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建省簡稱“閩”,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唐開元21(733)年設立軍事長官經(jīng)略使--福建經(jīng)略使,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是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80%以上臺灣民眾祖籍地在福建。</p><p class="ql-block">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文獻漸盛,福建省士子開始在科舉中漸露頭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福建首位狀元為泉州晉江人徐 晦? (760—838年),唐貞元十八年 (802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p><p class="ql-block"> 福州長樂人林慎思(844-880)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中進士科第一,次年再試中“宏詞科拔萃魁”。唐咸通年間,他兄弟五人先后中進士,也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家兄弟五進士,時稱“五子登科”、“五桂聯(lián)芳”。這位晚唐儒者是福建歷史首位思想家,閩地文化啟蒙的象征符號。</p><p class="ql-block"> 泉州晉江人?陳 逖? (890—952年)于五代后梁貞明四年 (918年)考中狀元。泉州晉江人黃仁穎? (900—962年)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考中狀元。</p><p class="ql-block"> 張 確(942—993年),三明沙縣人,五代南唐開寶八年(975年)狀元,也是南唐十個狀元的最后一位。</p> <p class="ql-block"> “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義道德之風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鄒魯也”(明.黃仲昭)。在兩宋118榜(北宋69榜、南宋49榜)中,“省元、狀元、榜眼、探花里至少有一個福建人”的情況共出現(xiàn)在50榜中。</p><p class="ql-block"> 葉齊(生卒不詳),南平建甌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通過三次復試后成為狀元(但不是確切意義上的狀元)。</p><p class="ql-block"> 徐 奭 (985—1030年),南平建甌人(祖籍溫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狀元,官至翰林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p><p class="ql-block"> 章 衡 (1025—1099年),南平浦城人,嘉佑二年(1057年)即“千古龍虎第一榜”狀元,官至集賢院學士。他編制的《編年通鑒》被宋神宗稱贊為“可冠冕諸史”。</p><p class="ql-block"> 許 將 ( 1037—1111年),福州閩清人,嘉佑八年(1063年)狀元,為福州首位狀元,歷五朝、官至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執(zhí)政)。</p><p class="ql-block"> 葉祖洽 (1046—1117年),三明泰寧人,熙寧三年(1070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徐 鐸 (1051—1105年) ,莆田市人,熙寧九年(1076年)狀元,官至吏部尚書。</p><p class="ql-block"> 黃 裳 ( 1044—1130年),南平延平人,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狀元,官至端明殿學士、知福州。金庸筆下《九陰真經(jīng)》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黃公度 (1109—1156年),莆田市人,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狀元,歷史上第一個由省元免試直接授狀元的例子,官至考功員外郎兼金部員外郎。</p><p class="ql-block"> 陳誠之 (1093—1170年),福州長樂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狀元,官至知樞密院事(執(zhí)政),其讀書處“鰲頂峰”清代時成為鰲峰書院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梁克家 (1127—1187年),泉州晉江人,紹興三十年(1160年)狀元,官至右丞相。是兩宋時期福建籍狀元中唯一同時拜相封爵者,與妻子陳氏“梅鏡緣”被改編為泉州高甲戲《梅鏡記》。</p><p class="ql-block"> 蕭國梁 (1126—?),福州永泰人,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鄭 僑 (1132—1202年),莆田市人,乾道五年(1169年)狀元,官至知樞密院事(執(zhí)政)。</p><p class="ql-block"> 黃 定 (1133—1186年),福州福清人,乾道八年(1172年)狀元。</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注: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祖籍同為福州永泰的蕭國梁、鄭僑、黃定連續(xù)三科奪魁,史稱“一縣七里三狀元”,清道光年間當?shù)厝私ā奥?lián)奎塔”紀念這一盛舉。</i></p><p class="ql-block"> 余 復 (1168—?),寧德古田人,紹熙元年(1190年)狀元,官至秘書省校書郎。鄒應龍 (1173—1245年),三明泰寧人,慶元二年(1196年)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執(zhí)政)。</p><p class="ql-block"> 曾從龍 (1175—1235年),泉州晉江人,慶元五年(1199年)狀元,兩度拜相。鄭性之(1172—1255年),福州閩侯人,嘉定元年(1208年)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執(zhí)政)。<i style="font-size:15px;">他與同為福州人的孫德輿(福清)、黃桂(閩侯)同科包攬“一榜三鼎甲”。</i></p><p class="ql-block"> 黃 樸 (1192—1245年),福州閩侯人,紹定二年(1229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吳叔告 (1193—1265年),莆田市人,端平二年(1235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徐儼夫(1200-1260),福建侯官人(現(xiàn)浙江溫州平陽縣) 淳祐二年(1241)狀元,官至禮部郎官。</p><p class="ql-block"> 阮登炳 (1219—1300年),寧德漳灣人,咸淳元年(1265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陳文龍 (1232—1277年),莆田市人,宋咸淳四年(1268年)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執(zhí)政)。</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兩宋時期,福建仕子中進士者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進士多、狀元多、執(zhí)宰多、學者多”現(xiàn)象,閩文化進一步得到發(fā)展,朱子的理學思想影響至今,進而影響世界。</i></p> <p class="ql-block"> 林濟孫 (1315—1366年),莆田仙游人,元至元六年(1340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林 亨(1291-1361),莆田仙游人,元至正三年(1343)狀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 顯 (1358—?),南平建陽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張顯宗(1363一1408),三明寧化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殿試一甲第二名,特賜狀元,追封工部尚書。</p><p class="ql-block"> 陳 按(—1397年),福州長樂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榜”狀元。<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榜進士皆為南方人,江北無一人上榜。巧的是3位主考官皆為南方人,被落第的北方學子告“私其鄉(xiāng)”。朱元璋怒命復查,北方士子卻又再次無人上榜,致陳安等人被車裂而死,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此榜史稱明朝“南北榜事件”,于明朝開了“分南北取士”的先例。</span></p><p class="ql-block"> 林 環(huán) (1375—1415年),莆田市人,永樂四年(1406年)狀元,官至侍講學士,參與編修《永樂大典》。</p><p class="ql-block"> 馬 鐸 (1366—1423年),福州長樂人,永樂十年(1412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李 騏 (1378—1425年),福州長樂人,永樂十六年(1418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林 震 (1388—1448年),漳州長泰人,宣德五年(1430年)狀元。此科福建舉人囊括一甲三進士:狀元漳州長泰林震、榜眼建安龔錡、探花莆田林文。林震也是漳州歷史上唯一一位古代科舉狀元。</p><p class="ql-block"> 柯 潛 (1423—1473年),莆田市人,景泰二年(1451年)狀元。歷任代宗、英宗、憲宗三朝的省、會試主考官及殿試讀卷官。</p><p class="ql-block"> 龔用卿(1500-1563),福州市人,嘉靖五年(1526)狀元,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p><p class="ql-block"> 陳謹 (生卒年未知),福州長樂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狀元。</p><p class="ql-block"> 翁正春(1553-1626),福州閩侯人,萬歷二十年(1592)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p><p class="ql-block"> 莊際昌 (1577—1629年),泉州晉江人(祖籍永春),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狀元。他連中會元、狀元,為明代福建科舉史上唯一有此成就的士子,官至翰林院編修。</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隨著福建經(jīng)濟地位下降、江浙地區(qū)崛起和科舉選拔機制調(diào)整,福建僅出了3位狀元,相較于宋明時代的輝煌,明顯衰落,但仍然為科舉強省,進士總數(shù)也達24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鴻年 (1805—1886年),福州市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狀元,為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p><p class="ql-block"> 王仁堪 (1849—1893年),福州市人,光緒三年(1877年)狀元。最后一位福州狀元,其家族“西清王氏”世代顯赫。</p><p class="ql-block"> 吳 魯 (1845—1912年),泉州晉江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狀元,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后一位狀元,官至資政大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5年7月9日</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風雨山河》,受讀者指正,更正了紕漏之處。</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