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天,整個漯河都沸騰了,街上的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奔走相告,臉上掛著淚水,也掛著笑。那是一種壓抑了多年后終于釋放的喜悅,是一種從骨子里透出來的輕松。老人告訴我,那天他站在廣場上,看著人群里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仰頭望著天,嘴里喃喃地說:“老天有眼啊……”那一刻,沒人打擾他,大家都懂。</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廣場上,銅制的雕塑仿佛也沾染了喜慶的氣氛。雕塑中有人在交談,有人在搬運東西,還有人在敲鑼打鼓。我站在廣場中央,看著那些雕塑,仿佛能聽見當年人們的歡呼聲。廣場上掛滿了紅燈籠,風吹過,燈籠輕輕搖晃,像是在為這場勝利跳著舞。爺爺說,這里就是當年全國16個受降區(qū)之一,那一刻,突然覺得這片土地,真的不平凡。</p> <p class="ql-block">在廣場的一角,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寫著“受降亭”三個大字。牌坊上雕刻著龍的圖案,莊嚴肅穆。我站在牌坊下,抬頭望著那四個字,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敬意。那不是普通的牌坊,那是歷史的見證。當年日本投降的儀式就在這里舉行,那一刻,敵人的傲慢被徹底擊碎,而我們,終于挺直了腰桿。</p> <p class="ql-block">“受降亭”旁,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同樣的三個字。我用手輕輕撫摸那些字跡,仿佛能感受到當年人們的激動與自豪。石碑前,有人獻上了花圈,也有人靜靜地站在那里,像是在緬懷那些為勝利付出生命的人。人站在一旁,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看著,心里想著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英雄們。</p> <p class="ql-block">走在“受降路”上,路牌上寫著“歷史銘記 8.15日本投降日”的字樣。我騎著自行車,車輪碾過地面,發(fā)出輕微的聲響。路邊的小學里,孩子們正在上課,他們的笑聲透過窗戶傳出來,那么清脆,那么真實。我突然想到,正是那些年無數(shù)人的堅持與犧牲,才換來了今天這些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雕塑中三個日本軍人獻上投降書。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我站在雕塑前,心里五味雜陳。那一刻,我仿佛看見了歷史的另一面——勝利不是輕而易舉的,它背后是無數(shù)的血與淚。而今天,我們能站在這里,平靜地回憶那段歷史,本身就是一種勝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