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前曾經(jīng)零零星星讀過一些關(guān)于南詔國和大理國的歷史片段,但一直無緣深入了解。這次趁著來大理太保家園體驗旅居養(yǎng)老的機會,終于可以近距離感知兩個古國的前世今生,彌補了一大缺憾。曾經(jīng)的兩個古國,按時間順序,南詔國在先,而巍山古城正是古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和故都,不用說,必須得走一趟。</p> 一、南詔博物館 <p class="ql-block">了解一個地方歷史,最好的方式是從博物館開始。正好巍山有個南詔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博物館</b>:位于大理州巍山古城報國街,于2015年10月1日全面建成,2016年3月28日正式開館。博物館以南詔文化為主線,展示了巍山的先民活動痕跡、南詔發(fā)展歷史以及南詔文化在巍山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設(shè)在等覺寺內(nèi),等覺寺始建于南詔國時期,是巍山最大的佛教寺院,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整體布局體現(xiàn)了“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主軸線以等覺寺為重點,是一個集現(xiàn)代博物館和古建筑為一體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分為歷史文化展廳和古建筑區(qū)域。歷史文化展廳包括7個展廳,以“南詔溯源”“南詔佛韻”“南詔遺珍”〝天寶戰(zhàn)爭〞等部分展現(xiàn)了南詔國曾經(jīng)的輝煌。這些正好是我關(guān)心的重點。館內(nèi)珍藏了近4000件藏品,其中包括四件一級文物。此外,館內(nèi)還以場景復(fù)原的方式再現(xiàn)了巍山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社會習(xí)俗、飲食習(xí)慣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nèi)的碑廊</p> <p class="ql-block">人們常用"南詔故都"來指代巍山,其實巍山的歷史遠在南詔之前。這塊土地不僅有遠古動物的活動遺跡和舊石器、新石器時期人類的生活遺存,且西漢時中央王朝已在巍山設(shè)縣,這是巍山富饒山川孕育的文明之光,也是南詔得以在巍山崛起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b>是我國唐代西南邊疆以洱海為中心建立的強大地方政權(quán),與唐朝總體上保持著地方藩屬與中央王朝的關(guān)系。南詔從巍山蒙舍詔開始興起,其后統(tǒng)一六詔,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滇池兩爨等地,最終完成云南的統(tǒng)一。南詔為后世中央王朝對云南的管轄及行省建制奠定了基礎(chǔ),在國家統(tǒng)一、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jié)進步、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南詔國獨特的父子連名制,姓名居然也能接龍!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說這么奇葩的起名制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細奴邏</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詔國之父,</span>《蠻書校注》《南詔源流紀要》及彝族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記載,唐貞觀初年,細奴邏隨父蒙舍龍牧耕于巍寶山山麓。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細奴邏建立蒙舍詔,建都屹吁圖山城。唐永徽四年(653年)派其子邏盛入唐朝覲,唐敕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從此,南詔"獨奉唐朝為正朔",全面學(xué)習(xí)唐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為統(tǒng)一六詔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南詔國歷經(jīng)十三代國王,共享國祚253年(649年-902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收復(fù)兩爨</b>:唐王朝的管制引發(fā)爨氏叛亂,南詔出兵配合鎮(zhèn)壓。唐、詔大軍壓境,諸爨恐懼,內(nèi)部開始分裂。爨氏首領(lǐng)率眾前往請罪,皮羅閣為籠絡(luò)眾爨,代向朝廷求情,唐下詔赦免。皮羅閣之子閣羅鳳繼位后亦無罷兵之意,將女許配爨歸王之子,又將另一女許配給爨崇道之子,使諸爨內(nèi)部更加分裂,后爨崇道父子在爨氏的勢力均被南詔所滅。閣羅鳳以武力脅迫滇池沿岸二十余萬"白蠻"西遷到保山一帶。至此,滇池地區(qū)的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皆土崩瓦解,原"兩爨"土地及人民悉歸南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統(tǒng)一六詔</b>:公元七世紀,吐蕃政權(quán)在青藏高原崛起,唐王朝為了削弱其在西南邊疆的影響,竭力扶持洱海地區(qū)部族力量。六詔之中,蒙舍詔"獨奉唐朝為正朔",由此得到唐王朝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派御史嚴正誨協(xié)助蒙舍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經(jīng)長期征戰(zhàn),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朝廷封皮羅閣為云南王,越國公,賜名歸義。</p> <p class="ql-block">六詔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南詔國管轄范圍廣泛,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貴州、四川兩省與云南相鄰的區(qū)域,西、南亦到今天越南、老撾、緬甸等3國與云南接壤的部分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時期的政治體制</b>:南詔效仿唐朝,中央設(shè)清平官、大軍將和國務(wù)機構(gòu)"六曹"管理朝政,地方設(shè)十瞼、六節(jié)度、二都督管理地方事務(w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南詔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b>南詔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耕耘水田,種植稻谷,兼種豆、麻、黍、稷。除農(nóng)田生產(chǎn)外,還栽植桑柘、麻、竹、桃、李、橘、木棉、荔枝、椰子等。豐富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出,造就了南詔經(jīng)濟的繁榮。南詔冶鐵技術(shù)比較發(fā)達,鐸鞘、南詔劍、郁刀是南詔著名兵器,曾作為首選的珍貴禮物多次獻給唐朝。南詔鐵柱是洱海地區(qū)鑄鐵技術(shù)的典型代表,是現(xiàn)存的南詔時期的最大金屬器物。</p> <p class="ql-block">南詔行政區(qū)劃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王城遺址:</b>南詔時期,以洱海為中心的祖國西南地區(qū),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對外交往活躍,造就了云南歷史上輝煌的一頁,也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屹吁圖山城、蒙舍城、太和城、陽苴咩城、大厘城等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天寶戰(zhàn)爭</b>:皮邏閣時期,唐王朝扶持南詔以牽制吐蕃。隨著南詔勢力日益強大,唐王朝企圖加強控制。至閣邏鳳時期,云南太守張虔陀驕暴貪殘,致使南詔起兵反抗。唐王朝發(fā)動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攻打南詔,南詔聯(lián)合吐蕃,在西洱河兩敗唐軍,史稱"天寶戰(zhàn)爭"。戰(zhàn)后,唐王朝失去了對云南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劍川石鐘山《閣邏鳳出巡圖》</b>:圖高1.46米,寬1.52米,共雕16人??咝螢榉聫d堂建筑,廳中央的龍頭椅上,盤坐著南詔王閣邏鳳,右側(cè)結(jié)跏跌坐著王弟閣陂和尚,左右簇擁著披虎皮衣、插牦牛尾的武士戰(zhàn)將,筋肉暴起,裝束緊牢,大鼻子,寬嘴唇,再配上圓圓的臉,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王座兩旁旌旗飄動,表現(xiàn)了南詔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南詔奉圣樂</b>:天寶戰(zhàn)爭后,同唐王朝隔絕四十余年的南詔政權(quán)重新歸唐,南詔王異牟尋于貞元十年(794年)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貞元十六年(800年)異牟尋遣使楊嘉明率領(lǐng)歌舞樂團到達成都,向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獻上"夷中歌曲",借以表達歸唐的誠意。經(jīng)韋皋的加工整理,定名為《南詔奉圣樂》進獻唐王朝,"德宗閱于麟德殿"。</p> <p class="ql-block">《南詔奉圣樂》是以字舞為主體,分別舞"南""詔""奉""圣""樂"五字。所謂字舞,是指舞者通過快速的服飾轉(zhuǎn)換、隊形變化而組成字,每變一次,就成一字,每舞一字,伴唱一曲。</p><p class="ql-block">演出結(jié)束后,《南詔奉圣樂》曲目被留在宮中,唐德宗讓宮里的"太常工人"傳習(xí)演奏,并經(jīng)常在宮廷內(nèi)表演,"殿庭宴則立奏,宮中則坐奏"。從此,《南詔奉圣樂》成為唐朝十四部國樂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土主崇拜</b>:土主文化孕育于南詔(唐)初期,最初為有血緣關(guān)系的蒙氏祭祖活動。隨著南詔政權(quán)的建立和興盛,南詔境內(nèi)以"烏蠻"、"白蠻"為主體的各民族奉"南詔王"為土主(保護神),每年在特定的日子舉行祭祀活動。千百年來,巍山彝族將南詔十三代王奉為祖先,加以崇拜,延續(xù)至今,形成了中國西南地區(qū)獨特的祭祀文化﹣﹣土主文化。</p> 二、巍山古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山古城:</b>位于巍山盆地南部,地形東高西低,城西有陽瓜江由北向南流淌。元代,段氏總管開始在這里筑土城據(jù)守。明初,傅友德、沐英率大軍平蒙化,段氏不臣服,被逐。后彝族火頭左禾內(nèi)附,被封蒙化世襲土知府,繼而在此建土衙。明洪武年間,大批明軍來到巍山設(shè)衛(wèi)屯田,在此基礎(chǔ)上開拓修建,改土城為磚石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內(nèi)保存著大量與南詔文化相關(guān)的古建筑和文物。北門拱辰樓上的“魁雄六詔”匾額,直接訴說著南詔一統(tǒng)六詔的輝煌歷史。南詔博物館內(nèi)收藏的文物,通過展品和介紹可深入了解南詔古國的歷史。此外,巍山古城內(nèi)的文廟、崇正書院等古建筑群,以及彝族扎染、南詔古樂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都延續(xù)著南詔國的文化血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蒙化(今巍山)是"茶馬古道重鎮(zhèn)"</b>,是通往緬甸、印度的通衢要道。據(jù)(清)《普洱府志》記載:"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及"茶馬互市"的興起,茶馬古道不論滇藏、滇川、滇緬線,都經(jīng)蒙化而輻射四方。蒙化地處茶馬古道的中樞關(guān)驛,唐代以來經(jīng)此即有"三進三出"的茶文化傳播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進即:從勐海、思茅、普洱、鎮(zhèn)沅、景東進入蒙化城;從耿馬、雙江、臨滄、云縣、公郎進入蒙化城;從鳳慶、犀牛渡、茶房寺、鼠街進入蒙化城。</p><p class="ql-block">三出即:出隆慶關(guān)經(jīng)云南驛、南華、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出瓦房哨經(jīng)下關(guān)、劍川、麗江、中甸(香格里拉)、拉薩至尼泊爾及印度;出三鶴、江橋經(jīng)漾濞、永平、保山、騰沖、芒市(潞西)、畹町至緬甸。</p>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呈正方形,如一枚方印,中心建星拱樓(原稱文筆樓)為“印柄”,象征權(quán)力與文化核心。城四周原有城墻,設(shè)東(忠武門)、南(迎薰門)、西(威遠門)、北(拱辰門)四座城門,現(xiàn)僅存北門拱辰樓與星拱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拱辰樓</b>:明代蒙化府北門城樓,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拱辰樓原為三層,南明永歷四年(1650年)守道熊啟宇改建為兩層。樓建于高8.5米的磚砌城臺上,下為城門洞。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拾梁式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計28米,進深四間17米。下層四面設(shè)廊,登樓可俯視全城,上檐南北兩面分別懸掛有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蒙化府同知康勷提書的"魁雄六詔"和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直隸廳同知黃大鶴提書的"萬里瞻天"字匾,二匱氣勢磅博,筆力遒勁,顯示了南詔王皮邏閣統(tǒng)一六詔,雄踞大西南的威嚴。</p><p class="ql-block">拱辰樓建筑用科粗大,無斗拱及雕飾,上層四周使用檐柱懸空立于下層梁架的做法,使得上層面寬加大,加之屋面起山甚小,四翼角出檐長,反翹小,使得整個建筑古樸雄偉,簡練渾厚,是歷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標(biāo)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進士坊</b>:為紀念歷史人物陳于宸而立。陳于宸,明代萬歷丁未(1607年)進士。曾任四川巴縣知縣,致仕歸隱,嚴正不阿。清《康熙蒙化府志》將其載入鄉(xiāng)賢及忠烈,《蒙化志稿》載入"耆舊志"。原坊因石質(zhì)為砂石料,年久失修,僅存東面殘柱一根在原址,作為歷史的見證?,F(xiàn)坊于2002年重建,坊南有"花封瑞鳳",坊北有"蕊榜文龍"題刻,內(nèi)容均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以示巍山文脈傳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星拱樓:</b>又名文筆樓,位于巍山古城正中,為明代蒙化府城中心過街樓,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豐七年(1857年)毀,咸豐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義軍將領(lǐng)左參軍馬國忠重修,樓頂中梁尚存"太歲紀年"題記。</p> <p class="ql-block">星拱樓通高11米,由木結(jié)構(gòu)城樓與磚石結(jié)構(gòu)基座兩部分組成,基座石砌,面闊、進深均為18.7米,通高6.3米,四面貫通,門洞作券頂;樓作亭閣式,重檐歇山頂,梁架為抬梁與穿斗相結(jié)合,面闊、進深均為9.75米,樓底層四周設(shè)廊,內(nèi)外均飾斗拱,東、南、西、北分別懸"瑞藹華峰""巍霞擁鶴""玉環(huán)瓜浦""蒼影盤龍"匾額,繪寫巍山四環(huán)景色,城樓上下比例勻稱,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鎮(zhèn)古建筑群</b>: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縣城古城核心區(qū)東北隅,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米。由三組古建筑群組成,分別是蕭公祠、文華書院和玉皇閣。</p><p class="ql-block">由于蕭公祠(江西會館)、文華書院和玉皇閣三組古建筑群緊鄰,后經(jīng)巍山縣人民政府出資修繕整合后統(tǒng)稱為文華書院,并于2013年將整合后的三組古建筑群統(tǒng)一申報,升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日巍山縣文化和旅游局將南詔鎮(zhèn)古建筑群托管給華僑城世博集團旗下巍山公司進行業(yè)態(tài)植入,并運營管理。巍山公司依托古建筑群原有建筑風(fēng)格和使用功能,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將三處古建筑群科學(xué)活化利用,根據(jù)各區(qū)域功能定位,分別將蕭公祠定位為【書友】區(qū)、文華書院定位為【書香】區(qū)、玉皇閣定位為【書鳴】區(qū),旨在將文華書院打造成國內(nèi)最具古香古色的網(wǎng)紅書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蕭公祠:</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稱江西會館,</span>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咸同年間被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西人李嵩山等捐資重建,為江右客民祈祀之所,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蕭公祠坐東向西,原來的蕭公祠由三進兩院及花園、水池組成,現(xiàn)保留下來的有中廳和大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華書院:</b>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蒙化同知蕭培基始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蒙化直隸廳成立勸學(xué)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xué)堂。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云南省第五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新中國成立后設(shè)高級小學(xué),實驗小學(xué)、初級中學(xué)。文華書院由大門、二門、泮池、拱橋、雁塔坊、魁星閣、藏書樓及前后院廂房組成,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中共家化地工委和廈兩人民行政專員公署,蒙化區(qū)事處舊地:</b>云南和平解放后,成立了中共滇西地委和滇西人民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12月25日,滇西地委成立了中共蒙化地方工作委員會(簡稱蒙化地工委)和滇西人民行政專員公署蒙化地區(qū)辦事處(簡稱專辦處),管轄行政區(qū)域為:蒙化(巍山、南澗)、順寧(鳳慶)、云縣、緬寧(臨滄)和景東5縣,辦事處地址設(shè)于南詔鎮(zhèn)古建筑群落內(nèi)。1950年1月6日,蒙化地工委和專辦處率所屬人員進駐蒙化縣城,6日開始在此辦公,開展接管地方政權(quán)、處理收編地方武裝遺留問題、組建各縣黨組織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和招收工作人員、組織干部訓(xùn)練等工作。1950年4月,由于省內(nèi)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蒙化地工委和專辦處所屬四縣(景東除外)劃歸大理專區(qū),地工委與中共大理地委合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玉皇閣</b>始建于明代,清咸同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重建,是巍山古城內(nèi)清代建筑的精品,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玉皇閣由大門、前殿、中殿、后殿四進三院及廂房組成,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三、巍寶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寶山:</b>是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國家級"大理風(fēng)景名性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以古、幽、奇、秀聞名悲邇,素有"巍寶天下幽"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據(jù)清《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記載,南詔開國君主細奴邏昔日在此地躬耕時,遇太上老君的點化,遂創(chuàng)南詔基業(yè),建立了顯赫一時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傳位十三代。巍寶山成為南詔古國的根和源頭。唐王朝御準(zhǔn)建蓋的南詔土主廟,是古往今來各地彝族群眾崇拜祭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巍寶山主峰海拔2509米、主景區(qū)面積約6平方公里。巍寶山以南詔發(fā)祥地而聞名,因道教名山而稱世,從漢代開始即有道士居住,明、清時道教盛極一時。22座道教宮觀星羅棋有,完整的保留著明、清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出道家的文化神韻。山中文物瑰寶俯仰皆是,現(xiàn)存的松下踏歌壁畫、長春洞壁畫壁雕等均為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巍寶山植被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飛鼠、白雉等50多種珍稀動物。有龐大的古高山栲樹群,高達18米的古山茶冠蓋全國,還有罕見的云頭柏及多種名花貴木。峰秀谷幽,怡愉可人,是科考、休閑、觀光、渡假旅游的勝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詔土主廟</b>:又名巡山殿,始建于唐,是土主文化的源流地和中心。大殿供奉細奴邏像,偏殿分別祭細奴邏父母和其妻白族三公主,兩廂祭十二代王和風(fēng)伽異,院內(nèi)有《南詔圖傳》浮雕。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為彝族祭祖節(jié)主祭日,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彝胞齊聚廟內(nèi),舉行盛大的祭祖典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昌宮</b>:又名龍?zhí)兜?,最早是?dāng)?shù)厝罕娂例埖膱鏊?。正殿祀文昌帝君,兩旁塑天聾、地啞,過廳塑關(guān)公夜讀《春秋》像,偏殿上祀金甲、魁星。觀內(nèi)文龍亭石墩上有四幅繪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壁畫,其中有研究彝族文化的壁畫瑰寶﹣-"松下踏歌圖",觀內(nèi)可賞"龍池?zé)熈?quot;勝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靈官殿</b>:又名主君閣,正殿祀王靈宮。道教中的靈官是護法之神,有九地靈官、十天靈官、水府靈官等名號。廂房內(nèi)塑雷部眾神像。殿內(nèi)有一株明代古山茶,樹齡近400年,樹高18.8米,為世界茶花之冠,每年茶花盛開時節(jié),可賞"山茶流紅"勝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寶山主君閣茶花</b>:位于巍寶山主君閣內(nèi)古山茶花樹品種為桂葉銀紅,樹齡約400年,樹高18.43米。 胸徑39.6厘米,冠幅東西6.4米,南北7.4米。樹干灰白色,花銀紅色,花期約60天。古往今來,吸引著文人墨客時賢名流流連吟賞。以國際茶花協(xié)會主席格里高力·戴維斯先生為首的國內(nèi)外園藝界知名專家親臨觀賞鑒定,給予高度評價。2012年2月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被認定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國人工栽培最高的山茶花樹"</b>。</p> <p class="ql-block">從主君閣背后的山上俯瞰茶花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青霞宮:</b>又名老君殿,是巍寶山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殿宇。由湖北武當(dāng)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蓋。殿內(nèi)供奉太上老君、準(zhǔn)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存有"片石含青"的古匾和"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殿后存有"老君打坐石"、"老君撐腰石〞,殿內(nèi)可飲療效神奇的"道家養(yǎng)生茶"。</p> <p class="ql-block">巍寶山太大,道教的瑰寶也太多,一次實在無法窮盡,留點念念想,下次有機會再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