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圖 | 成者榮之</p><p class="ql-block">美編號 | 168344737</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 | 陜北民歌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繁華喧囂的北京站東街,往南拐進一條深深的小巷,有一座簡約歐式風格的小樓——北京中安賓館。在門旁標識著“盔甲廠胡同6號”,門臉右上方懸掛著一塊鐫刻著“埃德加·斯諾和海倫·斯諾北京居住地舊址”的牌匾。這兒,就是我所尋找到的“斯諾故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埃德加·斯諾自1928年來到中國,第一站到達上海,第二年來到北平,并在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住在盔甲廠胡同13號一座教會四合院里。那時,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這所四合院正是燕京大學的教師宿舍,小小庭院山石樹木,猶如花園,人稱“燕京大學花園”。后來,這個四合院被改建成中安賓館,地名被改為“盔甲廠胡同6號”。如今,“花園”已不在,但斯諾文化尚存。斯諾夫婦在此地的生活遺跡,被搬進紅色文化主題酒店——中安賓館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這座精致的桔色酒店,在接待廳、樓梯、走廊、客房,到處都可以看到斯諾夫婦在此地居住的文化元素,通過實物、照片等,展示著斯諾夫婦的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也是電影《紅星照耀中國》的拍攝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過狹長的接待廳,不算寬敞的庭院內(nèi)矗立著斯諾夫婦的半身銅像。北面墻上掛著幾幅黑白照片,靜靜展示著當年盔甲廠13號的院景。畫面中,有埃德加·斯諾在此生活的照片、海倫·斯諾與許地山的合影,以及他們庇護學生運動領(lǐng)袖的勇敢身影和斯諾回京后伏案寫作《紅星照耀中國》的專注模樣。紅星照耀中國和小號手的塑像,為這個小小庭院增添了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庭院東北角,是斯諾小客廳。從介紹中得知,斯諾小客廳就是“一二·九”運動策劃的場所,燕京、清華進步學生的聚集地,當年黃華、黃敬、姚依林等都是這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就是從這里走上街頭,親自投身于一二·九運動,寫出了《中國的貞德被捕了》的通訊,向世界宣傳中國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斯諾從延安回到北平,就是在這里寫出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庭院南側(cè)主樓一層,是斯諾精神文化主題展廳。展示著斯諾夫婦的生平、在北平時期的照片,包括他們的新婚照,埃德加·斯諾到延安采訪的經(jīng)歷,以及他重返中國、為建立中美友誼而做出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展廳中,陳列著各個時期、各種版本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書籍和大量相關(guān)書籍,還有斯諾用過的鋼筆、他給毛澤東帶過的八角帽,以及“工合”組織徽章、刊登過斯諾夫婦故事的報紙和各種紀念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料顯示,埃德加·斯諾(1905-1972)早年畢業(yè)于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1928年在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代理主編兼《芝加哥論壇報》駐華記者,1930年為美國統(tǒng)一報業(yè)協(xié)會記者,開始在中國各地采訪。1941年,斯諾沖破重重阻力向外界報道皖南事變真相。為此,國民黨當局取消了斯諾的采訪權(quán)力,斯諾被迫離開中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在宋慶齡的引薦下,斯諾突破層層封鎖線,來到陜北蘇區(qū)采訪,打破了國民黨持續(xù)9年的新聞封鎖,深入報道了毛澤東等紅軍領(lǐng)袖和蘇區(qū)見聞,積累大量資料后,返回北平在盔甲廠13號寫作《紅星照耀中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延安期間,周恩來親自為埃德加·斯諾擬定了考察蘇區(qū)的日程表,斯諾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采訪、參觀,接觸了黨的領(lǐng)導(dǎo)人、紅軍指戰(zhàn)員、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等各階層的人,與毛澤東進行了十多天的交談。毛澤東在延安戴著八角帽那張經(jīng)典照片,就是斯諾為他拍攝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回到北平時,正是西安事變爆發(fā)前夕,他首先為英國和美國報刊寫了許多篇通訊報道,他的真實報道轟動一時。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將全部報道匯集成冊,取名《紅星在中國》(Red Star in China)。斯諾代理人在把書稿轉(zhuǎn)交給英國倫敦維多克·戈蘭茨出版公司時,由于疏忽,把Red Star in China寫成了Red Star over China,將錯就錯,一部影響中國歷史的《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在倫敦出版,它將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抗日革命根據(jù)地實況展現(xiàn)給了全球,從而揭示了中國蘊含的光明與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國成立后,斯諾分別于1960年、1964年、1970年三次來華訪問,報道新中國的變化;并先后出版了《漫長的革命》《大河彼岸》《中國巨變》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2月15日,斯諾在瑞士與世長辭。中國政府按照斯諾的遺愿,將其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故居,盡管是一家經(jīng)營中的酒店,但斯諾文化氛圍十分濃厚。二百多間客房接待的客人,半數(shù)以上都是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賓客。這,也許就是斯諾精神的國際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鳴謝:北京中安賓館,網(wǎng)絡(luò)相關(guān)文獻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