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文</b> | 成者榮之<br><b>圖 </b>| 網(wǎng)絡(luò)<br><b>美編號</b> | 168344737<br><b>背景音樂</b> | 明鏡菩提<div><br></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電視劇《少帥》中,李雪健扮演的張作霖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情世故,從小處說,是為人處世之常情,講情理道義;從大處講,是大是大非面前守原則有定力。要不然,坐擁東北的大軍閥張作霖,怎么會“不識時務(wù)”,堅決不與日軍同流合污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作霖這句話,無疑也對少帥張學(xué)良產(chǎn)生深刻影響,他堅持“東北易幟”;后又敢于與楊虎城聯(lián)合在西安“兵諫”,逼蔣抗日;在蔣公答應(yīng)抗日,張學(xué)良明知前途未仆,冒險堅持護送其回南京,這也是人情世故。再說到蔣家,有宋美齡的情分,老蔣和小蔣對張學(xué)良只囚不殺,恐怕也是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說抗日、驅(qū)蔣,解救百姓于水火是人情世故;建國后直至文革,階級斗爭、人禍不斷,就不能算人情世故。如果多為黎民生計著想,少談些口號,多辦點實事,建立一種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就是最大的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去看曹雪芹故居,引發(fā)感慨。一部紅樓夢,半部滄桑史。曹雪芹講的是那個時代曹家從為官受寵到逐漸敗落的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數(shù)日前,蔡瀾去世。至此,標(biāo)志“香港四大才子”時代已經(jīng)落幕。別人不說,就說蔡瀾,除了拍電影、寫散文,更以美食、美酒、美色充盈一生,活得隨意瀟灑,五行八作都有朋友,可謂把人情世故演繹到了極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說得太遠,還是說說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吧。有人說,人要活在自己的空間里,不管別人怎么說,安然自得、自覺快樂就好。由此演繹出“一切靠自己”的主張,沒人憐憫你的懦弱,沒人分擔(dān)你的悲切,沒人能百分百分享你的快樂,沒人能陪你肆意揮霍青春,也沒人能一直陪你走到終點。也有人說,人是為別人活著,如果一個人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讓別人記住你,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個折中主義者,三七開吧,三分認定每個人應(yīng)有一個獨立的豐富的世界,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自我覺醒、自我欣賞和享受幸??鞓?;七分篤信人是社會人,人區(qū)別于動物即在于人是在一個群體中生活,產(chǎn)生憐憫心、同情心、自尊心、好勝心、虛榮心……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體驗,多數(shù)產(chǎn)生于與群體關(guān)系之中。所以,我贊成“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活著要講人情世故。一般來說,禮尚往來、平等相處,是一種人情世故。但物的交換、平衡是一方面,伴隨個“情”字,尤其是物之外的情感交流、友情交往,以致深情厚誼的非等量、非均衡、難以估價的人情,才是可貴的、無價的。人們都渴望友情、親情、愛情,情感受傷是最痛苦的。有人說“朋友不是玻璃做的”,我看言之有理,若友情像玻璃,不經(jīng)一碰,一碰就碎,說明感情不深不厚,“人情”沒有夠到朋友的份兒上;親情、愛情大抵也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個商品社會里,人情世故變得單調(diào)了,物質(zhì)勝于情義,真情摯友罕見了,爾虞我詐、虛情假意、相互利用,彌漫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是,當(dāng)你曾經(jīng)擁有而失去某種可以給人帶來一定價值的能力時,有些人,人性的本來面目立刻還原,理想的人情世故是不多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人情”更高的是“事故”,事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常識、規(guī)則、是非標(biāo)準(zhǔn),甚至一種追求、理想,或是一種價值觀,這就回到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上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篇文章說:“人的一生都在向世界證明自己存在過?!边@句話點準(zhǔn)了我理解的人情世故。人的存在感或證明存在有“三個境界”:一曰財富,如金錢、豪宅、名車、奢侈品等等;二曰大愛,愛過多少人,并被多少人愛過;三曰真理啟蒙,點亮過多少人,并被多少人點亮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豐子愷用“人生三層樓”解釋他的老師李叔同出家的緣由。第一層樓是物質(zhì),第二層樓是精神,第三層樓是信仰。普通人在一樓生活,藝術(shù)家、文人則能上到二層,而李叔同的智慧決定了他“腳力大”,能逐級上到最高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人追求財富,追求藝術(shù)、愛和精神享受,也要追求真理、信仰。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希望,而希望是在追求真理、信仰過程中產(chǎn)生的。金錢和愛都能證明人存在過,但隨著時間推移,其痕跡愈來愈淡;惟真理之光,則歷久彌新、越發(fā)閃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一個教書匠,追求真理、信仰的方式,就是刻苦鉆研,以己之發(fā)現(xiàn)和演繹,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著書立說,寫點心得,不求點亮別人,但試圖于人有益,留下一點存在過的“痕跡”。現(xiàn)在退出職場,需要放慢腳步,力爭用最短時間跨越從風(fēng)風(fēng)火火到中庸平淡、從事事要強到學(xué)會放棄、從凡事較真兒到難得糊涂的轉(zhuǎn)折過程,放松心態(tài),矯正方向,清理人生,從心所欲,書寫好下半生的人情世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年3月15日初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7月5日修改定稿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