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11年2月,許春來出生在福清西門外北郭村一戶貧苦佃農(nóng)家中。因家境貧寒,他自幼未能跨進學堂門檻,從會走路起便跟著父母在租種的幾畝薄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時彎腰插秧被烈日灼得脫皮,秋收時挑谷壓得肩膀紅腫,更常遭地主惡霸的苛租盤剝甚至拳腳相加。生活的重錘與歲月的炙烤,將他打磨出沉默堅韌的品格;而那些被欺壓的深夜、被剝奪的尊嚴,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悄然埋下了一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革命火種。</p> 投身革命,播撒火種 <p class="ql-block">1933年末,中共福清縣委書記何文成深入西區(qū),在上店、樟溪、波蘭、北郭等村秘密播撒革命火種。許春來與陳池仔、陳石榴三人作為首批發(fā)展的黨員,在黨旗下莊嚴宣誓,中共北郭支部就此成立,陳池仔擔任首任書記。次年,許春來又成功動員姑父蔡三俤入黨,蔡家隨即成為黨組織重要的秘密聯(lián)絡站。此后,何文成、黃孝敏、劉突軍、陳金來等革命領導人常在此秘密集會,擘畫革命方略,運籌帷幄之功,為革命火種的燎原之勢奠定了堅實基礎。</p> 臨危受命,糧秣先行 <p class="ql-block">1935年初,中共福清中心縣委作出重要決策——在羅漢、山坑、角樓、半嶺一帶發(fā)展武裝力量,建立游擊根據(jù)地??h委書記黃孝敏在樟溪蔡三俤家中主持召開秘密會議,參會者包括中心縣委委員何胥陶、陳金來、陳炳奎、余長鉞等,還有剛從??谡{至西區(qū)開展宣傳工作的陳家潮,以及地下黨員葉亞火、許春來等同志。</p><p class="ql-block">會上,黃孝敏深入分析了當前斗爭形勢:沿海地區(qū)敵人力量集中,我黨領導的武裝隊伍活動極易暴露,生存與發(fā)展面臨嚴峻挑戰(zhàn)。他果斷指出:"必須向國民黨統(tǒng)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山區(qū)轉移,在那里建立游擊根據(jù)地,隊伍才能站穩(wěn)腳跟、發(fā)展壯大。"經(jīng)過充分討論,會議最終決定將工農(nóng)紅軍福清游擊大隊調往角樓、半嶺一帶開展活動。</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游擊隊裝備極為簡陋,清一色的土槍、土炮,還有部分隊員手持大刀長矛,整體戰(zhàn)斗力較弱。盡管條件艱苦,游擊隊仍按計劃進駐角樓,隱蔽在葉亞火妹妹家的三間草房中——這三間草房,成了這支新生革命武裝最初的"根據(jù)地"。</p> <p class="ql-block">一日,黃孝敏將身上僅有的兩塊大洋鄭重交到許春來手中:"隊部決定任命你為司務長,負責解決十幾名隊員的吃飯問題。"</p><p class="ql-block">角樓地處偏僻,物資極度匱乏。許春來臨危受命,立即奔走于北郭一帶,多方籌措糧食,組織秘密運輸。然而游擊隊人數(shù)雖不多,但每日消耗不小,在嚴密封鎖下,給養(yǎng)時常陷入告急。危急時刻,中心縣委委員陳金來、何胥陶等人不顧個人安危,多次冒險送來槍支彈藥和活動經(jīng)費,全力支撐著這支新生的革命武裝力量。</p> 壯大隊伍,根基初立 <p class="ql-block">1935年二三月間,連江紅軍西南團的魏耿、吳德標、楊采衡、陳云飛等二十余名骨干秘密轉移至福清,為游擊大隊注入了新鮮血液,極大增強了隊伍實力。同年4月,陳云飛深入羅漢山坑實地偵察后,工農(nóng)紅軍福清游擊大隊正式挺進該地區(qū),成功開辟了羅漢里革命根據(jù)地。至同年5月,隨著福清、莆田兩中心縣委合并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福清游擊隊進一步擴編為工農(nóng)紅軍閩中游擊隊第一支隊,標志著閩中革命武裝力量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p> 司務長到武工隊長:烽火淬煉 <p class="ql-block">為鞏固根據(jù)地,支隊在北郭、波蘭、當下等基礎穩(wěn)固的村莊組建武裝自衛(wèi)隊。每隊編制10至20人,配備五六支長槍,主要擔負站崗放哨、情報傳遞和物資運輸?shù)热蝿?。與此同時,支隊精心抽調精銳力量,成立武裝工作隊(簡稱武工隊),任命深諳當?shù)孛袂?、對黨忠誠可靠的共產(chǎn)黨員許春來擔任隊長。</p><p class="ql-block">武工隊以天竹坑天竹寺為駐地——此地正是東進羅漢里根據(jù)地的咽喉要沖。所有進出人員必須經(jīng)過武工隊的嚴格審查,再由專人護送至支隊部。此外,武工隊還擔負著統(tǒng)一指揮周邊村莊自衛(wèi)隊的重任,承擔偵察敵情、中轉情報等重要職能,為根據(jù)地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許春來率隊轉戰(zhàn)羅漢里外圍,在一次次反"圍剿"戰(zhàn)斗的烽火洗禮中淬煉成長,逐漸錘煉成為獨當一面的優(yōu)秀指揮員。</p> 赤膽忠心,信念如磐 <p class="ql-block">許春來珍藏的筆記本中,一首豪邁詩篇赫然在目:"滿天風雨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字字如鐵,句句鏗鏘,將共產(chǎn)黨人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與堅定信念熔鑄其中。</p> <p class="ql-block">從為隊伍籌糧管灶的司務長,到率領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武工隊長,許春來的革命征程遍布荊棘卻從未動搖。他的戰(zhàn)斗足跡,不僅鐫刻著閩中游擊隊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更鑄就了一代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赤膽忠魂。這份初心如磐的革命精神,穿越時空,永續(xù)傳承。</p> <p class="ql-block">福清市中共歷史學會征研編輯部</p><p class="ql-block">作者:陳上旭 整理</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許春來回憶錄》、《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福清革命史》、《福清羅漢里閩中游擊隊根據(jù)地》、《福清黨史資料》等資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