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lt;br>那些空談夢想、坐而論道之人,往往忽略了行動的重要性。<br>正如你常說,春日適合出發(fā),卻從未遠行;你說,羨慕秋日豐收,卻從未踏入稻田;你說,憧憬遼闊大海,卻從未駛出港灣。<br>人生如棋,局中之人需深思熟慮,但棋逢對手時,更需果斷落子。<br>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行動方能帶來快樂和驚喜。<br>1.先行動起來<br>網(wǎng)上有人問:“遇事應該做足準備再開始,還是先行動起來?”<br>一個回答印象頗深:“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下鍋?!?lt;br>不要等到明天,明天太遙遠,今天就行動。<br>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br>作者李思圓分享過一個小故事:<br>有一位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鄰而居。<br>這位教授總是喜歡和別人談論他的致富經(jīng)。<br>文盲對教授十分敬</h3> <h3>仰,時常在旁邊聆聽,并且按照教授的方法付諸實際行動。<br>經(jīng)過幾年努力,文盲成了有所成就的商人。<br>而那位教授依然是和幾年前一樣,空談他的致富理論。<br>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就在于,文盲付諸了實際行動,而教授雖然懂得多,卻只是空談。<br>有人說:“辦一件事,假設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動,就會慢慢變成20%的把握,最后變成零。但積極爭取,可以將其變成60%、70%,最后將事情辦成?!?lt;br>40%的把握之所以可以變成70%直至100%,是因為只有開始做,才能做到更多。<br>行動,最初只是邁出微小的一步,可一旦穿越風雨,心中就會生發(fā)出無窮的力量。<br>不行動,這個世界都是難以解決的難事;行動起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br>2.注意循序漸進<br>俗話說:“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lt;br>太陽緩緩</h3> <h3>而升,花兒隨時節(jié)而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節(jié)奏。<br>好的人生從不急于求成,也不怕大器晚成。<br>學會放緩腳步,循序漸進,踏實而從容,生活才有深度。<br>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br>他遍注典籍,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diào)“循序而漸進”。<br>反觀揠苗助長的故事,當我們太過注重結(jié)果、急于求成的時候,心態(tài)就容易失衡,動作就容易變形,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過猶不及。<br>人生里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能一下就做好的,它們都需要付出長久的努力,才有可能看見回報。<br>《荀子·勸學》中說:“學惡乎始?惡乎終?”<br>盡管人都有無盡的潛能,但做人做事還是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br>一步一腳印,踏實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更容易如愿以償。<br>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h3> <h3>一步走,給自己增添一份從容,守住一份堅持。<br>3.要在事上磨煉,篤行才能出奇跡<br>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br>人一定得多磨練,多用功,才能做好事情。<br>齊白石是一位畫蝦的高手,自幼生活在水塘邊,常去釣蝦。<br>青年時開始畫蝦,40歲時通過臨摹徐渭、李復唐等名家來提升自己的畫蝦水平,到63歲時,齊先生畫出來的蝦已經(jīng)極其相似了,但還是不夠“活靈活現(xiàn)”。<br>于是便在碗里養(yǎng)了幾只長臂蝦,堅持數(shù)日的細致觀察后,他的畫蝦之法也因此改變,蝦成為了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br>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化”。<br>正因為齊白石花費了超出常人的數(shù)倍時間和精力,將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做到極致,才能畫出如此相像的蝦。<br>古往今</h3> <h3>來,但凡稍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堅持付出,加倍努力。<br>正如溫室里養(yǎng)不出萬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br>不要躊躇不前,在前行中不斷矯正自己人生的航向,從一件又一件微小的事情著手,久久為功,你終會抵達想去的地方。<br>《人民日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lt;br>正所謂,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哪里夾腳。<br>只有先行動起來,才能發(fā)現(xiàn)有哪些問題,邊行動邊思考,才能不斷前進。<br>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br>不要想太多,先行動起來,縱然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br>愿我們都能不負時光不負生命,勇敢地踏上行動的旅程,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br>人生短暫愿您依學而進<br>來源/奧春商貿(mào)有限公司<br>迎春/音樂美文網(wǎng)絡傳媒<br>音樂來源:夜空不寂寞<br>責任編輯:迎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