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最喜歡做的農(nóng)活《耱地》:</b></p><p class="ql-block"> “耱地”,是用耱進行的一種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種前或早春保墑時進行,使其沉淀板結(jié)的地皮松散軟化,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溫濕潤等作用。八十年代之前北方農(nóng)村地區(qū)都是這般活路耱地,我的家鄉(xiāng)關(guān)中渭北高原亦是如此,斯人從小就喜好耱地,主要是喜歡享受這種四肢并用、全神貫注、騰云駕霧、老牛奮蹄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耱地在農(nóng)耕環(huán)節(jié)是很重要的。耱地用的是木耱,耱床為“E”字型框架,用長約2.5米的3根木條,寬約50~60公分的4根木條,做成固定的框床架。用約近百條1米多長、姆指粗的樹枝條置火上烤軟,從中間物折上下交叉成麻化狀套在木床框上,依此排列固定成行,整體看似梳子狀即成為家鄉(xiāng)方言稱的農(nóng)具“耱”。耱地時通常要用兩頭牛牽引,操作者雙腳叉開有力的踩在耱床上,呈“八字”形狀態(tài),重心后移,耱前端沿稍上傾,避免前嗆涌土。同時要防止重心太后,否則耱口張開太大,地難以耱均衡到位。人站在耱上一只手抓住韁繩,一只手握著鞭子,口中喊著“駕駕”聲,鞭子在空中舞動,清脆的鞭子聲響徹云霄。</p> <p class="ql-block"> 斯人至今清楚的記得對牲口喊“駕”是走、“斡”是轉(zhuǎn)彎、“吁”是停的意思。入伍之前在隊上勞動,總期待隊長能派到耱地的差使。在寫這則隨想的同時,愚甚至別出心裁總結(jié)出耱地之要訣:“眼腦心并用,腳腿手同使。提抖適當,張弛有度”?;蛟S你他也出自農(nóng)村,有過耱地的經(jīng)歷,愿與之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遠遠望去,經(jīng)耱過后的黑褐色土地上或走直線或走“s”字路線,往返穿梭,宛如游弋于大海的一葉小舟。耱齒留下的痕跡仿佛五線譜,而前行的耕牛如同音符。我有時在想站在耱床上的感覺:就象人走路累了突然有了輛自行車、或象騎車走上坡路累了突然坐上汽車甚是逍遙自在。這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在曠野下,形成了淡淡的田園寫意畫卷。站立于耱床上的莊稼漢,仿佛駕馭戰(zhàn)車的勇士,威風凜凜,勢不可擋,身后卷起酷似硝煙的揚塵。</p> <p class="ql-block"> 不論是犁田還是耱地,最重要的是人跟牛的默契配合。如果你只是把牛當成畜生,動輒用鞭子抽打,牛就會哞哞的叫著,四蹄攀動亂了方寸,用力亦不均勻,人的心氣神也就難以淡定,自然耱出的地就會凹凸不平、深淺不一,歪歪扭扭。所以合格的耱地手是不會輕易將鞭子抽在牛的身上。只是將鞭子舉在空中甩出響亮而清脆的聲音,鞭子懸而不抽,以此來震懾牛要賣力而為。再者就是抑揚頓挫的“駕駕”聲,或低或高或長或短,任憑農(nóng)漢肆意發(fā)揮盡情宣泄,沒有固定的韻律,耱地者的嗓門不同腔調(diào)不同,喊出來的吆喝聲也不盡相同。但功效是相同的,不但為自己鼓勁也是對牛的鞭策,更是人與牛的對話,因為牲口是有靈性的。</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耕種時節(jié),莊稼地里便會傳遞出勞動的氣息和熱浪,此起彼伏,響徹云霄。通常是氣息越濃、熱浪越高,人畜合一的步伐就越快,干活就越來勁,即便已經(jīng)很疲憊,牛仍會瞪著猩紅的大眼睛使勁低頭往前拉。</p> <p class="ql-block"> 土地實在是太偉大了,它能改變世上的許多東西。比如,這不會說話的木耱,放在那里就是一個木柵欄,一旦融入土地,就會撕開大地厚重的皮膚,借助其血肉,豢養(yǎng)人們賴以生存的作物。就有了生命,竟成了人和牛溝通抑或默契的橋梁紐帶。耱齒吃進了土地,以它獨有的慣性滑行。牛、耱、人三點一線,農(nóng)漢們就這樣行走著,身后一棱棱散發(fā)著陽光的泥浪,泥土的味道也隨之彌漫開來。不知疲倦的黃牛往往在工作期間粗野的搖起尾巴拉起屎尿來,濺起的水花四射,瞬間變成泥漿,還有草腥味十足的牛糞味,冒著熱氣彌漫在田野里。這看似很骯臟的東西,在農(nóng)民眼里卻視為寶貝,不失為莊稼的作料。還有混雜著五谷雜糧的人間煙火。</p> <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歲月匆匆。彈指間已經(jīng)離開故鄉(xiāng)52年光景,長期的都市生活使余與故鄉(xiāng)漸行漸遠有了距離,甚至有陌生感。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的農(nóng)耕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如今的田野上很難再見到老黃牛的身影,耱地的吆喝聲也成了絕唱,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中小型機械作業(yè)。盡管如此,耱地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耱地的吆喝聲依然在耳畔縈繞。</p> <p class="ql-block"> 其實,耱地并非所說的那么飄逸享受,它是技術(shù)與力量的較量,沒有一定的技巧和足夠體力與耐心支撐,是堅持不下來的。一響午全神貫注,站在耱上耱幾畝地,已是眼花手困,腰酸背痛腿直。只所以絞盡腦汁一次次、一遍遍的修飾描述,是完成一段文字作品要求本質(zhì)精隨所在,是展示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成果之升華,是踐行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知灼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