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肅省博物館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1950年改名為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甘肅省博物館,總面積43000平方米。 甘肅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xiàn)代的珍貴文化遺存,館藏珍貴歷史文物、自然標本8萬余件(組),尤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shù)萃寶、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為特色。</p> <p class="ql-block">十大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1: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或馬超龍雀,是1969年甘肅武威一處墓葬里出土的,而這個墓葬就是現(xiàn)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雷臺漢墓。雷臺漢墓共出土了39匹銅馬,只有這一匹銅奔馬不管是造型還是制作工藝都堪稱經(jīng)典。它身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達7.15千克。從造型看奔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四肢修長,其中三足騰空、一足踏著一只吃驚回望的飛鳥飛馳向前。被譽為中國旅游標志?,F(xiàn)在禁止出國。象征漢代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巔峰,兼具藝術(shù)性與科學性。</p> <p class="ql-block">銅奔馬正面看著有點丑。設計制作禮品之人正是墓主人張江,東漢明帝時任破羌將軍、武威太守,兼攝左騎將軍、張掖縣長,封南陽析侯,身份高貴,配享眾多“車馬”明器隨葬。公元60年,張江受封武威太守后,為報明帝知遇之恩,開始鑄造“銅奔馬”作為敬獻皇帝的貢品。當時,他鑄造了兩套,一套送到京城洛陽,進奉給漢明帝,被置于平樂觀,史稱“涼州貢馬”。后董卓大亂,攻陷京城,“銅奔馬”被毀。張江自留了一套,欲永遠陪伴自己,幸虧他的私藏,否則我們永遠難見昔日“貢馬”真容。</p> <p class="ql-block">四位圖</p> <p class="ql-block">2:《儀禮》簡 涼州《儀禮》簡 1959年出土于涼州磨嘴子6號漢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每簡有字60個左右,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上有削改和閱讀的記號。這批簡可貴之處在于,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儀禮》?!秲x禮》是古代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對于我們研究漢代經(jīng)學和《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被譽為“天下第一漢簡”。</p> <p class="ql-block">3:大云寺五重舍利寶函</p><p class="ql-block">1964年12月,在甘肅省涇川縣城關(guān)鎮(zhèn)水泉寺發(fā)現(xiàn)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宮,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層為石函。 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將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涇州大興國寺(今大云寺)地宮供養(yǎng)。武則天時期,偽造載有女人當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經(jīng)》,并“敕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處,藏《大云經(jīng)》,使僧人升高座講解”。在這一政治背景下,涇州在隋大興國寺遺址上建造涇州大云寺,動工之際,發(fā)現(xiàn)了隋代供養(yǎng)的舍利。武則天認為是吉兆,遂請人精心打制金棺、銀槨、銅匣,以玻璃瓶盛裝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宮,建塔立寺。</p> <p class="ql-block">4:東羅馬鎏金銀盤 1988年秋,甘肅靖遠縣北灘鄉(xiāng)本山村東街裝的一戶農(nóng)民在建房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胡語銘文的鎏金銀盤。公元4-6世紀時期,銀盤最大徑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盤心所飾這位持杖倚獸的青年男子,中外學者大都判斷為希臘神話中的迪奧尼索斯。中圈所列的十二個人頭像,有人認為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包括太陽神、月亮神在內(nèi)的十二神;有人認為是狄奧尼索斯神的眷族。在古代希臘宗教故事中,迪奧尼斯是象征豐收與植物的自然神,尤以酒神著稱。即公元4-5世紀,約相當于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前期與中國保持友好往來,據(jù)《魏書》記載,東羅馬帝國曾三次派使團訪問過北魏。</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至50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直接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以下是仰韶文化的相關(guān)特點:</p><p class="ql-block">分布區(qū)域: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涵蓋河南、陜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等地。</p><p class="ql-block">經(jīng)濟生活:仰韶文化時期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要種植粟和黍,同時家畜飼養(yǎng)也十分普遍。</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仰韶文化的彩陶聞名遐邇,彩陶上的圖案豐富多樣,人面紋神態(tài)各異,魚紋靈動逼真,蛙紋蘊含著生殖崇拜,寓意著氏族的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5:人頭形器口彩陶瓶</p><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高32.3厘米,瓶口為圓雕人頭像,披發(fā)齊劉海,器身繪三角莖葉紋與簡化飛鳥紋。??</p><p class="ql-block">是大地灣遺址唯一塑有人像的彩陶瓶,被史學界稱為“東方維納斯 1973年出土于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細泥紅陶。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nèi)收,腹雙耳已殘??谧鰣A雕人頭像,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頭瓶,塑造了一位端莊、典雅、古樸、大方的美女形象,體現(xiàn)遠古先民源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把人頭與葫蘆瓶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有趣生動,是大地灣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似乎想告訴你什么</p> <p class="ql-block">6:彩陶鯢魚紋瓶: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細花紅陶制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cè)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1958年出土于甘谷西坪遺址。腹部繪人面鯢魚紋,可能為早期龍圖騰原型,展現(xiàn)先民獨特宇宙觀</p> <p class="ql-block">7:彩塑一佛二菩薩彩塑“一佛二菩薩”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50公里張義堡,因山道崎嶇,峰巒疊嶂,形如懸梯而得名。它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梯山石窟是北涼王沮渠蒙遜于公元412年到439年之間開鑿,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歷史。由于歷代戰(zhàn)亂,特別是經(jīng)歷了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之后,天梯山石窟僅存洞窟18個,北涼、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殘破。1959年由于修建黃羊水庫,天梯山面臨著被淹的危險,為了保護文物,在經(jīng)過詳細調(diào)查、清理、記錄、拍照、臨摹等工作之后,天梯山石窟的大部分文物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8:垂鱗紋秦公銅鼎</p><p class="ql-block">高41厘米,口徑40厘米。折沿,平唇,雙立耳。斂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足上刻有“山”字形扉棱,以扉棱為鼻脊飾獸面紋。口沿下飾一周竊曲紋。腹部飾三周垂鱗紋,頸部與腹部間以兩道凸弦紋相隔。耳外廓飾重環(huán)紋。器腹內(nèi)壁刻“秦公作鑄用鼎”。1999年,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出土。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甘肅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xiāng)、永坪鄉(xiāng)境內(nèi),1990年到1993年前后,遭到了大規(guī)模的盜掘。專家們通過對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認定是秦仲、莊公或襄公陵墓,并確立了此陵園為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9:人頭銎戟1972年10月出土于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葬。戟長25.5厘米,寬23厘米,重275克。人頭形刺刃,頸部有橢圓形銎,長胡三穿,援斜出如鉤,有脊棱,援基飾一牛首,方內(nèi)三齒,陰刻牛頭形徽識。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從同墓葬出土的有銘文的青銅器可知,人頭形銎青銅戟的主人為伯,他與白草坡西周墓地的另一墓主人潶伯在周康王(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時期被封到這里,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殷商移民及異族方國的鎮(zhèn)撫。從外貌上就可以判讀這不是一個華夏族人像,而很有可能是一個生活在這一地區(qū)并與西周有長期的戰(zhàn)爭的具有雅利安人血統(tǒng)的游牧民族。而符合以上條件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鬼方”。</p> <p class="ql-block">10:玻璃蓮花托盞。元代玻璃制品,托盞造型優(yōu)美,通體藍色透明,堪稱中國古代玻璃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被贊譽為“夜空下的藍蓮花”。</p> <p class="ql-block">銅車馬儀仗俑隊 1969年9月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 99件鑄造精致的銅車馬儀仗俑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陣容和氣勢最雄偉的漢代銅車馬儀仗隊</p> <p class="ql-block">驛使圖畫像磚;米色底磚面,描繪頭戴黑幘、手持文書的驛使策馬疾馳場景,馬匹四蹄騰空,馬尾飛揚。??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郵驛形象資料,印證古代河西走廊驛傳制度的發(fā)達。??里面有原件和復制件,近看很明顯有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甘肅省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以生命進化為主線,分為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和黃河古象廳四個主題展區(qū),集中展示甘肅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古生代至新生代珍貴化石標本,包括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馬門溪龍、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黃河劍齒象等標志性展品?。</p> <p class="ql-block">?馬門溪龍與黃河古象?:作為鎮(zhèn)館之寶,兩者分別代表中生代爬行動物和新生代哺乳動物的巔峰形態(tài),化石保存完整度與研究價值均居世界前列。??</p> <p class="ql-block">甘肅博物館的佛像展廳以?《莊嚴妙相——甘肅佛教藝術(shù)》?為主題,是該館的常設展覽。該展覽通過超過100件(組)佛教文物,系統(tǒng)展示了甘肅佛教藝術(shù)從十六國到明清時期近1700年的發(fā)展歷程。 ?</p> <p class="ql-block">觀后感:甘肅博物館從史前彩陶到絲路遺珍,構(gòu)建了一條跨越5000年的文明走廊。串聯(lián)起黃河文明、游牧文化與絲路精神的對話,成為解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密鑰。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時間不夠,不能全面了解各個寶貴文物內(nèi)涵,文物都很深奧。還是能深深感受到祖國寶貴文物的珍貴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