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上午八時左右,我來到了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縣,游覽觀光了潛山縣著名的“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天柱山”。</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的薈萃之地, 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代,此山上的“佛光寺”;南梁,此山上“山谷寺”,是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雅士,先后在這里留存了近400方“摩崖碑刻”。這些“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xué)和書法之精華?!笆9哦础钡哪ρ卤讨?、之精,名冠安徽全??;“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的原始風(fēng)貌再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因其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而得其名?!疤熘健保址Q“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此山而得其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于此?!疤熘健保瑸椤按髣e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天柱山”,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是“國家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令人贊嘆的人文歷史、爭奇斗艷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氣候,構(gòu)成了它獨(dú)特的自身價值,成為旅游愛好者旅游觀光的“勝境”、陶冶情操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歷史文化悠久。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山” ,封“天柱山”為“南岳”。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歷代帝王都對“天柱山”有所加封,備受世人的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都視此山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jīng)。當(dāng)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diǎn)寺廟。</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幽、泉無不秀?!疤熘环迩嫒赵拢撮T千仞鎖云霄”,這是白居易贊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fēng)土,欲居為終老之計”,都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愿望。由此可見,“天臺山”的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它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gòu)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guān)古塞。除此之外,“天柱山”還有全國第三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疤熘健弊匀痪坝^奇絕,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后人對“天柱山”,更有“一柱擎天”、“萬岳歸宗”的贊譽(yù)。</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主要山峰 :</p><p class="ql-block"> “天柱峰”,乃“天柱山”主峰,海拔1489.8米。它與其周圍崗巒,似是斷隔卻又銜接。它如春筍狀,拔地而起500余米?!疤熘濉?:中豐頂銳,腰圍1.5公里。全身花崗巖石,如“鋼錐”、如“石柱”、如“青蓮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寶劍”、如“擎天巨臂”。</p><p class="ql-block"> “花峰”,緊傍“天柱峰”的西南側(cè),海拔1380米。峰頂有怪石重疊開裂,如“菊花花瓣”,故有此名。凝視久之,所有“花瓣”,又如在微風(fēng)中翕張欲動,其狀十分奇絕。它與“天柱峰”的相挨處,兩側(cè)削壁,如劍劈開,裂縫深峭,下臨絕壑,險峻異常。人稱此“裂縫”為“小天門”。它與“天柱峰”極相似,以峭聳見奇。因此,又有“小天柱峰”之稱。</p><p class="ql-block"> “天池峰” ,位于“天柱峰”以南約500米處,海拔1426米。峰頭,為赭色巨巖,中裂兩道深不見底的深溝,溝寬各米許。前人在深溝之間,架兩截條石為橋,恍如“天臺石梁”,人稱“渡仙橋”或“試心橋”。因深溝之中,無風(fēng)之日也有冷氣上沖,“非仙莫能過”,“非無隱私者莫能過”。又因兩橋之間,僅米許,三步即可越過,俗稱“三步兩道橋”。橋北巖頂平面,約10平方米,有天然凹宕兩個,深不盈尺,積水瑩澈,終年不涸,人稱“天池”,此峰名,亦源于此。稍有風(fēng)起,水珠飛濺,如“噴珠撒玉”。峰北懸崖絕壁,人不敢俯視,因稱之為“試心崖”。此峰與“天柱峰”隔壑相對。晴朗天氣,可歷數(shù)“天柱峰”木石。“天池峰”,是飽覽“天柱山”雄姿的最佳之處。峰壑之中,云蒸霞蔚,紫霧晴嵐,有時還會出現(xiàn)“佛光”奇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