慣”。按照這一套邏輯,如果給孩子完全的自由,他就會一事無成,甚至殺人放火。在很多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個獨立豐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充足的愛,好習慣自然呈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成長的?除了行為主義,幾乎各心理學流派都研究出同一個結(jié)果:孩子通過內(nèi)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guān)系來學習成長。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guān)系內(nèi)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如果媽媽內(nèi)心是有覺知、輕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飯菜端給孩子還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媽媽壓抑內(nèi)心的怨恨,無論怎么做,孩子都會難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內(nèi)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guān)系。媽媽真實自然,孩子也能學會靈活自在的愛——將來碰到自己的愛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戲正玩得開心,可能會勸愛人放下工作休息一會兒,好好吃頓飯;也可能把飯菜端給愛人,甚至甜甜蜜蜜地喂上兩口,而不是執(zhí)著于“必須按時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和愛人鬧別扭。大多數(shù)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導致的,只不過是各自認為的“正確習慣”不同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之所以認為“正確”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為童年時只有符合父母所認為的“正確方式”時,父母才能接受我們。這背后,是深深的恐懼。現(xiàn)在,我們成了父母,出于無意識的恐懼,也拼命把“正確”灌輸給孩子,生怕因為自己管教不當而讓孩子不夠優(yōu)秀。這其實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們無意識的輪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得到愛和支持,沒有被父母訓練過一定要按照“正確行為”生活的孩子,會發(fā)展出真正的智慧。這樣的人在面對大家都覺得難處理的矛盾時,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靈活解決方案。智慧,是健康心靈自然的表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無須完美,每個父母都有壞習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為此負責,這并不影響和孩子彼此尊重、相愛。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愛孩子,如果媽媽鼓勵孩子接納這樣的爸爸,孩子就會獲得一種感覺:“缺點再大的人也會愛我,也值得我尊重?!边@樣的孩子將收獲廣闊而靈活的人際關(guān)系。所以,行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沒有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要給孩子底氣——無論如何,愛都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有學科、道理都只是個說法,我們要學習正確的方法,也要學會放下,真實勇敢地投入生活,讓愛流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