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噢,你可看見,初現(xiàn)曙光來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們對其歡呼,猶如昨暮一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面闊條亮星之旗,冒著炮火蹂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然迎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p> <p class="ql-block"><b>緣起</b></p> <p class="ql-block">我本來是在寫《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閱讀筆記,結(jié)果不小心牽出一根“線頭”,竟越拉越長織出一張網(wǎng)來。我在網(wǎng)絡搜索中無意間發(fā)現(xiàn),蓋茨比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與一個更有名的名人、美國國歌的詞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1779-1843)同名,而且二位還是遠親。很遠,據(jù)網(wǎng)上家譜說是second cousins three times removed。我實在算不清楚這個輩份,問鄰居她也講不明白,就去問了AI。AI的回答是,二位斯科特共有同一個曾曾曾曾祖父母(great great great great grandparents),但是小斯科特跟老斯科特差了三輩兒(即所謂three times removed)。</p><p class="ql-block">大家從二位斯科特的生辰也能夠看出來,老斯科特早在小斯科特出生前半個世紀就去世了,他們當然無緣相見。但是,家族里出了這么一位能夠go down in history的名人確實是值得仰慕和炫耀的,再遠他也是親戚不是?于是,小斯科特的父親愛德沃德(Edward Fitzgerald)便給兒子起了相同的名字以致紀念。更有意思的是,里外里這一大家子人都與馬里蘭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生于斯長于斯且葬于斯,若我也想高攀一個的話,他們都算是俺的鄉(xiāng)親們哪!</p> <p class="ql-block">小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家族墓地在馬里蘭州的洛克維爾鎮(zhèn)(Rockville,aka石家莊),離我家住地不遠,我已經(jīng)去拜謁過,其經(jīng)過在我的《了不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文中有所記述,此處就不重提了。老斯科特的墓地在北面的費德里克鎮(zhèn)(Federick)的Mount Olivet Cemetery,我們準備擇日前去瞻仰。前幾天我家LD說,早就想去位于巴爾的摩港口的麥克亨利堡國家紀念地了,那里有關(guān)于老斯科特的故事?,F(xiàn)在正好你寫字需要,不如就去吧。</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們就去了。</p> <p class="ql-block"><b>歷史:麥克亨利堡的戰(zhàn)斗</b></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麥克亨利堡成為國家公園/紀念地第100周年紀念。不意間,我們的到訪竟然正逢其時。</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這里早已經(jīng)不是軍事基地了。1925年,麥克亨利堡被指定為國家公園,又于1935年重新指定為國家紀念地。它現(xiàn)在的名字叫做麥克亨利堡國家紀念地與歷史圣地(Fort McHenry National Monument and Historic Shrine)。這是美國唯一的一個國家級歷史圣地。之所以成為圣地,我想應該是因為,這里是美國國歌誕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建于1798年,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期間一直被美國陸軍和國家海岸警衛(wèi)隊使用,曾幾何時是一個抵御英軍的戰(zhàn)略要地,為保衛(wèi)巴爾的摩做出了重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麥克亨利堡是一個五星“級”的圣地。從谷歌俯瞰圖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內(nèi)里五邊形、外圍五角的堡壘,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不過當年把這個要塞建成五星形可不是為了審美的需要,而是取其戰(zhàn)略防御的功能。Ranger介紹說,這樣的形狀有利于防御從各個方向的射擊,各角還可以互相支援,便于防衛(wèi)。</p> <p class="ql-block">想當年,英國的海上霸權(quán)在世界上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跟新興的美國爭奪美洲的地盤一直沒有消停。(具體的歷史過往我就不說了,原因是歷史挺復雜,我不知道也說不清楚)。咱就單說1814年9月,英國軍隊從海陸兩面多方攻擊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后來因為遇到美軍和地方民兵的拼死抵抗,英軍撤回陸軍部隊回到海上,轉(zhuǎn)而以炮艦攻擊麥克亨利堡和另外兩個防御陣地。當時英軍的炮火能夠打2英里遠,而麥克亨利堡美軍防守的炮火只能打1.5英里。狡猾的英軍把船停在美軍炮火剛好達不到的海面,向麥克亨利堡發(fā)起了猛烈的炮轟。炮擊持續(xù)了27小時,英軍共發(fā)射了1500到1800發(fā)加農(nóng)炮彈。</p> <p class="ql-block">遭到攻擊的麥克亨利堡示意圖(圖源:訪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幸運的是(據(jù)公園的ranger說),因為英軍的船停得遠,所以炮轟的準確性大打折扣,許多炮彈都根本沒有打中目標。加上麥克亨利堡在受到攻擊前已經(jīng)修筑好了各種防御工事,所以27小時的炮轟對美軍造成的損失很小。維基百科說,麥克亨利堡戰(zhàn)役的戰(zhàn)損是美軍傷24人,死4人;而英軍只有一個人負傷。當時同時在北角有更激烈的戰(zhàn)役,戰(zhàn)損也更嚴重,美軍卻也只有24人戰(zhàn)死,139人負傷,還有50人被俘(北角戰(zhàn)役是在陸地上發(fā)生的)。這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是完全不可思議的。</p> <p class="ql-block">持續(xù)了一天多的炮轟就在巴爾的摩市民的眼目前發(fā)生,炮火連天硝煙彌漫,誰都不知道最后的戰(zhàn)果如何,人們提心吊膽,擔心英國人就要沖將進來。</p> <p class="ql-block"><b>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b></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下簡稱弗朗西斯)1779年出生于馬里蘭州的弗雷德里克郡,是一位年輕有為頗有建樹的律師,業(yè)余還喜歡寫點兒詩歌小說之類,是個作家。在麥克亨利堡戰(zhàn)役開始前,35歲的弗朗西斯作為律師與同伴一起去到英軍的船上為一位被捕的美國醫(yī)生商討釋放之事。英軍統(tǒng)領最終答應了弗朗西斯的要求,同意釋放他的朋友。但是因為戰(zhàn)事即起,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英軍的行動,為了保守軍事機密,英軍要求他們等到戰(zhàn)事結(jié)束再離開。于是,弗朗西斯一行便滯留在位于英軍戰(zhàn)線后方的一艘船上。</p> <p class="ql-block">【旁白:話說,曾幾何時,英國人守信的紳士風度在戰(zhàn)場上竟也翩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圖像來自訪客中心的電影截屏</p> <p class="ql-block">風聲雨聲炮火聲,整整一天過去。天色漸明英軍撤離,硝煙散去,弗朗西斯他們完全不知道戰(zhàn)果如何,只能通過單筒望遠鏡遙望麥克亨利堡。他看到,在麥克亨利堡高高的旗桿上有一面破損的藍紅旗幟。旗幟耷裹在旗桿上,看不清究竟是英國的米字旗還是美國的星條旗(都是藍紅旗幟)。他們,還有巴爾的摩的居民們,都在惴惴不安中觀望著。</p> <p class="ql-block">統(tǒng)領麥克亨利堡的George Armistead將軍決定換下旗桿上濕漉漉且破損的旗幟,升起一面特大號美國國旗(當時是麥克亨利堡的軍旗),向四面八方的人們宣示:巴爾的摩保衛(wèi)戰(zhàn),我們勝利了!</p><p class="ql-block">于是,一面30英尺乘42英尺的巨大的旗幟緩緩升起?!具@面旗幟現(xiàn)保存在位于華盛頓特區(qū)的美國歷史博物館里?!?lt;/p> <p class="ql-block">遠在海上的弗朗西斯看到了那面飽經(jīng)硝煙炮火依舊屹立不倒的星光閃耀的旗幟。他激動不已,立刻找出一個舊信封,在它的背面寫下了幾句詩。</p><p class="ql-block">“那面闊條亮星之旗,冒著炮火蹂躪;依然迎風招展,在我軍的碉堡之上……” </p> <p class="ql-block"><b>國歌的誕生</b></p> <p class="ql-block">回到陸地之后,弗朗西斯完成了這首被他冠名為《保衛(wèi)麥克亨利堡》(Defence of Fort McHenry)的詩作。詩作送到《巴爾的摩愛國者報》(Baltimore Patriot)發(fā)表,幾周之內(nèi)被很多報紙轉(zhuǎn)載,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竟也迅速傳遍了美國大陸。有一個說法是,當時弗朗西斯寫這首詩的時候心里暗合的就是當時流傳甚廣的一首英國歌曲To Anacreon Heaven(作于1773年),后來成為現(xiàn)在國歌的曲調(diào)。再后來,《保衛(wèi)麥克亨利堡》更名為《星光燦爛的旗幟》(The Star-Spangled Banner,又名《星條旗之歌》*),在美國的土地上廣為傳唱,成為了鼓舞人心的愛國歌曲。</p> <p class="ql-block">【*這首歌經(jīng)常被人們與《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混淆。兩首歌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星條旗永不落》是美國作曲家John Philip Sousa于1896年創(chuàng)作的歌曲,于1987年經(jīng)國會立法成為美國的國家進行曲。但《星光燦爛的旗幟》確實是在Sousa的推進與協(xié)助下成為國歌的。】</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保衛(wèi)麥克亨利堡》原稿,現(xiàn)陳列于馬里蘭歷史學會</p> <p class="ql-block">歲月流轉(zhuǎn),星光依舊,這首《星光燦爛的旗幟》于1931年經(jīng)國會立法,成為了美國的國歌。</p><p class="ql-block">因著這首歌,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麥克亨利堡國家紀念地訪客中心陳列的弗朗西斯雕像。他手中握著的是單筒望遠鏡。就是透過那望遠鏡弗朗西斯看到了國旗飄揚</p> <p class="ql-block"><b>麥克亨利堡與國旗</b></p> <p class="ql-block">麥克亨利堡屬于國家公園系統(tǒng),如果想進入五星城堡區(qū)中參觀,需要購買門票,成人票價每人$15。我們早就買了國家公園的終身卡,所以不用交門票錢了。</p> <p class="ql-block">訪客中心一進門的墻上有一面很大的國旗浮雕,那國旗竟是我從未見過的樣子:我見過13顆星的,也見過50顆星的,但這一面旗,數(shù)一數(shù)是15顆星、15個條紋。Why?</p><p class="ql-block">有惑必問是我旅行的好習慣,我便去請教Ranger了。</p><p class="ql-block">原來,這面旗幟便是當年飄揚在麥克亨利堡上空、被弗朗西斯望見、激發(fā)了他的靈感之旗。</p> <p class="ql-block">學習一下美國國旗主要的演變過程,一共經(jīng)歷了27次。最先的旗幟有13顆星、13個條紋,代表了美國當時的13個領地,那是1777年。1795年,肯塔基州和佛蒙特州加入了聯(lián)邦,國旗上的星星和條紋增加到了各15個。這是唯一的一個國旗上星與條數(shù)量相等的版本,也是我們在麥克亨利堡見到的這一面旗幟。后來到了1818年,國會決定以后只增加星星的數(shù)量,不增加條紋數(shù),將其保持在最初的13條。到1960年夏威夷加入美國,國旗上的星星成為50顆至今?!九园祝?0剛好圓滿,誰還需要第51顆星?】</p> <p class="ql-block">訪客中心每到整點和半點時會播放一個10分鐘的電影,反映了當時麥克亨利堡戰(zhàn)役的情景。電影很好看,結(jié)尾非常stunning,用我家LD的話來說就是“這presentation簡直太棒了”。這里我就不“劇透”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來看。</p> <p class="ql-block">展廳里這面墻復制了當年飄揚在堡壘上空那面國旗的一部分,讓大家對旗幟的大小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一個正常身高的成年人站在那里,只相當于旗上將近4個條紋的高度。那么15個條紋有多高呢?那就是那面巨大旗幟的大小了。</p> <p class="ql-block">又是陰差陽錯地,我們早早來到了麥克亨利堡,正好趕上了每天早晚各一次的“換旗”儀式——早上10點鐘,下午4點鐘。我想象的升旗儀式是正點時分國歌高奏,國旗冉冉升起,眾游客右手扶左胸仰望合唱“噢,你可看見,初現(xiàn)曙光來臨……”,禮畢,眾人散去。</p> <p class="ql-block">No no no!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的升旗觀禮竟然是這樣一個令人感動的過程,感動到讓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心懷感恩與自豪:在這自由的國土,勇士們的家鄉(xiāng),我是這里的一分子!</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朋友們想去參觀麥克亨利堡,請務必于10點鐘之前到達,親身體驗一下這有知識有趣味又有情感投入的愛國主義教育。</p> <p class="ql-block"><b>國旗更換儀式</b></p> <p class="ql-block">說是升旗觀禮并不準確。其實這是一個國旗更換儀式(Flag Change Ceremony)。按照法律規(guī)定,政府機構(gòu)的美國國旗應該日出升日落降,晚上如果掛旗幟需要有燈光照明。但是1948年經(jīng)杜魯門總統(tǒng)簽署特別法令,在麥克亨利堡國旗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飄揚,以紀念巴爾的摩保衛(wèi)戰(zhàn)、紀念國歌的誕生。現(xiàn)在在麥克亨利堡,晚間飄揚的是正式的50顆星的美國旗,白天換成在歷史上留下不朽痕跡的15顆星之旗的復制版,以彰顯麥克亨利堡、巴爾的摩、美國的堅不可摧堅強不屈堅韌不拔?!九园祝含F(xiàn)在美國尤其需要這種精神?!?lt;/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10點整,觀禮的人們會聚集在麥克亨利堡那個五邊形的院子里,聽Ranger講述國旗與國歌的故事。那天我們遇到的那位Ranger Onalee真是一位優(yōu)秀的storyteller。十五分鐘的講解,也沒用擴音器,她只用她的聲音和動作把當年的發(fā)生的戰(zhàn)事徐徐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她讓我第一次知道了1814年那個硝煙彌漫炮聲隆隆的夜晚發(fā)生的事情,知道了國歌、國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然后開始更換旗幟。</p> <p class="ql-block">那旗幟雖不如與當年飄揚的那面旗大,卻也很大很重,需要15個人同時幫助才能成功地送上去,因為國旗是不可以接觸地面的。在場的觀禮者都可以參與</p> <p class="ql-block">兩面旗幟一升一降,在空中相遇。升旗的繩子也很重,需要幾個人一起拉才能完成。降下來的是晚間飄揚的全天候(all weather)國旗,50顆星13個條;升上去的是歷史上曾幾何時飄揚在這堡壘之上的故國旗,15顆星15個條。</p> <p class="ql-block">這個換旗儀式應該是在重現(xiàn)當年巴爾的摩保衛(wèi)戰(zhàn)結(jié)束后的換旗之舉。正是那面巨大的旗幟給了弗蘭西斯·斯科特·基靈感,寫出了我們?nèi)缃駛鞒膰琛?lt;/p> <p class="ql-block">國旗升上去了,但儀式并沒有結(jié)束。兩位Rangers又拿出一個很大的包,讓在場的人們面對面站成兩排,然后打開包慢慢地拉出一個紅藍白色的雙卷,讓排隊的人們傳向后方。</p><p class="ql-block">待這個卷全部被取出來,Ranger讓大家用手握一個邊輕輕地打開(unroll)、慢慢地后退,直到整面國旗全部被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這一整面國旗有40多磅重,需要大家合力才能保持其平展。于是,孩子們也加入到成人的隊伍里來以助一臂之力。</p> <p class="ql-block">旗幟全部展開后,Rangers讓大家抖動旗幟,讓那紅白藍色像波濤般起伏。我,我想還有在場的很多人,心情一定也像那旗幟一樣舞動著。尤其是孩子們,手撫國旗的他們對國旗、對祖國一定是滿懷著敬意與驕傲,我相信,經(jīng)歷了這個儀式,他們在上歷史課時的主動性與好奇心也會大不一樣。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眼耳口身潛移默化,不需說教便能夠浸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該把國旗再收回去了。兩位Rangers提出各種相關(guān)的歷史問題,大家每答對一個就卷一個條。孩子們開始搶答問題了。在眾人的歡聲笑語中,巨大的國旗原樣卷回,收進包里,換旗儀式便正式結(jié)束了。</p> <p class="ql-block"><b>參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堡壘的外觀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堡內(nèi)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據(jù)Ranger介紹,80%以上的麥克亨利堡的建筑還是原始模樣,歷經(jīng)百年依然堅挺。在各個房間內(nèi),有關(guān)于這個堡壘的歷史功能介紹,也再現(xiàn)了當年軍營的模樣。比如士兵們的宿舍(上圖左上);軍官房間里的晚餐(右上)【旁白:當年軍官吃得也那么簡單——胡羅卜紅薯豌豆烤雞,高級點兒的算是那個生蠔,可是海邊應當也不稀罕吧?為什么沒有馬里蘭最著名的藍蟹呢?】;彈藥庫(左下);歷史情景再現(xiàn)(右下)【旁白:兩位小女孩在和Captain Bunbury聊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防工事一側(cè)(全景照,要橫著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人們可以沿著當年的防御工事圍堡壘走一圈。那些大炮還是當年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上圖上中心那個大圓球是當年英軍投擲過來沒炸的加農(nóng)炮彈</p> <p class="ql-block">遠處是以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命名的跨海大橋。歷史學家認為那里大約就是當年弗朗西斯遙望戰(zhàn)爭交火的地方【旁白:那么近嗎?】。不幸的是,2024年3月26日凌晨,Key Bridge被失去動力的達利號貨輪撞擊坍塌。Ranger說,由于大橋的結(jié)構(gòu)嚴重受損無法修理只能拆除。但是將來還會在那里重建一座橋。</p> <p class="ql-block"><b>尾聲</b></p> <p class="ql-block">原以為只是一次簡單的來訪卻延續(xù)了三個小時,若不是因為天氣炎熱,我們本還可以在這邊那條長不到1英里的海邊步道徒步行走的。這是一次得益匪淺的歷史回顧,讓我對自己大半輩子生活過的美國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今,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傳承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相信,在現(xiàn)代這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那面星光燦爛的旗幟仍然會高高飄揚,永遠不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硫磺島戰(zhàn)役紀念碑(圖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b>美國國歌歌詞</b></p><p class="ql-block">歌詞第一段的中文大意是:(維基百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噢,你可看見,初現(xiàn)曙光來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們對其歡呼,猶如昨暮一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面闊條亮星,冒著炮火蹂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然迎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箭紅光閃閃,炮彈轟天作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它們徹夜見證,我旗安然無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光燦爛之旗,是否仍在飄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這自由國土,勇士們的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個有趣的看點是,據(jù)說,美國國歌是唯一一首以問號結(jié)尾的國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完成于2025.7.4.</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問:你相信靈異現(xiàn)象嗎?我家LD空前絕后地拍了幾張照片,卻無法解釋圖中的部分錯位。那是從來沒有過的,why?????</p>