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開元寺始建于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改名。歷經(jīng)多次重建,現(xiàn)有大殿為崇禎年間重修,2001年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大門兩側(cè)墻壁的石刻分別為“桃蓮應瑞”和“桑蓮法界”分別代表寺廟的歷史傳承與重興。</p> <p class="ql-block"> 桃蓮應瑞位于右側(cè)墻面,由圓瑛法師題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桑蓮法界位于左側(cè)墻面,為明代僧人遺留。</p> <p class="ql-block"> 兩處石刻形成時空呼應,成為開元寺“千年古桑”與“桃開紅蓮”兩大瑞象的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這兩個石刻的故事,在下文中有詳細介紹……</p> 犭貪照壁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門口(西塔北側(cè))墻壁上懸掛的是一面為犭貪(音同“貪”)的琉璃照壁。</p><p class="ql-block"> 犭是傳說中的一種天界神獸,它天性貪婪,胃口極大,吃完了天界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后,來到人間將所有金銀財寶據(jù)為己有。當它看到太陽從東海升起,頓生貪念,沖向東海妄圖一口吞下太陽,結(jié)果掉入海里淹死了?!叭诵牟蛔闵咄滔?、貪心不足吞天陽”。說的就是這個“犭貪”。</p> <p class="ql-block"> 左右兩堵主題為“晉相”“封侯”的精致磚雕,讓整堵照墻所蘊含的深刻寓意,更為飽滿、完整。</p> <p class="ql-block"> 左邊的磚雕主題為“晉相”。左邊是腳踏實地的大象,背上背著支方天畫戟,諧音“吉祥”。戟上掛著罄,罄下則是一個瓶子,寓意腳踏實地,清貧自守;罄下方巧妙地放置著一個繡球,繡球左側(cè)有個如意。旁邊的小象,站在由一塊塊不規(guī)則的小石頭壘起來的高處,背上馱著一面鏡子,諧音“晉相”,寓意盡管站在高處卻“危若累卵”,引導人們認識正確的“吉祥”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 左側(cè)還配了一小副磚雕,上面雕刻拎得手持掃把,頭上飛著一只蜻蜓,諧音“清庭”,清掃庭院,寓意更時時關照內(nèi)心,清掃內(nèi)心的雜念。</p> <p class="ql-block"> 右邊的磚雕主題為“封候”。這副磚雕里包含諸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吉祥圖畫,松樹旁的兩個仙鶴,象征著松鶴延年;喜鵲站在梅花枝上,寓意著喜上眉梢;鹿的旁邊還巧妙地描繪了靈芝和花束。鹿銜芝蘭、寓意著福祿長壽;竹子一節(jié)比一節(jié)長,象征著步步高升。而圖中的猴子,置人生這些幸福于不顧,爬上樹手握一根長長的棍子去捅馬蜂窩,寓意“封侯”。如果執(zhí)著于追求權勢,有些可能就像捅了馬蜂窩的猴子一樣難以全身而退。</p> <p class="ql-block"> 右側(cè)配了一副寒山揮動芭蕉的磚雕,他的頭上有一只蝙蝠,寓意掃除千般災難,招來百種福祉。</p> 紫云屏 <p class="ql-block"> 紫云屏是開云寺正門前的一座明代照墻,始建于1576年。高6米、寬15米,以隸書刻有“紫云屏”三字,為明代書法家陳于王所書隸體“紫云屏”三字。分刻于三塊50厘米見方的版石上,筆力端莊,為開元寺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門匾“紫雲(yún)”,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開元寺山門上懸掛的“紫雲(yún)”二字源自元代,由佛門弟子釋可中所書,因佛門傳統(tǒng)未落款。此名源于唐代佛殿前曾有“紫雲(yún)蓋地”的異象,故題字紀念。</p><p class="ql-block"> 照壁“紫云屏”:正門對面的石照壁刻有“紫云屏”三字,與匾額呼應,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 “ 勅大開元、萬壽禪寺”匾額,是這座千年古寺歷史地位與皇家淵源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勅”(同“敕”)意為皇帝詔令聲明該寺名由朝廷欽定。彰顯其官方正統(tǒng)性。</p><p class="ql-block">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朝廷批準合并支院并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此后這一名稱沿用至今,氣勢恢宏,體現(xiàn)了寺廟在宋元時期作為泉州規(guī)模最大、地位最尊的佛教寺院的權威。</p> 桑樹開蓮建寺始末 <p class="ql-block"> 千年建寺傳說。唐代巨賈黃守恭有一大片桑園,有一天,他夢見一位和尚向他乞求土地來建造道場。雖然黃守恭樂善好施,但他并不愿意將這片桑園奉獻出來。于是他故意提出個難題:“如果三天內(nèi)桑園里的桑樹能開出白蓮花,我就愿意獻地。”</p><p class="ql-block"> 令人驚呀的是,第三天滿園的桑樹競?cè)皇㈤_了潔白的蓮花。黃守恭被這一種奇觀象深深感動,最終決定獻出土地。傳說中的那位和尚就是主持建筑道場的匡護大師,因此寺廟被賜名為“蓮花寺”。如今寺廟西側(cè)還有一顆枝干蟠曲的老桑樹,是當年留下來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被圍墻保護起來的千年古桑樹,至今仍被視為“世界桑王”。2005年4月其枝頭再現(xiàn)形似白蓮的菌茹,延續(xù)傳奇。</p> <p class="ql-block">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電劈中。沒想到的是,這次雷擊,競締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千年古桑被一劈為三。有一枝幾乎全部都焦掉了,另一枝落在地上,被人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在石上鐫一對聯(lián)“此樹生蓮垂拱之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惫派淦孥E般地活了下來,如同三瓣蓮花盛開,其上則是綠蓋如云</p>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內(nèi)有許多古樹,這顆榕樹已有5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內(nèi)分布著多對石獅子,形態(tài)各異。西塔前,兩只宋代花崗巖石獅呈趴臥狀,白色、造型古樸寫意,頭頂有孔洞,或與歷史傳說相關。</p> 西塔(仁壽塔) <p class="ql-block"> 仁壽塔建于南宋紹定、端平年間(1228—1236年),為八角五層仿木樓閣式石塔,通高45.06米。</p><p class="ql-block"> 塔身外壁每一層都交錯浮雕著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揚的眾生佛性平等理念。須彌座束腰處所雕刻的40幅花卉鳥獸圖,也與這一美好世界相契合。西塔第四層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觀音菩薩、唐僧、猴行者雕像。</p> <p class="ql-block"> 男性觀音菩薩,手持蓮花、身披鎧甲,體現(xiàn)佛教本土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唐僧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猴行者雕像</p> 放心石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西塔下有一塊被民間喚作“放心石”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這塊石刻以其獨特的書法造型成為新晉網(wǎng)紅——中央陰刻的“心”字,中間一點懸垂下方,仿佛被千年光陰輕輕拂落。</p><p class="ql-block"> 這方石刻堪稱無言的警世恒言,跨越時空的禪語?!疤崞鹑f緣生,放下全無事?!钡亩U意已躍然石上。</p> 托塔小石雕 <p class="ql-block"> 在雙塔的基座下,隱藏著16位托搭的小石雕,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歷經(jīng)風雨卻依舊堅韌。</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雕小侏儒,雖然靜默無聲,卻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歲月磨去了它們的棱角,但它的故事卻更加深刻??粗@些石雕,仿佛能與歷史對話,感受那份堅韌與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 每位石雕都栩栩如生,有的穿著無袖短杉,有的褲子滑落在肚臍下,有的單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雙手托舉,有的雙手撐膝。每一尊石雕都生動有趣,讓人忍不住駐足觀賞。</p> 吹哨石雕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西塔(仁壽塔)下,有一座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它位于西塔須彌座束腰的轉(zhuǎn)角處,原本是一位托塔力士。這座雕像的細節(jié)令人驚嘆,盡管它背負著萬千重的石塔,卻依然能夠從容不迫地將右手拇指和食指吮于口中,呈現(xiàn)出吹哨的姿態(tài)。見過它的人,一定會在內(nèi)心深處聽到那悠揚的哨音。</p> 東塔(鎮(zhèn)國塔) <p class="ql-block"> 東塔(鎮(zhèn)國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宋代石塔之一,通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現(xiàn)存花崗巖塔體為南宋嘉臣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每層設四門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門旁浮雕武士、天王、金剛等造像80尊,形態(tài)逼真。</p> <p class="ql-block">在東塔須彌座浮雕中,有許多佛教故事。</p> 丘井狂象 <p class="ql-block"> 《丘井狂象》故事場景,其中包含井中毒蛇、黑白老鼠啃咬樹藤、蜂巢墜落等元素。生動詮釋佛教中關于生死無常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有一男子在荒野行走時被惡象所追逐,忽然見到一口枯井,急忙抓住樹藤進入井口躲避。這時有黑、白二鼠啃咬樹藤;井的四周有四條毒蛇;井底又有毒龍。</p><p class="ql-block"> 男子心慌意亂地晃動樹藤,卻撞壞了樹上的蜂巢引起眾蜂攻擊。這時有五滴蜂蜜,由樹藤滴入男子口中,而獲得短暫安慰。這一場景反映了佛教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即便是面臨生死無常,仍需要在苦難中尋找精神寄托。</p> 三車出宅 <p class="ql-block"> 泉州開元寺東塔須彌座浮雕中的“三車出宅”是佛教《法華經(jīng)》、《壁喻品》中的典故,通過長者用鹿車、羊車、牛車引誘兒子挑戰(zhàn)性離火宅的故事,比喻三乘(聲聞乘、綠覺乘、菩薩乘)教義。</p><p class="ql-block"> 故事講述一位長者有三個兒子,在宅中嬉戲時遭遇火災。長者用不同車輛(鹿車、羊車、牛車)吸引他們逃離,最終以大白牛車引導他們離開。其中羊車代表佛教中的“領頭羊”概念,寓意勤勉工作可獲得美好未來。</p><p class="ql-block"> 該浮雕位于東塔須彌座西北側(cè)束腰部,與佛教東傳、阿育王皈依佛門等39幅浮雕共同組成佛教故事長卷。其人物形象融合了漢地特征,體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漢代)的早期形態(tài)。</p> 宋代二塔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兩座南宋寶篋印制塔同樣令人矚目。</p><p class="ql-block"> 這兩座宋代二塔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采用當寶篋印經(jīng)式石塔設計,即阿育王塔,每座塔高約5.48米。塔的下部是石砌的梯形體基座,基座上則是分層方形的塔身,塔的上部兩層四面浮雕,第一層每面浮雕有四尊坐蓮佛像,第二層有四面淺龕,內(nèi)刻佛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1982年,因臺風導致拜座旁古榕樹被刮到砸在石塔上,維護修葺時,在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一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幢身文字中有“軍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揮兼御史大夫”的記載。</p> 大雄寶殿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大雄寶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是泉州開元寺的主體建筑。現(xiàn)有主體結(jié)構(gòu)為明代重建后定型的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高20米。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泉州世界文化遺產(chǎn)核心組成部分,其斗拱裝飾的24尊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的“飛天樂伎”木雕及月臺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展現(xiàn)出宋明時期雕刻藝術的巔峰成就。該建筑與寺內(nèi)宋代雙塔共同構(gòu)成泉州古城地標、其建筑規(guī)制與佛像供列方式在全國佛教建筑中具有獨特地位。</p> 獅身人面浮雕 <p class="ql-block"> 獅身人面浮雕,月臺須彌座鑲嵌72幅青石浮雕,采用宋代“壓地隱起”雕刻技法。獅身結(jié)合波斯卷發(fā)、印度瓔珞等裝飾元素,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宋元時期印度教石刻群。</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浮雕都像是一個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不同地域文化在泉州的交流與傳播。</p> <p class="ql-block"> 山門殿懸掛的木刻對聯(lián)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此聯(lián)由南宋理學家朱熹創(chuàng)作,近代高僧弘一法師于1938年補書。</p> 飛天樂伎 <p class="ql-block"> 24尊木雕斗拱構(gòu)件,融合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羽翼及中國傳統(tǒng)飛天服飾特征,手持南音樂器作演奏狀,該造型被應用于泉州現(xiàn)代成雕“飛天迎賓”的設計。</p> <p class="ql-block"> 后回廊中央的兩根古印度教石柱,雕刻精美、造型獨特。每個圓盤內(nèi)都浮雕著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對于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p> 桃蓮應瑞 <p class="ql-block"> 《桃蓮應瑞》近代重修時的祥瑞奇觀。1924年圓瑛法師等重修開元寺時,寺內(nèi)一株桃樹在秋季反常開花,花苞形似紅蓮,被視為與唐代“桑蓮法界”相呼應的瑞兆。這一事件被記載于《泉州開元寺志》,并留下“桃蓮應瑞”石匾及珍貴歷史照片,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中“感應祥瑞”的傳統(tǒng)。</p> 石龜 <p class="ql-block"> 這個石龜是2000年6月22日在泉州正定府前街施工工地發(fā)現(xiàn),同年8月拉入開元寺保存。</p><p class="ql-block"> 此龜為巨型赑屃(石龜碑座),殘重107噸,為五代后晉時期遺存,是目前國內(nèi)已知最大的赑屃石刻。</p> <p class="ql-block"> 背部飾六角形龜甲紋,四肢粗壯、獠牙外露,駝峰凹槽用于固定石碑。</p> 弘一法師 <p class="ql-block"> 提起弘一法師,很多人可能是不了解,但是聽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p><p class="ql-block"> 你想起來了嗎,這首《送別》1915年李叔同填詞。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樂家、美術家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1943年圓寂于福建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p> 弘一法師化身地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師化身地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的承天寺,1942年圓寂后在此茶毗(火化)并留下1800余顆七彩舍利子。妙蓮法師依其遺囑將舍利分裝兩壇,分別供奉于泉清元山彌陀巖和杭州虎跑寺。</p> 月臺別院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作為弘一法師最重要的弘法場所,其駐錫時間跨度長達十余年。在此完成《南山律在家備覽》等重要佛學著作。月臺別院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承天寺的舊居(按原貌重建),手書對聯(lián)“有無景自在,入不二法門”等遺跡。寺院兼具歷史價值與諸修氛圍,是研究弘一法師晚年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 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guī)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與寺院關聯(lián)的多元社群對宋元社會經(jīng)濟和海洋貿(mào)易具有重要貢獻。其寺院經(jīng)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mào)易給泉州帶來了經(jīng)濟繁榮,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與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當時繁榮的盛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