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紅色記憶⑥】 瑞金 紅色政權(quán),在這里創(chuàng)立

馮上延

<p class="ql-block">  歷史選擇了江西,選擇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城紅色,一城故事。歷史的機緣,賦予<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獨特不朽的紅色靈魂。瑞金的每一寸土地,都見證了中國革命的激情與理想,浸染過革命先烈的熱血與生命,演繹過時代的風流與滄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被紅色浸潤血脈深處的紅色之都。<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是著名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紅色故都、紅色政權(quán)的誕生地,人民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fā)祥地、毛澤東思想誕生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色</b>,是這座小城永遠的圖騰,紅色的土地,紅色的建筑,紅色的星徽,還有大街小巷飄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無不輝映著她昨日的歷史和今天的光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行走在瑞金的街巷間,現(xiàn)代建筑與革命遺址和諧共存。這里的每一個紅色故事,讓歷史變得鮮活可觸。紅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這片土地血脈的基因:“紅都廣場”、“紅都大道”、“紅都大酒店”……紅色,隨處可見,紅色,無人不知。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哪怕是孩子,都會告訴你:這里曾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都</b>”!</p> 葉坪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南,高鐵的窗外不時閃現(xiàn)的由紅粘土構(gòu)成的丹霞地貌,在夏日的嬌陽映照下很是惹眼。駛進蘇維埃大道,橫跨國道的巨型五星雕塑火焰般闖入眼簾,行道桿上風展紅旗如畫,我知道革命老區(qū)<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走進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第一印象是來到一個山巒環(huán)繞的小城,武夷山脈的雄峻筑成它天然的城墻,綿江河的悠長滋養(yǎng)它豐沃的土地。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地處隱蔽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p> <p class="ql-block">  夏風搖曳,恰似歲月溫柔的手,輕輕撥開歷史的云霧,灑落在那片滿是故事的土地——<b style="color:rgb(237, 35, 8);">葉坪革命舊址群</b>上。這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革命舊址群景區(qū)之一,有23處革命舊址和紀念建筑,其中16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穿過鏤刻著“<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b>”的秀麗楷書的巨大牌坊,走進了葉坪。一座標志性石雕映入眼簾。石墩之上,蘇維埃共和國五角徽章閃耀著璀璨光輝,那光芒似能穿越時空,直抵人心。而其下“共和國搖籃”五個銀色黑體大字,仿若有著千鈞之力,每一筆每一劃都深深鐫刻在人們心間,讓人不禁對這片土地涌起無盡的敬畏之情,腳下的步伐也變得愈發(fā)沉重而虔誠,生怕驚擾了這里沉睡的英魂。</p> 一蘇大舊址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舊址</b>”,簡稱“<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蘇大舊址</b>”,是葉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我們走進謝氏宗祠,這是一棟典型的清代客家祠堂,青磚黛瓦,紫柱紅門。正廳主席臺上方“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橫幅,讓人感受到它當年的榮耀和莊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jié)”這天,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個宗祠舉行。一蘇大會堂穹頂?shù)哪举|(zhì)五星,在歲月侵蝕中愈發(fā)深沉,當年600名代表在此共商國是,木質(zhì)長椅上至今留有煙斗燙出的焦痕,那是民主集中制最早的胎記。當11月7日這一天,紅中社用繳獲的半部電臺向世界發(fā)出第一聲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此誕生,恰似混沌天地間劈開的一道閃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第一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從此“毛委員”的稱謂改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主席</span>”,瑞金更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京</span>”,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quán)的首都。這場“開國大典”雖無華麗殿堂,卻以簡陋的泥墻和赤誠的初心,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安民的偉大預演。毛澤東在總結(jié)這段歷史時曾飽含深情地說:“黨開辟了人民政權(quán)的道路,因此也就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shù)。黨創(chuàng)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zhàn)爭的藝術(shù)。所有這些,都是黨的重大進步和重大成功?!痹谝惶K大上,還通過了《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及蘇維埃建設(shè)、紅軍建設(shè)、經(jīng)濟建設(shè)等決議案和關(guān)于國旗、國徽、軍旗等決定,還決定改瑞金為“瑞京”,史稱“因掘地而得金”的瑞金從此放金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邑,天地造化,鑄就山水傳奇;</p><p class="ql-block"> 先驅(qū)建業(yè),碧血紅土,凝聚厚重歷史。</p><p class="ql-block"> “一蘇大”以后,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建設(shè)等方面的上百個“第一”。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授銜的九位開國元勛、八位開國大將、三十五位上將、一百一十四位中將和四百四十位少將,曾在這里生活工作和戰(zhàn)斗過。黨史專家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海建黨,開天辟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立新中國,改天換地</span>”四句話,精辟闡述了瑞金在中國革命和中共黨史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這個僅500多平方米的祠堂里,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人民政權(quán)。勞動人民委員部、土地人民委員部、教育人民委員部等九個中央部委在此辦公,一室一桌一床一部委的簡樸格局,讓人深感歷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就有50多個部委到這里來尋“根”溯“源”。</p> 毛澤東同志舊居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出一蘇大會址。這里,草依然青綠,樹依然茂盛。一座座舊居靜靜佇立在草坪上,黃墻黑瓦訴說著當年的故事,傳遞著百年滄桑。沿著石徑前行,沿途一塊塊指示牌指引著各個意義非凡的舊址,而我們的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飛向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澤東舊居</b>和旁邊的那棵古樟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澤東舊居</b>緊挨著會址。門楣上高懸著的“毛澤東同志舊居”7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一棟極具贛南地方建筑特色的平房。黃泥土墻、木質(zhì)橫梁,灰色瓦片,四方天井,幾道偏門,小巧而精致。上堂的右側(cè)就是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室兼住室。里面有一張木板床,一個小櫥柜,一張辦公桌。桌上放著一盞馬燈,一個硯臺。一把靠背椅后,擠著一張吃飯的小方桌。房子本來就很狹窄,木質(zhì)小窗透進的光線也很有限,毛主席卻在這里生活了一段時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澤東舊居</b>的油燈至今懸在梁上,燈罩積滿灰塵,卻仍能照見《<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長岡鄉(xiāng)調(diào)查</span>》手稿上那些力透紙背的字跡:“關(guān)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這盞燈不僅照亮過中國革命的暗夜,更點燃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火種——第一部憲法大綱、第一個工農(nóng)檢察部、第一個國家銀行,都在夯土墻內(nèi)孕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澤東舊居</b>門口的那棵神奇<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樟樹</span>,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那棵有著1110多歲高齡的古樟樹,被木柵欄圍著,一大一小兩個金黃石墩靜靜地守在樹下,大石墩上的“毛澤東同志讀書、閱報處”字樣清晰可辨。而那掛在樹枝上的近百斤重的仿制炸彈,更是讓這棵古樟樹充滿了傳奇色彩。據(jù)說是1933年春季的一天,國民黨軍機對葉坪狂轟亂炸,一顆炸彈掉落下來,正好卡在這棵古樟樹的樹枝丫中,沒有落地爆炸,毛主席安然無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樹下,久久凝視著那樹枝,心中滿是感慨。這是怎樣神奇的一幕啊!是偶然,亦或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這棵古樟樹,見證了歷史的驚險一刻,也見證了毛主席在那段艱難歲月里的堅定與從容。我向來不憚以直爽之語戳破虛妄,卻在葉坪的千年古樟前噤了聲。那虬枝間卡著的仿制炸彈,如一枚歷史的勛章,沉默地懸垂著。當年它未曾炸響,護住了樹旁讀書人,也護住了一個民族的命運。</p> 紅軍烈士紀念塔 <p class="ql-block">  帶著對古樟樹的深深敬意,我們往右走,便進入到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蘇維埃廣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入廣場那一刻,莊嚴肅穆之感撲面而來,瞬間讓我的內(nèi)心沉靜且滿是敬畏。在廣場北邊,一座13米高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軍烈士紀念塔</b>巍峨聳立,格外引人注目。其五角形的塔基,穩(wěn)穩(wěn)扎根大地,堅實而穩(wěn)固,宛如革命那堅如磐石的根基,歲月的風雨未能使其有絲毫動搖,始終默默守護著那段用熱血鑄就的珍貴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座由錢壯飛設(shè)計的紀念塔,從整體外形來看,宛如一枚積蓄著力量、滿含使命感的火箭,那炮彈形的塔身毅然直指蒼穹,好似隨時準備沖破云霄,去捍衛(wèi)來之不易的正義與和平,彰顯出獨特且令人動容的精神氣質(zhì)。而從象征意義來講,它恰似紅軍戰(zhàn)士沖鋒陷陣時一往無前的身姿,展現(xiàn)著無所畏懼邁向勝利的豪邁,仿佛在向天地訴說著戰(zhàn)士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走向紀念碑的地面上,凸現(xiàn)著一溜大字,那是用水泥澆注而成的,在綠色的草坪中間顯得格外清晰——“<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沿著紅軍的血跡前進</span>”,每一個字都有兩米見方,字字鏗鏘有力,仿佛是烈士生前的遺言,又好似后人在烈士墓前立下的錚錚誓言,振聾發(fā)聵,讓每一個站在這里的人,內(nèi)心都涌起一股為了理想和信念奮勇向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沿著塔基五個角上的臺階,緩緩地拾級而上,一步步靠近那充滿故事的碑身。碑身呈現(xiàn)出質(zhì)樸的黃土色,上面均勻嵌滿了大小一致的鵝卵石,每一顆鵝卵石都似一位烈士的化身,凝聚著他們的熱血與奉獻,雖無聲無息,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靜靜向后人講述著那段悲壯又英勇的過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英雄的瑞金人民:當年只有24萬人口的瑞金,就有5萬多人參加了紅軍,其中3.5萬人參加了長征,1.8萬人犧牲在長征途中,而在厚厚的烈士名冊上,卻只記載了17166位紅都優(yōu)秀兒女的英名,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成了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獻身的無名英雄。</p> 紅軍檢閱臺 <p class="ql-block">  廣場的正東面相對相望、相輔相成的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軍檢閱臺</b>,它和烈士紀念塔共同構(gòu)成了葉坪紅軍廣場的核心景點,也見證了無數(shù)熱血與豪情交織的歷史瞬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蘇維埃廣場,亦是紅軍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練兵場</b>,近兩個足球場大的地面上,鋪著如茵的草坪,簡潔而質(zhì)樸。四周除了栽種的一些樹木,再沒有別的任何雕飾,這份簡潔,卻更凸顯出它的莊重與純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幾何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之后,這里舉行了紅軍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閱兵儀式,那是怎樣的壯觀場面??!戰(zhàn)士們邁著整齊而堅定的步伐,眼神中透著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和對祖國的忠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廣場上,我感慨萬千,這里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紀念塔、檢閱臺、練兵場</b>,已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或場地,它已然化作不朽的精神象征,時刻警醒著我們,當下的和平與安穩(wěn),是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無比珍貴。我們當傳承和弘揚先輩們的精神,讓那紅色的火種,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永不熄滅,持續(xù)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英雄的故事永遠銘記在我們心間,激勵我們不斷奮勇向前。</p> 沙洲壩:二蘇大舊址 <p class="ql-block">  辭別葉坪來到<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洲壩</b>。1933年4月,葉坪遭到國民黨轟炸,臨時中央政府搬到了位于縣城西邊的沙洲壩村,于是,沙洲壩就成了蘇維埃政府機關(guān)的第二個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洲壩背靠青山、視野開闊、稻田流金、房屋接踵、古樟掩映、恬靜質(zhì)樸。這里是臨時中央政府等黨政軍群領(lǐng)導機關(guān)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的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松翠柏叢中,矗立著雄偉的八角型<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大禮堂</b>。這是瑞金作為紅色故都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22日,當前線炮火紛飛的時刻,毛主席就在這里親自主持<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b>。使全國群眾更加確切地了解到,蘇維埃政府不但是革命戰(zhàn)爭的領(lǐng)導者與組織者,而且也是群眾經(jīng)濟生活的領(lǐng)導者與組織者。只有蘇維埃政權(quán)才能救中國,使全中國得到徹底解放。那時,政府叫“<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色政權(quán)</b>”,中央政府機關(guān)報叫《紅旗報》,中國工農(nóng)紅軍報叫《紅星》;軍隊叫“紅軍”,軍屬叫“紅屬”,翻身婦女叫“紅嫂”,連毛澤東也把他在蘇區(qū)出生的小兒子“小毛”取名為毛岸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蘇大召開的禮堂</b>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卻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人民大會堂”。整座禮堂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大禮堂內(nèi)共有10根圓柱,支撐著整個樓房和屋頂,樓面成回廊式,并立有階梯式樓座,樓下成半圓形排列著五人長凳,整個禮堂可容納20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蘇大”會址大禮堂</b>,會場兩側(cè)紅旗飄揚,一條條簡單的長條凳整齊排列著。坐在條凳上,抬頭仰望,主席臺上四位人物塑像,站著那里,一手叉腰,一手向前伸著講話的,就是毛澤東。主席臺的墻面上是馬克思和列寧的畫像,主席臺上方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橫幅,整座會場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在這里,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90年前大會開幕時熱烈而莊嚴肅穆的場景,深刻感悟到老一輩革命家指點江山的豪邁激情和不懼艱險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p> 沙洲壩:紅井 <p class="ql-block">  聞名遐邇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井</b>,就在沙洲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于瑞金,人們最初的印象大都緣于一篇小學二年級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讓新中國幾代人耳熟能詳。六十五年前,我就讀過這篇課文,至今還留存腦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們親切地稱這口井為“<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井</b>”。井旁的石碑上,“<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span>”兩行大字更加醒目。這篇課文用一百字講述了毛澤東當年為瑞金沙洲壩村百姓挖井,老百姓感謝毛澤東的故事。親臨紅井,品味甘甜的紅井水,重溫這篇課文,更添了許多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飲水思源。沙洲壩百姓質(zhì)樸而感人的情愫是水之甘甜醇香的源頭。九十年來,特別是解放以來,共和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沙洲壩人民善良感恩的心沒有變。紅井水甜,銘記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口紅井,口子并不大,卻深邃無比,井水清澈見底,似一面鏡子,倒映著天空與周圍的景色,又仿佛帶著歲月的記憶,那清涼的井水就像一泓清泉,流淌在時間的長河里,滋潤著人們的心靈,讓人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往昔的歲月。當年毛澤東帶領(lǐng)軍民掘井時,或許未曾料到,這口井會成為中國政治倫理的隱喻:水能載舟,亦可潤物無聲?!俺运煌诰恕保@句簡單質(zhì)樸的話語,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它背后所蘊含的,是共產(chǎn)黨人與人民群眾那緊密相連、牢不可破、一心為民的深情厚誼。令人為之動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紅井旁邊,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兩組雕塑</b>引人注目。左側(cè)是一個巨大的書本樣子的雕像,這就是語文課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右側(cè)是毛主席帶領(lǐng)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挖井的雕像,毛主席手扶鐵鍬,三名紅軍戰(zhàn)士在挖土運土,一位村民前來端茶送水,一位老漢邊抽著旱煙邊與紅軍戰(zhàn)士攀談,老漢的孫兒正繞膝玩耍,七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九十多年過去,紅井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p> 云石山:長征第一山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瑞金,是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石山</b>,位于瑞金城西l9公里處,是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在瑞金最后的駐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的決策和出發(fā)地,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生死存亡關(guān)頭實現(xiàn)思想覺醒的決策樞紐。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從瑞金云石山啟程,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這場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戰(zhàn)略轉(zhuǎn)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石山</b>,被人們稱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長征第一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了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云石山高不到50米,方圓不足千平米,山上只有一座古寺廟。它是在平地凸起的一座小山,山上怪石林立,樹木繁多,典雅怡人。一塊大巖石上鐫刻著楊尚昆同志題寫的“長征第一山”五個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這片土地上,我仿佛置身于歷史的浪濤之中,眼前漸漸模糊,繼而清晰地浮現(xiàn)出紅軍戰(zhàn)士們那一張張堅定的面容和他們那毅然決然的步伐。那是一種怎樣偉大的勇氣和信念啊!他們就像一群無畏的勇士,懷揣著對革命的忠誠、對理想的執(zhí)著,背井離鄉(xiāng),告別親人和故土,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布滿艱險的長征之路。腳下的這片土地,每一寸都浸透了戰(zhàn)士們的汗水,每一粒塵土都見證了他們的決心和壯志,它承載著中國革命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著歷史的厚重與偉大。</p> <p class="ql-block">  紅軍長征,瑞金人民作出了多大貢獻,人們是無法想象的。一個僅24萬人口的瑞金,竟有11.3萬參軍參戰(zhàn),幾乎是全縣的一半人口——這意味著整個瑞金能拿得動刀槍的男女都跟著紅軍走了。5萬多——幾乎四分之一的瑞金人為共和國付出了生命!其中1.08萬人犧牲在長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166名。一組組數(shù)字,連綴起一個個前仆后繼的身影,怎能不讓人動容?這座城市的“紅”其實是浸潤在骨血里的。最感人的有“八子參軍”的楊榮顯家族,8 個兒子全部為國捐軀。滿門英烈,如此壯烈,如歌如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痹诋斈甑娜鸾鸾^不是一句夸張的話。那蕩氣回腸而又催人淚下的歌曲《十送紅軍》,每每唱起或聽到那旋律,“心像那個黃連臉在笑”,便滋生出骨肉分離的酸澀與惋惜,錐心般的痛楚讓人心潮奔涌,眼窩發(fā)燙。</p> 瑞金郵票 <p class="ql-block">  郵電部為慶祝建黨四十周年,于1961年7月1日發(fā)行《慶祝建黨四十周年》紀念郵票,志號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紀88,全套五枚,其中第三枚為“端金”。</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郵政于1962年1月10日發(fā)行普12《革命圣地圖案》普通郵票(第二版),全套共14枚,其中第3、第4枚為瑞金沙洲壩。</p> <p class="ql-block">  中國郵政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1周年和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于2012年6月30日發(fā)行了《紅色足跡》特種郵票,志號為2012一14。一套6枚,第二枚為《瑞金》。</p> <p class="ql-block">  中國郵政為慶祝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于2016年10月22日發(fā)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郵票,志號為2016-31,全套6枚,其中第一枚為“長征出發(f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站在葉坪,回望那株千年樟樹下,回望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斑駁的土墻。1931年的陽光仿佛穿透時空,將紅漆標語“一切政權(quán)歸蘇維?!庇痴盏糜l(fā)鮮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華蘇維埃,中國紅色政權(quán)</b>,綿延不絕的革命圣火,一如高懸在天幕上的明星,永遠照耀著中華大地,這份紅色記憶和珍貴遺產(chǎn),將是激勵我們永遠前行的精神坐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共產(chǎn)黨人譜寫的一曲曲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歷史壯歌,都是從中華蘇維埃這一革命的“原點”起調(diào)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毛澤東曾說:“這是一個國家的雛形,麻雀雖小,肝膽齊全”;周恩來曾贊譽:“中國外國不如興國,南京北京不如瑞金”;聶榮臻曾題寫“永遠值得懷念和敬重的紅都瑞金”。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革命老區(qū)視察時告誡全黨:“要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深刻認識紅色政權(quán)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如領(lǐng)袖所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金</b>的土是紅的,像被歲月反復淬煉過的鐵,又像被熱血浸潤過的綢。這里是中國革命的“子宮”,每一塊青磚都浸染過理想主義的體溫,每一寸土地都曾托起過民族命運的砝碼。瑞金已是革命理想的化身,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都</b>”二字凝成的魂魄。那些在祠堂里起草的綱領(lǐng)、在田野間傳遞的口號,早已將瑞金鑄成共和國前進路上最深沉的精神原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樂為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紅軍》)</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