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到來了,神獸出籠了,家長犯愁了!各色輔導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去展示自我魅力以吸引家長們的目光,家長們也是以自己最大經濟能力,能多給娃報個班就多報個,希望自家神獸出籠別出山。因為有娃在家那便不是家,而是斗獸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看一篇文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文章下面的評論一致認為寫得太真實,“就是我們家的事”。很多人在問“為什么要有暑假”,有位老師給出答案:“再不放假,老師就要瘋了?!蔽闹泻苄蜗蟮貙懙溃骸耙荒曛挥袃杉荆?#x27;師瘋季'和'媽瘋季'?!彼?,很多孩子暑假被送到各種培訓班、夏令營,也并不完全是因為家長非要把自己未償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而是希望自己別因這一個個暑假老得更快,希望自己每天有個較穩(wěn)定的血壓,希望瘋人院別一到假期就變得擁擠,為了社會安定,為了不浪費公共資源,也只能做到此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我在一個車來車往的路口等著過馬路,一位媽媽和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在路口推推搡搡,幾位老人圍在那兒勸叨。一位老太太說:“帶孩子回去吧,這兒車這么多,娘兒倆有啥不好說的?!蹦俏粙寢屢荒樀奈骸澳疾恢肋@個暑假他在家多氣人!說什么都不聽,還沒說他兩句,他就威脅我說他想死,要自殺!”說著,扭頭沖著兒子憤怒喊道:“我不是帶你來車多的地方了嗎?想自殺,你咋不去呀?”那孩子噘著嘴甩了媽媽一胳膊,翻著白眼氣鼓鼓的樣子看著確實欠揍,那幾位老人忙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說。我轉回來時那母子已離去,但我想那個假期里的戰(zhàn)爭恐怕沒那么容易停息。我深表同情,但也難說誰對錯,因為,誰家還沒一兩只神獸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假、暑假,對于當過學生的人來說,都曾是多么美好愉悅的字眼。作為孩子,愛玩兒是天性,因為平時學習忙碌,學校規(guī)矩比較多,能夠肆無忌憚玩耍的時間少之又少。課間十分鐘玩不盡興,體育課、社團活動的玩兒又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孩子們把所有期望都放在了假期。平時的他們就像是裝在瓶子里的貓,學校和家庭給他們設定了形狀,雖不失個性,卻束縛了天性。他們需要在這段時間里跳出瓶子,恢復張牙舞爪的形象,釋放被壓制已久的脾性,保護其作為孩子的快樂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們家長,工作的壓力已經讓人煩躁,還得分心去與幼稚的小人兒“斗智斗勇”,怎能不上火?再加上平日里孩子在校時間長,和家長溝通時間少,漸漸地,家長對孩子的習慣和興趣也變得模糊,同樣,孩子對家長的習慣也了解不多。當假期來到時,彼此的習慣都會受到對方影響,我們看孩子幼稚,孩子認為我們無趣。孩子們維護天性的肆意放縱和我們按部就搬的生活節(jié)奏發(fā)生碰撞,便都覺得自己的自由被侵犯,都覺得委屈,戰(zhàn)爭也就一觸即發(f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成人,我們也會時常懷念我們曾經的寒暑假,但隨著離開學校假期變少,我們曾經的假期快樂感也日漸稀薄,但我們并不是毫無期待的。我們還是希望周末能睡到自然醒,希望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希望可以任性地來一場無論東西的買醉。但因為我們顧及的太多,牽掛的太多,很難再做到像孩子一樣不計后果瀟灑無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能遏制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從瓶子里出來再裝進盒子里嗎?我們要的不是幾何圖形,而是一個有個性有靈性的孩子。我們能愛誰誰,只求自己瀟灑走一回嗎?我們終是放不下那來自血脈的牽絆,不自覺地想管教想引導。那假期就只能淪落為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嗎?親子“戰(zhàn)爭”成為家常便飯,那誰受得了?所以啊,我們就在反反復復的矛盾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憋屈的假期,最終把孩子的假期推到了對立面,甚至期望寒暑假從這個世界消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實想一想,我們也都明白現在的教育有多卷,自是了解孩子們的不容易,當然我們更不容易??蔀槭裁疵看巍皯?zhàn)爭”之后,我們暴跳如雷,抑郁好久,而孩子只一時情緒低落,轉眼又我行我素,怎么快樂怎么來?這時我們大多認為是孩子沒心沒肺不長記性,或者孩子不懂事太惹人氣??捎袥]有可能,還是我們自己抗壓能力太差,甚至不如和我們同處于一個戰(zhàn)場的孩子。我們該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其實我也不知道,面對孩子的不懂事,我也會憤怒、失望,但過后又會覺得懊惱。靜下心來想一想,也許我應該給孩子一些可以放飛自我的自由空間吧,不能放任,但也不能束縛其手腳,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做些屬于孩子的蠢事,也不為過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孩子其實不只是孩子的事,孩子是賓語,我們才是主語。我們得研究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做智慧的家長。我們無須在自己意識里給孩子設置邊框,認為他應該怎么做才是符合要求的,而是想著作為孩子他可能會有哪些種做法,在不觸犯底線的情況下,多預想出幾種可能性,不超出你的意料,你也就少一些憤怒。再者孩子的世界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幼稚可笑,但也難能可貴。他們釋放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是驚喜,也可能是驚嚇,在我們看來大多都是淘氣的表現。但正是這種淘氣,才是我們成年人最羨慕不來的。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將其視為猛獸,以感興趣的姿態(tài)去引導孩子,我們可能都會獲得快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容易獲得快樂,是因為他們多向前看,會把不快樂丟在身后。我們不容易獲得快樂,是因為我們總喜歡回頭復盤,曾經的不快樂就會如影隨行。吃飯時米粒掉在地上,孩子會因為小螞蟻拖著米?;馗C就開心,而我們會因為孩子吃飯不認真米粒亂掉而生氣。孩子的快樂感來自于容易滿足,而我們的快樂感來自于一切都順從意愿。所以,我們不妨向孩子學習學習,把快樂的標準放低一些,甚至和孩子在一起時可以讓自己幼稚些,也許我們也可以有孩子般純美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不應該是沙場,它應該是自由、溫馨、充滿歡笑的和諧時光。孩子可能是神獸,但應該是見則天下大安的鸞鳳麒麟,而不是出則天下大亂的朱厭梁渠。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是社會的希望,是未來奇跡的締造者。這個暑假里,不如我們試試給孩子留一點野性空間,給自己織一張松弛的網,讓孩子在他的空間里肆意返祖一陣,讓自己在松弛的網上輕松彈跳一番,把暑假的快樂參數提高一些,生活的濾鏡也就更柔美一些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