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光武陵前夜炊煙</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馬銀鋒</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客驅車出鄭城,波濤翻涌伴君行。</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浪底畔云霞暖,光武陵前星月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炙肉飄香風送遠,歡歌穿樹鳥和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暫離塵世尋幽趣,醉臥黃河夢亦清。</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游漢光武帝原陵記</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馬銀鋒</h3> 小浪底觀瀑之旅,卻在機緣巧合中與漢光武帝原陵相遇。六個人、三輛車,一輛車從平頂山出發(fā)前往小浪底。兩輛車從鄭州出發(fā),一路向西。途經河洛匯流處,碧黃兩色的河水在視野里涇渭分明,仿佛歷史與現實在此交匯。抵達小浪底時已近晌午,暑氣蒸騰,游人如織,疲憊與燥熱讓我們決定暫作休整。 尋得附近孟津區(qū)白鶴鎮(zhèn)河清村一處樹蔭遮蔽的連廊處,把隨車攜帶的戶外折疊桌椅與各類食材都取下車來開始了野炊。燒烤爐燃起裊裊炊煙,羊肉在鐵網上滋滋冒油,孜然與辣椒的香氣混合著啤酒的清爽,驅散了旅途的倦意。午后四點,考慮到時間已晚,再加景區(qū)里攢動的人潮,臨時起意改變行程——聞知孟津縣的漢光武帝原陵幽靜古樸,或許能避開這炎炎烈日下的喧囂,并能與雄才大略的漢光武老皇兄把酒臨風、可以進行時空穿越、秉燭夜話吧。 傍晚七點左右,夜幕降臨,當我們從黃河灘游玩后抵達原陵時,陵園管理處早已下班。停車場空曠寂靜,幾棵古柏在風中沙沙作響。大家默契地搭起帳篷,再次把折疊桌椅擺置好,升起爐灶。炭火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烤肉的香氣與夜色融為一體。我開始給大家煮起了米線吃,老李還搞到了一條黃河大鯉魚提過來進行烤魚吃。我們推杯換盞間,談論著白日所見所聞,也好奇著這座埋葬東漢開國皇帝的陵園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直到月上中天,將近十一點,同伴們才在蟲鳴與清涼微風中沉沉睡去,而我卻躺在吊床上輾轉難眠,腦海里不斷地浮現出記憶中的老父親經常給我講的“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 既然來到了漢光武帝的陵寢之地,又夜宿于陵園之處,豈能不與劉皇兄月光下,清風拂面,正可時空穿越,聊天長談一下呢?說起劉秀來,那可真是不一般的人物,亂世烽煙里的傳奇人生。也有很多不得不說的傳奇故事,實可謂“治國齊家平天下,愛情事業(yè)雙豐收”的典范! 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堪稱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既充滿帝王與后妃的傳奇色彩,也蘊含著普通人的真摯情感,可謂是“情定美人陰麗華,溫柔月光亂世間”。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關鍵節(jié)點來了解: 1.少年傾慕:“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br>劉秀早年是沒落的漢室宗親,家境普通。而陰麗華是南陽新野的豪門千金,不僅容貌出眾,且家族顯赫(其先祖為春秋名相管仲)。劉秀在長安求學時,曾見過執(zhí)金吾(京城衛(wèi)戍長官)出行的盛大場面,又聽聞陰麗華的才貌,便發(fā)出“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此時的傾慕更多是對理想生活與佳人的向往,也為兩人后來的緣分埋下伏筆。 2.亂世成婚:“結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br>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隨兄長劉縯起兵反莽(綠林起義)。公元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王莽軍,聲名鵲起。同年,他與陰麗華喜結連理,此時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楹髢H三個月,劉秀因兄長被更始帝劉玄猜忌殺害,為自保不得不前往河北征戰(zhàn),兩人被迫分離。這段短暫的婚姻,成為劉秀亂世中難得的溫情記憶。 3. 政治聯姻與破鏡重圓:“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br>劉秀在河北發(fā)展時,為拉攏真定王劉楊,迎娶了其外甥女郭圣通(政治聯姻),并借助劉楊的兵力平定河北,最終稱帝(公元25年,建立東漢)。稱帝后,劉秀本想立陰麗華為后,但陰麗華以“郭氏已有子(劉疆),且陪陛下共歷艱難”為由堅決推辭,于是郭圣通被立為皇后,劉疆為太子,陰麗華則封為貴人。 盡管陰麗華讓出后位,但劉秀對她的寵愛未減。公元26年,陰麗華隨劉秀出征,生下長子劉莊(即后來的漢明帝)。此后數年,劉秀逐漸清除了郭氏外戚(真定王劉楊謀反被誅),并因郭皇后“懷執(zhí)怨懟,數違教令”,于公元41年廢黜郭圣通,改立陰麗華為皇后。陰麗華成為皇后后,“恭儉仁厚,天下化之”,深受朝野敬重。 4. 相濡以沫:“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帝王版浪漫<br>劉秀與陰麗華相伴30余年,即便身為帝王,劉秀對陰麗華的感情始終真摯。據《后漢書》記載,劉秀常與陰麗華同寢共食,甚至在處理朝政時也允許她參與意見(“每與后言,未嘗不以天下為憂”)。陰麗華不僅是劉秀的妻子,更是他的政治盟友與精神支柱。<br> 公元57年,劉秀病逝,臨終前留下遺詔:“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彼笤岫Y從簡,或許也暗含了對陰麗華的體諒。而陰麗華則活到公元64年,享年60歲,死后與劉秀合葬于原陵(即漢光武帝陵),實現了“生同衾,死同穴”的承諾。 5. 歷史印證:愛情與帝王基業(yè)的交織<br>劉秀與陰麗華的故事之所以被傳頌,不僅因其情感真摯,更因它與東漢王朝的建立與穩(wěn)定緊密相連。陰麗華的賢德(辭讓后位、寬厚待下)與劉秀的深情(廢后立陰、始終信任),共同成就了一段“帝后愛情”的典范。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近世后妃之家,雖貴盛,能以謙儉自保,不致覆亡者,鮮矣。陰后之賢,非獨后宮之表,亦漢家之良佐也?!?<br>這對帝王夫妻的故事,既有亂世中的相扶相持,也有宮廷中的克制與堅守,成為歷史長河中少有的“愛情與權力”平衡的佳話。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陽之戰(zhàn),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奇跡”</b></div> 昆陽城頭,黑云壓城,王莽的四十萬大軍如潮水般涌來,旌旗蔽日,金鼓震天。而城中,劉秀率領的漢軍不過區(qū)區(qū)萬人,形勢岌岌可危。有人主張棄城逃跑,有人提議投降保命,唯有劉秀鎮(zhèn)定自若,目光如炬。<br> “諸君若想活命,唯有一戰(zhàn)!”劉秀站在城墻之上,聲音鏗鏘有力。他親率十三騎突圍求援,在定陵縣、郾縣召集援軍。夜色中,劉秀騎著快馬,穿越敵軍封鎖線,馬蹄踏碎滿地月光,也點燃了漢軍心中的希望之火。<br> 決戰(zhàn)當日,劉秀親率千余精銳為前鋒,沖鋒陷陣。他一馬當先,手中長槍如蛟龍出海,直取敵陣。就在雙方激戰(zhàn)正酣之時,天空突然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王莽軍本就軍心不穩(wěn),此時更是陣腳大亂。劉秀抓住戰(zhàn)機,率領漢軍乘勝追擊,殺聲震天。昆陽之戰(zhàn),劉秀以萬人之師擊潰王莽四十萬大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這場戰(zhàn)役不僅扭轉了戰(zhàn)局,更讓劉秀的威名傳遍天下,為他日后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隱忍待發(fā),河北大地的崛起之路”</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劉秀兄長劉寅的死,如同一把利刃,刺得劉秀鮮血淋漓。面對更始帝的猜忌,他強忍著悲痛,向更始帝請罪,甚至不敢為兄長舉辦一場像樣的葬禮。他收起鋒芒,在更始帝面前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地隱藏著心中的仇恨與抱負。</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終于,機會來了。更始帝派劉秀前往河北招撫各郡。劉秀如困獸出籠,策馬奔向河北大地。在那里,他遇到了鄧禹、馮異、馬援等云臺二十八將,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為他逐鹿天下的左膀右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河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劉秀一行人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但劉秀始終不曾放棄,他廣納賢才,整頓軍隊,安撫百姓。在信都、上谷、漁陽等地豪杰的支持下,劉秀的勢力逐漸壯大。他先后擊敗王郎、銅馬等割據勢力,收編降卒數十萬,終于在河北站穩(wěn)腳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公元25年,劉秀在鄗南稱帝,建元建武。此后,他歷經十二年的征戰(zhàn),先后消滅了劉永、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混戰(zhàn)局面,后定都洛陽,實現了漢室中興,建立了東漢王朝。</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莽攆劉秀”:民間傳說里的傳奇故事</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民間,關于“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廣為流傳,尤其是在我的老家禹州市,更是口口相傳,留下了很多“王莽攆劉秀”的故事,為劉秀的傳奇人生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傳說中,劉秀被王莽的追兵窮追不舍,陷入絕境。就在生死關頭,總有神奇的事情發(fā)生。</span></div></h3> 一次,劉秀逃至一片荒野,口渴難耐。他跪在地上,祈求上天賜水。突然,地面裂開,一股清泉噴涌而出,這便是后來的“扳倒井”。還有一次,劉秀躲進一片麥田,眼看追兵將至,麥田里的螻蛄卻將麥稈咬斷,暴露了他的行蹤。劉秀一氣之下,將螻蛄攔腰折斷。但轉念一想,螻蛄也是為了通風報信,并非有意害他,于是又用草棍將螻蛄的身體連接起來。從此,螻蛄的身體便成了兩段,卻依然能夠存活。 還有關于酸棗倒刺的傳奇淵源。一日,劉秀被王莽的追兵逼入絕境,慌不擇路地逃進了一片酸棗林。彼時,正值盛夏,烈日高懸,林中悶熱無比,劉秀又饑又渴,疲憊不堪。身后,王莽的士兵喊殺聲震天,步步緊逼。劉秀在酸棗林中拼命奔逃,荊棘叢生,他的衣衫很快就被酸棗樹的尖刺劃破,手臂、臉頰也被劃出一道道血痕。鋒利的倒刺如同一雙雙兇狠的爪子,似乎要將他死死拽住,獻給追兵。劉秀心急如焚,一邊躲避著倒刺,一邊在心中暗暗叫苦。眼看追兵越來越近,生死一線之際,劉秀忍不住對著酸棗樹大聲喊道:“我劉秀若有天命,你們這些酸棗刺,就莫要再阻攔我!” 神奇的是,話音剛落,原本尖銳、直挺的酸棗刺竟像是聽懂了他的話,瞬間紛紛彎曲,變成了倒刺。如此一來,劉秀再奔跑時,刺不再扎他,衣服也不再被掛住。 劉秀順利地穿過了酸棗林,擺脫了王莽的追兵。后來,劉秀歷經艱難險阻,廣納賢才,整頓軍隊,在河北等地積蓄力量,最終推翻了王莽政權,恢復漢室,建立東漢,成為光武帝。 從那以后,這片酸棗林里的酸棗樹就都變成了倒刺。當地百姓口口相傳,都說是因為劉秀是真命天子,他的話得到了上天的回應,所以酸棗樹才發(fā)生了這樣神奇的變化。這故事越傳越遠,也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一段傳奇 ,承載著人們對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想象與敬畏。<br> 這些傳說或許荒誕不經,但卻反映了百姓對劉秀的喜愛與崇敬。在人們心中,劉秀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帝王,更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民間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次日清晨,被一聲清亮的鳥鳴喚醒。循著香氣來到陵園附近的小店,品嘗聞名遐邇的鐵謝羊肉湯。乳白色的湯汁醇厚鮮香,鮮嫩的羊肉入口即化,再配上酥脆的餅,一口下去,渾身都暖了起來。八點半,陵園準時開放,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踏入這片千年古跡。 踏入漢光武帝原陵的那一刻,清涼的夏風正掠過斑駁的神道,將千年前的鵝卵石打磨得溫潤如玉。指尖撫過陵前斑駁的石碑,苔痕在溝壑間蜿蜒,恍若時光留下的掌紋。友人駐足在側柏投下的碎影里,手機鏡頭捕捉著古樹虬結的枝椏,卻不知這株歷經千年風雨的老樹,早已將無數朝代的興衰藏進了年輪深處。 漫步在蒼松翠柏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漢光武帝劉秀的一生,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遙想昆陽之戰(zhàn)中,他以少勝多,力挽狂瀾,盡顯英雄本色;昆陽之戰(zhàn)的硝煙,四十萬大軍的金戈鐵馬,終究化作了麥浪翻滾的良田。當年劉秀率十三騎突圍的驚心動魄,此刻竟化作腳下綿軟的春泥。歷史總以這般靜默的方式完成輪回——那些震天的戰(zhàn)鼓、染血的征袍,最終都在歲月的淘洗中歸于平和。站在原陵的制高點眺望,遠處村落升起裊裊炊煙,孩童追逐的笑聲驚起白鷺,掠過黃河泛著銀光的水面,恍惚間竟與史書里記載的野鳧嬉戲圖重疊。 劉秀的兄長劉寅蒙冤被殺,他忍辱負重,沉著冷靜,巧妙化解猜忌;鎮(zhèn)撫河北、收服銅馬,他廣納賢才,麾下云臺二十八將各展其能,最終結束了王莽之亂,一統(tǒng)天下,延續(xù)漢室江山近二百年?!芭G斬棘”“克定禍亂”,這些成語道不盡他的雄才大略,更寫不完他的治國智慧。 劉秀不僅是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心懷百姓的明君。他深知民間疾苦,建國后推行一系列仁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開創(chuàng)“光武中興”的盛世。而他與陰麗華的愛情,更是傳為佳話?!笆嘶庐斪鲌?zhí)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從少年的傾慕到一生的相守,他們攜手走過風雨,成為歷史長河中令人動容的一抹溫情。最令人動容的,莫過于帝王冢前那些超越權力的故事。陰麗華辭讓后位時的溫柔決絕,劉秀凝視結發(fā)妻時眼中的柔光,穿越千年時光依然鮮活。當我們在原陵大門處駐足,討論著那兩株不合規(guī)制的側柏,忽然意識到:或許正是這些“不合常理”的存在,才讓歷史褪去冰冷的威嚴,顯露出人性的溫度。它們像被時光遺落的注腳,默默訴說著權力巔峰處的真情與無奈。 望著眼前古樸的陵園,不禁想起關于它選址的傳說。劉秀之子素來執(zhí)拗,父親往東他偏往西。劉秀臨終前故意說要葬于黃河灘,本以為兒子會反其道而行之,誰知這一次,兒子竟順從了他的意愿。命運的安排總是如此奇妙,這座臨江而建的陵墓,歷經千年風雨,依舊莊嚴肅穆,仿佛在訴說著這位帝王傳奇的一生。而奔騰不息,桀驁不馴的黃河,也好似敬佩漢光武的雄才大略與高尚品格,遇到劉秀的葬身安息之陵寢,也似乎偃旗息鼓繞道而過。千百年來劉秀的陵寢也沒有受到黃河的任何侵擾,從而安然無恙。 時光流轉,滄海桑田。當年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早已化作良田,叱咤風云的英雄也已化作一抔黃土。但歷史不會被遺忘,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那些閃耀著智慧與人性光輝的人物,都化作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代代相傳。站在原陵之中,看著同行的友人,想著這一路的際遇,忽然明白:旅行的意義,或許就在于不經意間與歷史相遇,在古跡中感受歲月的沉淀,在故事里觸摸生命的溫度。 同行的友人老袁忽然指著墻角一株新生的酸棗樹苗驚嘆,剎那間,“王莽攆劉秀”的傳說便從記憶深處蘇醒。那些帶著倒刺的酸棗樹,那些扳倒井、接螻蛄的神奇故事,何嘗不是百姓用想象為歷史織就的浪漫披風?民間傳說里,真命天子與草木山川對話,天地萬物皆可為他顯靈——這是農耕文明特有的浪漫,也是中華民族對英雄最質樸的禮贊。 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游覽,在艷陽高照時。我們結束了對漢光武帝陵的參觀游覽,邁出了陵園大門。行走在鵝卵石鋪筑的漫長神道上,再一次回首望去,神道兩側的石像生仿佛是不想讓我們離開似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肅穆與莊重,充滿了精氣神。 我忽然懂得,旅行的真諦從不是簡單的打卡拍照,而是讓腳步慢下來,讓心靈靜下來,去聆聽古跡深處傳來的回響。那些在課本上讀過的歷史事件,在導游詞里聽過的人物生平,唯有當我們真正站在故事發(fā)生的土地上,感受著同樣的風,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肌理。原陵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無聲訴說著:所有的偉大與渺小,輝煌與落寞,終將成為民族精神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著文明的根系,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 有詩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宿光武陵園懷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馬銀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宿原陵月似弓,煙消野灶各西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獨搖燭影心難寐,漫憶兒時語未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車轍空存荒草外,中興長仰暮云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齊家治國雙全處,不恃威名自霸雄。</div> 但是,我在原陵游覽之時,卻發(fā)現了三個不同尋常的現象,從而引起了我的三個疑問: 第一哥疑問是漢光武帝的原陵神道,卻是鵝卵石鋪地,感覺非常不合皇帝陵寢的規(guī)制要求。因為皇陵神道地面一般都是青石板鋪就,還從來沒有見過使用鵝卵石鋪筑的呢。就算是后世人們鋪就,那也應該遵從歷史上的皇陵規(guī)制而為,而非憑空想象胡為吧? 第二個疑問是光武帝原陵大門口處的廣場地面正中間,為何卻栽有兩株側柏,哪有正對著陵園大門口卻栽兩棵樹而堵門的呢?感覺這個也非常不合皇家禮制的。 第三個疑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大門和圍墻,尤其是大門處,墻面沒有抹灰就涂上了紅色。而不像其他皇家陵寢大門及圍墻,一般都是抹灰找平后再涂成紅色的呢。<br>不知道以上三個疑問,有何合理的解說呢? 通過DeepSeek進行搜索查詢,得到了一些解答,但仍然是不能令人信服。后又通過豆包搜索查詢,得到一些解答,雖有一些道理,卻仍然是牽鑿附會之說,但也比DeepSeek的解答相對來說好一些了。<br> 這是DeepSeek的解答感覺屬于機械地照搬資料堆砌而已,只簡述一下而已。 漢光武帝原陵的三大特殊現象,均為歷史變遷與實用需求的產物:<br> 神道鋪鵝卵石:神道原始材質不詳,現存鵝卵石路面或為唐至宋重修時添加,目的是保護遺址與排水,原陵地處黃河灘涂,低洼易積水,鵝卵石可增強滲水性。<br> 大門兩側栽側柏:兩株側柏為陵園“二十八宿柏”的一部分,象征“云臺二十八將”守護陵寢,契合劉秀柔政治國形象;柏樹兼具漢代辟邪功能,民間傳說賦予其神話色彩,淡化位置的非常規(guī)性。<br> 大門未抹灰直接涂紅:涂紅符合皇家禮制,但未抹灰或因原陵多夯土磚石結構,基層不平整,直接上色可節(jié)省成本、更耐久;現存大門為1997年重建,施工為追求古樸感保留粗獷質感。<br> 這些特殊之處源于歷代修繕、地理環(huán)境及文化象征的多重影響,也體現了原陵“枕河蹬山”的革新特色。這些現象恰凸顯原陵的獨特性——它打破“背山面河”的傳統(tǒng)風水,以“枕河蹬山”彰顯劉秀的革新精神,而細節(jié)的非常規(guī)處理,亦成為其跨越兩千年歷史的生動注腳。 以下這是豆包的解答:<br> 漢光武帝劉秀原陵的這三個現象,皆與劉秀本人倡導的薄葬理念及歷史變遷等因素有關,具體如下:<br> 鵝卵石鋪地的神道:劉秀主張簡葬,他曾對負責營建陵園的竇融說,建陵占地不要超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臨終前又再次下旨強調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所以,原陵神道采用鵝卵石鋪地,很可能是遵循了劉秀薄葬的要求,未使用過于奢華的材料。<br> 大門口的側柏:目前暫無明確的官方解釋,但有一些民間傳說和推測。有說法認為,這兩棵側柏如同兩名守門大將,守護著陵園。也有觀點將其與劉秀和陰麗華的愛情聯系起來,稱其為“連理枝”象征,寓意夫妻情深。不過,這些都屬于民間附會之說,缺乏確鑿的歷史依據。從實際情況看,歷經千年歲月,陵園的布局和環(huán)境可能發(fā)生了變化,最初樹木的栽種位置或許并非如今所見這般“堵門”,只是隨著時間推移,樹木生長以及陵園其他部分的變遷,才形成了現在的視覺效果。<br> 未抹灰的大門墻面:原陵始建于公元50年,歷經千年,期間可能經過多次修繕和維護。大門和圍墻墻面未抹灰就涂紅,可能是后世修繕時受當時的工藝、材料或資金等條件限制,未能按照傳統(tǒng)皇家陵寢的標準進行施工。也有可能是為了保留某種歷史風貌或遵循當時特定的修繕理念,故意不進行抹灰處理。<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