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在湖南衡陽縣石船山下這個偏遠地方,有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盡頭。那時候正是大清“康乾盛世”,鄉(xiāng)民們都剃發(fā)留辮,可就他,還留著頭頂發(fā)髻,穿著以前的衣服,執(zhí)拗地保留著明朝的樣子。鄉(xiāng)里流傳著他的怪事兒,不管天晴下雨,出門就戴斗笠、穿木屐,意思是“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這位孤獨的老人,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大家都叫他船山先生。 王船山這一輩子,既有對明朝的忠誠,學問也特別深厚。他年輕時在岳麓書院求學,老師是吳道行,深受湖湘經(jīng)世致用學說的熏陶。 明朝滅亡,國破家亡,他悲憤交加,就起來抗爭。順治五年,他在衡陽起兵抗清,失敗后又輾轉(zhuǎn)到南明朝廷,因為說話太直,差點遭了不測。桂林淪陷,好朋友殉國,他沒辦法,只好躲進湘西山林,住在瑤洞里,一直到晚年才回到老家,在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把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深刻思考都寫進書里。 他一邊種地一邊寫書,就像個普通村夫,默默寫下了《周易外傳》《讀通鑒論》《宋論》等好幾百萬字的著作。可他活著的時候沒啥名氣,就跟草堂里留到現(xiàn)在的雨傘和木屐一樣,看著普通,卻透著一股倔強。 王船山在哲學上有新的創(chuàng)造,核心就是“經(jīng)世致用”,主張做學問要解決實際問題,反對空談,還把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變成實踐探索的動力,覺得“在生活里驗證出來的道理才是真道理”。這份濟世情懷和“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的學術(shù)擔當,給后來的湖湘文化注入了堅韌的精神。但在他生前和之后差不多兩百年,因為文字獄和時代變化,他的思想光芒被蓋住了,《船山遺書》也沒人知道。 一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 年),鄧顯鶴第一次整理刻印《船山遺書》,這份寶貝才開始被人注意。離石船山不遠的雙峰荷葉鎮(zhèn),有個少年叫曾國藩,早就聽說船山先生拿雨傘、穿木屐的故事,還認真讀了他的書。幾十年后,曾國藩當了湘軍統(tǒng)帥,下令搜集整理《船山遺書》,還大規(guī)模刻印,他弟弟曾國荃在 1865 年主持完成,郭嵩燾接著又建了船山祠堂。 從這以后,船山的學問就像春雷一樣,在湖湘大地傳開,對中國近代歷史影響很大。譚嗣同就義前喊“要憑南岳一聲雷”,把船山思想當成驚醒中國的春雷;《黃書》里“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公天下”民族觀,成了維新和革命的有力武器;孫中山還夸船山思想是“民族復興之盾”。從魏源到左宗棠,好多主張變革的人都從船山思想里學到唯物思想、實踐精神和民族意識,打破了封建束縛。 時光流轉(zhuǎn),船山思想越來越亮。2018 年世界哲學大會上,“船山”和“船山實學”成了焦點,學者們都夸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集大成者。他在哲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好多領(lǐng)域都有很大貢獻,像“依人建極”的人本思想、“和合”智慧,到現(xiàn)在還能幫人類解決道德倫理問題,構(gòu)建命運共同體。 在王船山的老家衡陽,他可不只是個歷史人物,更是這座城市最深厚的文化靈魂,是走向世界的獨特標志。衡陽有省級船山學研究基地,會舉辦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跟韓國也有學術(shù)合作;還拍了微短劇《船山先生的朋友圈》,出了通俗讀物,讓年輕人也能輕松了解古老智慧;王船山出生地王衙坪、隱居寫書的湘西草堂、講過學的石鼓書院,連起來就是一條探尋“船山足跡”的文化旅游路線。2024 年,衡陽還專門設(shè)了“王船山日”,大家聚在故居誦讀《示子侄》家訓,讓思想通過儀式傳承下去。 特別需要贊頌的是舞劇《王船山》的破壁而生,三度綻放成就衡陽的文化名片。石船山下孤冢靜臥三百年后,一雙倔強的木屐終于在舞臺上震動山河。2024 年,由中共衡陽市委宣傳部指導、衡陽市文旅廣體局出品,北京舞蹈學院和衡陽市歌舞劇團一起創(chuàng)作排練的舞劇《王船山》,以獨特方式完成了文化“三重奏”:六月在京城首演,作為北京舞蹈學院建校 70 周年特邀劇目,用舞蹈重新展現(xiàn)船山風骨;九月在湖南省第三屆旅發(fā)大會開幕式上,通過湖南衛(wèi)視向全世界傳遞“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那種忠誠形象;十一月在第八屆湖南藝術(shù)節(jié),神農(nóng)大劇院 1100 個座位全坐滿了,觀眾從無聲的舞蹈里感受到思想的震撼。編導用現(xiàn)代舞蹈語言把《周易外傳》的辯證思想表現(xiàn)出來,舞臺光影再現(xiàn)湘西草堂的孤燈,這位沉寂了百年的思想大家,正以最生動的樣子走向世界。三次亮相,三次都贏得滿堂彩,這可不只是藝術(shù)的成功,更是湖湘文化在新時代的響亮回聲。在衡陽三千年的文明歷史里,王船山的思想像火炬,借著舞劇的光,變成了全世界都能看見的文化燈塔。 王船山臨死前預言:“吾書兩百年后始顯。”現(xiàn)在看來,這預言不僅實現(xiàn)了,還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湘西草堂的那盞孤燈,早就成了燎原之火,石船山下流淌的思想長河不但沒干涸,還融入了更廣闊的人類文明海洋。他用一支筆在衡陽的山水間刻下的“經(jīng)世致用”精神和“民族自強”氣魄,已經(jīng)深深融進這片土地的血脈,更成為中國智慧走向世界的強大底氣。那支曾經(jīng)在湘西草堂里蘸墨寫書的毛筆,正通過舞動的衣袖、跳躍的腳尖,在人類精神的天空寫下永恒,成為衡陽向世界講述中國智慧最厚實、最有生命力的精神底色。 (本文部分圖片取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