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白骨傾訴血淚史 ,盟軍將領羈遼源,? 84天巡游日志之26

老殷

<h1> ?。ㄒ?025年4月--5月間前往南疆,中斷了去年的游記整理,回來后原想先整理南疆游記再補去年的,一想今年是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東北游這是重要內容,故繼續(xù)之。)<p>  </p></h1> <h1>  書接上回。話說我們一行于2024年6月4日離開奈曼后,經通遼直奔四平,參觀了四平戰(zhàn)役紀念館、塔子山戰(zhàn)斗遺址等,由于此前曾專程來過四平,也編輯整理過四平之行的美篇專輯,就不再重復。6月5日,離開四平前往遼源,專程去參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悲憤不已!</h1> <h1>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也稱“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依托遼源礦工墓遺址建立的專題陳列館,以揭露日本侵華罪行、紀念死難礦工為核心,警示后人在花前月下和平的歲月里勿忘那一段及其黑暗悲慘的歷史。</h1> <h1></h1><h1></h1>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包括三部分:<br> 墓地遺址區(qū):8處尸骨展館:包括“鐵絲捆綁尸骨”“童工血淚”“煉人爐遺址”等,保存197具完整遺骸及20余具零散遺骨,揭露礦工被虐殺的慘狀。3000余座礦工墳及死難礦工紀念碑。<br> 警示碑林區(qū):126塊石碑警示后人勿忘國恥。<br> 陳列展示區(qū):1055平方米的綜合陳列館,主題展覽《歷史見證殖民劫難》,分為六部分:《煤城西安》(歷史上遼源曾稱為西安)《侵占礦山》《礦工血淚》《礦山風云》《遼源光復》《公祭與警示》。有200余幅照片、70余件文物及幻影成像、沙盤等現代化手段展示了那一段歷史。<h1> 簡要介紹如下。</h1> <h1>  1931年9.18后,東北淪陷,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占領遼源西安煤礦,為了滿足戰(zhàn)爭對煤炭資源的需要,他們在西安煤礦推行了“以人換煤”的“人肉開采”政策,把礦工趕進毫無人身保障的礦井中采煤,致使大量礦工死亡,拋尸荒野,礦工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處礦工遺骨埋葬地。</h1> <h1><p>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p></h1><h1>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原址就是遼源煤礦的礦工墓地,這里安葬著從1918年至1945年間的數萬名死難礦工。這些礦工絕大部分是在日本占領時期被迫從事繁重勞動,由于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和事故、傷病死亡甚至被直接殺害的。</h1> <h1>  陳列展示區(qū)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多種形式,詳細介紹了遼源煤礦的歷史以及礦工們的悲慘遭遇。</h1> <h1>  陳列展示區(qū)講述了遼源煤礦怎樣從民族工業(yè)被日本人搶奪的歷史過程。</h1> <h1>  歷史用大地深處流出黑色的血,告訴后來者,亡國奴的滋味是從殖民掠奪開始的,這不僅僅是礦工的血,還是國家、民族永遠不能忘卻的痛!</h1> <h1>  陳列展示區(qū)揭露了遼源煤礦在日本人占領時期是如何殘酷欺壓礦工,視礦工生命為草芥的畜牲行為!</h1> <h1>  我漫步在陳列展示區(qū),一步一驚心,步步踏入血海深仇!捫心自問:“憑什么小日本能如此欺負中國人?”"憑什么那么多中國人被日本人活活打死?”這段黑色的歷史如今年輕人怎樣理解?今天,一些“哈日”的“寶貝”們,請到東北各處走走,日本軍國主義在東北留下的世紀之痛能否喚起你中國人的良知?</h1> <h1>  煉人爐、萬人坑這些人類最最丑陋、骯臟的行為,永遠把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德國并列!</h1> <h1>  以人換煤、八大酷刑僅僅是日本帝國主義在遼源煤礦慘絕人寰的一枚“勛章”。東北黑土地、華北平原、中華大地到處都有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枚枚“勛章”,這些“勛章”永遠把日本帝國主義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h1> <h1><p>  </p></h1><h1> 有壓迫當然有反抗。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下,遼源礦工們進行了包括罷工、暴動、秘密組織等反抗和斗爭,在抗日戰(zhàn)爭中礦工們用自己的行動和犧牲做出了貢獻。1933年2月,楊靖字將軍以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的身份,赴遼源煤礦視察工作。楊靖宇將軍歷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中共滿州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東北抗聯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等職。</h1><p><br></p> <h1>  1963年9月,遼源礦工墓開始挖掘整理, 礦工墓萬人坑現場出土的累累礦工白骨,轟動了全國!</h1> <h1><p></p><p>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有一尊遺臭千年的漢奸澆注塑像,最為引人注目:</p>  蔡九齡,漢奸,屠殺遼源礦工的劊子手。舊軍閥出身,1936年混入我軍某部曾任營長,1937年“七七”事變后叛變,投靠日軍駐天津特務機關。1940年在遼源煤礦“方家柜”任總經理,充當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劊子手,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方家墳”萬人坑,雙手沾滿了無數礦工的鮮血。1945年日本投降后,蔡九齡潛逃在外,1948年冬改名換姓潛回遼源市,偽裝賣魚。1951年4月被老礦工發(fā)現,隨即抓捕歸案,1951年5月22日執(zhí)行槍決。 <br> 此雕像很有意義,望后人銘記漢奸之下場! </h1> <h1>  參觀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和參觀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一樣,很壓抑。但值得去一次,銘記歷史是為了走好未來的路。</h1> <h1>  遼源二戰(zhàn)盟軍高級戰(zhàn)俘營舊址,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所專門關押盟軍高級將領的戰(zhàn)俘營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國際意義。</h1> <h1>  此前真不知道,在我國竟然有一所二戰(zhàn)盟軍高級軍官戰(zhàn)俘營,關押過二戰(zhàn)盟軍數十名將軍級高級軍官。(現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 <h1>  戰(zhàn)俘營的發(fā)現源于1992年美國戰(zhàn)俘帕泰克的求助信,推動了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的關注。</h1> <h1>  由于日軍投降前后曾銷毀大量罪證,回來的建筑也幾經變遷,導致遼源二戰(zhàn)盟軍高級戰(zhàn)俘營遺址塵封60余年,現存文物多為后期征集。(2000年前后,戰(zhàn)俘營的秘密才被揭開,相關部門與史學界著手對其進行保護和研究。2004年9月,美國大華府日本侵略史協會和臺灣戰(zhàn)俘紀念協會副會長王鄂率領考察團來訪,推動了對戰(zhàn)俘營的關注。2008年4月,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等部門對遼源二戰(zhàn)盟軍戰(zhàn)俘營舊址西側數百平方米進行了勘探,2009年9月進一步挖掘地下通道。)</h1> <h1>  遼源二戰(zhàn)盟軍高級戰(zhàn)俘營建立于1942年,主要用于關押太平洋戰(zhàn)爭中被日軍俘虜的盟軍高級軍官和政要。</h1> <h1>  由于遼源(當時稱為西安縣)地處東北地區(qū)腹地,相對隱蔽,日軍選擇此處作為戰(zhàn)俘營,以避免戰(zhàn)俘營受到盟軍攻擊。</h1> <h1>  1941年12月23日,日本政府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公布了《俘虜收容所令》,從1942年起在各占領區(qū)和日本本土陸續(xù)建造戰(zhàn)俘營。1942年10月,日軍為使用盟軍戰(zhàn)俘充當掠奪東北戰(zhàn)略物資的勞動力,從菲律賓臨時戰(zhàn)俘營挑選近2000名盟軍戰(zhàn)俘,押送至奉天戰(zhàn)俘營。</h1> <h1>  1944年12月1日,又從這里挑選出 部分,前往“奉天俘虜收容所第二分所”,即遼源戰(zhàn)俘營。 </h1> <h1>  1944年12月1日到1945年8月24日(共計267天),這里關押了美軍中將溫萊特等16名來自多個國家的盟軍高級軍政要員及其隨從人員共34人,其中包括美、英、荷高級將領8人,英國駐香港總督和荷蘭殖民地地方長官8人。 </h1> <h1>  這些昔日威風凜凜的將軍或高官戰(zhàn)俘們食不果腹,衣不蔽身,每天只有少量的食物供應,甚至在過元旦時,日軍發(fā)放的米飯中還摻雜著黑蟲子,還有日本看守給戰(zhàn)俘吃大便。戰(zhàn)俘們的御寒衣物常被日軍看守收繳,國際紅十字會等組織送來的食品衣物也被日軍鎖在倉庫里。 </h1> <h1>  遼源二戰(zhàn)盟軍高級戰(zhàn)俘營舊址原有20多間囚室,現僅存5間,還有地下室、地下通道和新修繕建成的約360平方米日軍遼源高級戰(zhàn)俘營舊址史料展室。在西北角發(fā)現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磚砌水泥勾縫地下室,并有一長3米、寬0.8米的地下甬道。</h1> <h1>  1945年,為營救關押在各地的戰(zhàn)俘,美國軍方制定了“北美紅雀行動”計劃,秘密組建戰(zhàn)俘營救小分隊。行動小組最初完成了接收奉天戰(zhàn)俘營的任務,但未找到溫萊特等高級戰(zhàn)俘,后得知他們被關押在遼源“第二分所”,小分隊派出霍爾·雷斯和拉馬爾二人于1945年8月18日趕赴遼源執(zhí)行營救任務。關押的戰(zhàn)俘中包括美軍駐菲律賓總司令喬納森·溫萊特中將和英軍馬來亞總指揮官阿瑟·珀西瓦爾中將,兩人后來參加了1945年東京灣密蘇里號戰(zhàn)艦的日本投降儀式</h1> <h1>  離開四平市時,我們慕名前往葉赫那拉城參觀。 葉赫那拉城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葉赫滿族鎮(zhèn)轉山湖東山,據說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h1> <h1>  回來后查了一下,葉赫那拉城始建于十六世紀中葉,分珊延府城、東城和西城三處。約1573年,葉赫部首領褚孔格的孫子清佳奴、揚吉努征服周圍小部落,在葉赫河兩岸山頭險要之地筑起現存的廢城。1619年,努爾哈赤最后一次攻打葉赫國時,古城原址被毀。</h1><h1> 1994年6月,葉赫那拉城易地重新修復,1995年8月竣工,現在的葉赫那拉城是完完全全的一座仿古建筑群。</h1> <h1>  葉赫,滿語為“河邊的太陽”,是滿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滿族文化在此源遠流長,為研究滿族的起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h1> 雖然是復建的古建筑,還是很有點規(guī)模。 復建的葉赫那拉城里沒有任何文物,只好舉辦一些展覽。 <h1>  東北的民俗文化還有些看頭。</h1> <h1>  葉赫部族的歷史對研究清朝的學者可能會有所幫助。</h1> <h1>  不少仿古建筑里都是臨時展出。</h1> <h1>  葉赫那拉城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后納喇代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的祖籍地,因此有“兩代皇后的家鄉(xiāng)”之稱。這些個美人照都是后人繪畫。</h1> <h1>  復建后的葉赫那拉城建有箭樓、旗兵營房、貝勒府、祭神殿、議事廳、公主樓等建筑,古樸典雅,企圖再現滿族建筑風格和古城原貌,可惜不知參照的是沈陽故宮還是哪里?</h1> <h1>  一些個仿古建筑和名人聯系起來還有點看頭。</h1> <h1>  比如納蘭性德(1655—1685)簡介,知道其與陳維崧、朱彝尊并稱“清詞三大家”,“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為其所作,也有收獲。</h1> <h1>  至于東北的民俗展就一般般了。</h1> <h1>  皇后展可以看到一些珍貴文物的復制品。</h1> <h1>  葉赫那拉城古建筑群投資不小,不知收益如何?我們去時游客不多,但愿早日文旅興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