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周六,參加“旗手徒步群”組織的上杭官莊畬族鄉(xiāng)、長汀羊牯鄉(xiāng)龍華山環(huán)穿,于是早起,頭頂朝陽,在涼爽的晨風(fēng)吹拂下,匆匆趕往落葉人民廣場,7:35許,全隊14人自駕三輛小車向目的地進(jìn)發(fā)。 9:08許,我們這輛小車率先抵達(dá)上杭官莊畬族鄉(xiāng)回龍村農(nóng)貿(mào)市場,在市場的大棚下等待后面的徒友。當(dāng)?shù)诙v小車到達(dá)后,便伙同六位徒友,利用等待第三輛小車的時間,抓緊到旁邊的天后宮觀賞一番。原來天后宮面向水面寬闊、碧水滔滔汀江,在一個大碼頭的上方。石砌的門樓,青磚墻體,門前的一對石獅,古色古香,帶有濃重的滄桑感;門額上方嵌有“普利濟(jì)”石橫匾,“普利濟(jì)”三個字很是少見;門樓的最上方嵌有“天后宮”石豎匾。門內(nèi)由前廳和主殿組成,前廳和主殿之間通過左右兩邊的廊房圍成一個藻井。據(jù)介紹:回龍?zhí)旌髮m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清咸豐年間(1831—1861年)進(jìn)行了重修;前廳和主殿都是硬山頂結(jié)構(gòu);占地約1000平方米。天后宮在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地點,1929年7月17日,紅四軍第一縱隊進(jìn)駐回龍,在天后宮召開黨代表會議。 <p class="ql-block">從天后宮下23級臺階便下到碼頭,碼頭占地很大,是在汀江河上看到的最大的碼頭,站在碼頭上,凝望波光粼粼的廣闊江面,深深地感到當(dāng)年的河道的繁忙,往來穿梭的大大小小船只,上貨下貨,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據(jù)說,當(dāng)年回龍碼頭之上有3000船只、之下有800船只,可想而知“汀水入杭第一鄉(xiāng)——官莊畬族鄉(xiāng)”的回龍碼頭,是何等繁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jìn)入回龍村李陸路</p> <p class="ql-block">9:45許,全隊齊聚,大家瓜分完張徒友現(xiàn)買的大西瓜,便從回龍市場開啟了徒步旅程。我們按照軌跡,從回龍村李陸小組的一條小巷進(jìn)入,穿行在規(guī)整的村舍之間,經(jīng)過回龍小學(xué),平緩向上,進(jìn)入檳榔芋、剛剛插秧的水田,還有小米椒地、玉米地,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一派豐收和夏耕的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jìn)入大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當(dāng)年樹花和果</p> 10:13許,全隊離開農(nóng)田山地,繼續(xù)走在水泥機(jī)耕路上,進(jìn)入大山。隨著坡度不斷增大,在炎炎烈日下,無蔭可避,大家都滿頭大汗,還好不時有鮮花、小果讓人為之一振,順便放慢一下節(jié)奏。特別是鮮艷的當(dāng)年樹花和果,樹長之大、樹長之多十分少見,粉色的花瓣、金黃的花粉,顯得特別小巧精致,隨著果實長大,花瓣漸漸變成白色,同樣粉紅的絲絲花蕾卷曲褪色,最后凋零。 10:31許,上到“功德亭”,大家集體小憩。功德亭就建在小溪邊、小橋旁,于是有的徒友擋不住清涼的誘惑,便紛紛下到溪邊享受清涼溪水。 10:44許,上到“龍山寺”。據(jù)價紹:據(jù)傳龍山寺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由名士林景進(jìn)先生倡議興建;龍山寺原屬泥木結(jié)構(gòu),青瓦屋面,由于年久失修,致使桁條瓦片毀壞,到處透光漏雨,廳堂積水,后經(jīng)社會各界相關(guān)認(rèn)識倡議,于2014年4月26日動工重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離開龍山寺</p> 10:53許,全隊離開龍山寺,離開水泥路面,沿著泥機(jī)耕道繼續(xù)向上攀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岔路口</p> 11:04許,上到三岔路口,走在前面的徒友停下腳步,稍等后面的徒友,當(dāng)大家到齊,為了縮短距離,我們選擇了古道,沿著石砌古道向上。不走不知道,原來古道沿著山谷而建,越走越陡峭,直弄得不少徒友走走停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上埡口一剎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埡口休整</p> 11:16許,全隊上到山口,第三次集中休整了一下。經(jīng)向?qū)接呀榻B,這是第一個拔高難度點。從山口開始便走在了大山的腰線上,進(jìn)入平緩向上的山路。 <p class="ql-block">走著走著,上到了可以看見近山、遠(yuǎn)山、山下村莊的地方,廣闊山川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機(jī)耕道連接處</p> 11:28許,上到泥石機(jī)耕道連接處,又沿著機(jī)耕道緩緩向上。仰望天空,烏云籠罩,給人一種要下雨的感覺,不過對于走在機(jī)耕道上的我們來說,挺好,不會那么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英華</p> 走著走著,右手邊的路坎下,一樹白色嬌小靈動的花朵,像掛著的燈籠,十分吸引眼球;一串一串,密密麻麻,又像一串串風(fēng)鈴,細(xì)細(xì)的蕾絲長出花瓣,顯得非常特別。經(jīng)查名叫杜英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捻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勾鼻桃</p> 走著走著,機(jī)耕道旁邊一地的地捻子粉紅色花朵、帶果花蕾和帶刺的綠色小果實,特別鮮艷、特別成規(guī)模,實屬少見。緊接著我們上到了寺廟下面的魚塘邊,這時幾棵本地桃樹出現(xiàn)在塘坎上的路邊,桃子小小個,表面帶有一些黑點,頂部有一點勾狀,是典型的“勾鼻桃”,果實不多,看過去都尚未成熟。 11:45許,上到“龍華古寺”,是一座嶄新的寺廟。寺廟位于龍山頂北麓,原寺廟名叫“廣修寺”。據(jù)當(dāng)?shù)氐耐接呀榻B,廣修寺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重修后的龍華古寺完全替代了廣修寺,只有龍華古寺大門右邊的一棵枝繁葉茂棗樹,還是當(dāng)年廣修寺尚存的時候就有的,算是還有一點古痕。龍華古寺背靠龍華山三峰起伏中的一座峰頂,大至坐南朝北,站在大坪的邊沿,放眼望去,群山疊嶂,氣勢恢宏,一望無際,山腳下村社依稀可見。 上到龍華古寺,大家便在棗樹下休息吃西瓜。西瓜是一徒友從龍巖購買,從回龍村背上來的。所以,大家吃起來感到特別清甜。老棗樹掛滿了果實和花朵,引得徒友紛紛打卡。 12:11許,我們離開寺廟,從寺廟左邊廂房旁邊進(jìn)入竹木林,向寺廟背后的山頂進(jìn)發(fā)。原來是一條石砌古道,石砌古道幾乎被落葉覆蓋,走在上面特別舒適。又是一段連續(xù)爬升路段,而且越來越陡,于是前后又拉開了一段距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見羊牯水鄉(xiāng)一角</p> 12:24許,上到第一個峰頂,羊牯水鄉(xiāng)一角盡收眼底。上到第一個峰頂,便沿著山脊線波浪式前進(jìn)。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覽回龍美</p> 12:34許,上到幾乎可以俯瞰回龍村全貌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紅亭子</p> 12:38許,上到峰頂六角形的紅亭子,上到了龍華古寺背靠的最高峰。亭子很簡單,是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六根圓柱,就建在古道中間,成為過路亭??匆训斤埖陼r間,我們先行到達(dá)的徒友便坐在水泥凳子上,開吃自帶的干糧,同時等待后續(xù)的徒友。上到紅亭子,據(jù)向?qū)接颜f,完成了第二個人爬升難度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飯后起步</p> 13:10許,大家飯足水飽,便繼續(xù)沿著山脊線攀登龍華山最高峰。13:24許,全隊先后進(jìn)入陡坡路段,出現(xiàn)了走走停停的現(xiàn)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龍華寺</p> 13:45許,全隊先后登上龍華山最高峰峰頂?shù)摹褒埲A寺”。據(jù)身邊的徒友說,原來的龍華寺因為火災(zāi)燒毀,現(xiàn)在看到的是后來重建的。寺廟除了有水和電,平時好像沒有人管理。寺廟不大,主殿歇山頂二進(jìn)式,左右建有亭廊,寺廟大門正前方建一樓牌,都是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高山頂上有這樣的平頂,還真是一個好地方,而且四周視線開闊,為其獨(dú)高,近瞰近山矮,遠(yuǎn)望遠(yuǎn)山高,東面汀水蜿蜒向南流,就像一條流動的綠色彩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長城”</p> 從龍華山最高峰下山有三條線路,一來過的徒友告訴大家,今天不走“長城路”下山,大家一定要下去看一下。于是,大家蜂擁而下,當(dāng)踏上“長城路”往下看去的時候,確實有些震撼,起伏的護(hù)欄石柱還真有一點像長城一角?!伴L城路”建在一條長長的山脊線上,是一條用花崗巖石條石鋪砌而成的臺階路,兩邊有表面經(jīng)過加工過的方形石柱和長條形石條做成的護(hù)欄,路面不寬,只能兩人交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羊牯石</p> 大家游興未盡,但還是依依不舍地往山頂上行,走著走著,左手邊金黃色亭頂下面懸崖有一大石,就像一只支起身子的羊牯,以打盹的姿態(tài),不屑一顧地守護(hù)著龍華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龍華山最高處的紅亭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龍華山最高點的石頭</p> 回到山頂?shù)凝埲A寺,便朝著最高點的紅亭子走去,這里的紅亭子和前面的幾乎一模一樣,就是亭內(nèi)少了水泥凳子,而且也是一座路亭,山路就從亭中穿過。說它是紅亭子,是因為六根柱子及接地的圍欄是紅色的,屋頂是金黃色的。亭子旁邊有一不大的尖頂石頭,是龍華山的最高點,但有了亭子,亭子的頂端變成了龍華山當(dāng)之無愧的最高點。 站在龍華山最高處,俯瞰山脈連綿,更有汀水以東方向的大山谷,就是一個農(nóng)田和人居交織在一起的板塊,而且向東北方向延伸,一眼望不到邊,呈現(xiàn)出一幅鄉(xiāng)村美景,和其兩邊高大的山脈一樣壯觀。 從龍華山第一座紅亭子到龍華山最高峰的紅亭子,形態(tài)各異,有的圓形,有的球形,有的齒形,有的傘形;顏色豐富,有的白色,有的棕色,有的黃綠色,有的灰色;表面花紋也各不相同,總之豐富多彩,讓人目不暇接,感嘆不已。就是不知其名,好看不能吃。 <p class="ql-block">14:20許,從紅亭子開始下山。在石壁上開鑿的山路,崎嶇狹窄,很多路段增設(shè)了護(hù)欄。也許徒步人多少喜歡一點刺激,大家跟打了雞血似的,與其說瘋狂的石頭,不如說瘋狂的我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鉆石門</p> <p class="ql-block">14:33許,匍匐鉆石門,隨后下到懸崖峭壁的亂石堆,紛紛擺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家三口外星來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懸?guī)r山路邊,回望頭頂陡直的石頭山崖,其頂部一大兩小,酷似一家三口外星來人,看著周圍美好的生態(tài),一不小心駐留至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jìn)入山溝路段</p> 14:48許,因時間關(guān)系,大家意猶未盡地離開了懸崖亂石堆,告別了懸崖古道,轉(zhuǎn)而進(jìn)入陡峭的山溝路段。山溝路段,旱時是路,雨時確實水路。高高低低的石階長滿了青苔,還好沒有下雨,不然濕滑無比,有的路段還是架設(shè)了鍍鋅管護(hù)欄。盡管大家小心謹(jǐn)慎,但還是有徒友一不小心踉蹌一下。 15:06許,下到去財神廟的三岔路口,聽身邊的徒友說,財神廟還是很遠(yuǎn)的。反正我們的計劃沒有安排,繼續(xù)沿著陡峭的山溝石頭古道向下,石頭表面像漆了一層淡綠色,要是被雨打濕,下行難度可想而知,可就另一番景象。 15:19許,下到“大子門”,其實是“天子門”,天字最上面的一橫藏在了牌匾的頂端,離“大”字高高的,不少人誤以為“大子門”。如此良苦用心,應(yīng)該告訴前來的人們,山門很高,臺階很長,龍華山主峰也很高。<br>繼續(xù)向下,便走在寬敞的水泥路面臺階上,臺階偏高,上下都讓人感到有些吃力。15:22許,下到掛著“龍華山風(fēng)景區(qū)”的黑底金字的山門,從而下到了停車坪和水泥公路上。<br> 緊接著沿著水泥公路下到“越來越好”的石刻處,便來到了“龍華禪寺”的廟門口。虔誠的徒友便進(jìn)入寺門拾階而上,上到主殿。心想已經(jīng)來過,于是便和身邊的徒友沿著水泥公路下到“森林人家”,引得一陣狗吠。我們在陰涼的廊亭干干坐下,便響起了徒友的呼叫,說是從寺廟右邊的山路上行,不走前面的水泥公路。于是,匆匆趕往,與大部隊會合。 <p class="ql-block">15:45許,沿著禪寺右后面竹林里的水泥臺階拾級而上。說是水泥臺階,其實,臺面都漆成了綠色,加上有疏有厚,幾乎看不出是水泥面的臺階。</p><p class="ql-block">隨著不斷拔高,有些徒友很不理解,剛剛才好不容易從龍華山頂下來,怎么又要拔高了?看來有些徒友有點吃不消了,但確認(rèn)線路的徒友很堅定地說,就是這條線路,這是最后一次拔高,也是第四難度點的拔高,應(yīng)該再拔高10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三岔路口一剎那</p> 走著走著,趁走在前面的徒友駐足暫停的時候,一不小心又和另一位徒友走在了最前面,而且找到了下山的三岔路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真下山了</p> 在三岔路口,等到絕大部分徒友到達(dá),16:11許才沿著“上杭螞蟻戶外”的紅布條,開啟下山時刻,穿行在少有人走的山路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燒餅菇</p> 走著走著,一朵燒餅菇出現(xiàn)在腳下,一看就是原麥做的,而且外焦里嫩,讓有些饑腸轆轆的我們垂涎欲滴。 16:27許,終于走出了灌木叢,頭頂藍(lán)天白云,山下村莊田野,頓覺心里踏實了許多,因為路程尚遠(yuǎn),擔(dān)心時間來不及。反正,大家加快了步伐。 16:39許,進(jìn)入茂密芒萁的灌木叢。芒萁,小時候都是割回家做柴火的,當(dāng)年要是能見到這么茂盛的芒萁,定會高興得不得了,所以倍感親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到石砌古道</p> 16:52許,下到了石砌古道上,坡度一下子小了許多。石砌古道有些濕滑,大家都不敢大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到溪橋</p> 走著走著,嘩啦啦的泉水聲,越來越大,打破了大山的寧靜,17:09許,下到了溪流橋上。有的徒友迫不及待地沖向歡快的溪流,洗洗手、擦擦臉、喝喝甘甜的山泉水,然后爽朗地說出:舒服!看來真的是清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橋頭歇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一樣的馬尾松</p> 一路下山,好不容易見到一汪溪水,大家便過溪橋,在溪橋邊上歇腳等待后面的徒友。正當(dāng)放下背包,喝水、吃些零食的時候,路旁的一棵大樹,高大挺拔,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棵松樹,是一棵與眾不同的松樹,樹干樹皮顯得特別細(xì)膩光滑,給人一種細(xì)皮嫩肉的感覺,說實話這種樹皮的馬尾松還是第一次遇見,樹梢枝繁葉疏、婀娜多姿,嫩黃色的松針馬尾一撮一撮特別短少,就像是小馬的尾巴;最下面的兩根粗壯的樹枝,就像高個子張開的手臂歡迎著我們??傊稽c都不像通常見到的粗糙狀樹干的高大馬尾松,別具一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jìn)入快送下山路段</p> 17:14許,修正好了,率先和一位徒友繼續(xù)沿著平緩向下的石砌古道下山,開啟了快步下山路段。不過為了等待后面的徒友,有時放慢腳步,有時駐足停滯。 17:37許,終于走出了大山,看見了近在眼前的秧田村居,并在第一戶人家的屋旁草地上駐足等待后面的徒友到來。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才知道我們下到了回龍村中村自然村。我們在藍(lán)天白云下,沿著水泥路面村道向下村進(jìn)發(fā),盡管熱浪滾滾,但瞧著村道兩旁長勢喜人的稻田,讓人心中充滿禾苗茁壯成長的喜悅,特別是如此高海拔的田園風(fēng)光難得一見,心間倍感鄉(xiāng)村的美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狂吠的狗</p> 我們漫步在田間屋旁,有的徒友缺水了,于是向老百姓借涼開水,有的借到了,有的找錯了人家,沒有接著,只好堅持一下。走著走著,一陣狗吠聲由遠(yuǎn)及近,當(dāng)聽到狂叫聲的時候,原來一只黑頭、黑嘴、黑項背的大白狗,正昂首坐在自家的屋頂上,居高臨下,朝著我們狂吠,知道我們走遠(yuǎn)。看來我們得衣著打驚到了他,以至于非常敬業(yè)。<br>18:00許,終于走到小車擺渡處,也就是中村與下村的交界處的橋頭,完成了全部徒程(全長14千米左右、累計拔高1100米左右、龍華寺最高峰海拔1048米。),我們就在橋頭休整等待前來接駕的車輛。 <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到回龍大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汀水霞影</p> <p class="ql-block">18:19許,全隊先后乘車前往回龍村橋頭飯店。18:31許,抵達(dá)橋頭飯店;再等等吃飯的時候,站在大橋上,瞧,汀水霞影,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20:20許,就餐完畢,便打道回府。又是一次晚歸的徒步!</p><p class="ql-block">從回龍汀江邊上的媽祖廟,上龍山寺,再上龍華古寺(廣修寺),再上龍華寺,再下到龍華禪寺,全程經(jīng)過這么多寺廟,還是第一次,似乎成了寺廟之旅。,向善之旅,向上之旅。</p><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龍華山南與上杭縣官莊畬族鄉(xiāng)毗鄰,北與武平縣桃溪鄉(xiāng)、湘店鄉(xiāng)接壤,是一個雞鳴三縣的地方。龍華山地處長汀南部,素有“羊牯龍華山,離天三尺三”之說;《九域志?勝跡》記載:“長汀縣男一百八十里有靈蛇山,山中有蛇王廟,地與上杭接壤?!膘`蛇山就是龍華山,因當(dāng)?shù)厝税焉弋?dāng)做龍種,故改為今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