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夏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季夏時節(jié)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中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毙∈罟?jié)氣的到來,標志著季夏時節(jié)的開始。此時初伏將至,在一日勝過一日的炎風熱浪中,荷花怒放、流螢飛舞、蟬鳴陣陣,萬物用熱情禮贊生命的美好。</p> 小暑三候 小暑習俗 <p class="ql-block"> 小暑之季,天氣雖炎熱,氣候干燥,但過去人們?yōu)榱藨獙βL的夏天,便會苦中作樂,舉辦一些有趣并合時宜的習俗活動。那么,小暑有哪些習俗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p> 知識鏈接 三伏天的由來 <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p><p class="ql-block"> 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奇跡。由于干支紀日與農歷各月無一定對應規(guī)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節(jié)氣時才使用。</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處于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币驗樾∈钸^后,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稘h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p><p class="ql-block"> 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p><p class="ql-block"> 夏至后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xù)升高,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p><p class="ql-block"> 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p><p class="ql-block"> “伏”,乃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p><p class="ql-block">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p><p class="ql-block"> 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p><p class="ql-block">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lt;/p><p class="ql-block">唐人張守節(ji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惫糯鞎r跟其他節(jié)令一樣,民間有很多食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小暑詩詞 <p class="ql-block">風動荷生香,但惜夏日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稿:教導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初審:張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終審:封淑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